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芳明
内容摘要:新课标理念背景下,一线语文老师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转变教学观念,创新阅读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基于新课改背景,探究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听读解疑式”教学模式应用策略,以期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 “听读解疑式”
新课标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由此可见,阅读应该是学生的一种个性化行为,是学生阅读情感的一种体验过程。从阅读的本质上来讲,“阅读也是一种创新思维活动,是文本、老师和学生三方的对话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非常活跃,情感体验非常丰富”。新课标背景下,作为一线的初中语文老师一定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转变自己的阅读教学观念,创新课堂教学的模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突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把学生从被动学习的状态下完全解放出来。而“听读解疑式”教学模式让这一切成为了可能,“听读解疑式”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阅读教学的功用,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带着丰富的情感体验走进文本,培养了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真正实现阅读教学的高效。
一.“听读解疑式”教学模式概述
简单来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听读解疑式”教学模式,就是以“听读解疑”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与新课标理念相一致的一种创新教学模式。主要针对学生语文学习上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行针对性教学,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听读解疑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流程主要由六节环节组成。
1.“听中记”环节。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听文章来识记基础性知识。它是“听读解疑式”教学模式下的一个基本环节,这一环节主要是针对阅读中的基础性知识设计。阅读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将这一部分内容过度强化,从而影响了学生阅读素养的培育。因此,新课标理念下的“听读解疑式”教学模式,一定要处理好这一层关系。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针对文本中出现的生字、词、背景及现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等,这些内容必须要落实,落实的方式就是“听中记”。老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可将文本中涉及到的这些内容,精心设计成幻灯片,结合与作者相关的网络视频资源,展示给学生,对于重点的生字词要进行认读,强化学生的记忆,当然为了巩固学生的记忆,可设计一些有趣味的小测试题目,让学生进行解答,如关于作者的字、号、代表作等。
2.“听中读”环节。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听文本,感知行文的思路,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然后用心朗读体味文本中的优美的段落文句,学习其写作手法。一般来说,“每一篇文本都有自己独特的情感基调,有的情感欢快、有的情感忧愁、有的表达寂寞、有的表现伤感、有的抒写恬淡、有的抒写闲适、有的表达激愤、有的表达思念等等”,不一而足,可以说类型丰富多样。因此,在“听读解疑式”教学模式下的“听中读”环节中,老师在备课时要做好精心设计,针对文本中最能反应作者情感的优美段落文句,让学生反复“听读”,从而真正把握住作者行文的感情基调,进而体味整篇文本的感情。同时在这个环节下,老师还可以带领学生仔细研读这些优美文句的写法,并做好借鉴,能够为我所用。
3.“听中思”环节。主要目的是通过带领学生反复或多次听读文本,从而达到把握并理解课文内容的学习目的。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了激发,对文本中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文意,对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非常关键。
4.“听后悟”环节。这一环节中“悟”是关键,学生通过听读文本之后,要和自己的生活阅历建立联系,由此产生联想和感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引导学生针对文本中的具体内容,做进一步的探究,以生成自己独特的感悟,从而加深对文本内涵的解读,“促进学生向深度阅读转移,提升自己的阅读素养,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的阅读思维活动”。
5.“听后说”环节。这一环节主要通过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力。学生在听读完文本之后,把文本中自己认为写得优美的文句标出来,并针对富含哲理的段落文句,或优美的句子进行阅读赏析,这一环节中要求学生能够表达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组织语言连续地进行表达。这个环节能够促进学生的阅读思维向高阶段发展,有利于学生阅读素养的培育。
6.“听后写”环节。阅读和写作是一对孪生兄弟,二者相互依存。阅读是基础,写作是能力的提升,只有在阅读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才能在写作时下笔如流水行云,一气呵成。所以,“听读解疑式”教学模式下的“听后写”环节,就是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学生多遍听读完文本之后,要以“写”的形式来体现自己的学习成果,当然,写作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可以采用读书笔记的方式,做好写作素材的积累;也可以是读后感形式,写出自己的听读体会。“听后读”对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非常关键,在这个环节中,老师一般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自己的写作任务。
二.“听读解疑式”教学模式的优势
1.打破了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
由于受到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一直以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出现了重知识、重应试技巧的训练,整个教学过程,偏重于知识的机械性记忆,浅层化理解,学生只会对知识进行照搬应用,阅读教学非常低效。而运用了“听读解疑式”教学模式之后,学生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发展,促进了语文教学向培养學生的表达能力和创作能力目标发展。
2.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气氛非常沉闷,老师主导了课堂,阅读环境非常的封闭,严重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听读解疑式”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在一种开放和民主的环境下学生轻松愉悦的完成学习任务,整个教学过程由原来老师的专家型讲座,一变成为师生共同探究的学习过程”,将之前的被动学习变为学生的主动感受过程,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培养了学生阅读思维,提升了阅读能力。
3.提升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听读解疑式”教学模式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学生在听读课文的过程中,通过老师的引导,使学生在听读中加深了记忆,听读后学会了诵读,通过多次的听读激发了学生思考,当学生用心听读之后,对文本了自己的感悟,感悟之后产生了表达的欲望,最终落实到写作活动上。因此上说“听读解疑式”教学模式可以锻炼学生的听、记、读、思、悟、说、写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4.有效体现了新课改理念
“听读解疑式”教学模式与新课标理念相一致,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整个阅读教学重在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而问题意识即是一种怀疑精神、一种探索意识,它能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情感和态度,进而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听读解疑式”教学模式案例与反思
(一)设计思路:运用“听读解疑式”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的主旨,提高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分析人物形象特征,学习文章的构思、立意、组材技法。
②感知本文朴实自然的语言,理解文质兼美的散文作品写作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听读、朗读,感悟文中所表达的人间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听中思、听中悟的过程中,体验父子亲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三)教学重点:运用“听读解疑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体悟作者运用平淡的文字,表达父子情深的写法,进而熏陶学生的情感,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四)教学难点:通过“听中思”“听中悟”和“听后写”,激发学生的情感活动,产生心灵共鸣,体味作者在文本中的深厚情感的内涵。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结合《搭错车》《我们的父亲》等学生喜欢并熟悉的电视剧,借助剧中的父亲形象,导入新课。
反思:这个导入设计主要打好了一张情感牌,以情感型导入方式,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活动,产生了较强的情感共鸣,为感受本文的“父爱”主题奠定了情感基调。
(一)听中记——积累知识。
内容(略)。主要针对文本中出现的重点生字、词语、作者、背景进行设计,借助多媒体屏幕,给学生精心设计几个测试题,以达到当堂巩固的目的,不占用学生课下的时间。
(二)听中读——把握情感基调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作,这是一篇需要读者用心去读、感悟和思考的作品,所以“读”是第一位的,通过听读去感受作者好如何运用平淡的文字,表达浓浓的父子情深。
反思:“听读解疑式”教学模式重在读中体味,这也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所在,老师要引导学生“用真情去读”,通过朗读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奠定了“悟”和“思”的基础,有利于学生对后文的学习。
(三)“听中思”——感知内容
学生思考朗读的段落中,父亲为“作者”做了几件事,分别是什么?
提示:共八件事,学生依次用四字短语进行概括,如:“父亲送行”、“照看行李”等。
为了激发学生的思考活动,让学生思维再活跃一些,可继续追问:这八件事发生的地点在哪里?(浦口)。人物分别是几人?(父亲与儿子两人)。父子二人到这个地点的目的是什么?(送别)。在些基础上,老师可引导学生用六个字的短句,概括一下文本第四到六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提示:父子浦口送别)。学生经过分析、思考之后,认为这也是本文的重点所在,是叙述的主要事件。然后让学生再一次进入文本,选出一个自己认为最动人的事件来。(提示:为我买橘)。
反思: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和老师通过听读方式,逐步深入文本所描绘的情景中,整体感知了行文的内容,把握了文本的重点,理解了叙述的主要事件,对于行文层次有了直观的感受,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听后悟”——发掘主旨
老师带领学生由读进入悟的环节,激发学生的情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而发掘本文的主旨。
同学们,在生活中,父亲为我们购物、买水果的事很多,可以说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为什么作者笔下的这一幕幕情景却让人感动呢?然后让学生再一次朗读第六段,把自己认为最动人之处的文句标出来,说说能够打动自己的文句是哪些,为什么会让人感动呢、
提示:一共写了父亲的四句话,仔细分析每一句话中所蕴含的情感。
1.找一找描写父亲体形的句子,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呢?(微胖,行动不便,增加了买橘子的难度,而且这里也展现了父亲的背影,与文题契合)。
2.找一找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呢?(主要运用了两种暗色调“黑”和“青”,营造一种氛围,突显父亲背影的沉重)。
3.找一找父亲背影直接描写的地方,看看运用了什么手法。(主要写了父亲买橘子時的一系列动作,以此来表现父亲行动的艰难,突显父亲对儿子的爱)。
4.文中写了“我”的眼泪,有什么作用?(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以此来表现父子情深)
在些基础上,让学生对父亲形象进行分析,并概括其性格特征,进而体味文章的主旨。
反思:这一环节,主要借助听后悟,带领学生走进文本,通过分析具体内容,把握写作技法,体味文本的主旨,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在认真分析思考的真过程中真正实现了深度学习。
(五)“听后说”——训练表达
设计问题: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学生把握了父亲这个形象,他是一位慈父形象,对儿子有一种深沉的爱。既然如此,本文就是一篇表现父爱主题的文章,那么,能不能把文章的标题换成“父爱”或者“我的父亲”呢,请说一说你的理由。
提示:不能。因为文中描写父亲形象时,借助背影来展现,“背影”就是组材的线索,所以文章主要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用父亲的“背影”来表现父亲的伟大和父爱的深沉崇高。这与《游子吟》的写法一样,可以产生读者无尽的联想和想像,增加了文本的深度和广度。
反思:这一环节表面上看似对文章的标题进行分析,其实主要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讓学生表达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
(六)“听后写”——训练写作
这是对前面几个学习步骤的一次升华,也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一次实战,对于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作用很大。
同学们,“世界上不是缺少真情,而是缺少一颗感受真情的心灵”,请运用自己的笔写一写自己的爸爸,要求选用生活中让你感动的一幕或一瞬,把深沉的父爱表达出来。
反思:这是“听读解疑式”教学模式的最后一环节,是对文本完成学习之后的一次检验,把文本中学到的知识、技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促进了知识的内化,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总体上讲“听读解疑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训练的方式。语文学科有四种主要的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听读解疑式”教学模式可以说是对这四种能力的针对性训练。新课标理念下的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也表现在这四个方面,“语文教学要在阅读中发展并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所以“听读解疑式”教学模式是对新课标理念的真正践行,对于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培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地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洁.阅读教学以读为本[J].新课程学习,2013(7).
[2]张蓉芝.以读为本提升语文阅读教学品质[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34).
[3]郑爱锋.以读为本——有效课堂的主旋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4).
[4]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十四五”规划课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听读解疑式”教学模式应用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1]GHB1093)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庄浪县思源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