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芳 郑颖
摘 要: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对校外教育资源的育人价值重视和挖掘程度不够,学校、家庭、社会协同缺乏科学衔接,导致校外教育资源建设的组织管理体系尚不健全,校外教育资源的评价方式也未形成体系。基于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要求,以项目化建设为切入点,探讨学校、家庭、社会在校外教育资源项目化建设中的角色和策略,是科学整合校外教育资源、深入挖掘校外教育资源的育人价值、促进校外教育活动有序开展和深入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校外教育;教育资源;协同育人;项目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7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4-8502(2022)03-0023-07
作者简介:林芳,福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研究方向为校外教育、家庭教育、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与习作教育教学;郑颖,福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校外教育、声乐教育。
校外教育是少年宫、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科技馆、少年之家等校外教育机构对学生进行的多样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这里提到的教育活动和学校教育活动一样,是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规范下,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体育、美育、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教育。
一切教育活动都离不开教育资源。教育资源贯穿教育全过程,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等,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教育资源也包括其他具有教育价值的信息资源。目前,家校共育和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开展得不够深入,导致社会对青少年教育参与的后劲不足,这也使得校外教育资源建设更无从谈起。因此,应从家庭教育缺乏科学指导导致其缺位、越位现象严重和学校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教育活动方面存在诸多障碍的现状出发,寻求校外教育资源建设的有益途径。本文探讨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背景下,以项目化建设为切入点,进行校外教育资源项目化建设的有效策略。
一、校外教育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校外教育事业发展至今,虽已形成一定的发展模式和教学规范,但在校外教育资源建设的组织管理体系、评价方式方面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校外教育资源建设的组织管理体系尚不健全
以往,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绝大多数是针对学校教育的,直接针对校外教育及其教育资源建设的少之又少;同时,校外教育资源建设缺乏一个统揽全局、兼顾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职能机构,这使得校外教育及教育资源建设长期处于不规范状态,势必影响校外教育课程建设和师资力量建设的效果。
针对这一问题,2006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倡导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衔接;2021年,《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印发以及《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与实施,进一步促进校外教育的规范化发展以及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建设、发展与完善。近年来,针對校外教育政策的不断出台与完善,显示出国家和政府对校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也为建立健全校外教育资源建设的组织管理体系提供了契机。
(二)校外教育资源的评价方式尚未形成体系
教育资源建成后,需要对其进行评价,只有完善的评价体系,才能确定哪些资源是优质的,哪些资源是不合适的。教育资源的优劣,最终要落实在教育结果上,校外教育活动评价应包含对校外教育资源的评价。目前,尽管国家对校外教育日益重视,校外教育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促进了校外教育的规范发展,但校外教育在活动评价方面仍未形成体系化的评价标准。校外教育活动评价未被纳入整体教学评价体系中,也缺乏自身特有的教学评价体系,导致校外教育活动评价只能依存传统教学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针对性和灵活性,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还可能挫伤学生参与校外教育活动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将不利于校外教育活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校外教育资源的规划和建设也无法被提上议程。
二、校外教育资源建设问题的原因探析
(一)对校外教育资源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家庭、社会对校外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大多数人片面地认为校外教育只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而缺乏对校外教育自身所具有的育人价值的深入挖掘,因此,对校外教育资源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也较为薄弱。
2021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少先队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提升少先队社会化工作水平。构建资源有效整合、队伍有效动员、阵地有效利用、队员广泛参与的少先队社会化工作体系。”2021年9月,共青团中央等1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构建新时代少先队社会化工作体系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加强少先队社会化阵地建设:推进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营地(基地)建设,用好少先队校外活动阵地,加强少先队队室、队角等专有阵地建设;要活跃少先队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深化校外实践活动思想内涵,完善实践教育活动协同机制。”这一系列文件的出台,针对学校、家庭、社会对校外教育资源建设的重要性不足问题进行了回应,并结合少先队工作为校外教育资源建设指明了方向。
(二)对校外教育资源的育人价值重视和挖掘不够
校外教育既与学校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又有其独特性。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形式更灵活、内容更丰富,更有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校外教育活动中可以接触到校内涉及较少的知识和学习方法,例如进行项目式学习、参加研学活动等,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校外教育资源建设有助于校外教育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校外教育优势,有时能起到反哺学校教育的作用,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效率,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模式的重塑,促进“五育”融合,助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然而,尽管校外教育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但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其价值的认识仍然不足,只是更多地将校外教育当作学校教育的延伸,或视其为特长培养、课后托管服务,抑或是可有可无的兴趣活动,甚至学科补习的工具,这都不利于校外资源建设和发展。
(三)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缺乏科学衔接
校外教育资源具有极强的综合性,是立体的资源共同体,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需要各方支持共建。一方面,校外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其资源建设需要与学校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进行配合,使其与学校教育衔接良好;另一方面,作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一环,校外教育的资源建设也需家庭参与和配合。此外,校外教育资源不仅局限于青少年宫等校外教育机构,更涉及博物馆、图书馆等各类公共场所,这就需要多方共同探索校外教育的建设,逐步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校外教育育人体系。
然而,目前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活动仍存在彼此孤立的现象,家长、学校教师和校外教育工作人员对自身应在校外教育体系建设中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也不甚明晰,彼此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有些家长与学校教师甚至不认为自己需要参与校外教育的建设,与校外教育机构相互掣肘。这也使得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处于相对割裂的状态,不利于校外教育育人体系的进一步建设和完善,阻碍校外教育发挥其功能和价值。
三、协同育人背景下校外教育资源项目化建设策略
(一)以家庭教育为驱动,整合提取项目化的家庭教育资源
家庭是人出生后接触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人的终身教育,对人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是开展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和保障。我国的校外教育活动,要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体验和实践中,促进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这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支持。以福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为例,中心开设的校外教育课程,主要有科学普及类课程、文学活动类课程、思想道德类课程、思维拓展活动类课程、体育与艺术类教育课程和综合实践类课程等。其中,大多数课程活动需要家长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也体现出家庭对个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校外教育要充分认识与家庭教育的密切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家庭资源,与家庭成员共同营造家庭合作学习氛围,打造家庭学习共同体;家庭教育也需与校外教育相配合,按校外教育活动的目标和需要,分门别类地整合提取出有效的教育“项目”。
例如,“记忆深处的中国年——中国春节传统文化艺术展”活动将“中国春节传统文化”确定为学习项目,把所学的中国春节传统文化知识与中国春节传统文化中的贴春联、贴窗花、贴年画、挂灯笼、穿新衣、吃饺子、包红包、拜年等习俗相结合,通过绘画、书法、音乐、表演等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春节艺术等融于一体。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采用采访、欣赏、动手、合作等方式,与家庭成员组成学习共同体,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验传统文化,了解传统习俗,感受家的温馨。在这一活动中,家庭是小型学习项目组,家庭成员是项目组成员。其中,老师或家长是项目组的导师,负责在育人目标的指引下,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规划、学习指导、知识讲解、评价考核等服务;学生则采用自主筹备、分工体验、合作学习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此外,也可以由几个家庭组成一个中型学习项目组,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不断拓展学习的外延,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项目知识学习的最大化。
可见,家庭在校外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丰富多彩且具有创新性、创造性的家庭主题教育活动为校外教育资源项目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从学校教育出发,主动衔接校外教育资源项目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变化,我国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已逐渐分化成两类相互独立的教育活动,二者在教育功能上有了明确的分工。同时,又因为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在教育对象和教育目标上的一致性,二者共同构成完整的教育体系。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进一步厘清了学校教育、校外培训、校外教育的关系,并对校外教育的发展进行了规范。因此,学校教育要与校外教育做好衔接工作,从学校教育出发,共同完成对学生健康成长的有益引导。结合学校教育的精细化特征,教师要对校外教育资源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整理,开发具有较强的指向性、针对性的思政教育项目。
例如,在党和国家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时间节点来临之际,校外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抓住“思政育人”时机,充分调动与之相关的校外教育资源(如革命历史博物馆、烈士陵园、革命旧址、老红军及其家属、与红军长征有关的文艺作品等),完成新的校外教育项目的搭建,并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通过参观纪念场馆、走访红军家属、走访革命旧址、欣赏文艺作品等形式,引导学生自觉学习、探究红色革命事件的历史背景、艰难过程和重要影响等,全面把握党和国家重大历史事件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教育意义,认识“红色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内在联系。以福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为例,2021年,中心紧紧围绕“讲好中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的主题,组织策划了 “永远跟党走 筑梦新时代——福建省少年儿童邮票创作设计作品征集活动”“缅怀先烈 致敬先锋——传承红色基因系列主题书画作品线上展览活动”“红五月 红艺术——少儿红色题材电影赏析活动”等学习项目,吸引了广大少年兒童踊跃参与,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可见,校外教育活动要紧扣“育人”目标,聚焦“立德树人”,认真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根据教育对象的年龄层次、认知水平、心理发展水平等特征,策划活泼、生动的思政学习项目。在此,可将班级作为项目组,教师为项目总策划,负责协调各类社会资源,制定项目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及分工;项目组下分设若干个项目小组,各项目小组各有分工,各自独立完成相关学习任务;项目学习完成后,可以组织汇报,展示集体学习成果,拓展学习活动的内容。据此,校外教育机构可主动对接学校教育,开展系统化、课程化的教育活动,为校外教育资源项目化建设搭建广阔的平台。
(三)社會教育要积极主动融入校外教育资源项目化建设
社会教育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外的,从事文化、教育事业的机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对社会成员开展的教育活动。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教育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它是学校教育、校外教育、家庭教育的必要补充,具有终身性、层次性、广阔性等特点。社会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在人的社会化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开展校外教育活动,要善于从社会教育中汲取有益养分,巧妙借助社会教育资源开展适合未成年人的教育活动。例如,在面向社区的社会活动中,蓬勃发展的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就非常适合与未成年人的校外教育相结合;在社区开展的“关爱留守儿童和困难家庭孩子”的大型公益活动,通过设计“心连心,交朋友”、健康体检、跳蚤交易市场、许愿墙、共读一本好书、“我们一起玩游戏”等活动,帮助未成年人走近留守儿童,与困难家庭儿童结对子,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可促进未成年人关心关爱困难群体,奉献爱心,从而达成了解社会、了解他人,培养乐于助人、乐善好施的美好品德和独立自理的生活习惯等教育目的。
以福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为例,中心成立了红领巾志愿者服务队,现有在册志愿者218人。截至目前,该红领巾志愿者服务队已累计志愿服务超过4 800小时,获得全社会的广泛赞誉。2021年,福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红领巾志愿者服务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除每周设立“垃圾分类指导”“安全文明督导”“红领巾图书角”等服务岗位外,还创造性地开展了许多公益活动,如“博学少年行·古厝文化我来说——红领巾志愿服务讲解活动”“党的故事我来讲·红领巾讲坛”“阳光少年们,与法同行——红领巾志愿者服务队普法讲座”“应急救护 快乐成长——红领巾志愿者服务队急救知识进社区活动”等。
校外教育可以深入社会的各个方面,通过多种形式满足儿童对教育的需求。新时代,儿童在了解社会、奉献社会方面有教育需求。因此,校外教育工作者要主动对接社区、工厂、志愿服务团队等组织,主动将未成年人校外教育融入相关社会志愿活动中,引导学生自觉主动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培养未成年人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服务意识、奉献意识等,锻造合格的社会化的人。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校外教育是整个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子项目,校外教育工作者是该子项目的总策划,负责整个志愿服务的整体策划,将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贯穿于志愿服务活动中,并科学预判教学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突发状况,引导学生发自内心地接受任务、执行任务,并乐在其中、学在其中。因此,具有灵活多样性、实践性、社会性的社会教育活动,将打通校外教育活动的上下游,为校外教育资源项目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四)教育评价体系要综合考量校外教育资源项目化建设成效
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明显的区别,其评价方式也呈现多元化、精细化等特点,尤其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校外教育评价体系是科学、立体而复杂的体系,包括学习规划的科学性,学习步骤的层次性、合理性,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学习成果的呈现,学习效率的预判及综合评析等。经过多年探索和完善,福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目前已建立一套较为科学合理的校外教育评价体系,其特征如下:第一,注重预测性评估;第二,注重过程性评价;第三,注重多角度、多层次评价;第四,注重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充分利用评定量表、档案袋、项目核验表等。在校外教育活动中,评价机制和方式也随时进行调整和优化,不断适应、满足并推动教育活动向纵深发展,向既定教育目标前进。
综上所述,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背景下,校外教育资源的项目化建设将充分挖掘校外教育资源的育人价值,较好地解决校外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校外教育工作者要以育人目标为指引,在科学发掘、整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上下功夫,贯彻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校外教育资源项目化建设献计献策,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伟大事业中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印成.课外校外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 王维刚.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7:20-26.
[3] 周立奇,胡盼盼.课程系统化 教学项目化 评价统一化[N].光明日报,2019-12-10(14).
[4] 王雁冰.对校外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利用等问题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01):65-66+132.
[5] 李友健.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问题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0(02):57-58.
[6] 姜疆.校外教育的创新实践[J].新经济导刊,2017(05):54-58.
[7] 刘翠珍.校外教育资源的建设开发与管理策略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4):139-140.
Research on the Project-based Strategy for After-school Education Resources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LIN Fang, ZHENG Ying
(Fuzhou Youth Activity Center)
Abstract: For such a long time, less attention was paid to and little work was carried on to discover the value of after-school educational resources from all walks of life in society. A lack of communication and resource sharing between schools, families, and communities, leads to an inadequate and inefficient management system for the allocation of after-school educational resources, thus the evaluation of these resources is still under way without a systematic way. Considering the current needs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between schools, families, and communities, it is imperative for us to discuss the roles of and strategies for schools, families, and communities in the building of project-based after-school educational resources. It is also crucial for us to pool all resources together, further explore the value of these resources i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nd promote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after-school educational activities in an orderly way.
Keywords: After-school Education; Educational Resources;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Project-based Buil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