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环环
前言:
有效地进行数学分层作业设计,能提高整体的数学教学质量。所以,教师在进行数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共同特点,在进行作业设计的过程中,应针对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设计适合学生能力和心理特点的作业目标,重点激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有效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
一、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意义
(一)能充分体现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在小学高年级的数学中,积极地进行分层作业设计,能充分体现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数学课堂,获取全面的发展;同时,也能充分体现出“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在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对于小学生来讲,更是如此,每一个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生活背景和个性特征的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遵循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做好教学工作,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二)能有效体现出“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
在当前的小学高年级数学中,主要的授课方式就是班级授课,尤其对于人数较多的班级来讲。但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无法做到全方位地照顾学生,也很难实现因材施教的目标,从而使教学效果受到了一定影响。而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如何体现出数学的教学价值以及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分层作业设计为其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分层作业设计,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三)提高数学作业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对于小学生来讲,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只有学生对某些事物产生兴趣时,才会进行主动探究,并能将自己的热情投入其中。同时,兴趣也是一种积极化的情绪,只有将兴趣作为学生探究的支撑,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效果够得到相应保证。因此,在进行高年级的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保证作业的趣味性、针对性、层次性和开放性等,将文字形式的作业内容转化成学生喜欢的游戏或者实践活动,并与教材内容有效融合,让学生能够更主动地探究数学知识。
二、分层作业设计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的作业设计要求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真实情况,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特点以及认知能力的作业内容。但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所设计的作业内容不一定是要以文字为主,可以是一项手工,也可以是实践活动。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挖掘教材中的趣味资源,在转化以及完善的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好奇的状态。
(二)差异性原则
在以往的数学课堂中,出现最频繁的现象就是班级中优等生长期止步不前,能力、成绩没有得到明显提升,班级中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经常受到打击。基于此,为了让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得到共同进步,教师就可以设计具有弹性特点的作业内容,主要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作业设计,体现出作业的针对性,强化作业的层次性,让学生通过作业的完成,体会到成功的快感,进而主动学习数学知识。
(三)层次性原则
新时代的数学教师在设计分层作业的过程中,不应该将自己的目光放在解题的数量上,而是要让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自己的努力下,获得一定进步。新课程的教学标准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主体,每一个学生都是复杂的个体,学生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所以,教师在进行分层作业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所在,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有层次地设计作业内容,让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合理的作业完成中得到发展。
三、小学数学高年级分层作业设计有效性策略
(一)遵循分层作业设计原则,提升作业趣味性
兴趣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探究知识的内驱力。所以,在设计小学高年级的作业内容时,教师应遵循分层作业的设计原则,努力提高作业的趣味性。如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所喜欢的游戏进行有效改编,将其与教材内容融合,全面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以授课“扇形统计图”相关知识点为例,教师可以提出以下作业要求,并布置趣味性作业:要求每个学生从“健身、饮食、娱乐项目”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并针对班级学生统计相关数据,如喜欢健身的学生有几人?随后布置具有美术性质的课后作业:1. 根据教材中的知识、自己的理解以及课堂中教师讲解的内容,绘制正确的扇形统计图。2. 将收集的数据正确地填写在扇形统计图中。3. 根据自己喜欢的颜色,填上不同的颜色。由于多数学生都比较喜欢动手实践,喜欢具有美术特点的绘画活动,所以,这样的作业设计能将学生的兴趣进行合理性的转化,不仅提高了作业的趣味性,还能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动手实践的方式,学会本次课程的知识。
(二)分层设计数学作业形式,提升学习有效性
学生抵触数学作业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们认为作业形式过于单调,重复性较强,没有新意,不符合自己的“口味”。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在设计分层数学作业的过程中,就必须要重视作业的形式。在日常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产生完成作業的欲望,教师可以将作业主要分成三种形式:1. 口头作业;2. 书面作业;3. 实践作业。口头作业主要指的是,引导学生利用语言表达能力完成教师所布置的数学作业,而这个完成过程需要家长以及其他同学的帮助。在此过程中,家长以及其他同学必须要认真观察学生的口头作业完成情况,如通过聊天掌握学生作业完成的情况。书面作业主要指的是,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这样做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并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实践作业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和综合性,主要的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亲身参与以及动手实践,完成作业内容。
以授课“圆”的相关知识点内容为例,在此次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以上三种类型的作业内容:1. 以流利畅通的语言,清晰地对家长或者自己的小伙伴表达课堂上所学习的圆的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圆的特征、圆的各部分名称;2. 完成课后作业练习题,并标注自己不理解的知识点,在课堂中提出问题,如:“圆有几种画法?”“圆心就是圆的中心吗?”并合作交流、自主探究解答问题;3. 在家找出与圆相关的物体,并尝试动手制作一个面积为30cm2的圆。这些作业的形式不同,学生有自由选择的机会,能针对自身的情况,选择自己能够完成且比较喜欢的作业,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有效性得到保障。
(三)分层设计数学作业难度,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在针对数学作业进行分层设计的过程中,如何掌控作业的难度是教师需要深思的问题。如果作业难度过大,不仅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还会让学生逐渐丧失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难度较低的数学作业虽然能满足学困生的学习需求,但对于优等生来说,却无法得到相应提升。统一化的作业难度并不适用于班级中的所有学生。据此,教师在进行分层作业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掌控好作业难度。教师可以将数学作业划分为三个难度:第一种作业难度为1.0,其中包含一些基础性的数学知识,主要的目地就是帮助班级中的学困生更好地巩固基础知识;第二类作业难度为2.0,这种作业内容适用于班级中的多数学生,难度偏中等,能让班级中的中等生增强基础,激活班级中学困生的学习动力,帮助班级中优等生巩固知识;第三类作业难度为3.0,这种作业内容比较适合班级中的优等生,具有一定的拓展作用。
以授课“比例”为例,上述这三种类型的作业难度属于递增式,所以教师可以针对这节课程所学习的内容为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习题。教师可以将第一种类型的作业设计成比较简单的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如“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是最小的质数,一个内项是0.5,另一个内项是( )。”“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成什么比例,并说明理由:订《少先队员》的份数和总钱数。”将第二类型的作业设计成解决一般问题。如“有一块铜锌合金,其中铜与锌的比是2:3,现在加入锌6克,共得新合金36克,求在新合金内铜与锌的比。”将第三类型的作业设计成可以需要深度思考的复杂性数学问题,如“已知甲、乙两数的比为5:3,并且它们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的和是1040,那么甲数是多少?乙数是多少?”随后,在作业布置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由选择,针对自身的能力以及实际情况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将不同难度的作业分配不同的分值,难度越大分值越高,这样能唤醒学生的竞争意识,使每一个学生都充满了“干劲”。
(四)完善分层设计作业评价,帮助学生共同进步
大部分学生之所以不喜欢数学作业,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学生缺少一定的自信心,每当遇到难度较大的数学作业时,就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完成。久而久之学生会认为所有数学作业都一样,认为自己并不具备完成作业的能力。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发挥自身的鼓励功能,鼓舞学生、表扬学生、肯定学生的进步,让学生能够以更饱满的热情、更强大的自信心去主动完成数学作业。
結论:
综上所述,设计数学作业不仅是一项工作任务,同时也是一门艺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通过小学高年级的数学作业分层设计,能有效满足班级中不同层次学生的多项需求,使学生更高效地完成作业内容,还能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让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均得到良好培养。此外,通过分层作业的设计,能让学生的抵触情绪逐渐消失,能更充分地体现出因材施教以及新课标的教育思想。所以,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在实际生活过程中多次进行分层作业设计实践,在不断的发展中进行创新,在创新中收获一定的进步,从而有效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