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的“三评三定”,为德性生长保驾护航
——以《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我们小点儿声》一课为例

2022-06-29 06:34屠晓君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22年18期
关键词:德性道德与法治案例

□屠晓君

德性,一般是指善性,是一个人在实践中因一定的习惯或方式而养成的稳定、良好的道德品性。学生的德性一直处于生长的过程中,且会不断完善,不断成熟。判断德性高低最直观的依据便是学生在真实生活中是否会表善意、行善行。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评价是推动学生德性生长的一个有效载体,它能促进每个学生品德的发展与生活能力的提升。需要注意的是,评价学生德性表现的前后变化,不能只看最后的结果,而要看贯穿始终的整个学习过程。那么,如何进行有效评价,助力小学生德性生长?教师可尝试以学生的生活为载体,关注多时空、多形式的评价,确定德性生长中的落脚点,为学生的德性生长保驾护航。

一、基于实际生活的前置评估,确定德性的起点

要保证学生的德性真正获得生长,必须要精准地了解学生的德性起点。这就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原生态生活,了解学生在真实生活中应对问题时是如何做、如何说的,并评估学生对于这些行为的真实看法。

(一)“回忆式”评估,积累认知经验

过去的生活已然过去,但一个不经意间的举动、一种不以为然的态度恰恰是最原生态的道德表现。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前引导学生回忆,像镜头回放般再现曾经的场景和当时的感受。这就是“回忆式”评估,这一感受就是学生的道德认知起点。

【案例1】

统编《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我们小点儿声》一课旨在让学生感受喧闹的环境带来的不适,养成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不打扰他人的良好行为习惯。教师在上本课前,先用一张“忆一忆我们生活学习的场所”预学单对学生进行评估(如图1)。

图1

【案例分析】

这份“回忆式”评估单显示,有人在校园公共场所喧哗时,学生会产生不悦的感受。如对于教室这一公共场合,学生有时喜欢,有时却不喜欢,因为“有时教室里太吵了,特别是下课时,同学说话都听不见了”。可见,学生已经会区分是否吵闹,也明白吵闹会带来不愉悦的感受。基于以上评估,教师将学生的一个德性起点确定为“会区分公共场合的环境是否吵闹,并能够初步感受到安静的环境让人心情愉悦,吵闹的环境给人带来不悦感”。

(二)“观察式”评估,确定认知程度

观察和发现他人的问题,永远比观察和发现自己的问题要简单;观察结果,再思考自己先前行为造成的影响,永远比行动前的思考来得透彻。学生通过照片、录像等方式对过程或结果进行观察,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教师也能以此评估学生的认知程度,这就是“观察式”评估。通过这一评估,教师能确定学生的德性所达到的程度。

【案例2】

本课中,教师利用“小眼睛会观察”预学单(如图2),让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做个有心人,用“小眼睛”去观察安静的场所和吵闹的场所中同学们的不同表现,以此评估学生原有的认知程度。

图2

【案例分析】

评估发现,大部分学生觉得某些场所吵闹的原因是“同学们不遵守纪律”“有的同学不听劝告”,他们更多地归因于他人,却很少提及自己的行为。所以,教师将本课中学生的德性起点确定为“能够分析关注他人在公共场所中的过失,但容易忽视自己的行为是否得当”。

(三)“还原式”评估,找寻内在因素

除了表现,思想也是确定德性认知的依据。透过学生的行为表现,能够还原其当时的真实想法或内心的矛盾冲突。教师可以开展“还原式”评估,通过“问一问”“写一写”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

【案例3】

教材第47页呈现了学生生活中常发生的几种情况,并以此为蓝本,让学生发挥想象“给图配话”:选择1~2个人物,写一写他当时会想什么,说什么。

【案例分析】

“给图配话”的形式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选择人物进行思考、讨论和记录就是还原自身经历和想法的过程。例如,关于小组讨论,某小组的学生说:“我们一直都在认真讨论,但不知道声音怎么样。”而边上的学生却说:“他们小组讨论的声音太响了,我们组为此受到了很大影响。”由此可见,学生还应考虑一种行为在公共场所中给他人带来的影响。因此,教师将德性起点补充为“能够知道自己在公共场合中的活动是否会对他人造成影响”。

二、模拟生活情境的课堂评测,拟定德性的生长点

能让学生产生新的道德认知、智慧、行为、能力,且能让其德性达到一个新高度的教学点,就是德性的生长点。抓住生长点,进行有效训练,对于学生的德性生长至关重要。这一过程需要紧密联系生活,将学生的生活情境转移到课堂中,进行模拟生活情境的课堂“评测”。

(一)“再现式”自我评测,捕捉道德困惑

通过课堂对话和交流,学生能够发现自己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接着就会产生道德困惑。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找到这些困惑,在课堂上再次呈现出来,并进行讨论、研究,进行“再现式”自我评测,并设法加以改进。

【案例4】

师:我们教室里有时候也有点儿吵。你印象中有这样的时候吗?

生1:一到下课,教室里总是闹哄哄的,有的同学追来打去,我是小干部,可是怎么喊他们也不听,真没办法。

生2:小组讨论时,隔壁小组的声音可响了,我们一点儿都听不见。于是我们就说得更响,这样大家的声音都响起来了,就更听不见了。

生3:我很喜欢发言,每次老师一提问,我就很激动,想发言,但是又害怕老师没注意到我,所以我总是高举小手,有时还要喊“我,我,我”。老师和同学都已经说了我很多次,可我就是忍不住。

【案例分析】

上述讨论环节,学生再现了多个真实的事例,并表达了自己的烦恼。这就是学生的道德困惑,也是学生的德性生长点。对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寻找方法加以解决,助力学生德性生长。

(二)“策略式”团体评测,激发道德智慧

德性生长离不开团队的力量,思维的碰撞会产生不一样的火花。选择一个生活情境,依靠团体成员群策群力,研究可行的应对之策,就是“策略式”团体评测。这一过程中,各成员的道德智慧会不断被激发。

【案例5】

教材中有一个“做个小小‘调音师’”环节,在学生“再现”困惑后,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困惑进行探讨,并做如下引导:“你想帮谁来调音?一起把小组想到的好办法写在调音卡上!”

【案例分析】

“做个警示贴”“用语言轻轻提醒”“由专门的人员负责监督”“用手势提醒”“贴纸条提醒”……针对课堂中的困惑,小组成员经过讨论、思考、取舍后确定了多个解决方法。这些写满策略的“调音卡”正是最好的评测结果。在此过程中,学生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明确了具体的行为途径。

(三)“反思式”个体评测,驱动道德行为

助人者自助,学生德性的自我生长主要表现为个人能力的提升。这一能力包括反思能力和实践能力。反思能力指的是能看到之前生活中的不足,并能想到具体的应对方法。采用“反思式”个体评测能让学生改善今后的行为。

【案例6】

在学生充分讨论并总结了“调音好办法”之后,教师提问:“如果下次再碰到你之前觉得为难的情况,你能解决了吗?你发现自己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在学生充分思考后,教师请学生回答,也有学生选择与小伙伴合作表演,呈现自己的思考。如,发言爱喊“我,我,我”的学生说到自己之前特别兴奋,总是控制不住,确实不太好。因为这样会影响同学思考,扰乱课堂纪律。现在他会在桌角上贴个小标签,时刻提醒自己,要积极发言,也要注意纪律。他还请同桌帮忙,在他下次“激动”时,轻轻拉他一把。该学生还找同学合作开展了场景表演,课堂效果明显。

【案例分析】

学生能反思自己之前行为的不当之处,还能找到适合当下情境的调音办法。由此,学生不仅改变了想法,还改变了做法,其道德反思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都得到了增强,德性也得到了生长。

三、接续未来生活的课后评价,评定德性的目标点

学习目标达成度的问题是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即是否达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评定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标准之一就是评价学生德性生长的要求是否达到。德性依托于生活,所以评价必须接续学生未来的生活,而且需要跨时空进行。

(一)“达标式”自主评价,激发内在道德力量

“达标式”自主评价指的是教师基于学生原有的德性起点,关注学生的德性生长点,促使学生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产生在接下来的生活中“我会……”“我要……”的想法,并且做到自己审视自己。

【案例7】

上完《我们小点儿声》后,教师向学生分发了“达标式”自评单(如图3)。教师以班级中声音较为吵闹的几个典型场合为例,先进行为期一周的调音督促,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在一周内开展争星活动。

图3

【案例分析】

“达标式”自主评价还可以不断延伸,从班级出发,逐渐延伸至年级、校园,这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学生依据道德要求,不断进行自我约束,调整自己的言行,实施道德行为,促进自身道德力量的生长。

(二)“激励式”相互评价,培养学生道德习惯

除了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教师还可以建立互评机制,让同学、家长、任课教师等共同参与评价。教师可在班会课、晨会课、道德与法治课等时间向学生反馈评价结果,对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奖励,从而形成长效机制,使学生保持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案例8】

教师向学生、家长、其他任课教师分发“点赞”卡,如发现某个同学有好的表现,可以在“点赞”卡上写上对方的姓名及点赞的理由,再在班会课上把“点赞”卡送给他。学生根据所得“点赞”卡的数量参加评比,获得“点赞”卡最多的学生可获得班级“小小调音师”的称号。

【案例分析】

不同人员的监督可以促进学生道德习惯的养成,有效推动学生“生善心,行善行”,提高道德水平。同时,这样的评价也能有效检测学生的德性程度。

(三)“动态式”发展评价,为学生的成长提供空间

教师应尊重个体之间的差异,关注每位学生基于自身素质的个性化发展。在原有的“达标式”自评模式的基础上,教师进行了创新,以“动态式”发展评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更科学、合理的评价。

【案例9】

教师以学生的自评、互评结果为依据,设立不同等级的光荣称号。学生除了参加评比之外,还可以通过累积的“星”“赞”数量兑换相关称号。根据不同的数量,学生可获得“小小调音员”“班级调音师”“校园调音师”等称号。

【案例分析】

学生的德性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千篇一律的。教师在评价时既要了解一节课后学生的德性生长情况,又要了解一段时间内学生的德性生长情况,关注动态的过程。这样,在第一次评价中表现不佳的学生有时间和机会进一步提升自我。

以学生生活为载体的评价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评价不只是为了解儿童的学习结果,它本身就是个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教师要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确定德性生长过程中的几个关键点,及时做出分析、调整,有效监测学生的德性生长情况,提高德育效果。

猜你喜欢
德性道德与法治案例
苏格拉底论德性的双重本性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TWO VILLAS IN ONE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Bespoke Art Deco Media Room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从德性内在到审慎行动:一种立法者的方法论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
传统德性论的困境及其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