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秀
一个周五的中午,我正在班里和孩子们一起热火朝天地做值日,两个女生手里拿着抹布,从“阳光房”(教学楼中学生的专属活动区域,可以在其中读书、下棋、抚琴等。由于那里采光充足,被命名为“阳光房”)里哭着跑回来找我告状,都说自己被对方打了,其中一个孩子的肚子上还有个脚印儿。
叫她们到讲台前坐定,我准备细听理由。
没有想到她们异口同声地说:“她不给我抹布,还打我!”
“你先打我的!”
“是你先打我的!”
两个孩子情绪都比较激动,你一句我一句地几乎快在我面前吵起来了。我当时就火撞脑门子,忍不住想大吼一声,让她们冷静下来。就在这时,其中一个孩子情绪失控,失声痛哭起来:“我,从此以后,再也不会去‘阳光房’了——”她的表现让在场的人都十分震惊,围观的孩子开始议论纷纷。
“至于吗?”
“就是,多大点儿事儿啊!”
我心想,事情一定不会是看上去那么简单,就找来几个知情的学生了解情况。
原来,小A想帮忙打扫“阳光房”,就跟小B借抹布,小B不借,俩人就争执起来。
其中失声痛哭的孩子小A,是我们班的“特需生”(由于学业、行为或情绪控制等能力较弱而需要特别关注的孩子,称为“特需生”),她平时总是忙着奔波于各科老师的办公室之间,忙着改错、补作业。同学们都了解这个情况,每到她值日的时候,大家就抢着帮她把值日做了,因此,她参加劳动的机会就特别少。那天,她特意抓紧时间赶在中午大课间前改完所有的错,就是为了能得到一个去“阳光房”劳动的机会——在我们班,每天只有被老师表扬的孩子,才有机会去打扫“阳光房”。这对于小A来说,是一个通过自己辛勤付出所换来的宝贵的机会,决不能错失。
而小B呢,是每天负责打扫“阳光房”的小组长,小B觉得小A总完不成作业,这次肯定是没有经过老师许可,自己硬要来打扫“阳光房”的,所以迟迟不给她抹布。
这样的问题相信每个老师都遇到过,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听听都有理,想想都没理。按照以往的处理方法,把事情搞清楚,再让两个孩子互相道个歉就算解决了。可是,我觉得这件事不能这样简单地处理,因为事件的主角不是一个普通的孩子,从她的表现不难看出,她受的伤害很大。如果是因为小小的争执,远不至于失声痛哭,说着“从今以后永远不进‘阳光房’之类”的话。一定是这件事让这个孩子伤透了心,她才会有这样的表露。
静下心来想想,到底是谁的错?谁应该先道歉?这些都不是问题的关键,我的当务之急是抚平孩子受伤的心,先处理好孩子的情绪,再去处理问题,因为人只有在心情平静的时候才能做到思路清晰、心态积极。所以,如果处理不好,这件事也会在小A心中留下阴影,产生后续的影响。
另一个孩子一句简单的道歉能达到目的吗?小B情绪也这么激动,可能先给小A道歉吗?看着她们泪流满面的脸,我的脑子飞速地运转着。
“在(6)班的三年多时间里,你们每天最在乎的事儿是什么?”我任凭着自己的情感,脱口而出这个问题。
小B毫不犹豫地回答:“来上学当然最在乎每天学到了什么啊!”
但小A的反应却不一样,仿佛我的这个问题,又一次触碰了她内心深处最柔软的神经,她再次失声痛哭,几乎是喊着说了以下的一席话:“三年多了,我每天最在乎的是有没有人喜欢我,有没有人愿意和我一起玩儿!我喜欢这个集体,我喜欢大家,我想为大家做些事儿。别不喜欢我,我能写完作业……”
这样的回答显然出乎大家的意料之外,但却在我的意料之中。“尊重和接纳每一个孩子”是我在班级管理和日常教育中解决所有问题的前提。既尊重教育规律,又尊重个体差异;既接纳每一次意外事件,又接纳每一个犯错的孩子。有的时候,理解孩子的做法,与对方共情,远远比区分事情的对错重要多了,毕竟教育的本質目的是塑造人,每一个具体的事情也好,每一个教育活动也罢,都是塑造学生的途径罢了。
很长一段时间,教室里鸦雀无声,在场每一个人的眼角都悄悄流下泪水……
这时小B走到了小A身边,轻轻地抱住了她,并在她耳边轻轻地说:“对不起,我挺喜欢你的。”
听了小B的话,两个人抱在一起大哭起来。而我倒显得有些多余了。
从此以后,两个人成为了好朋友。
是泪水化解了这场矛盾,是“理解”串联了两个孩子的心,而老师,只是架设了一座心灵的桥梁而已。
上面的故事,在大人看来其实只是一件小事,尤其对于老师而言,更是一件司空见惯的平常事,但是在孩子心里,这是一件天大的事,关乎她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
冷静思考整件事,两个孩子谁也没有做错,只是缺乏足够的沟通。如果老师这个时候简单处理,可能会节约很多时间和精力,而且表面上看不出有什么问题,但实际上会在孩子的心中长时间留下阴影。如果这个时候抽丝剥茧去分析事情的来龙去脉,追究谁对谁错,最终错失了抚慰孩子情绪的最佳契机,也得不到好的教育效果。
孩子们之间的问题很大一部分是情绪问题——被情绪主导,让情绪支配。我们要看清本质,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先分析心态,再分析事态;先处理情绪,后处理问题。稳定的情绪和平静的心情真的会给人带来力量和智慧,给自己一个缓冲的时间,也让孩子内心的情感宣泄出来,问题也就不攻自破了。
(100031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