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钱仁康先生的书

2022-06-27 13:53孙国忠
音乐爱好者 2022年6期
关键词:柴科夫斯基叙事曲肖邦

孙国忠

钱仁康先生是我敬仰的音乐学大家,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他留下的逾一千万字的音乐著述是一笔丰厚的学术宝藏,对整个中国音乐界有着深远的影响。我虽然不是钱先生的入室弟子,但也曾得到过先生的亲授与教诲,在上海音乐学院读本科时曾师从先生学习作为专业主课之一的“曲式与作品分折”,这是我一直引以为荣的幸事。

从学生时代步入教学生涯,这么多年来与音乐学术打交道,钱先生的书是我最乐意接近的读本之一。先生的重要著作我都认真读过,有些书还读过多遍,每次阅读都会有一些新的体会。我认为,每个音乐学专业的学生都应该认真阅读钱先生的书,从中不仅能得到专业上的收获和知识面的开拓,还能体悟做学问的态度与方法。对广大音乐爱好者来讲,钱先生的书就是音乐知识的宝库,任你挑选与享用。

若要全面了解钱仁康先生的学问,必须首先阅读《钱仁康音乐文选》(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年)。由钱亦平教授编的这部两卷本专著可谓钱先生一生音乐著述(文章)之精选,论域广阔,内容宏富,言说精妙,力透纸背。全书分为四编:乐论·乐话,词、曲考证,作品解析,人物春秋,总共一百三十八篇文章,每篇都值得认真品读。无论是专业性质的学术论文和深度分析,还是面向大众的名曲趣谈和体裁漫议,钱先生的文章都展现出音乐论说特有的通透,那是一种有着很高境界和深厚底蕴的学术品格。

钱先生的研究是“大音乐学”的路向,超越了学科的局限和个人旨趣的褊狭。钱先生在西方音乐史、中国音乐史、音乐分析、音乐美学、传统音乐研究方面都是专家,但他的“专”有着大视野和大格局的支撑。我认为钱先生的研究路向和学术成果对我们当下的“音乐学生态”及与之相关的教育体制是一种警示:“学科”如此细分、“专业”如此密集、“科研”如此要求时效的学术机制可以制造数量无限的“论文”与“专著”,但很难产生有真正学术价值的成果。

钱先生的专著中,有一本书值得特别关注:《肖邦叙事曲解读》。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这本篇幅不大的著作(正文一百四十七页)有两个版本,1986年的第一版书名是《肖邦的叙事曲》,2006年的修订版改为现在的书名。实际上,这本书的写作始于1964年,李名强先生为此书写的序言中有一句话让人倍感这本专著的珍贵:“在十年动乱中,钱先生的大部分手稿都不幸丢失,这本书却幸免于难,保存下来,现在经钱先生重新整理修订,终于得以公之于世,和读者见面。”

《肖邦叙事曲解读》的架构清楚,论述明晰,洞见迭出。第一部分“总论”紧扣肖邦与叙事曲这一主旨,从梳理肖邦创作中“戏剧性作品的成长”到阐释肖邦叙事曲体裁的渊源、特征与戏剧性结构,这种对叙事曲体裁历史和艺术风貌的整体性论说为第二部“分论”中四首叙事曲的具体解读做了充分的准备。值得注意的是,“总论”中有一节专门论述了肖邦叙事曲与波兰诗人密茨凯维支(Adam Mickiewicz)叙事诗的关系。钱先生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既尊重史料和前人研究的成果,也不迷信某些专家的说法,而是有理有据地分析相关诗作与肖邦创作思想及音乐表现的内在关系。“肖邦的叙事曲虽不能以某几首密茨凯维支的叙事诗来具体解释,也不能因此否定密茨凯维支的诗对这些作品的影响。它们在精神上和气质上,在爱国主义思想、民间体裁和民间语言上仍有其共同之处。”钱先生的这段精辟话语可以作为我们理解肖邦叙事曲之精神内涵和艺术气质的“导引”。

第二部分“分论”是对肖邦四首叙事曲的个案性“专论”,分析与解读是这部分的文本样态。音乐界内外都知道钱仁康先生是音乐分析的权威,他对肖邦叙事曲的分析自然令人信服。让人感慨的是,钱先生的音乐分析从不故弄玄虚,也不见什么复杂、花哨的图表。读者可以看到,出自钱先生之手的音乐分析文本总是那么清晰、明畅。正是在这种平实又精准的分析描述中,我们得以了解每部作品的音乐特征与表现意义,进而在理性层面中知晓了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音乐作品具有的审美价值。读钱先生分析与解读肖邦叙事曲的文字,我的感受是:音乐分析绝不是冷冰冰地剖析一部音乐作品的构成要素和“流动”过程,作为一种观察、考量和解说音乐的“技艺”,音乐分析理应与具有历史蕴意和批评意识的音乐审视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注重作品音乐肌理之“内蕴”和艺术表达之“意味”的分析实践,才能真正形成有学术温度和研究深度的音乐解读。

我记忆中的钱仁康先生并没有大学者的派头,是一位慈祥的老人,穿着朴素,行事低调,虽然话语不多,但他乐意与学生交流。他为我们的作业改题都是启发式的讨论,他总是耐心倾听学生对音乐作品分析的见解。对有些作品的结构认知,钱先生持开放的态度,他并不强求学生的作品分析結果必须与他的分析完全一致。钱先生这种既严谨又有亲和力的启发式教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终身受益。

钱先生的低调和学术亲和力还体现在他对大众音乐教育的重视上,一生都乐于为音乐爱好者写作。查阅《钱仁康音乐文选》附录中的“钱仁康先生学术成果”,可以看到这类著述占了相当的比例。钱先生的这些“普及性”著述全部都有深厚的学术积淀,我甚至认为这些文章和著作的价值要远远高于某些自我感觉良好的“高大上”的音乐宏论。文章不论大小,著作无论“专业”或“普及”,关键要看它的内容是否“实在”,能否对学术积累或知识普及产生真正的促进作用。其实,面对大众的“普及性”音乐文章和著作并不容易写,它要求作者既要有扎实的音乐学功底,还需具备不同于“论文腔”和“教科书面孔”的文字能力,尽可能通过清晰的叙说和生动的笔触构建一种引人入胜的“爱乐”话语,引导音乐爱好者愉快地进入“读乐”与“听乐”的情境。钱仁康先生的这类写作堪称“范本”,值得认真研读。

《音乐欣赏讲话》(上、下册)可能是钱先生“普及性”著述中流传最广的。此书原是为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音乐广播讲座《怎样欣赏音乐》编写的广播稿,该讲座1980年初开播,后来北京、沈阳、哈尔滨、陕西、江苏、浙江、四川、云南、广西、福建等地的广播电台相继播出,听众极多,影响很大。在许多听众的要求下,钱先生将广播讲座的讲稿整理成书出版。翻看我手中这本书的版权页得知,从1982年初版至今,《音乐欣赏讲话》已经印刷了十三次,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

依我之见,钱先生的《音乐欣赏讲话》是类似的中文书籍中最好的读本。全书总共四十七讲,从音乐主要表现手段的概说到回旋曲、变奏曲、卡农和赋格这样有一定复杂性的体裁(形态)讲解,从朴素的中外民歌欣賞到交响曲、协奏曲、歌剧这类大型音乐样式的赏析,钱先生的文字生动易懂,言说亲切。这种娓娓道来的音乐知识和温馨的欣赏指要,想必任何音乐爱好者都会欣然接受。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样的普及性音乐读物中,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钱先生赏析类著述的学术底蕴和写作用心:我粗略数了一下列入书后“音乐作品索引”中的“中国作品”和“外国作品”,共有三百多首(部)。这就是说,钱先生在这个普及性系列音乐讲座文本中,用了三百多个音乐作品例子来解说丰富多彩的音乐形态和引导听众(读者)的音乐鉴赏。钱先生善待音乐爱好者的态度和对普及性读物写作的认真,值得我们这些音乐界的“学院中人”深思和学习。

钱先生的著作中,有一本书让我很有亲切感,因为它勾起了我四十多年前在上海音乐学院求学的回忆。与许多刚开始接触西方音乐的朋友一样,那时的我也着迷于柴科夫斯基的音乐。有一段时间,我课后就钻进唱片室,把柴科夫斯基的代表作一部部听过来。我相信柴科夫斯基作品的优美旋律、丰富色彩和音乐中那种独特的抒情景致对初入古典音乐之门的人都会有强大的吸引力。直到今天我都认为,柴科夫斯基的音乐是首选的“入门级”欣赏曲目之一。在大量聆听柴科夫斯基作品的同时,我也去图书馆查找资料,发现了钱先生的著作《柴科夫斯基主要作品选释》(音乐出版社,1957年),这正是我想读的书。此书在当时的上音图书馆属于“抢手书”,仅有一本供出借,作曲系的一位同学早在我之前借到了此书,但他借去后一直将书卡在手里,很长时间不归还,导致其他人无法借阅。后来我在阅览室发现了此书的复本可供阅览,就在那里通读了全书,受益匪浅。

《柴科夫斯基主要作品选释》是典型的传统路向的音乐作品阐释。除了第一章“论柴科夫斯基”之外,其余十二章都是聚焦一部音乐作品的分析与解读,核心内容是该作品的“创作和演出经过”与“作品解说”。除去个别带有时代烙印的语句,这本书现在读来仍有其独特的吸引力,这是因为钱先生对柴科夫斯基十二部杰作(包括《第四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曲》、《第一弦乐四重奏》、舞剧《天鹅湖》、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解读既有技术层面音乐分析的透彻,又有音乐学维度历史评说的深度。毫无疑问,这部著作已成为汉语世界柴科夫斯基作品研究的经典,其历史意义不可忽视。对我个人而言,钱先生的这本书对我学生时代的学术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引导我进入柴科夫斯基音乐创作的深层理解,而且让我明白了音乐作品诠释中,音乐分析与音乐历史审思融为一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于对柴科夫斯基音乐的认识,我还想补充一点。在学生时代(本科阶段)对柴科夫斯基音乐的高涨热情后,我有很多年疏离了这位俄罗斯作曲家的作品,因为我的研究兴趣已经转向德奥作曲家的创作。然而,近年来我对柴科夫斯基的作品又有了一些新的体悟,尤其是当我在音乐会现场聆听他的交响乐作品时,其高超的乐队写作技艺、斑斓的管弦乐色彩和独具品格的晚期浪漫派悲情韵致,总让我有种莫名的感动。

猜你喜欢
柴科夫斯基叙事曲肖邦
“钢琴诗人”肖邦
浅谈柴科夫斯基《四季》之《一月》之美学体现
论肖邦《第二叙事曲》(Op.38)的叙事、形式与风格
奔驰在祖国大地上
——选自大型交响叙事曲《苗寨的故事》
肖邦
浅析《兰花花叙事曲》特色揉弦的运用
浅析柴科夫斯基《四季·十一月》
肖邦故园,在谁的心里——我对《肖邦故园》教学的一点思考
不提他人落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