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新闻漫画中的多模态隐喻研究

2022-06-28 03:13韩莉莉张鸣瑾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造物隐喻漫画

韩莉莉,张鸣瑾

(东北林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6)

一、引言

Lakkof & Johnson提出“不论是在语言还是思想和行动中,日常生活中隐喻无处不在”[1]1。那么只研究语言符号所传递的隐喻势必是单一的,伴随科学技术发展与信息传递途径的变革,学者的研究方向也扩展到多模态隐喻研究。多模态隐喻研究领域的代表学者是Charles Forceville,该学者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将广告中的图像隐喻进行分析,而后对广告、卡通、动漫、音乐和电影中的多模态隐喻进行广泛研究。在我国,多模态隐喻研究起步较晚。初期学者从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并分别从不同视角探究多模态隐喻理论,如冯德正发表的多模态隐喻的构建与分类——系统功能视角一文[2],将多模态隐喻与教学相结合,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3]。除此之外,更多学者侧重于研究在不同类别语料中的多模态隐喻,如广告、新闻漫画、绘本、形象片[4-7]等。研究问题大多为多模态隐喻的表征方式及其意义建构和隐-转喻关系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污染防治行动成效明显。“环境保护”这一主题始终是国内外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表现形式不尽相同,最常见的类型是公益广告与漫画。隐喻是漫画的主要表现手法,用幽默或委婉的方式表达作者的观点。鉴于此,本文选取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新闻漫画为研究对象,探讨该主题漫画中的多模态隐喻的表征方式与意义构建。

二、理论背景

Forceville认为多模态隐喻是始源域与目标域分别由不同模态方式表征的隐喻。但该定义并不适用于研究隐含型多模态隐喻——始源域或目标域隐去其一的隐喻[8]。除此以外,有部分始源域与目标域用同一种模态呈现,其他种模态只起辅助作用。所以,现今更多学者采用多模态隐喻的广义定义——由两种以上模态共同参与构建的隐喻。本文将以上情况都归为多模态隐喻。

新闻漫画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形式反映社会现实,形式幽默风趣,已经为广大读者接受与喜爱。新闻具有及时性、真实性、新鲜性、公开性的特征。漫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夸张、比喻等方式反映或评价社会现象。

三、语料选取与整理

本研究为描述性研究,采取文献研究法和描写与解释法。研究语料来源于新漫网-中国日报网 (chinadaily.com.cn)。以“环境保护”为主题进行搜索,时间跨度为2011年5月25日至2021年5月25日,搜索结果共有139幅,其中不符合“环境保护”主题的漫画共计22篇,不符合多模态隐喻的漫画16篇,内容仅为场景再现的漫画22篇,剔除不符合研究内容的漫画共计60篇,研究语料为剩余79篇多模态隐喻新闻漫画。

本文首先整理79幅“环境保护”新闻漫画中多模态隐喻的表征意象(见表1),发现漫画多模态隐喻主要围绕“环境”“相关群体”“环境保护”“环境破坏”“不良社会现象”五大目标域展开,构成了存在链隐喻体系。在整理漫画时,本文将隐喻未被污染与被污染的自然环境的意象统一归为环境类;漫画中涉及到的行为主体多为国家、公职人员、企业、普通人及相关地区等,将其统一归类为“相关群体”;在表达环境破坏内容的新闻漫画中,将因人类活动而受到污染的自然物,归为人造物的类别。在“国家政策与法律”多模态隐喻表征研究发现,在漫画中涉及到表征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主要使用人造物品纸张、信件及书籍等来表征,因出现次数较少,在这里不做深入探讨。

表1 存在连隐喻目标域及表征意象

研究发现,新闻漫画中运用隐喻映射目标域的数量有明显差异。映射“环境破坏”的隐喻高达105次,映射“相关群体”91次,映射“不良社会现象”47次,映射“环境”30次,与上述映射目标域数量相差较大的是对“环境保护”与“国家政策与法律”的隐喻,分别为10次与7次。

四、“环境保护”新闻漫画中的多模态隐喻表征

(一)“环境”多模态隐喻表征

针对目标域“环境”的隐喻表征共计30次,它们并非单独出现,常作为目标域“环境保护”“环境破坏”“不良社会现象”“相关群体”和“国家政策与法律”发生的背景,构成多模态隐喻。根据人类借助熟悉的、具体的事物来认识、体验和描述世界其他陌生的、无形的或抽象的事物的认知规律[1]1,研究发现映射目标域的始源域为三大类,自然物、人造物与人,其中自然物表征意象多为海浪、山丘、沙子、沙漠、树叶、树木与土地。如漫画1所示,图像主体是一个巨大的沙漏,上部是沙土,下部是蓝天、白云、绿树与长河,但与之极不协调的是一个手握斧头试图砍伐树木的人物。在视觉模态层面,使用未流沙的沙漏作为始源域映射目标域,即用静止的沙漏隐喻平衡的生态系统。树木是维持平衡的关键意象,若遭到人类破坏,则生态平衡被打破,最终沙子将入侵人类家园。漫画家意在批判人类乱砍滥伐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也希望能够借此警示人类要关注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否则最后只能自食恶果。

漫画1 自疡(作者:杨其标)

(二)“相关群体”多模态隐喻表征

漫画中对“相关群体”的隐喻共计91次,始源域的表征意象涉及自然物、动物及器官、人造物、人体器官、人及神话形象。使用人造物作为始源域隐喻相关群体部门的数量最多为57次:其中使用“红章”“手”和“鹰与鹰翅”的意象作为始源域表征目标域“政府”,分别表征政府的权力与威严、绝对的力量以及敏锐与勇敢的特质。“乌纱帽”表征公职人员13次,“袖标”表征公职人员10次。“黑烟囱”作为始源域对目标域“污染企业”进行表征共3次。研究发现,上述始源域通常不会单独出现,如红章、袖标、乌纱帽等意象作为始源域共同构建目标域“政府及公职人员”。

如漫画2所示,怀揣钞票的人将带有骷髅头与危险废物标志的袋子倾倒在地,翅膀上带有“环保”二字的鹰正紧叼倾倒者的肩膀,揭露高污染企业将大量的污染废物随意排放破坏环境的现象以及环保部门严厉打击污染企业的行为。此漫画运用“鹰”这一视觉模态意象表征相关监督单位,文字模态“环保”表征环保部门,将鹰眼神敏锐,锲而不舍的精神映射至目标域——环保部门。在文字模态层面,漫画使用“环保、危险、废物、转移倾倒”的字样交代各意象的身份与细节信息,辅助视觉模态进行意义构建。漫画家意在表现个别企业将废物转移至外地倾倒,破坏环境的现象,但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要求各级政府及环保部门切实担负起治理污染和保护环境的职责。

漫画2 危险废物莫乱倒(作者:吴之如)

(三)“环境保护”多模态隐喻表征

在本文标题中的“环境保护”与本小节中出现的“环境保护”意义不同,前者更广义,指的是漫画最终所表达的是关于环境保护的主题,而后者意义更为狭小,指的是漫画内容为对环境有积极作用的行为与措施,与展示环境破坏为内容的漫画相对立。对目标域“环境保护”进行意义构建的隐喻为10次,始源域表征意象均为人造物如奖杯、领奖台、金元宝、吸尘器、叉子、手术台等。此类漫画多为对保护环境行为的嘉奖,表达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一样重要的理念。如漫画3所示,被授予“空气质量奖”的人物站在“环境保护”的领奖台上,漫画右侧是鼓掌庆贺的白鸽,背后则是绿水青山。在视觉模态层面,长方体表征领奖台,奖杯则表征人类在治理空气污染中取得的成果,拟人化的白鸽表征颁发奖杯的政府。在文字模态方面,“环境保护”交代了漫画主题,“空气质量奖”向读者阐明环境保护取得的成果。这一画面显然是比赛的颁奖典礼,通过上述视觉模态与文字模态的共同作用,向读者传达了更深层次的隐喻,即环境保护就像是一场比赛,做出突出贡献或取得成果的部门都会被政府嘉奖。

漫画3 空气优良该奖励(作者:吴之如)

(四)“环境破坏”多模态隐喻表征

“环境破坏”的隐喻高达105次,始源域涉及植物、动物、人造物与神话形象。其中以人造物作为表征意象隐喻破坏环境的行为及现象最多,为81次。黑烟囱与黑烟常共同隐喻空气污染;黑水与骷髅头常共同隐喻水污染;菜刀也经常用来表征破坏环境的工具或行为。如漫画4所示,左侧为两个标着“偏远山区”的石头,右侧为两个拟人化穿着西装且被标记为“污染企业”的黑烟囱,其中一个烟囱说道:“躲在这里生产,没有谁知道”。在视觉模态层面,漫画家将石头作为始源域表征目标域山区,拟人化的黑烟囱作为始源域表征目标域污染企业。文字模态辅助视觉模态用“偏远山区、污染企业、躲在这里生产,没有谁知道”的简洁文字直接向读者交代漫画中各形象意义与污染企业躲在山区背后的目的。在视觉模态与文字模态的共同作用下,此幅漫画反映的是部分污染严重的企业聚集于偏远地区,形成区域污染,环境问题尤为突出的现象。

漫画4 小企业聚集偏远山区肆意排放污染严重(作者:罗琪)

(五)“不良社会现象”多模态隐喻表征

本部分关于表现“社会不良现象”隐喻共47次,其表征意象涉及动物、人造物及人体器官,其中以人造物作为始源域进行表征的次数为40。不良社会现象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环保数据造假、形式主义、搞环保“一刀切”及企业骗补等。如漫画5所示,画面主体是一个“某新能源企业”张着嘴巴准备吞掉“骗补罚款”字样金币的汽车。从视觉模态角度来看,始源域汽车映射目标域某新能源汽车企业,车的形象表征车企,金币表征政府补贴。从文字模态角度来看,“某新能源企业”与“骗补罚款”的文字分别交代了行为主体的身份与行为,辅助视觉模态共同完成主题隐喻。从多模态隐喻角度来看,漫画家将汽车拟人化,使其具有人的特征,张嘴吞食金币,此处金币早已不是寻常的概念,在文字模态“骗补罚款”四个字的提示下,读者可以很容易地推断出金币表征的是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款。漫画描述了国家对新能源汽车实行财政补贴,根本意图是为了科技进步与环境保护,但一些汽车制造企业却为了捞取巨额补助款而弄虚作假触犯法律。

漫画5 被罚巨款“骗补王”(作者:吴之如)

通过对隐喻数量的比较与表征意象的选择,发现漫画家相较于直接展示“保护环境”的美好画面,更倾向于采用“环境破坏”的内容反映环境问题,常借助人们熟知并具有代表性的意象进行创作,有利于读者对漫画意义的理解。

五、结语

研究中国新闻漫画网关于“环境保护”新闻漫画的多模态隐喻,发现此类漫画的多模态隐喻主要围绕环境本身、相关群体、保护环境、破坏环境及不良社会现象进行表征;漫画中对于“环境破坏”现象进行隐喻的次数最多,始源域涉及植物、动物、人造物与神话形象,其中以人造物作为表征意象隐喻破环环境的行为及现象最多,而表征“国家政策与法律”的隐喻次数最少;此类漫画大多以视觉模态隐喻为主,文字模态隐喻为辅,多模态隐喻反映人类的认知共性就是从具体到抽象,即借助周围熟悉的事物来认识新事物。考察漫画中多模态隐喻的主要表征方式及其特点,以及多模态隐喻构建意义的途径,验证了多模态隐喻理论对漫画类作品的解释力,帮助读者增强对漫画作品的多元识读能力,使读者能更加深刻地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破坏环境的危害性,并为漫画家提供创作灵感。

猜你喜欢
造物隐喻漫画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与造物游”: 第二届晚明艺术史学术研讨会召开
《活的隐喻》
造物新语——重组材料与构造
造物美学
以木造物
知识漫画
漫画4幅
漫画与幽默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