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露
内容摘要:议论文写作是高中生写作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议论文中核心概念的阐释是论证的起点,本文从议论文核心概念阐释教学案例入手,探究核心概念阐释教学的方法和策略,提出多角度理解辨析核心概念、尽量多进行小作文练习、进行思维辨析三点,以促进学生更好地阐释议论文中的核心概念。
关键词:议论文 核心概念 阐释
受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许多高中生并不具备议论文写作能力。而议论能力的高低绝不只是一个写作问题,它关系到高中生的思考力、审美判断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通过对学生学情的调查,笔者发现在初中阶段,学生对议论文写作知识的掌握只是处在“启蒙阶段”:知道议论文写作的“三要素”,知道议论文写作需要“摆事实,讲道理”。因此,针对高中学生,主要有两点问题:其一、没有阐释核心概念的意识;其二、知道要去阐释核心概念,却不知道怎么阐释,主要弊病在于语言生硬、思想肤浅。何为核心概念?一篇文章的主要观点中往往有一两个词语对全文的思路起统领作用,这一两个词语就是文章的“核心概念”。鲁迅《说面子》核心概念是“面子”,吴晗《谈骨气》的核心概念是“骨气”。如果我们能教会学生更好地去阐释议论文中的核心概念,学生将能写出更有说服力的文章。
一.议论文核心概念阐释教学案例
这是一节高二议论文写作讲评课,这节课有四个教学模块:
(一)导入:导入环节主要采用了“任务驱动教学法”。首先让同学们理解并明白核心概念阐释的意义及重要性,接着以2015年江苏高考作文题《智慧》为例,鼓励学生试着去阐释“智慧”这一核心概念,并分析“智慧”的重要特征。
师:同学们,上次我们写了2015年江苏高考作文题《智慧》,现在大家还记得自己作文中是如何阐释这个概念的吗?
生:(各抒己见)智慧内涵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外延为人处世的智慧、学习的智慧、发展的智慧……(讨论智慧适用的各个层面)
【PPT展示】展示《智慧人生》范文,要求学生观察范文中如何对“智慧”的概念进行阐释。
师:通过与“知识”“智力”的对比辨析,通过拆解分析“智”“慧”这两个字,明确指出智慧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领悟”。
(二)认识核心概念阐释的四种方法:该环节主要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将“核心概念阐释方法”的知识点隐含在若干具体任务中。学生在阅读这四段时,可以观察到核心概念阐释方法上的多样性,并进一步归纳各段使用的阐释方法。
师:以学案上的议论段“碰撞”为例,你觉得核心概念解释有何方法?
【PPT展示】四段阐释“碰撞”的文字
(1)一个“碰”字,蕴含了“碰巧”之意,揭示了“碰撞”的偶然性……“撞”字则颇具火药味,暗含了“碰撞”的猛烈性……
(2)碰撞是痛苦的分娩,是新事物诞生的必由之路……
(3)碰撞,不同于你死我活的争斗……
(4)“碰撞”粗浅的意义上说,它是一种物质与另一物质的接触与作用;深层意义上说,它是一种思想与另一思想的交流,是一个灵魂与另一灵魂的互动……
生:文段(1)把每个词拆开进行阐释将“碰撞”一词拆开,分别作阐释。
生:文段(2)运用比喻,将“碰撞”比作“分娩”,进行阐释。
生:文段(3)把“碰撞”和与它相关的词进行比较,突出“碰撞”的特征。
生:文段(4)由浅入深,从不同角度來对“碰撞”进行阐释。
(三)核心概念阐释方法的运用:该环节引导学生思考四种方法的注意点。在充分学习四种方法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讨论思考这四种方法在使用上有哪些注意点。
师:拆分法、譬喻法、辨析法、分类法在运用时有什么注意点呢?
生:“拆分法”要探析这个词本质的概念。如文段(1)解释了“碰”的“偶然性”和“撞”的“猛烈性”意义何在呢?“偶然”说明了结果的不确定、多样性,“猛烈”说明过程的痛苦。所以可以得出这样的观点:“碰撞的过程虽然是痛苦的,但可以让世界(文化、思想)更丰富。”如果能够做到先分再合,思考会更深刻。
师:不仅可以拆词,还可以拆字。分解是将一个概念分成几个部分、方面、层次或因素,从中找出它们的本质属性和彼此的关系。步骤:分——析(出属性、特征)——联。
生:譬喻法打的这个比方要和文章的主旨相关。议论段里把“碰撞”比作“分娩”生动地揭示了“碰撞”具备的性质。
生:辨析法是要与别的词进行对比分析,从中发现这个词的本质特征。要考虑引入的概念到底有没有意义,能不能制造矛盾。
师:这个概念可以是相关、相对或者矛盾的,寻找他们之间差异性、矛盾性,让思考更严密、精细。
生:分类法不能拓展太宽,还是要有重点的突出。
师:把概念分成很多类别,会导致文章深度挖掘的欠缺。
(四)实践巩固:该环节主要分为作业布置和课堂总结。
【作业布置】共享时代已经来临,但有些东西又似乎不能共享或无须共享。
要求:灵活运用阐释方法,对材料中的核心概念进行阐释。写150-200字的语段。
【课堂总结】虽然立足于核心概念,但方法在一般概念上同样适用。概念阐释在这堂课上虽然落在了写法上,但追本溯源,更是一种思维能力。“概念”是论证的起点,思维的基石。行文之前,对核心概念进行有效思考能帮助我们确定论证思路和结构,更大的意义是让我们的思考更深入独特。
二.核心概念阐释教学策略
该案例从学生自己写的作文片段中引入,指出什么是核心概念;通过四段阐释“碰撞”概念的文字,引领学生得出核心概念阐释的四种方法;在方法总结的基础上,点明注意点;最后以“共享”为题进行实战演练,从学生的写作中指出问题,针对性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明白议论文写作中阐释核心概念的重要性,具备阐释核心概念的意识;掌握议论文写作中核心概念阐释的方法,并通过课堂操练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从该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进行核心概念阐释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一)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辨析核心概念
在核心概念阐释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可围绕“是什么”展开找准核心概念,对此进行阐释,赋予核心概念以一定的含义。可以通过拆分法、辨析法对该词进行阐释。如将双音节词“碰撞”拆分成两个语素“碰”和“撞”,对这两个语素意义的特性进行分析,以此来构成这个双音节词所代表的核心概念的意义。如将“碰撞”和“争斗”进行区分,辨析出“碰撞”具有的特性。
在多角度把握核心概念的意义时,应该注意概念的浅层意义和深层意义以及概念的具象意义和抽象意义。可以通过譬喻法和分类法对“碰撞”进行分析。如将“碰撞”比作人类的分娩,如对“碰撞”的粗浅意义和深层意义进行分析。
(二)尽量多进行小作文练习
中学作文一般把“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称为“大作文”,把“不超过300字”或“200字左右”的文章称为“小作文”。小作文因为在高考中早已不考,自然不受重视。在议论文核心概念阐释教学中,笔者认为应该尽量多进行小作文练习。
其一,专门的核心概念阐释训练能够帮助学生聚精会神地思考这一片段的构思,利用课堂上讲到的各种方法,尽其所能去阐释相关概念,在语言表达的准确与流畅上也会有更高的追求。如案例中布置的作业,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得出核心概念为“共享”,那么应该怎么去阐释这一概念,“有些东西又似乎不能共享或无须共享”指的是什么,这种“独享”的东西有何价值,学生会去努力思考。其实将这些问题思考清楚,整篇文章的框架也就出来了。
其二,核心概念的阐释若启发到位,学生的思维也不仅仅限于这个片段的撰写。学生可能在挖掘这个核心概念时,发现了某个有趣的事实,也能够启发他去思考新的话题。他们在深入思考时,往往会由一些细微小事联想起无数的材料,思路变得灵活。一些老师总是会纠结于短短的小作文训练是否不如大作文训练来得扎实,其实未必。三个两三百字的小作文训练效果之和大于800字大作文训练。写好一段话,准确表达一个意思,或一段抒情,一段议论,一段说明,叙述一件事始末,概括某个观点等等,如同能做好一个个具体部件,一篇所谓大作文往往就是两三个、三四个这样的小作文训练构成的。
其三,短小的核心概念阐释训练能够让学生获得比较多的机会,可以在宽松的环境中自由地选择想写的内容,有意识地对个人学习难点尝试突破,没有分数的压力,反而有更多交流的机会并获得小小的愉悦。写出一篇中规中矩的大作文,其实对学生来说,压力还是颇大的,核心概念阐释的小作文訓练会给学生更多爆发灵感的机会,从多个角度去阐释核心概念。
(三)进行思维辨析
其一,整体把握材料。为了避免命题作文以及半命题作文的僵硬死板以及应运而生的作文套题现象,材料作文应运而生。但在材料作文的审题中,很多学生缺乏大局意识,断章取义,对核心概念的把握不到位,写出的作文往往会偏题。以2021年全国新高考一卷为例: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该材料主要阐述了体育与身体强弱之间的关系。表面上看是说的“体育之效”,本着“对思考的思考”的思辨精神,认真分析下,这则材料实则内蕴了强弱变化的辩证关系。材料的第一、第二句话指出人的身体天天变化,并通过目和耳加以证明,为第二句的深入展开做了铺垫。第二句“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承接第一句话,进一步深入阐述了强弱变化的辩证关系。根据材料的内容,所谓“滥用其强”,即是不顺应、不节制;所谓“勤自锻炼”,则是勤勉、自律、坚持、自强、坚韧等。基于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启示: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并更好地发展自己。最后,材料直接引用《体育之研究》的原文,强调了“生而弱者”不必自卑,而应有自信,由此启发我们自立自强,勇于承担时代责任。
学生极有可能将核心概念界定为“体育之效”,实质上此处核心概念应该为“强弱之变”。所谓强弱者,体质、体育固然是一方面,但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体育。其他诸如学习、生活、工作、事业、民族、国家、人生价值等方面,都有强弱之分,都可以成为我们思考的角度。综上,写作中应该紧扣“强弱之变”的辩证关系,展开分析说理或者演绎故事。
其二,在多重对话中逐层推进,挖掘核心概念。材料作文中通常会有一句话“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在我们提炼出该材料的核心概念后,应该对该概念进行多重分析。同样以2021年全国新高考一卷为例:
核心概念为“强弱之变”,那么对此问题或现象你有什么看法?由强变弱,是由于不顺应、不节制、没有很好地发展;由弱变强,是由于勤奋、认真、自律、自强等等。持这种观点背后有什么理由作为支撑?“强弱之变”的分析应该在同一个层面,不管是由弱到强,还是由强到弱,二者发生变化的原因都是自我认识不清。有学生在辨析这一核心概念时,认为由强变弱是缺乏敬畏之心,由弱变强是由于认真勤奋,二者的认识不在一个层面,因此不可行。持这种观点有什么论据可以用来论证?用以阐释“强弱之变”的论据涉及方方面面,学习、生活、工作、事业、民族、国家、人生价值等等方面,不同方面的强弱变化又有着各自的独特性,正如学习中的强弱之变与国家势力的强弱之变不可相提并论,因此如果在论据中既谈国家又谈个人往往会显得不够深刻。基于核心概念,你有自己怎样独特的见解?如在这种强弱变化中,个体应该如何自处?有学生指出现代人的自我在求强之路上日削月割,已趋于无。沦为他人的附庸。《世说新语》中谈到:“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找回自我,才是真正的强者。”于是他提出所谓自强即守己而强。当我们将自我交还自我,选择的权力在我,困窘亦在我。强而强,终归不强,为我而强,方可为强。唯有守我者,方能为强。这个观点非常契合材料,同时体现了作者独立清醒的自我意识。只有在这个核心概念之上进行多重对话,才能将核心概念挖掘清楚,理解到位。
其三,学会进行反驳。在对核心概念进行论证时,要时时对自己提出的论点进行反思,是否存在不完善之处,进行自我反驳。以某校高二上期中考试作文为题:
为了进一步减轻我国中小学生负担,2021年7月下旬,中共中央办公室、国务院办公室联合下发“双减”通知。“双减”政策实施后,不同群体有不同的声音。有家长认为效果非常好,孩子作业大大减少,负担大大减轻;有家长认为打击了课外辅导,孩子失去了多元选择学习的机会……作为一名置身其中的高中生,请谈谈你的真实想法。
该题以“双减”政策作为核心概念,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真实看法。材料第一句讲了“双减”通知的下发及其目的;第二三句讲“双减”政策实施后的反映,有不同的声音,实际是看法;第四句是要求以高中生的身份谈自己的想法,实际是对上述看法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家长认为效果非常好”,隐含的意思就是赞同“双减”政策;“认为打击了课外辅导,孩子失去了多元选择学习的机会”,实际就是不赞同“双减”政策。你赞同哪个观点,需要说明理由。相应地你要反驳另一种观点,也要说明理由。同时在思考自己个人提出的利与弊时,要考虑到别人的不同观点,你怎么去反驳。如果你赞同,那么就会有人反驳你,说它有什么弊端,課外辅导有什么好处,你怎么反驳?在这种思辨与利弊的权衡中,思维才会不断深入,文章也会更加深刻。如学生在说“双减”政策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化,减轻育儿压力,那么就会有同学驳斥,在真正实施的过程中,是否达到这样的效果,确实没有,竞争仍在加剧,人们仍想通过高考以及各种选拔考试脱颖而出,成为人上人。因此教育公平化、提高生育率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问题,“双减”政策不能解决该问题,抓住一个政策喋喋不休,对问题的解决没有任何帮助。有破有立,针对核心概念引发的核心论点进行了全面的思考,真正体现了思辨性。
在议论文的写作中,“核心概念”是最基本的逻辑单位。在议论文的写作中,概念阐释是起点,决定观点的准确性和深刻性,是思维品质的体现,因此对概念的阐释是议论文写作的重点和难点。在议论文写作中也不能只是围绕核心概念做文章,在与写作有关的许多点上,如果我们把具体的问题抓住,把教学过程展开,都能够使写作教学变得“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赵长河.恰切把握作文命题抓热点、重思辨之度——2019年高考作文命题分类解析及改进建议[J].语文建设,2019(13):14-18.
[2]钟万春.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哲理思辨——谈高考时评类作文的有效策略[J].语文建设,2018(05):41-43.
[3]荣维东.思辨写作:高考作文命题的应然取向和发展路向[J].语文建设,2017(19):55-57.
[4]纪顺.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思辨性思维训练[J].语文建设,2017(06):42-44.
[5]罗荣娟.论作文教学与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D].华东师范大学,2008.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