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爱霞
教育是国家的根基,少年强,则国强。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教育改革。新课程标准改革以来,对小学数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学生刚开始学习,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因此,他们的思维指导大多是基于对具体形象的感知,对一些抽象的学习,仍然存在一些困难。此外,小学生也刚刚开始建立自己的学习体系,探索自己的学习方法。这些特点对小学数学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这些因素对教学的影响。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学习内容、接受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寻找适合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然后优化小学教师的教学过程,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小学数学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概念,初步形成数学思维。帮助学生学好数学需要对诸多方面进行分析了解。本文就从学生学习数学的多方面特点入手,分析这些特点对数学教学的影响。
一、小学数学学习特点
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是来自各方面的,对小学生来说,他们独特的个性对小学数学教学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密切关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基于小学生的年龄,建立学习系统,培养思维逻辑,应该从这些特点中找出小学生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局限性。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弊端,从而保证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并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同时,教师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数学教师作为学生的数学启蒙者,其正确的引导对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数学教师应从深层次出发,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学生自身的成长规律,帮助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数学知识,构建数学学习体系。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根据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有利于今后的学习。小学生的数学学习首先是算法在内容上的应用。小学数学学习自然侧重于数量关系的计算,但与语文和英语相比仍需要较强的抽象。在学习数学前,小学生对数学的认知是有限的,更不用说思维逻辑能力的锻炼了。他们还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的早期阶段。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抽象的具体化。如何更生动地表达出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是教师应该注意的重点。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多是教师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而新课程标准改革后,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学生不仅要学习更多的知识,还要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小学生掌握知识,消化理解知识,最终转化为自己的学习经验的过程,因此,小学数学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我探究。虽然在小学的日常教学中,教师的分析和讲解占据了大部分的教学时间,但学生是课堂上的主角。所有的改革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只有学生掌握了知识,具备了自我探索的能力,才能算是成功的教学。
二、学生学习缺少独立性及其对教学的影响
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原因有很多:1.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够,无法理解一些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长此以往,会打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降低学习数学的热情,也不利于数学知识的掌握。2.传统数学课上,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缺乏新意,教学环节也比较陈旧,数学课枯燥乏味,学生提不起兴趣,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从而造成一定的压力。3.教师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状态,教师与学生双向沟通不够,使学生的想法教师不能及时了解,无法在教学上做出改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过于被动。4.父母的偏爱让学生比較骄纵。父母总会把所有事情都安排妥当,完全不需要学生动手。学生往往独立性不高,依赖性很强,在学习中遇到问题习惯别人替自己解决,缺乏独立解决学习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也比较差。所以,学生没有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少锻炼的机会,缺乏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无法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究式的学习,这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和发展,在学习上很难提高。
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对数学教学结果的实效性影响较大,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果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较弱,很容易导致学生开小差,使知识的接收中断。如果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高,仅仅依靠教师将数学知识输出,在学习中总是需要借助外力来推进对数学的学习,这样的课堂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功能,是传统课堂中“灌输式”教学的体现,学生的学习是被动学习。学生在这种“灌输式”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将知识学“活”,导致学生难以激发兴趣,而由于学生学习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会受到很多局限,很多环节无法开展,如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新的教学模式都难以开展。最后只能选择传统的讲授教学模式,课堂不能很好地达到预期的效果,也不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三、学生思维能力的形象化和直观性特点及其对教学的影响
小学阶段是幼儿到学龄儿童的过渡性阶段,小学生在小学低段还保留了很大一部分幼儿的特征,如对世界上的多种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对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更敏感,思维特点具有较为突出的直观性和形象化特点,对抽象的事物往往难以理解甚至无法理解。一些概念性的东西,小学生往往难以单纯地通过只言片语去感悟,无法很好地理解文字性的叙述方式。小学生对事物的认知都是通过具体事物形成的,比如“三角形”,如果教师仅仅只是口头解释三角形的样子,大部分学生根本就理解不了,如果直接拿一个三角形给学生看,学生立马就清楚了三角形的特征,小学生对事物的认知与成人有着较大的差距。小学数学教材中,涉及了很多抽象化的知识,如果学生一旦脱离了实物,就难以听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发现学生对几何类知识的学习会更加有兴趣,学习效果也会好很多,而对一些抽象的数学名词、公式计算会表现出厌烦。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对直观的数学知识会学得更好。
小学数学直观性学习特点在教师看来,是能促进一些学习内容的教学,同时又限制另一部分的教学。根据学生思维的直观性,学生只对客观存在的实物比较敏锐,所以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特点,小学数学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切忌生搬硬套,照本宣科式的教学。尤其是在教学一些概念性较强的数学知识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有意识地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引导学生思维的过渡,利用想象记忆等直观性的方式方法,不能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达到形象记忆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严格贯彻教学的直观性原则,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尽量让学生能更加直观地学习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可以多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将多媒体教学技术融入教学,让多媒体教学技术的直观性充分展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例如,在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中,关于图形旋转的这一部分知识,“顺时针”“逆时针”“旋转的角度”等概念。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严格把控教学的步骤,合理分配每个环节的时间,尽量使用实物操作便于学生直观感受,动作稍微慢一点,保证学生看得清晰明了。同时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微视频作为一种直观的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给学生观看,便于学生掌握旋转的概念。而且微视频资源的一大优势是学生还能无限回看,教学效果较好。因此,根据学生学习数学的直观性特点,教师要多方面挖掘课堂教学的亮点,使数学课堂生动形象化。
四、知识理解得不连贯性和精力分散性特征及其对教学的影响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往往会呈现出片段化的特点。这一特点表现在,学生在学习单独的一个知识点时通过教师的精心教学能达到很好的效果,但在后面的学习中再出现这一知识点时,学生就很难再次运用。一方面是学生遗忘了知识点,另一方面是因为学习具有片段特点。在学生的大脑中,所学的知识是一个一个单独排列的,而事实上这些知识点中间是有线进行连接的,一环扣一环的形式,但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整合,就算具备一定的整合能力,也容易混淆,学生对知识与知识之间衔接的能力较弱。另外,小学生活泼好动,容易被一切事物吸引,一节课四十分钟,是不可能每一分钟都聚精会神的。精力集中的时间往往因人而异,有的学生可以持续较长,有的学生则难以长时间集中精神,小学阶段大体呈现出的是精力较为分散的学习状态。
根据以上特点,教师应理性看待学生的这一特点,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方法减少这一特点对教学的负面影响,强化其积极作用。假如教师不能客观科学的对待学生的这一特点,一节课传授多个知识点,一旦分心,就会造成学生无法跟上教学进度,不知道教师讲的内容。从而造成认知不连贯性加上意识的混乱,达不到应有的课堂效果。教师要认真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接受知识的能力,在深入分析学生学情的前提下,合理制定教育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学方式上要做到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既要有一定的顺序又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另外,因材施教也是小学数学需要遵循的教学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对症下药,使数学教学更具层次性。除此之外,还要结合新时代教育下的育人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注重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在新时代的今天,面对数学学习知识不连贯和精力不集中的特点,小学数学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潮流,多利用新兴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提升自身信息水平,现代化技术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数学作业布置的传统性及其对数学教学的影响
在布置作业时,教师错把“量”当作“质”,认为两者之间成正比,认为作业多就意味效果好,其实不然。教师要区别“质”和“量”,改变错误的观念。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作业需要学生动手书写,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尤其喜欢布置书面作业,完成这些书面作业,学生需要耗費大量的体力和脑力,往往会不堪重负。另外,数学教师倾向于让学生做大量的计算题。教师工作量的繁杂也无法让作业布置具有针对性和多样性。同时,教师作业评价更多的是直接打等级。除了等级之外,很少会有旁批,更没有激励性的语言,久而久之学生会对作业等级变得麻木,这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不到提高。
六、学习方式的探索性和接受性及其对教学的影响
探索性是指一个不断探索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接受性则是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知识的传授主要是以学生接受为主。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具备多元化的数学学习方法,但是在获取数学知识的渠道却很少,也就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两种情况。不管是哪种学习,都是学生把数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从而不断提高自身数学水平,增强自身数学素养。内化知识的过程是学生探索的过程,也是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过程。同时也是知识迁移的过程。所以,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探索性和接受性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有客观性和必然性,而对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决定了学习的探索性,对数学知识的传递决定了其学习的接受性。探索性和接受性是小学数学学习的必要条件。
探索性和接受性特点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是教的过程;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的过程。而探索性和接受性特点正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方式上对小学数学教学产生了影响。教师对数学课堂起着整体把控的作用,但在教学上要变主导为引导,传授数学知识主要以指引为主。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数学教学内容科学合理的选择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既能掌握知识,又能运用多种方法学习数学的目的。小学数学教学的进步需要靠学习方式、相应教学方法和手段来结合完成,同时让学生能快乐学习,得到良好的结果。要达到以上效果并不容易,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以下三点:第一,指导学生做好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的组合;第二,教师不可将全部知识都一次性教给学生,要让学生探索发现数学问题;第三,要避免用直观演示代替学生思考,以免降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七、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学习主体性地位,关注学生才能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小学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学习内容之一,对学生的发展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前,一定要深入分析学生的学情,了解学生发展的特点,从而明确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诸多特点。教师要用心,对待学生多一点耐心,指导时多花心思,使其培养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的学习效率逐步提升。教师还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积极创造生动有趣的课堂,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逐渐达到提升数学学习效果的目标。
(左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