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龙
受社会、家庭与学校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小学生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对其全面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为了保障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解决这些心理问题尤为重要。
一、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分析
我国越来越重视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小学是学生开始认识社会和世界的初始阶段。这一阶段的教育影响着一个人未来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因而要重视此阶段学生的心理问题。此时的学生容易出现以下几种心理问题。
(1)缺少诚实守信的意识。许多学生受家庭或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撒谎的情况。比如,经常不完成作业,对老师说自己的作业本丢了或者没带,对家长却说自己在学校已经完成了或者今天没有作业。如此,学生会形成习惯性撒谎,不利于未来发展。(2)过度依赖父母。这种问题常出现在独生子女的家庭中,由于家人对孩子的过度溺爱,导致学生缺乏独立能力与自理能力,不仅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还会使学生缺乏感恩的意识,将这种溺爱当作理所当然。(3)过于自我。许多学生由于家长的溺爱,导致做事情一切从自己出发,我行我素,完全不考虑他人的感受,会出现随意发脾气、辱骂他人、欺负同学等表现,不会对需要帮助的同学施以援手,甚至损坏公共财产。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指导其进行改正,就会对学生未来的发展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
二、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方法
(一)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
为了让学生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了解改正的方法,学校应当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为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学校需聘请专业的心理教师授课。心理教师应先进行心理健康普及教育,让所有的教师与学生都能够重视这一课程。另外,心理健康教师在课程开始前应当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状况,针对不同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教育,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二)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与各个学科教学相融合,在课程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使学生在无形中形成正确的心理观念。心理健康教育单单依赖专门的课程是不行的,需要各科教师的配合,长时间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各科教师应当深入挖掘课程内容与心理教育之间的联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语文教师教学《慈母情深》一课时,为了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让学生从课文中母亲的辛劳中了解到自己父母的辛苦,从而培养学生的感恩心理。除此之外,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应时常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解决胆怯、自卑的心理问题。
(三)开展心理健康班会
班主任要全程指引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开展心理健康班会可以帮助学生从根本上了解自己的心理,在轻松、有趣的活动中形成正确的观念。可以选取具有共性的心理问题作为班会主题,在共同讨论中提出预防的办法以及解决方案,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比如,开设的主题为“诚实守信,从我做起”的班会。教师针对这一主题事先准备好相关的资料和活动,让学生通过一些诚实守信的故事,了解这一品质的优点。设置比一比环节,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说出属于诚实守信的行为,在比赛中培养学生的正确观念。班主任在平时也要注意自己的行为,答应学生的事情要做到,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当发现学生有不健康的心理时,应及时进行纠正,并与家长进行沟通,确保学生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四)重视家校联合教育
小学生学习生活最多的地方就是学校和家庭,因此,应当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应该主動与家长进行合作,沟通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小学生的许多习惯都没有养成,常常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他们接触最多的就是家长。因此,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及时反馈学生的心理状态。教师应详细询问家长的家庭教育方式,并提出改进的方法。许多家长并不清楚自己的行为对孩子造成了影响,教师应向家长提供科学的教育方法,帮助家长积累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提升其家庭教育能力。例如,学校可以定期邀请家长到校进行交流,参加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使家长充分了解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观念,共同探讨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方法。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实践性活动,如帮助家长做家务和清理垃圾等,并让家长积极配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健康的心理。
综上所述,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存在一些心理问题,为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应当积极解决这些问题。学校可以采取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相应的主题班会以及家校联合进行心理教育的方法,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注:本文系2020年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小学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和干预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0]GHB329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