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当前我国教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国家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他们面临更大的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心理压力不断增大,从而引发诸多心理问题。基于此,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加快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通过有效运用案例式教学法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自我调节,从而保障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式教学法;互联网教育平台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2)09-0114-03
0 引言
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挫折,由于个体之间的差异,不同的大学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有的大学生因为无法适应而出现心理压力,长此以往,很可能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心理危机,不利于成长与发展。针对这一现象,我国高校普遍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旨在帮助大学生拥有积极、健康的心态,使其身心都得以健康发展。但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新时代大学生发展的需求,亟待探寻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而案例式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通过将该方法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既能够有效地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还能够让学生置身具体的案例情境中,显著增强其分析与应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从而获得更加理想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1 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相关调查显示,现代大学生普遍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包括:即将踏入社会,充满焦虑和不安;缺乏人生规划意识,不满意所学专业;人际交往问题;学业压力等。下面分析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1.1 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
心理健康教育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而逐渐被重视,旨在通过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让学生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然而目前高校教育中更加关注学生的专业成绩,对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持忽视态度,大学生处于从学习生涯转变到职业生涯的关键阶段,很多学生难以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加上缺乏教师与学校的正确引导,极易出现不安、焦虑等问题,进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1]。
1.2 生活背景不同
不同生活背景下的学生有不同的性格,这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有的学生由于童年经历不美好,导致存在一定的心理阴影,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心理健康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会出现一定的应激反应。高校和教师应注重对这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1.3 就业压力大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多,但社会需求岗位却在日益减少,这大大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从而造成心理焦虑。同时,学生的思维观念、心理变化及行为习惯极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使他们对自己的人生感到迷茫,容易引发心理健康问题。为此,高校和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与引导,使其找到职业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缓解就业压力。
2 案例式教学法应用的意义
案例式教学法具体指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结合相关案例展开学习、讨论及分析,并提出问题,共同商讨解决的方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中,案例式教学法应用的意义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2.1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积极性
案例式教学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通过有效运用案例式教学法,教师将真实的心理案例引入课堂,然后带领学生对这一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并借助角色扮演和体验活动等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强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切实增强教学效果。
2.2 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教师通过应用案例式教学法,将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以生动、易懂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如针对“强迫性人格障碍”教学,教师若只是按照教材内容向学生单一地灌输相关概念、特征等理论知识,不仅课堂枯燥乏味,学生也会感到艰涩难懂;若运用案例式教学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强迫性人格障碍的典型个案进行全面分析,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这些心理疾病的基本特征,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心理健康知识。
2.3 有助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大学生的心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思想上已逐渐独立,对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批判、质疑的倾向,也时常在心理上进行自我反思。通过将案例式教学法运用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可为学生创设一个直观、形象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这一情境中,鼓励学生进行自主讨论、分析及研究,契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通过深入案例情境更好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识,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中案例式教学法的有效应用
3.1 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3.1.1 教师层面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前,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即通过有效运用案例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动性,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参与讨论,在具体的心理案例情境中对相关心理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及验证,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心理健康知识,从而内化于心,有效增强大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其次,案例是案例式教学法应用的核心,为确保案例式教学法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必须结合教学的具体需求,尽量选择具有典型性和实用性的心理案例。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所用的案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通常一个心理案例中会涉及若干个心理问题,且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因此,在选择心理案例时应尽量贴合学生的生活与思想实际[2]。
再次,教师应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合理选择案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重难点为情绪和压力管理、恋爱心理、人际交往,因此,所选案例应具备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并具有较大的信息体量。
最后,教师要注重课程前后的连贯性,确保学生能够通过案例探究掌握相关心理理论知识。为了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需要结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具体的教学内容,巧妙运用视频、口头阐述等形式来展示案例[3]。
3.1.2 学生层面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运用案例式教学法时,学生的根本任务是根据案例进行自主思考、群体合作式学习,对案例中的各种问题进行讨论、探究,找出解决方法。为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强化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教师可以借鉴项目管理理念,把全班学生合理划分成多个小组。在分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提出相关的心理问题,让学生结合具体问题选择自己的小组成员。通过这一方式,可以让学生先对小组成员的思维方式、心理预期等进行考虑,从而有效缩短小组从成立到规范阶段的磨合期,提高小组成员之间的信任与默契程度,最终高效开展案例讨论活动。
另外,教师需要对案例进行深入研究,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具体需要,精心设计案例问题,这些问题应难度适中,并与课程教学内容有紧密的联系。由于课时有限,教师可先通过微信群或是钉钉群向学生发送案例相关的视频或文本资料,让学生提前预习相关课程教学知识,熟悉案例,确保学生跟上教学进度。
3.2 严格把控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效果
3.2.1 展现案例,提出问题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效把握心理案例的引入时机,确保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心理案例讨论,科学地把控上课节奏。通常而言,在刚上课时就抛出部分心理案例,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进而引出本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知识点。随着课程教学的不断深入,教师可逐渐将其他部分的心理案例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用本堂课所学的心理知识来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课程知识。教师可通过较为灵活丰富的方式呈现相关知识,如角色扮演、多媒体、口头阐述等。由于这些方式各有优缺点,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具体需求与大学生的认知特点,科学选择案例的呈现方式,有效激发学生参与案例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并选择案例中的关键点和有争议的焦点,引导学生深入讨论,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角色扮演主要是通过角色扮演与情景再现的方式来呈现案例,该方式既能够展示学生的表演才能,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运用角色扮演,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同时精准把握案例,方可达到理想的效果。
多媒体教学主要是以具体案例为出发点,结合课程内容制作精美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课件中涉及文字、视频、音频等素材,不仅具备较大的知识容量,还能为学生营造更加生动形象的学习环境,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但该方法对教师的新媒体素养有很高的要求。
口头阐述主要是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需求与案例特点对案例进行口头阐述,为更加生动有效地呈现案例,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叙事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2.2 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案例讨论 案例讨论是案例式教学法应用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为获得较为理想的讨论效果,让学生积极参与案例讨论,教师需要引导各小组合理地进行责任分工,且结合不同的心理案例问题实时调整各自担任的角色。通过这种分工协作和角色转换的方式,让小组内部成员之间互相补充、彼此启发,实现共同进步。同时,为了确保心理案例讨论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要密切关注各小组的讨论情况,当发现学生遇到困难或讨论出现偏差时,及时给予相应的指导或纠正。
3.2.3 开展班级交流讨论 小组讨论结束以后,可让各小组推选出一个代表向全班学生阐述本组的观点和结论,其他小组发布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以让各小组在沟通合作的基础上对案例产生新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提醒学生认真聆听他人的观点,做好笔记,并以温和的态度对学生的发言作出客观的评价和正面的鼓励,也可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热烈且有序的交流环境,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有效提高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
在班级交流过程中,若出现陷入僵局或偏离主题等情况,教师不可马上打断学生,应先采用鼓励的方式,再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确保交流活动的顺利开展[4]。
3.2.4 总结案例讨论 在学生发言结束后,教师应及时给予评价和引导,指出学生存在的不足或错误,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得到准确的结论。针对提出比较新颖观点的学生,教师应鼓励其他学生向其学习;针对提出存在争议观点的学生,教师应引导学生寻找相关理论依据证实这一观点;针对提出明显错误观点的学生,教师应采取比较委婉的方式,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不可刻意指出,否则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3 互联网教育平台的延伸教学
由于大学课堂时间有限,且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都是以大班化的形式开展,无法实现一对一教学,学生也很难对案例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影响到案例式教学法的应用效果。基于此,教师可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积极构建互联网教育平台,把课堂案例讨论和学习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能够实时交流和学习,切实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时,借助互联网教育平台,教师也能够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在平台上向学生发送一些实际的心理健康案例,增进学生对课堂教学知识的理解。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受到自身、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现代大学生产生一些心理问题,若不能及时有效疏导,必然会影响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基于此,高校应提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视程度,积极引入案例式教学法,结合具体课程要求和学生发展水平,选择合适的心理案例,并以视频、文字等方式灵活呈现案例,再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提高自我调节适应能力,形成积极、乐观、健康的心态。
参考文献
[1] 罗辑.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1(2):152-155.
[2] 俞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四结合”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8(2):112-114.
[3] 唐毓首.团体辅导模式与慕课模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比较研究[J].河池学院学报,2020,40(6):68-71.
[4] 陈娟.“5P”模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与实验研究[J].教育观察,2021,10(18):125-128.
*项目来源:2020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本土案例的《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建设与融入路径研究”(项目编号:JGZD202071)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应丽莎,上饶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认知心理学(3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