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明
教育部颁布的“双减”政策是我国为顺应新时代教育发展所做出的教育改革。该政策将转变传统的育人方式,让学生在课外培训和日常作业方面的负担得到有效减轻,以此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以及综合素养的有效加强。在将“双减”落实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并想要借此推动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的提升,教师必须针对现有的教学方式做出进一步的优化设计。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政策)于2020年7月24日出台。吴颖民表示,在对“双减”政策进行解读时,不能单纯地将其理解为减少作业量,而应当从课堂教学入手,不断推动教学效益的提高。由此可见,“双减”政策的颁布和推行,为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挑战。为响应国家号召,教师必须积极备课,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有效精简课堂内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推动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让学生的课后负担变得不再繁重。
一、“双减”背景下低年级语文教学存在的误区
(一)“双减”提质的加减法则
对“双减”政策没有建立正确认知的教师不在少数,部分教师将其简单理解为对教学过程的加减。具体来说,就是减少学生的课后作业量和练习量,以更高强度和密度为学生灌输课堂知识点,加速教学进程。为达成该目标,许多低年级语文教师选择将丰富的现代科学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中,虽课堂氛围比较活跃,但课堂对信息技术的依赖也在加深。另外,在部分教师的认知中,“双减”政策就是要求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进行简化处理,使学生可以对相应内容实现快速掌握。教师无法深刻正确地理解“增质减负”内涵,造成其难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二)课外拓展“一刀切”
对于低年级语文课堂来说,想要精准有效地落实“双减”政策,既需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枷锁,删除价值不高或者几乎没有价值的教学内容,还需要对必要练习内容和常规教学内容做出有效保留。但是“双减”政策正式颁布之后,不少学校选择取消课外练习与课外拓展环节,急速下降的课外练习强度使学生的练习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课外教学的价值无法体现。
二、“双减”背景下低年级语文教学“提质”的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提高备课实效
作为课堂的灵魂,教学目标在一节课中既属于出发点,也属于落脚点。因此在对课堂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回顾和反思的时候,需要重点考虑教学目标的达成与設计。所以备课阶段,教师必须明确总体目标,精准设立学段目标、学习目标和课时目标,用教学目标反映所教内容,以准确定位教材的使用价值,确保教学目标与学情和学生年龄特点相符,不断提高教学目标的精准度以及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如在一年级上学期,为学生讲解《秋天》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在“双减”前和“双减”后所设立的教学目标如下所示:
由上述对比可知,“双减”政策正式颁布之后,教师的教学重点——朗读、写字、识字,已经能够在教学目标中得到清晰的体现,简明扼要的表达有助于后续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低年级学生的课堂专注度普遍偏低,当然其对较长篇幅的文章进行阅读和理解时,难以集中注意力或者认为所学内容枯燥无趣的现象特别常见,为保障学生学习效率和课堂质量,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情节。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学习效果的加强以及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这与“双减”政策的要求不谋而合。如在讲解《海水》这篇课文之前,教师需要收集相关材料和进行针对性整合,结合文章内容完成PPT的制作,将海水击石的声音和海浪翻滚的视频插入PPT当中,在讲解到相应的内容时,播放相关音频或者视频,从而带给学生真切的感受,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联想,从而使学生可以深刻地记忆相应的语文知识,对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做出重新评估。
(三)重视教学方法多样化,促进语文有效教学
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拥有新鲜感,有助于教学效果的加强。导读教学和情境导入是现阶段最常用的教学方式,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在近几年更是得到了老师们的普遍认可。情境教学法一般用来对新课内容进行情境导入,表现形式包括游戏导入和实物演示等,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教学内容选择表现形式,以此来推动导入效率的不断提高,从而为后续内容的讲解做好铺垫。如在《我是什么》这篇课文的导入环节中,笔者选择用语言描述的方式营造氛围,让学生对文本当中的情境进行深入的体会和感悟,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进入学习状态。
最主流且最基础的课堂教学方式就是讲授法,可是该方式无法满足“双减”政策对课堂教学所提出的要求,所以包括演示法以及讨论法在内的多类教学方法也逐渐被引入课堂,共同助力教学改革。如在讲解《乌鸦喝水》等具有鲜明写景特点和情景性较强的故事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让学生快速了解故事的背景,对故事当中所涉及的形象做出真切且直观的体会。又如在为学生讲解《动物王国开大会》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针对课文当中的观点展开自由讨论,不断提升思考能力和交流能力。
(四)改进教学模式
低年级学生的竞争意识非常强,只要实现对竞争意识的合理应用,就可以借助适当的引导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所以教师可以选择设计竞争活动,在上课之前为学生讲解相应的竞争规则,激发学生在课堂活动方面的热情。在竞争时表现优异的学生往往能够积累更多的知识,树立更强的自信心。在开展竞争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关注学生心态,即便学生失败,也要通过鼓励使其树立自信心,即便学生成功,也不可以过分夸讲让其骄傲自满。
如为学生讲解《传统节日》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各个地方不同的风土人情,为此笔者选择在班级内开展以民俗文化为主题的知识竞赛,在课前准备阶段让学生借助网络了解各种有趣、新奇的民族文化,并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划分开,每一个小组可推荐两名同学参与竞赛,优胜队伍和表现优异的个人都会得到相应的奖励。竞赛活动结束之后,教师还会带领所有学生共同总结当中所涉及的知识,让学生进行自主交流,在丰富学生知识的同时,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在语文方面的兴趣,引导其对知识展开主动的探索。
(五)优化学生课后作业的设计
部分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差距比较明显,会严重影响教师对教学进度和教学速度的把握。为有效解决该问题,教师应该在课后作业方面做出巧妙的设计,从而让基础各异的学生都能够实现学习能力的有效提高。如在为学生讲解古诗的时候,不同学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各不相同,所以教师选择为基础较差的学生布置更多有关基础知识的练习题,而基础较强的学生所做的基础知识题相对偏少。
除此之外,在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下,很少有教师能够设计出有趣味的家庭作业,呆板、机械几乎成了作业的代名词。因此,在“双减”政策逐步推进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的除了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之外,还要加强作业的趣味性。教师需要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具有灵活性和生命力的语文作业,如在为学生讲解《端午粽》这篇课文之后,笔者要求学生在几天后的端午节中完成一项特殊的家庭作业,即收集有关节日的各项信息,开展包粽子比拼活动,了解屈原伟大的爱国情怀和端午节的节日氛围。结果显示,学生在完成这种具有趣味性和操作性的作业时,往往表现得更认真,对课文内容和内涵的了解也更加深刻。
三、结语
在“双减”政策逐步推进的背景下,低年级语文教师必须对教学观念做出积极的改变,基于对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整理,对未来进行大胆的探索,借助多种方式推进课堂教学效果的不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