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访贯通”,走向“专业”
——提高小学家访效果的思考与实践

2022-06-29 06:34张春娣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22年18期
关键词:登门家长孩子

□张春娣

家访是学校实施德育的路径,通过家访能得到更多的德育信息,找到家校共育的最大交集。通过对全校学生的家长进行调查,教师发现,87%的家长希望教师能够登门家访,36.17%的家长认为登门家访非常需要,72.34%的家长认为网上沟通、电话联系等不能代替登门家访。通过对全校教师进行调研,却发现,很多教师把家访当作学校布置的任务,出现了访前随意、访中跑题、访后无跟进等不良现象,导致家访效果不佳。对此,教师应提升对登门家访重要性的认识,做到访前精细备访,访中精准访谈,访后精良施策,提高与家长有效沟通的能力,拉近与家长、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为开展德育工作奠定基础。具体做法如下。

一、访前:精细备访,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家访是管理班级的重要工作环节。接班前,家访能够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接班后,家访能够助力解决不同学生的具体问题。无论是哪种情况,教师在家访前都必须做好精细的准备。

(一)备学情——挖掘学生的特有信息

教师首先要查阅手上的资料,了解学生的家庭基本情况,如父母的学历、工作情况及家庭成员等信息。了解学生父母的学历情况,可以知道他们的学识和基本素质;了解父母的工作情况,可以让家访的话题更符合“家情”,以免家访过程过于机械。为了让家长感受到自己对孩子的关心与重视,教师要与学生进行一次谈话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有哪些,希望得到老师哪个方面的帮助;要向学生了解家长平时的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尽量找合适的时间进行家访;课堂上要留意学生,判断其听课状态,总结其优缺点;翻看学生的作业,进一步了解其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课余时间要关注学生喜欢做的游戏;等等。教师也可以向之前的任课教师了解学生家长喜欢的交流方式和他们的育儿理念,做到心中有数。

(二)备时机——抓住家访特别时机

教师要从学生家庭成员的角度出发,确定家访时机。如在家庭吃饭期间不宜家访;如果家里有老人,则不宜在较晚时间进行家访,以免打扰老人休息。选择合适的家访时机,会让家访效果倍增。

1.进步时——激励鼓舞,激发斗志

调查发现,有65.96%的家长希望教师在孩子取得进步时进行登门家访。当学生在作业、考试等方面取得进步时,教师可以进行“报喜式”家访(向家长报告学生各方面的进步)和“激励式”家访(鼓励学生再接再厉,继续保持学习的热情),进一步联络家校感情。家长会感动于教师对孩子的用心、用情,认可教师的敬业精神及教学水平,从而增强对教师的信任感。

2.犯错时——寻求原因,赢得支持

依据调查可知,有89.36%的家长希望教师在孩子表现不佳时进行登门家访。在小学六年的学习中,学生或多或少会犯错误。如果课堂上教师当众批评指责,会让学生觉得没面子。尤其是小学高段的学生,正处于叛逆期,容易受到较大影响。教师在学生犯错或表现不佳时,可以选择登门家访的方式,先和学生促膝谈心,了解内因,再由家校共同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又能让家长感受到教师对孩子的关心,从而更积极地配合教师开展各项工作。

3.冲突时——积极开导,传授方法

从调查可知,有55.32%的家长希望教师在自己孩子与其他孩子发生矛盾时进行家访。小学生年龄小,心理还不够成熟,处理矛盾的能力较弱,容易和同学产生冲突。面对这些问题,许多教师倾向于简单强势地在校内进行解决,这容易造成家长的误解。如果教师能第一时间走进家庭,当着家长的面说清缘由,开导学生,向学生传授化解矛盾的正确方式,就能帮助学生迅速调整情绪,且能及时化解家长之间的矛盾。

4.生病时——关怀备至,增进关系

学生在校期间,有时因为身体原因需要住院治疗或在家休息。生病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和身体上的痛苦,再加上住院不能去学校上课,家长和孩子都担心会耽误功课,从而产生焦虑情绪。这时教师若能第一时间联系家长,并主动提出去医院或家里探访,为学生辅导功课,对家长来说就是雪中送炭。家长和学生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温暖,从而更加信任教师。

5.期末时——送上书信,带上期待

每个学期期末是教师、学生、家长反思的最佳时机,也是学习场地从学校转向家庭的时机。此时教师可以带上殷切希望,带着对学生的祝福登门家访,就“如何让孩子有效利用假期”等问题对家长进行指导,并用不同形式帮助学生规划自己的假期生活,提高时间利用效率。

(三)备物品——量身定制,精心准备

在家访前,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和性格特点,准备好能激发他们学习斗志的物品,如一本励志故事书、一个玩偶等。教师也可以不给家长制造麻烦为前提,自己准备相关物件,如准备好鞋套,准备好自己的水杯、笔记本等。准备好物品能给家长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二、访中:精准访谈,因时施宜,因材施教

教师应带着精准的目标和强烈的使命感进行家访,以问题为导向,有计划、有条理地实施家访。如果家访的目的是了解情况,那么教师就要做一个静心的聆听者,尽量启发学生和家长把情况说清楚;如果家访的目的是打开心结,那么教师就要做一个知心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清晰地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如果家访的目的是解决冲突,那么教师就要做一名公正的“法官”,把所有问题摆出来,开诚布公地讲清楚。总之,家访要一事一访,每访必达目标。

(一)明确目的,抓住重点

每次家访,教师都要有清晰的目的,用欣赏的眼光、赞美的语气向家长反映学生近期在学习、同伴关系处理、生活等方面的进步,并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生活情况,最后根据学生的心理、性格、兴趣爱好等特点,共商教育方法。

(二)认真倾听,精准捕捉

当家长在讲述孩子在家表现时,教师要面带微笑,认真聆听家长的讲话;当家长兴高采烈地表扬孩子,展示孩子在课外竞赛的获奖情况时,教师要由衷地赞美,如以竖大拇指、点头等方式进行表扬;当家长让孩子展示才艺时,教师要以欣赏的眼光来鼓励他们继续努力。这样既可以拉近教师与家长间的心理距离,又可以全面地了解学生。当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没有呈现出效果,且双方出现沟通障碍时,教师应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用真诚的态度帮助他们弥合关系,打开心结。

(三)及时应对,教授方法

如果教师能够认真倾听家长的讲述,并用肢体语言让家长感受到自己的诚意,那么处于焦虑、紧张中的家长就会非常认真地听取教师的建议。教师要发挥自己在教育中的优势,语重心长地与家长进行交流,指导家长用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让良好的家庭氛围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沃土。

如在面对孩子回家不肯做作业的问题时,教师可以建议一家人坐下来,一起制订一张作息时间表,贴在显眼的地方。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可得到一颗星的奖励,未完成则扣一颗星。在22天的周期内,孩子如果达成了目标,就可以实现一个小小的心愿。

又如在面对孩子做事动作慢的问题时,教师可以建议家长让孩子自己说一说动作慢的原因。当孩子获得了进步,家长要及时鼓励孩子,强化他们的进步,可以设计一个“服我上墙”的KT板,把孩子的点滴进步写在KT 板上,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四)达成共识,互相监督

有了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家长将会更依赖、信任、支持教师。教师在给家长提建议时,用心的家长会动笔写下来,并表示会先改变自己,陪伴孩子,对孩子进行鼓励和帮助。教师可以对家长进行适当督促,鼓励他们不断成长。

三、访后:精良施策,回顾反思,跟进教育

家访不是万能药,问题不会一访了之,访后的跟踪教育才是关键。问题解决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教师做好长期的准备。家访后,教师要有巩固家访效果的意识,把家访中达成的一些“协议”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坚决地执行下去,帮助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长效机制。家访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会更加充分。此时需要对学生进行综合分析,整体制订德育方案,让家访的效果最大化。

(一)及时记录,分类整理

家访后,教师要及时记录每一位学生的家庭状况,包括是否有兄弟姐妹,是否有独立的学习空间,平时上下学的接送人是谁,是否已制订详细的作息时间表,个人的兴趣爱好有哪些,家长的育儿观是怎样的,等等。然后根据全班学生的情况对他们进行分类,如将动作慢的归为一类,不及时做作业的归为一类,上课容易开小差的归为一类,学习能力强但经常不仔细审题的归为一类,以便更好地管理。

(二)回顾反思,寻找对策

教师在根据了解到的信息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类以后,还要根据各种情况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一方面,教师要耐心地等待,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同时定好班规,让学生严格按照各类班规开展学习和生活。另一方面,教师应对家长进行培训,引导他们根据孩子的特点采取相对应的措施,由此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跟进教育,持续家访

一次家访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教师在初次家访后,要跟进教育,根据不同家庭的情况和孩子的特点,制订详尽的家庭教育指导方案,在家庭需要时进行多次家访。如个别家长对孩子多动、不认真听课等问题十分苦恼,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改进后效果不明显,就会对自己和孩子失去信心。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尝试多次登门家访,鼓励家长,帮助孩子,让家长和孩子打开心灵之窗,重拾积极心态。

总之,教师必须带着为学生服务的热心和解决问题的使命感进行家访,最大程度地发挥家访的作用,使家访真正成为班级管理工作的有效抓手。

猜你喜欢
登门家长孩子
房山区西潞街道夏庄社区党总支:“满意服务360°”党建品牌共建 和谐新社区
家长请吃药Ⅱ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犯错误找家长
微妙的家长QQ群,引无数家长竞折腰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登门槛效应”让你变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