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曼 林红
摘 要:科普类文本是小学英语阅读中非常重要的一类文体。科普阅读是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学生在习得语言、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获取丰富的知识内容。教师应该在深入分析文本的基础上,依据支架式教学理论和科学的教学策略,同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关键词:科普类文本;读写结合;小学英语;阅读教学
引言
阅读在语言发展和学习的各阶段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阅读对于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其思维广度都大有裨益。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领域的知识,更好地学习和认识自然社会和人文社会。目前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故事类阅读占了大部分。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普类文章阅读对人们的终身学习和长期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科普类文本也应该成为我们阅读和教学的重点。
生活在快节奏的数字化时代,成年人每天阅读的大部分内容都是非故事类文本或科普类文本,阅读非故事类文本的能力是未来学生走向成功的关键。非故事类文本对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拓宽视野、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更好地认识世界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王蔷,2018)。
为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在课时允许的前提下,笔者所在学校着眼于研究课外阅读教学与主教材相结合的课题,教师会尽量匹配难度适中、话题与教材单元相关度高的课外阅读材料供学生阅读。本文将以与北京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6 What will you do in the future?的职业话题相匹配的阅读拓展文本A Snake Wrangler为例,探讨在小学高年级开展非故事类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
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围绕“职业”这一话题展开,分别呈现三个不同的生活场景,小伙伴互相询问和谈论将来要做什么。第一课时学生在Baobao和Mike玩遥控飞机的情境中,学习如何谈论未来梦想职业及选择理由,即个人兴趣或特长。第二课时学生在Guoguo和Yangyang观看比赛及讨论父亲职业的情境中,学习通过父母职业,猜测其职业理想及做临时性决定的相关表达。第三 课时学生在Lingling和Mike参观机械制造厂的情境中,学习对自己提出要求或向他人提出建议的相关表达。单元重点在于运用一般将来时谈论自己和他人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为匹配这一话题,教师选择了《多维阅读》第九级中的A Snake Wrangler一书。这是一本非故事类读物,介绍了捕蛇者这个危险而重要的工作。
本书通过介绍捕蛇者的工作,使读者了解捕蛇者这种职业及其具体的工作内容,体会到捕蛇者的工作对于蛇、人类以及维持生态平衡的重大意义。当天气干旱时,响尾蛇便会从山中进入到人类居住的地方来寻找食物和水源。蛇类的入侵引起人们的恐慌,他们纷纷求助于捕蛇者,捕蛇者的工作就是将蛇找出、带走而不伤害它们。捕蛇者会仔细搜寻蛇类可能出没的地方,研究它们的生理特性,借助适当的工具和装备,在保证自己安全的前提下,快速将蛇抓住并将它们带到属于它们自己的“生活乐园”。
本书的体裁为说明文,分两部分介绍了捕蛇者的工作:第一部分介绍了人类需要捕蛇者的原因;第二部分介绍了怎么样去捕蛇,其中包括捕蛇所需的工具和服装,需要了解的关于蛇的知识及捕蛇者需要知道的应对方法。
本书主要使用一般现在时进行描述,其中包括许多与主题意义相关的词汇,比如用名词backyards、houses和形容词scared、dangerous、poisonous来体现捕蛇者工作的必要性;用名词和名词性短语bushes、long grass、mud、wood、rock来描述蛇的栖息地;用look in、crawl、mirror、gloves、boots、knees pads、hook、bin来介绍捕蛇的过程以及捕蛇者需要使用的工具和设备;用curl up、hiss来描述蛇的特点。
2.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为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较好的文本阅读能力,且在本单元前三课的学习中,已经初步学会如何表达对不同职业的看法,大部分学生能够简单表达自己的理想职业。但因为学生年龄尚小,很多学生只了解一些耳熟能详的职业,对于新兴职业虽然充满好奇,但了解不多。学生对于蛇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外貌层面,生活习性了解不多。由于学生在生活中从未接触过捕蛇者这一职业,大部分学生对这一职业感到好奇。
3.教學难点
绘本A Snake Wrangler是一本科普类读物,学生对于此类绘本接触比较少,且此绘本篇幅较长,其中一些词汇如wrangler、poisonous、rattle snakes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并不常见。因此,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完成文本信息的提取、理解和进一步梳理是有难度的。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还需提高,写作能力还有待加强。此外,阅读多停留在对文本表层的理解,缺乏对文本背后信息深度思考的意识以及对作者写作意图的分析。
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多次研究、磨课、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力图一一解决。
4.教学思路
依据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理论及其发展者布鲁纳的支架式教学理论(皮亚杰,1983),学生在学习中占主体地位,具有主观能动性,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促进者和引导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因此,教学活动要通过交流互动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建构起知识框架,教师的作用是帮助搭建“脚手架”,让学生在互动中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1.通过KWL问题,激发已知,预测内容
KWL是Ogle于1986年提出的一种指导阅读的教学策略(Ogle,1986)。这种教学法的精髓在于重视、尊重并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根据这一教学法理念,在课堂开始直接引入绘本话题,引导学生观察封面信息并自己提炼出题目、作者、出版社等信息,树立版权意识。观察人物形象,对文本内容进行初步预判。通过KWL问题,调动学生已知,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维快速进入本课所学内容,调动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学习兴趣。DA5D0C47-89B5-40BB-9A51-BF472D55BD77
随后,教师通过两个问题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is book? 和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this book?引入新课。学生已掌握的阅读策略被激活,他们已具备可以准确地观察出绘本封面信息的能力。此时,教师进一步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并预测绘本内容。从本课学生提出的Why do people catch snakes? / Why do we need snake wranglers? / What are different kinds of snakes? / Are they useful (important)? / Are snakes dangerous? / How do they do their jobs? / What do they need to catch snakes? / Is it an easy job? 等问题中,可以看出学生不仅对蛇感兴趣,对捕蛇者这个职业也很感兴趣。在提问的过程中,学生们的思维进行碰撞,非常活跃、积极地思考,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有效性,直入主题。
2.贯穿有梯度的问题链,帮助学生厘清思路
所谓“问题链”就是教师设计出一个系列的问题,每个问题之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前后呼应,问题之间具有较强的逻辑性,能够将知识穿插、连接在一起。课堂上的问题设计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在一定内部联系基础上的资源整合。在英语阅读中注重设计有梯度的问题链,一方面能帮助学生厘清阅读素材的核心要点,排难解惑;另一方面能够给学生提供更为多元化的问题导向,有利于學生在层层递进的思考探索中不断丰富认知。本课中,教师设计了从概括到具体的、有梯度的问题链,通过两个上位的大问题引领,引导学生关注文章脉络线索,并通过对“找—抓—放”细节的追问,引导学生关注捕蛇者工作的具体信息,对捕蛇者进行批判性分析,形成更立体的认识。
在反复研读A Snake Wrangler这本书后,教师认为,本书应分为两大部分。因文本内容难度对学生来讲比较大,难以通过一节课完成文本理解、概括和梳理,故进行调整。第一部分由教师引导,直接抛出大问题Why do people need snake wranglers?。在大问题的引领下,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获得碎片化信息点,教师抓住学生提取出的信息点追问What do you know about snakes? Are you scared of snakes? Why are / arent people scared of snakes? What will you do if you see a snake in your house?等问题,形成问题链,引导学生关注细节信息。在此过程中,教师总结和梳理信息点,使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层次思考,明白人们需要捕蛇者一是因为有的人害怕蛇,蛇很危险,并且有些有毒;二是因为蛇会爬到人类的家里,造成潜在威胁。
第二部分也是同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对How do they (snake wranglers) do their jobs?这一内容进行梳理,学生通过写关键词的方式,分别概括总结捕蛇者工作的三个步骤,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利用任务单的步骤更好地梳理碎片化知识,形成系统知识结构图。学生在回答后,教师通过学生的实际反馈进行追问:How do they find the snakes? Why does the writer use piles of wood? What do they need to catch the snakes? Why? 引导学生关注细节信息,让学生了解到捕蛇者的工作不仅仅是抓到蛇,还要对蛇进行对应的救助,比如治愈伤口,供给饮食,然后再把蛇放归自然,让学生对捕蛇者的工作有更全面的了解。
3.利用多模态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的感官认知
多模态英语教学就是把多模态教学的相关理论应用于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多种模态符号和资源的作用,如语言、图像、声音、互联网、周围环境等,教师使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能激发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兴趣,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丰富各种感官认识,使他们头脑中的认知、情感和思维水平得到综合提高。
在本课的教学前测中,教师发现捕蛇者这一职业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没有足够的生活常识和阅历,故教师在课前搜索了大量的相关知识,且积极来自南非的外教沟通,了解捕蛇者这一职业真实的工作状态,力图保证课堂资源的有效性和准确性。通过外教的示范和介绍,教师对于这一职业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具体,能更好地辅助学生学习。在介绍蛇的习性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教师播放了一个关于蛇的短视频,展现蛇能快速捕猎、有毒性等特性以及遇到人的反应。通过文字和视频的有机结合,学生能生动形象地理解文本内容。在讲解到因为蛇会下山进到人们家中觅食,所以人类需要捕蛇者这一部分时,教师通过PPT、动画、音频、图像等,让学生感受文章情境,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人们需要捕蛇者的原因。多模态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阅读时不再感到枯燥,提高了阅读的有效性和趣味性。
4.分析文章结构,读中写,即时反馈,双向促进
叶圣陶(1980)阐述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他指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习惯不良,一定会影响到表达。读与写的重要关系不言而喻。阅读和写作具有双向发展路径,是基本的读写能力(literacy abilities)互相支撑的两个方面(Graham & Hebert,2011)。读写的有效连接是指阅读和写作能力的相互促进关系,近年来备受关注(王蔷,2020)。近年来有许多学者花费诸多精力研究读与写的连接关系,以及如何使这两方面更好地相互促进。本课中,教师尝试读中写的方式,以读促写,读后立刻梳理思路进行写作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厘清思路和整理语言。DA5D0C47-89B5-40BB-9A51-BF472D55BD77
本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分别阅读两部分内容,在读中写,在写中读。在抛出第一部分的一个上位的大问题后,引导学生自主在文中寻找答案,并将自己的答案填写在任务单上。之后,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进行自主讨论,修改自己的答案,在同伴的帮助下形成更加完整、科学、正确的写作语言。随后,学生第二次对写作内容进行完善。教师此时再引导学生在班内朗读自己的答案,并在板书上对答案进行总结。通过板书,学生能更直观地了解此部分的重点内容,为写作的输出練习奠定基础,由此完成了三次修改和完善。第二部分的阅读也采用此方法,学生在“读—写—读”循环递进的过程中乐此不疲,在此过程中能看到自己的写作水平在逐步提高,因整个过程由学生自主完成,因此也有助于他们获得强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教师在学生自我完善写作作品后,投影范例作品,对细节进行提示和修改。通过示范修改学生的作文,能使学生避免一些常见小错误,对全文的结构进行整体把握。在此过程中,教师按照评价量规标准,规范学生的写作语言,力图使学生的写作能力从整体到细节都得到真实有效的提升。
5.采用AWESOME评价量规,规范学生写作
AWESOME 评价量规参照了英国 Jacobs 等设置的评分系统进行设计,后者是国际通用的一套评价标准,围绕内容、组织、词汇、语言运用和技术等五个维度进行评价,每个指标分配了不同的权重。AWESOME 评价量规的另一个理论依据是《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 1—5 级写作技能的内容标准(教育部,2012)。本课中教师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写作水平,将评价维度调整为Aspects(要点)、Writing(书写)、Expression (表达)、Mechanics(细节),使其更符合现阶段学生的认知和能力水平。评价量规在本课中并不是重点,其目的在于提示学生要注意写作的一些细节,因此量规应简洁明了、清晰准确。减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负担是呈现评价量规的重要目的,也确实对最终写作作品的完善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结语
非故事类文本的阅读应该从分析文本内容和结构入手,在了解真实的学情的基础上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逐一突破,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阅读过程中通过问题链逐层深入,搭建学生的认知体系,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进阶。通过多模态的教学资源辅助,引导学生读中写、写中读,切实提高学生读写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
参考文献
Graham, S. & Hebert, M. 2011. Writing to Read: A Meta-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Writing and Writing Instruction on Reading [J].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81(4): 710—744
Ogle, D. M. 1986. K-W-L: A Teaching Model That Develops Active Reading of Expository Text[J]. Reading Teacher, (39): 564—570
教育部. 201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李清华, 宾科. 2016. 互动协同的读写教学模式[J]. 当代外语研究, (45): 45—50+61
皮亚杰. 1983. 皮亚杰学说及其发展[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钱小芳, 王蔷. 2020. 连接视角下的高中英语读写结合的途径与方法[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12): 12—17
王蔷, 钱小芳, 周敏. 2019. 英语教学中语篇研读的意义与方法[J]. 外语教育前沿, (5): 40—47
王蔷. 2020. 在英语教学中开展读写结合教学的意义及实施途径[J]. 英语学习, (5): 26—32
王淑霞. 2015. 基于 AWESOME评价量规的初中英语写作课课例分析[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5): 27—31
叶圣陶. 1980. 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DA5D0C47-89B5-40BB-9A51-BF472D55BD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