江西省产学研R&D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研究

2022-06-30 13:40贺银娟
科技创业月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产学研科研人员江西省

贺银娟

(江西科技学院,江西 南昌 330098)

1 产学研协同创新三螺旋理论

三螺旋概念最先提出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生物学领域。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亨利·埃茨科威兹和罗伊特·雷德斯多夫在三螺旋概念基础上提出了政、产、学三螺旋理论,他们运用该理论来分析知识经济时代下政府、产业和大学之间的新型互动关系。将政府、企业与大学作为知识创新体系的三个核心要素,有机组合、相互影响的三维螺旋体,也就是所谓的三螺旋理论。该理论的优点在于有意强调谁才是知识创新的主体,更加侧重和强调政、产和学的协同合作关系,在意三者共同努力下所创造的社会价值,并且该三维螺旋体具有动态性,主体不定,各自发挥自身的作用,同时又相互作用,互补互利,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依据三螺旋理论,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政府、产业、学校与科研机构相三者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协作和配合,实现1+1+1>3的效果而形成的有机体。该有机体能够将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优势互动,共同开展创新活动,实现创新绩效。

2 江西省产学研R&D协同创新发展现状

2.1 人力投入和资金投入

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协同创新最核心的投入要素为资源投入。包括参与R&D参与人员的数量,R&D参与人员中研究人员所占的权重,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中R&D人员的比例。人力要素将直接关系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成效。资金投入方面,侧重于R&D经费内部支出,R&D经费占GDP的比重,政府的投入、企业资金中投入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权重的,说明政府、企业对于知识创新的重视程度和激励作用。2010年以来,江西省R&D人员投入数量稳步增加,从53 470人增至2018年的122 696人;R&D人员中以及R&D活动单位中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比重均出现缓慢下降的趋势;R&D活动单位中企业所占比重逐步上升(见图1)。说明在R&D创新中,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创新能力发挥有待进一步提升。

图1 江西省2010-2018年R&D人员投入情况

资本投入方面,政府对高校及科研院所投入比率在不断提升,已从2010年0.91%增加到了2018年的1.41%,R&D项目经费内部支出也在逐年递增,2018年更是达到了289 6187万元,R&D经费内部支出也在不断增加,由2010年的860 690.7万元已增长到了2018年的310 6905.8万元,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5.07%;虽然政府对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投入已从2010年的167 926.9万元增加到了2018年的344 558.9万元,从绝对值上来看,年均增长量为40 954元,但其占R&D经费内部支出比重在逐步下降,这就从另一方面说明,企业在经费投入方面做出了一定贡献(见图2)。

2.2 科研效益和社会效益

科研效益方面,如图3所示,自2010年以来,江西省科研成绩取得较大的进步。其中全省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论文发表数量基本逐年增加;出版的科技著作数量从2010年的659篇增至2018年的1 195篇,增长0.81倍;特别是专利受理量,从2010年的6 307项激增到2018年的86 001项,见表1。

图2 江西省2010-2018R&D经费投入与支出情况

表1 江西省2010-2018年科研效益取得的成果

社会效益从两个方面体现,一方面是技术市场合同签订项目数和技术市场成交额,自2010年以来,江西省技术合同签订项目呈现了先降后升的趋势,市场成交额逐年上升,自2010年的230479.09万元增到2018年的115 8095万元,成交额增长了4倍,见图3。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逐年上升,从2010年762 0428万元逐年增长到2018年4511 7850万元,增长率达到了492.06%,见图4。与此同时,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到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也在上升,由5.37%增长到了14.07%,这与技术市场成交额变动从时间上来说有一定的共同点。说明技术市场的变化会对企业新产品的发布和出售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图3 2010-2018年江西技术市场成交额

3 江西省产学研R&D协同创新绩效评价

3.1 评价指标

通过阅读大量文献资料,考虑到指标选取的可行性、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可获得可操作性等原则,文章将产学研R&D协同创新绩效体系划分为两个一级指标,要素投入层和产出效益层,二级指标中,要素投入包括人力投入和资金投入两个方面,产出效益包括科研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三级指标又将这4类细化为25个可以度量的指标,如表2所示。

图4 2010-2018年江西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及占比

3.2 评价方法

关于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的方法,有目标管理法、投资社会回报的绩效评价方法、平衡计分法、关键绩效指标法、DEA数据包络分析法、基于Copeland法的动态组合评价方法、压缩感知的协同创新评价方法等,但其中比较常用的是DEA数据包络分析法。该分析法对于投入产出数据无量纲的要求,不需要构建生产函数就可以对研究的参数进行估计,同时又能够处理多项投入和多项产出的情况,指标的权重由数学规划产生,不受人为因素影响,评价的结果又是综合指标评价效率,基于以上的优点,本文选取该方法下的Malmquist指数对江西省产学研R&D协同创新绩效进行评价和分析。

Malmquist指数是用来测度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指数(tfpch),是第t期到t+1期产生效率的几何平均值,反映生产效率的变化由技术进步(techch)和技术效率变化(effch)两部分构成。其中,技术进步指的是在被评价主体的经济活动中,因新知识、新技能、新生产手段、新的发明创造以及新的组织结构等的应用而带来的社会生产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而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运动过程,它表示生产系统的生产技术从第t期到第t+1期的变化程度,即被评价主体生产技术创新的程度。如果techch>1,就表明被评价对象生产技术有进步,反之则为生产技术退步。而技术效率变化表示的是在规模报酬不变且生产要素自由变动条件下被研究主体相对生产效率的变化,测度的是被研究主体生产系统从第t期到第t+1期对生产可能性边界的追赶程度。若effch>1,表示被研究主体技术效率有所改善;反之则表示其技术效率下降。研究中选择变规模报酬,在可变规模报酬下,技术效率变化又由纯技术效率变化(pech)和规模效率变化(sech)两部分构成。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等式为:tfpch=techch * pech * sech。当tfpch>1,则表明被研究主体的综合生产效率水平提升了;反之则表明其综合生产效率水平下降。

表2 产学研协同创新指标体系

3.3 数据来源

结合江西省产学研R&D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指标,考虑到统计数据的代表性和可获得性,数据样本时间选取为2010—2018年,数据源于2011年以来江西省历年统计年鉴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获取或加工所得。

3.4 Malmquist指数分析结果

根据表 1所列指标体系及数据来源获取的原始数据,利用DEAP2.1软件,选用投入导向下的Malmquist-dea指数模型,对江西省2010—2018年产学研R&D协同创新绩效的变化进行测评,结果如表2所示。

结果显示,江西省“十二五”以来产学研R&D协同创新投入与产出效益方面是有效率的。2010年为基期,Malmquist指数取值为1,2011—2018年,8年江西省产学研R&D协同创新的全要素生产效率变化依次为2.502、1.352、0.834、2.544、0.468、2.525、0.511和0.638,全要素生产效率均值为1.136。呈现下降—上升—下降—上升的强的波动性,在2014年达到了最高效率值2.544,比2015年的0.468高出了4倍多,波动转折点分别出现在了2011年、2014年和2016年,但是这8年的纯技术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结果一直都是1,这足以说明虽然这些年江西省产学研R&D协同创新投入、产出及转化效率较高。

表2 2010—2018年江西省产学研R&D协同创新Malmquist-dea指数分析结果

同时,江西省产学研R&D协同创新技术进步指数与对应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分析结果是完全相同的,表明“十二五”以来江西省产学研R&D协同创新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就是依靠技术进步变动实现的,R&D创新投入取得较好的成绩。从表2可以看到,江西省R&D协同创新的技术进步除了2013、2015、2017和2018年均小于1,其余各年份技术进步指数均大于1,同时所有年份的平均水平也大于1,这就足以说明江西省R&D协同创新技术整体上来说是不断提升。

4 产学研R&D协同创新绩效提升

为了更进一步促进江西省产学研R&D协同创新绩效,发挥地方高校培养科技人才、加大科技成果的产出和转化,进一步提升其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立足高校的视角,提出以下建议。

(1)产学研R&D协同创新首先需要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三方加强相互间的交流与沟通,促进技术的转化和应用。特别是高校,需要针对经济发展的需要,产业发展的需要,有前瞻性地积极申报新的学科专业,不断完善和调整个专业的学生培养方案,建立与相关企业间良好的沟通,通过信任形成培养共识,相互借力,共享资源,以此促进企业对所需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校企协同创新时需要根据目标任务制订计划,各司其职,各尽其能,为协同创新助力,进而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2)进一步提高对校企合作的重视程度。高校科研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和企业的投入,政企联合推动与高校间的协同创新。协同创新要求合作方均需高度重视合作的重要性。协同研究的协同性程度将影响到项目开展中工作的安排、资源和人力的分配问题,不同的安排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高校应该进一步重视企业的参与能力,加强对合作项目相关资源和人力的投入,充分发挥高校平台的资源优势,从而进一步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果的不断涌出,提高产学研协同绩效。同时,高校不断探索产学研之间的多向沟通渠道,推动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成果产业化为目的的产学研新协同模式,努力解决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环”。

(3)不断完善科研人员的绩效分类考评制度。科研人员是科技创新成果的创造者,高校应扩大科研人员经费使用和成果的自主权,为科研人员项目研发开辟“绿色通道”,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审批流程,为科研人员集中力量攻克科技难题提供充沛的精力。高校也可以鼓励科研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兼职担任企业、政府的咨询专家,加强科研与市场的接轨,以此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与此同时,高校也应该调整和完善科研人员的绩效分类考评制度,转变“唯论文论”的管理思想,逐步建立分类的考评制度、职称晋升评定方法以及管理制度等,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在科研人员考评中的比率,以此推动协同创新成果的应用性和推广性。

猜你喜欢
产学研科研人员江西省
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
模拟成真
科研人员揭示油桃果实表皮不长毛的奥秘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基于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考了个大的
用“国家使命”导引航向——大学之大,重在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和科技成果转化
吃两个
企业科研人员激励问题及对策研究
快来看,科学家都支持睡懒觉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