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卓航 郝晓乐 张晨
摘 要:弘扬传承红色文化对于坚定理想信念、凝聚各方力量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文章对传承和弘扬河南文化基因的现状、问题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分析,为进一步探讨如何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基因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河南红色文化 ;现状;问题
关于红色文化的内涵,学术界众说纷纭,但仍可以发现其中的共性表述。 综合学术界各种观点,可以将红色文化定义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的不断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精神及其载体。
一、传承和弘扬河南红色文化基因的现状
(一)红色文化基因内涵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近年来,河南红色文化基因的传承和发扬,始终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性质、原则保持高度一致,在尊重党的基本历史和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对红色文化基因内涵的研究,不断提升河南红色文化的影响力,河南红色文化体系趋于成熟并不断丰富。目前,河南各级地方政府重视红色文化基因的传承和弘扬,积极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加强红色文化精神的研发,相关学者也在红色精神研究方面取得越来越多的优秀成果。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黄河流域衍生的中华文明、传统文化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以此为基点,在漫长的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历史性地创造出不断推动时代发展的文化基因。随着历史车轮向前不断推进,也在由当代人不断地给予新的丰富内涵,使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除学者对红色文化研究外,政府也积极依托地方资源特色,建立健全相关机制,成立相关研究机构,积极开展相关学术活动,如安阳林州正在筹备红旗渠档案馆,并积极推进红旗渠口述史研究,对健在的修渠人进行历史记忆的抢救性工作,这对于红色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二)红色文化基地建设
红色文化基地是红色文化基因传承和弘扬的主阵地。各级地方政府依托丰富而具特色的文化资源,结合当地实际,建立建成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河南对于在党的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时期创造的红色文化的开发是比较全面的。在此基础上,为弘扬河南红色文化,打造河南红色文化品牌,增强河南红色文化传播动力,提升河南红色文化感召力,河南省以“三学院三基地”为主要阵地,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基因。
(三)红色文化资源保护
红色文化基因的物质载体和基础就是红色文化资源,这包括纸质档案资料、历史见证人、历史遗址、纪念馆等,而这些都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所以必须将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纳入其开发利用的全过程。当然,开发利用和大力保护并不冲突,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结合。
2019年11月,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厅颁布《河南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实施方案》,方案的颁布给河南红色文化的保护、传承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也有利于“红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四)助推河南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
红色文化基因的传承和弘扬具有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功能。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基因,不仅能促进社会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思想根基,同时,可以通过多维度文化传播,形成文化品牌效应,扩大经济发展吸附力和地方影响力,促进“文化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良性发展。
截至2020年4月,《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共有景点300处。其中河南有包括马氏庄园(刘邓大军指挥部旧址)和林州红旗渠在内的14处红色经典景区。这些红色文化景点,在衍生社会、经济效益,推动地方经济多元化、健康态发展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传承和弘扬河南红色文化基因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挖掘不够深入
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不深入。因为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城市建设和开发的过程中,历史遗址被挤占、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地方政府虽然对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持重视的态度,但是因为城市规划或财力因素,在保护、利用红色资源上总会有遗憾。同时,散落在民间的历史档案,因为迁移、保管不当等原因,出现大量遗失,而不能及时体现其历史、教育价值。
红色文化开发利用不成体系。河南是红色文化大省,虽然现在红色文化的传承弘扬已经形成热潮,但是由于文化体系缺乏科学整合和学科建构,有很多地方的红色文化内涵开发是比较单一的,或者不成完整体系的。
红色资源保护机制不健全。当前很多地市没有能够建立有效整合红色文化资源的相关机制,职能部门之间由于分属系统不同,难以实现保护文化资源的统筹协调。同时,省地各级政府也未形成保护开发红色资源的联动机制,这在具体的保护政策实施层面,难以实现预期效果。
(二)传播效果尚待提升
文化认知不深。河南省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就以开发利用的文化资源来看,人们对红色文化的认识不够,只看到红色文化的表层,没有将其置于精神层面去认知和理解。参观红色景点,往往流于形式,走马观花,达不到震撼心灵的效果,更谈不上将其消化吸收并付诸生活和工作。
全民学习氛围不浓。目前,红色文化主要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形成传播阵地,广大群众和其他社会阶层人士缺乏对红色文化学习的动力,全民学习红色文化的氛围还没有形成。
(三)传播范围尚需拓宽
“让红色基因得到更好的传承和激活,最好的方式就是让红色基因进教材、进校园、进课堂,尤其是进入中小学课堂。”青少年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是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栋梁,国家自始至终重视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习近平曾指出,“要旗帜鲜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自信自立自强。”红色文化就是青少年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和资源。
目前,红色文化传播的主流对象是广大党员,普通群众和青少年学生在红色文化的学习和普及方面还没有形成常态。红色文化进社区、进校园没有形成热潮,这不利于红色文化的传播,不利于形成红色文化学习的自觉性。
(四)传播形式尚需丰富
新时代,科技的发展推动文化传播多元化发展。传统的文化传播形式有电视新闻及影视作品、文化著作、报纸杂志、教育教学等。在信息高速化的快车道上,文化传播形式应该实现多元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满足物质需求的前提下,越来越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因此,将红色文化与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联系起来,不拘于某几种形式,这样反而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目前,红色文化传播的形式更倾向于传统模式,很多地方对于红色文化传播与信息化、新媒体的结合度不高。
(五)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红色文化资源是基础,党性教育基地是载体,人才则是红色文化传承和弘扬的关键,抑或称主体性“媒介”。
河南红色文化发展起步相对较晚,这就造成了红色文化传播存在滞后现象。从事红色文化传播工作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存在专业能力参差不齐、部分人员素质偏低的问题。
三、传承和弘扬河南红色文化基因的路径分析
(一)形成完备的红色文化传播体系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追求的积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当今传播媒体大发展、大融合的时代背景下,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和融媒体传播技术,加强红色文化传播,实现红色基因传承。
拓宽传播渠道及形式。基于传统的传播形式,红色文化的传承更应结合时代特点,不断创新丰富,融通多媒体资源,推进“互联网+”革命文物,对革命文物进行立体式、全景式、延伸式展示宣传,传承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建立健全传播评价反馈机制。红色文化要想取得好的传播效果,需要建立健全传播评价反馈机制。红色文化的反馈渠道可以从直接反馈渠道和间接反馈渠道两个方面来构建。
(二)加大资源挖掘、研究力度
史料资源包括红色文化的一切资源,包括档案资料、记载河南红色历史文化的间接资料、追忆资料等,这些都能成为河南红色文化研究的重要参考和依据。实物资源主要是指历史遗迹、红色遗址等,对于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红色文化旅游等有重要的实证和经济价值。坚持红色文化的政治性与學理性相统一研究,是对红色文化内涵深入挖掘研究的重要途径。坚持政治性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主流意识形态在红色文化研究中的政治引领。坚持学理性,就是坚持红色文化研究过程中学术性和理论性的贯穿,以得到内涵的提升总结。简单来讲,就是“用学术讲政治”。
(三)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传承和弘扬河南红色文化,营造良好可持续的红色文化传承与弘扬环境,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一方面,要健全完善人才培养相关机制,为培养建设高素质综合性人才队伍提供制度保障。另一方面,要创建人才协培共享平台,加强党校、干部学院、高校等平台交流,为人才队伍提供更多的学习锻炼机会,以提升政治品格、业务素养,从而打造红色文化研究传播等综合性高素质人才队伍。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在应对历史大潮中逐渐形成的红色文化基因,是中国人民继续前行的动力源泉。现在,对红色文化基因传承现状及问题的探讨显得极为必要,对于健康持续传承发展红色文化基因的实现路径也是将来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J]求是,2021(10).
[2]张海峰,刘焕峰,樊军娟.弘扬革命文化 传承红色基因[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9.4:162.
[3]2016年9月9日,习近平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的重要讲话[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0535311720209776&wfr=spider&for=pc.
[4]张炜.河南省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现状和对策研究[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2月第28卷第1期.
[5]李贵兵.近十年我国红色文化研究现状综述——基于中国知网相关文献的统计分析[J]中国农村教育 2019年第 10 期上.
本文系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决策咨询项目“新时代传承与弘扬河南红色文化基因的着力点与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2020JC71)
(作者常卓航系红旗渠干部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红旗渠精神、红色文化;作者郝晓乐系中共濮阳市委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科员,硕士;作者张晨系红旗渠干部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