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传统师道文化内涵刍议

2022-06-30 05:07陈小蕊
文学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内涵建设

内容摘要:中国共产党党史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历史的伟大贡献,党史精神生动契合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价值,党史精神可以引导教师筑牢信念之基、激励教师厚植爱国情怀、鼓舞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对传统师道具有涵养引领作用。

关键词:师道文化 内涵建设 师德培养

2021年4月29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教育系统开展师德专题教育的通知》。《通知》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为根本遵循,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师德的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要求教育系统扎实推进以党史学习为重点的“四史”学习教育,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涵养高尚师德,切实把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政治方向。

那么,百年党史为中国历史提供了怎样的思想与精神财富?教师通过学习党史,能否涵养高尚师德,进一步筑牢传统师道文化根基呢?

一.百年奋斗的历史贡献

回顾中国近代史,我们都无法忘记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心骨的历史背景:“为了改变被奴役、被欺凌的命运,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努力探寻救亡图存的出路。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接连而起,但都以失败而告终,没有能够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悲惨命运。”[1]

共产党就是在这样的历史低迷期登上历史舞台的,党史就是从这里开始记载中华民族觉醒崛起的伟大历史转折的。党史百年,就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图存图强的百年,是党在流血牺牲中成长壮大的百年,是党不断学习实践的百年,是党引领中国人民“打破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百年,是共产党人前赴后继“天下为公”、“为生民立命”的百年。从投身大革命洪流起,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保护人民的“盾牌”和刺向敌人的“利剑”,同反动军阀斗争,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同日本帝国主义斗争,同一切反华势力斗争,让饱受创伤的中国人民逐步“站起来 富起来,强起来”,淬炼锻造了光耀千秋的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有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有特区精神、改革开放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有新时代北斗精神、伟大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2]这些伟大精神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深刻诠释和根本继承,于一盘散沙之际巩固了中华民族伟大共同体,阻止了中华民族完全沦为殖民地的走势,挽救中华民族于危亡之际。党奋斗百年,铸就百年辉煌党史,淬炼出伟大红色精神,照亮中华民族图强之路。

二.党史学习可以涵养传统师道文化

百年党史,是中华民族历史中的一段苦难辉煌的历史,置之几千年的中华民族历史中,是那么波澜壮阔,富于斗争经验和历史智慧,党史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中国人民奉献给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党史蕴涵的精神价值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补充。开展党史学习,无论对一个人的成长,还是对党自身的建设、对国家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学習党史,可以引导教师明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重要性。“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直指教育的政治立场和国家意识。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渊博学识的引导,也需要教师高尚师德的护航。新时代高尚师德的核心,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分别于2014年9月、2016年9月和2016年12月提出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和“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四个引路人”以及“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的“四个相统一”。

那么,通过学习党史怎样涵养师德呢?翻开党史,重大历史事件,众多英雄人物,都与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仁爱之心有关。例如当国民党白色恐怖笼罩全国时,中国共产党员的数量却逆势增加,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有关理想信念和深厚爱国情感的现象。中共一大(1921年)时党员50多名,二大(1922年)时党员195名,三大(1923年)时党员429名,四大(1925)时党员994名,五大(1927年)时党员57967名[2]。党的四大到五大期间,爆发五卅惨案(1925年5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以“清党”方式屠杀共产党人,白色恐怖一时笼罩大半个中国,汪精卫于1927年7月“分共”名义屠杀共产党人,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31万多人。”[3]但即使在这样的困境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召开了八七会议,发动了秋收起义、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一边流血牺牲,一边迅速成长迅速壮大,这样的人间奇迹,这样的革命传奇,靠什么创造?是什么力量支撑共产党员数量的逆势增加?是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劳苦百姓谋解放谋幸福的理想信念和广施博济的仁爱之心赢得了劳苦大众的信任,百姓才会一心一意跟党走,前赴后继干革命。因此,党员数量的增加,实际上增加的是共产党人的民心!习近平主席讲,人民是江山,江山是人民,正是历史的结论。一百年来,这种理想信念力量未曾减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形成的伟大精神,焕发出凝聚人心的伟大力量,推动中国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转变,而今,共产党人这种百年不变的初心信念,凝聚成14亿人民的中国梦,以更加磅礴的力量,引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

教师如果缺乏对“党史”的认知,对党的感情就不深,就容易轻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重要性,就容易忽视教育的政治和阶级立场,培养出的人才也就缺乏坚定则政治立场和阶级立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缺乏牢固的信仰基础,社会主义事业能否放心地交到下一代人的手里,永葆红色江山不变色,就是考验教育“培养什么人”的时候了。因此,今天开展以党史学习为重点的师德专题教育,就是通过“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在学习领悟中坚定理想信念”[4],让教师在所学所思、所感所想中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让教师由“知党深”而“爱党切”,由“被感动”到“见行动”,用党史所积聚的正义力量和信念力量,激发出教师立志为国培养人才的时代感和使命感,让党史红色精神血脉,成为涵养教师高尚师德的信念源泉。

2.学习党史,可以激励教师厚植爱国情怀。中华民族命运多舛,经历了很多次的民族性大灾难,但每一次,我们的民族总都能浴火重生,从灾难中崛起。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使得一个民族每每在风雨飘摇中重新站起来,薪火传承,生生不息呢?

孔子的“迟迟”不愿离开鲁国,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等等。这些人共同的心声,被26岁的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说出来了:“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5]

翻开党史,就翻开了爱国史,“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是无数革命志士,共产党人以身许国的无悔选择,他们用生命赓续中华民族的爱国基因。共产党领导人民闹革命,因为穷,因为装备落后,从来不被看好,但共产党人,就是凭着深厚的爱国情感所激发出的巨大勇气与力量,将不可能变成可能,将苦难变成辉煌。天心圩800名革命志士,在朱德的带领下,于悬崖上杀出一条血路,暴雨浇不灭他们心中救国的信念之火,他们为中国保存了革命火种;还有狼牙山壮士,飞夺泸定桥的22名战士、刘胡兰、黄继光、董存瑞、杨靖宇、江姐……爱国精神是他们共同的生命底色。每到民族危急存亡的关头,正是中华儿女这种“舍我其谁”的责任与担当,把灾难深重的祖国带向重生。

党史就是一部题材丰富的爱国主义教材,“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6]不同时期,不同人物不同事件所携带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都可以触动教师的灵魂,让教师生爱教育、爱学生的职业情感更加深厚,爱国报国情怀更加坚定。

3.学习党史,可以鼓舞教师坚定理想信念。翻开党史,我们会看到,中国革命出现过多次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刻,大革命的失败、南昌起义等八十多次起义的失败、三河坝分兵、三湾改编、国民党千里战线的围追堵截,红军翻越雪山草地,二万五千里长征,日军的战略进攻……共产党人之所以总能在危局中开新局,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革命最终取得胜利,靠的就是坚如磐石的革命理想信念。

那么,通过学习党史,教师能否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师者之道呢?

当今时代,物质极为丰富,重物质享乐轻精神追求现象,在教师中也时有出现。一些教师的理想信念淡化,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下降,职业荣誉感下降,消极倦怠的风气在教师队伍中出现,教师的理想信念开始下滑。

以高职院校为例,有些教师对学生的虚度时光,不学无术、视而不见,习以为常,听之任之,教师对学生的包容近乎无原则的放任,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显得异乎寻常的平静,这是教师对自己师道尊严的懈怠,这样的懈怠一旦开始,学生和教师互相消极地“适应”:教师认为学生无所事事很正常,学生觉得教师不闻不问很正常,久而久之,师生相互无原则的适应,就拉低扭曲了师德。这是师德的隐性下滑,这种隐性下滑,貌似没有教师直接虐待学生、体罚学生严重,但因其披着“正常”的外衣,学生老师都失去警惕与抗争,且在大家的认可下顺畅地进行,因此其波及面更大,其影响更严重,更能说明社会物质追求对师德深层次的影响,因此守好育人阵地,首先要守住教师的师德阵地,这是涵养师德的出发点。

党史是共产党员集体的传记,是一代代共产党人用责任与担当,谱写下共和国成长的苦难史辉煌史,这一段大开大阖的历史,在艰苦卓绝中揭示了歷史规律,诠释了历史智慧,放射着思想的光芒,这些都可以鼓舞教师思考人生,坚定理想信念。因此,开展党史学习,可以激发教师履职担责、干事创业的信念,把爱国情怀厚植在三尺讲台,志于道,据于德,诲人不倦,为国育才。

三.开展党史学习对师德培养的时代意义

师德对人才培养意义,我们可以从孔子回答哀公的“取人之法”深入思考。孔子回答哀公曰:“事任于官,无取捷捷,无取钳钳,无取啍啍。捷捷,贪也;钳钳,乱也;啍啍,诞也。故弓调而后求其劲,马服而后求其良焉,士必悫而后求其能者焉。不悫而多能,譬之豺狼不可迩。”[7]这是孔子关乎用人的论述,实际上蕴涵了“德者,才之帅也”的命题,也蕴涵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契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几千年来,崇道贵德,是我国师者的自觉职业操守,一代代的师者一直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职业定位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的使命担当,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推动民族文明进程中,“传道受业解惑”的师道尊严,涵养了中国师者的正气和骨气,涵养中国教育的正气和骨气,每一代师者都能为自己的时代培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天下英才,推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强大,支撑中华文化绵绵不息。教育系统开展“党史”学习,就是要教师树牢教书育人的政治意识,增加教书育人过程中的“政治含量”,由教师自觉讲政治,带领学生积极关心政治,倡导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不能让我们培养的学生,因缺乏政治立场,缺失国家观念,和国家唱反调,甚至做损害国家利益的事。

通过学习党史,让教师深刻领会党史所展示出的革命理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之间的渊源关系,使教师认识到党史是共产党人用生命和鲜血诠释我国传统文化价值的伟大斗争史和伟大创业史,党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教师有责任传承好这段红色历史,教师有责任传播好红色文化。

通过党史学习,让教师改变普通教师跟政治没有关系的错误认识,提高教书育人政治站位,增强教书育人政治意识。

很多老师常常奉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的教书原则,乐于把知识教给学生,把科学真理教给学生,但往往不主动思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政治问题,似乎一谈政治倾向,就会导致学术的下滑与不纯。其实,当我们看到一些学术很优秀的人才,因没有国家观念,忘记自己的国籍,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做了损害祖国利益的事情时;或者一些尖端人才,为了国家进步、民族强大,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回到祖国,在极艰苦的条件下,矢志攻坚克难,最终做出巨大成就,让祖国扬眉吐气,不再受人欺负时,我们才会意识到,“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国籍”的深刻含义。因此,通过党史学习,教师可以自觉坚定教育政治导向,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守好为国育人、为党育才的主阵地,为实现中国梦培养有技能、堪大任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2][5][6]新华网[N].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党员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3月31日

[3][4][6]中国共产党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32;33;10

[7]杨朝明,宋立林,孔子家语通解[M].济南:齐鲁书社,2009:65

科研项目:本文系甘肃省高校党的建设研究课题《党史学习与高校师德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序号28,主持人:陈小蕊)

(作者单位:平凉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内涵建设
基于生源短缺视角的职业院校办学危机
加强内涵建设,推动泌尿外科重点学科发展
内涵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转型
对民办高职质量工程内涵建设的建议
“四四模式”推进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内涵建设
论地方工科院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高校引智工作机制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探索
关于高职高专学生成长问题的几点思考
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内涵建设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