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静
社会情感能力是学生对自我、他人和社会进行认知和管理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儿童和成人在成长和发展的复杂情境中掌握并应用的一系列的个体及社会性发展有关的核心能力。作为一名学科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让情感教育走进课堂,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和渗透。通过创设逼真的生活情境、教师情感能力的示范和积极有效的课堂评价,做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的指导者、引导者、助推者。
社会情感能力影响学生是否能够合理认知、自我反省、理解包容、与他人和谐相处和做出负责任的决定,影响学生是否能有效处理在学校、社会、家庭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和冲突。
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学生的情感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中国教育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教育部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社会情感学习(SEL)”项目开始实施,这表明社会情感学习正逐渐进入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我校于2018年有幸参与到该项目的实施与研究,而我作为核心组成员,努力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创设逼真的生活情境,通过教师的社会情感能力示范以及适时恰当的评价将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数学学科的日常教学之中。
一、教师情感能力示范,做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的指导者
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需要教师的榜样感召作用。在教学中,教师是社会情感知识和技能的传递者,更是示范者。教师的示范引领同样可以帮助孩子,培养孩子的社会情感能力。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往往会遇到借班上课的情况,就是所教的学生不是自己本班的学生,而是别的班或是别的学校,抑或是别的省市的学生。如何和初次见面的学生建立信任关系,便是首要问题。
在一次项目组经验分享交流活动中,我有幸到深圳的实验校去讲一节情感与学科的融合课。考虑到我与深圳的孩子们是初见,一开始要做点什么才能和孩子们建立友好的信任关系。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课前谈话环节。
“孩子们,老师今天第一次站在这么大的舞台上给大家上课,心里有点儿小紧张,你们能给老师一点爱的鼓励吗?把你们的爱送给老师。”我边说边用手展示,这时孩子们跟着我用双手比出将“爱心”送给我的动作。我接着说:“孩子們,你们的爱心我收到了,谢谢鼓励!现在我也把我爱的鼓励送给你们,你们感受到了吗?”边说边做送“爱心”的动作。
在大礼堂里上课,而且还有很多从祖国各地来的老师来听课,无疑孩子们是紧张的,面对我这个来自北京的老师,孩子们是陌生的。同时,如何和陌生人建立关系,对于有些内向的孩子来说是很困难的。以往老师在孩子们面前往往表现的都是坚强的、无所不能的。通过谈话告诉孩子们,老师也很紧张,让孩子知道老师也有七情六欲。消除紧张的方法有很多,老师选择的是他人的鼓励,给老师一个爱的鼓励,送一颗爱心;同样地,老师也把这种鼓励送孩子们,让孩子感受到爱是相互的。这样的谈话交流,是教师情感能力的示范,让孩子们感觉到原来老师同自己是一样的,拉近了彼此之间原本陌生的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应是有情感修养的人,儿童每天都在亲身感受老师对其行为举止做出的最细腻的情感反应,这种反应是用人道精神进行教育的强大基础。”教师在学校生活所展现出的应对情绪挑战和人际冲突的具体行为和方法,会成为学生加以学习的“参照”或“典范”,进而影响学生相关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
二、创设逼真的生活情境,做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的引导者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人是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下进行学习,从而形成自身的人格特征的。因此,应该设置相应的社会情境,为学生树立一定的榜样,让学生可以模仿和学习,这样有利于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
在学校教育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误区:认为对学生进行情感能力培养是德育部门或班主任的工作,无形中把情感教育与学科教学剥离开来。其实,不管什么学科的教学都是对学生情感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功能,让情感教育走进课堂。教师要结合本学科特点,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和渗透。
例如:北京版教材三年级有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内容是等量代换,是指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去代替。等量代换是数学的一种基本思想方法,也是代数思想方法的基础。除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外,怎么才能让这节课更具“情感”味儿呢?于是,我替换掉教材中原有的教学素材,围绕我校的“集贴争星”活动,创设逼真的生活情境,围绕这一生活情境引发的一串需要学生解决的实际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培养学生感知情绪,接纳、调整不良情绪的影响,完成自我认知和他人认知。
问题一:
一学期下来,二年级的亮亮获得了这么多的小贴。(课件出示)看到亮亮得到了这么多的小贴,你有什么想对亮亮说的?亮亮有个烦恼,他不知道自己可以兑换什么奖品,你们能帮帮他吗?
当看到同学亮亮能得这么多小贴的时候,孩子们会有许多不同的情绪感受,这里有积极的情绪,如羡慕、敬佩、称赞。当然也会有消极的情绪,例如嫉妒。“你有什么想对亮亮说的”这一问题,让学生能够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学生发自内心说出“亮亮你真棒!”“继续加油啊!”让学生感受到要学会接纳他人,能够发现他人的优点和长处。每个人都会有烦恼,有了烦恼,可以向自己的小伙伴求助,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建立良好的班级氛围。
问题二:
亮亮可以兑换这么多种奖品,可是他最想得到的奖励是“在国旗下讲话一次”,他还需要再努力得到多少个小贴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呢?
问题三:
这个学期结束了,尽管小刚很努力,他的愿望还是没有实现,小刚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如果你是他的同学,你会怎么帮助他呢?
三个问题构成一个真实的故事情境,满怀目标的亮亮,在自己的努力下得到了很多的小贴,他可以换成很多的奖品,可是距离他心中的目标还有一些差距,于是,亮亮继续努力,这个学期结束了,亮亮的愿望还是没能实现。此时,亮亮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通过猜想亮亮的心情,引导学生学会感知他人的情绪,只有学会了解他人,才能与他人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社会是由人组成的集体,学生不仅要学会正确认识和了解自己,还要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了解和尊重他人的情绪、情感等。
三、适时恰当地进行评价,做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的助推者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胜利的欣慰,即使是一个小小的成就,也会激发起继续奋斗的志趣。”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到这种鼓励性的语言,或者学生做得好的时候,不能够只说“你真棒”“很厉害”这样简单的用语,一定要具体到做了什么事儿,为什么他做得好了这样的语言。然后你可以表扬他的认真思考、他的努力、他的倾听、他有意识地去用更加完整的语言进行表达等等。
一次复习课,我刚抛出一个问题:“孩子们回忆一下,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一个孩子马上就滔滔不绝地叙述起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根本不给其他学生机会。其实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如何打断孩子说话,既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又能结束孩子的发言呢?我对孩子说:“我好像让你一个人说得太多了,我们可以把机会让给其他小朋友吗?”接着问其他学生,“谁愿意接着他继续回答呢?”我转身对着滔滔不绝的孩子说,“你想挑谁来接你的班继续回答呢?你来选一个。”我把下一名发言学生的选择权交给了他,这样既不会打击发言学生的积极性,又让他有了一种使命感。
还是在等量代换这节课,有这样一个环节,在出示兑换规则后,为了便于学生对兑换规则的理解,我同孩子一起合作,进行表演兑换的过程,我扮演学生,学生扮演负责兑换的老师。表演结束后,我及时对和我一起表演的孩子进行评价:“你可真有表演天赋,特别像一位知识丰富的小老师!”
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我先出示一组算式:6÷3=2,60÷20=3,600÷300=2,6000÷3000=2,接着提出问题:被除数和除数各有什么变化?商有什么变化?然后让学生探究学习。在探究过程中,对于学生得出的结论,我都能及时评价,给予充分的表扬、肯定。有学生提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商不变。”我马上表扬他是个肯动脑筋的孩子,但说得不够准确,鼓励他继续探索。不一会儿,他又高兴地举起了手,还没等我喊他,就迫不及待地站起來回答:“应该是这样的,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我又及时肯定他:“你真棒!但你说的只是同时扩大相同倍数时的情况,同学们想想在什么情况下商还是不变的?”马上有学生回答:“在同时缩小相同倍数的情况下,商也是不变的。”学生都获得了探究成功的体验,探究的热情大大提高,顺理成章地探究、总结了商不变的性质。
这样的评价是对学生参与活动的一种肯定和鼓励,在这样的评价中,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爱上上课。赏识性评价语言是维系师生、生生有效对话的“纽带”。师生、生生之间评价时相互赏识、相互激励,能营造一种温馨的氛围,给学生以自信、轻松与自由、个性张扬与思维放飞的“土壤”。
(101399 北京市顺义区南彩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