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艳春
“双减”政策是我国中小学全面推行“新课改”后的重要改革举措之一,其目的在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课业与培训上的学习压力。但“双减”并不意味着教育含量“缩水”,“双减”后的小学语文学科,仍然要承担起教授学生识字、品读、语言理解等学科功能。因此“双减”背景下,语文学科的全面育人水平提升成了当前阶段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任务。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课业容量内,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策略来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需要深度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的教学现状
(一)教学目标混淆
当前阶段,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目标制订上存在严重偏差,如在单一的目标设计上,总会将学生置于被动地位,教学方案更倾向于“如何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以及“怎样教会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却从未注重学生应当从教育中学会怎样的知识与能力。所以这样的教学策略下,在教学时长与作业量均大幅度下调的现实环境下,教育质量自然会下降。进一步分析教师在教学目标制订上的偏差问题,就是在研究拓展学生知识面与培养学习能力两方面比例失衡的问题,不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那么在学习语文这门综合性较强、知识面依赖度较高的学科时,自然难以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效率。教育行业一致认为,良好的教育体系应当是将学生摆在主体位置,而教师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仅仅是疏通、引导。所以“双减”背景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学目标上做出调整。
(二)教学理念异化
评判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理念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参考内容。教学理念即教育方法的基本观念,它是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摸索总结出的一套惯性教学思维,也可以体现出教师的教学风格。而从现阶段小学语文的教学现状来看,多数教师的教学理念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错误倾向。一是教学理念偏离了语文学习的本体,如今少数教师仍然存在“分数至上”的错误理念,将提高学生的学分作为教学的驱动方向,如在古诗词教学中谋取“捷径”,在学生未经过语言熏陶教育的情况下,让学生以机械式背记的方式消化考题答案。这样的教学理念,自然是不符合语文教育的科学规律的,也是“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应当杜绝的。
(三)教学设计的重点倾向不明晰
小学语文教学中,每篇课文都有教学核心,它可能是单一的知识点,如现代文中生字、生词的读音与用法,也可能是一个系统的知识面,如小学古诗词中体现的韵律格式以及情感表达方法。但部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未能正确理解语文综合性较强的特点,使整体教学重心出现了偏差。如在学习“大自然的启示”一章时,错误地将教学目标设置为“让学生掌握自然知识”,出现了拓展内容的讲解深度远高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方面的错误教学倾向问题。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在“双减”背景下,要在教学设计中体现每个章节的教学重点,应当是由一条主线串联起各个教学环节的综合教学,而不是随机发散式的教学。
二、小学语文减负提质的学习能力培养路径
(一)语言文字的组织应用能力——基础需求
小学语文学科设立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所以培养语言能力应当是小学语文的基础教学需求。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语言文字组织应用能力重点体现在四个方面:听、说、读、写,听即可以抓住一段语言的基本语义,理解语言交流的内容实质;说既是语言组织能力的外在体现,也是语言的概括技巧。通过小学语文学习,学生应当基本具备表达内心情感想法与描述主、客观事物的语言表达能力;读相对于口语的书面语阅读理解,既要在字音、字形上做到准确辨析,又要具备通读与细读两种能力,体会一段书面文字在表面语义之外所隐含的某些情感或思想;写即写作能力,小学阶段的学生可以基本分清口语表达与书面语表达之间的差异,所以需要进一步让学生通过课本素材的学习,掌握用词准确、语言通顺、逻辑关联较强的写作能力。
(二)情感认知能力——框架需求
小学语文不应该仅仅将教学目标局限在生字词认知与运用上,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之间虽然具有一定独立性,但同时也形成某些客观关联,这也是语文学科综合性较强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在核心素养视角下,除了语言的组织能力以外,对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培养也作为一项语文学科学习的拓展能力。这种情感认知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立意能力,學生可以在语言运用的基础上,独立完成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知,并逐渐掌握对事物的总结概括能力,而在小学考题中,语文的阅读理解主要考查的也是学生这种提炼文章思想的能力;二是鉴赏能力,可以对阅读文体对象的风格、形式、内容进行鉴别,以及作品形象的美丑、好坏、是非、情感强弱的辨识能力。学生只有通过语文学习具备了这种情感认知能力,才可以体会到文章深层次的思想与主旨内涵,所以它是学生语文能力的框架需求。
以《四时田园杂兴》为例。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该课文选自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部编版)第一单元“田园生活”,是南宋诗人范成大在辞官退居家乡后有感而发所写的一组大型田园诗,课文节选了组诗中描写初夏季节的第二十五首。
按照上文的两项教学需求,首先从语言知识的掌握运用上来分析,全文中需要掌握的生字主要有:稀、篱、蜻、蜓和蝶。“蜻蜓”两字虽然对于小学生来说字形较为生僻,但本身事物却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因此可以不用花费过多教学时间进行重点讲解,而“稀少”的“稀”字,无论是在口语表达还是书面语中都十分常见,因此也可以仅对字义进行简单讲解即可。所以本篇课文应当重点讲解的是“篱”与“蝶”,由于“篱”字在现代汉语中可以被“栅栏”一词替代,所以学生在不了解字形字义时,很容易将原句“篱落”一词写为“离落”。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生活经验较少,没有见过“篱笆”这种事物,所以难以理解诗句大意,那么教师就可以利用互联网上有关古代木质篱笆护栏的图片、视频介绍,让学生从字形字义上了解诗中描绘的景物特点。同理“蛱蝶”一词也是,只要学生了解了古诗词中各个生僻字词的语义,那么在进行古诗词背诵时就能够根据词义联想,串联起前后诗句,这样相比于机械式背记,不仅学习效率上会有明显提高,且更容易带动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
接下来是情感认知能力的培养,也就是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与主旨分析,将所有诗句的句意进行逐字解读后,可以让学生尝试自己组织语言描述诗中的景物特点。教师可以用引导提示的方式,帮助学生找到该首古诗词的妙处以及诗句在表面语义以外蕴含的景物与情感。细心的学生会发现诗句的前两句中出现了两处写颜色的词“金黄”与“雪白”,且它们在句子中的位置是相同的,那么顺着这个思路继续查找,就会发现前两句的四种事物描写是完全对仗的,“梅子”对“麦花”,“杏子”对“菜花”,“肥”与“稀”全部为形容词,这种前后对仗的语言表达不仅使诗句语言变得轻快、简洁,而且在意象上也变得有色有形起来。此外,诗中描写时间的妙处可以进行重点讲解,尽管全诗中并未出现过“夏”“暮”“晚”等用于描写具体时间的词语,但却可以让人很清晰地认知到诗中的场景在夏季正午前后时分。因为前两句出现的作物均是只有在夏季才会成熟,而“日长篱落”一句说的是夏天越来越长,篱笆的影子变短,说明太阳是越来越高的。这种利用景物描写来隐喻时间的表达手法,可以让学生通过随堂练习学习用雪花、枫叶飘落的自然现象来像诗中那样,在写景的同时交代时间。
在学习完全诗后,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对课文整体的阅读感受,尽管初次学习该诗,学生很难准确地提炼出诗句清新妩媚、风格平易浅显的特点,也不容易发现景物描写背后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情感,但应当让学生养成一种“敢说”“敢表达”的良好学习态度。从以往的教学实践来看,这种注重能力培养的课堂讲解中,部分学生给出的答案可以很接近作者的心境,如田园生活的怡然舒适、田园景观的魅力以及农忙季节忙碌的生活景象等,这些答案只需要教师稍加整合处理,就可以成为这首古诗的主旨思想。
三、结语
就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来看,以往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所设置的课业负担往往比较重,不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且在学习效率上也难以显著提高。所以需要教育工作者尽快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校正教学目标偏差,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面入手,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切实取得教学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