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教学举措。建筑物理是建筑学领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既涵盖经典物理的理论知识,又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知识引领科技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地传输人文价值,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为了使建筑物理课程思政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充分发挥其优势,教学团队依托专业培养方案,以建筑物理课程教学为载体,在专业基础课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探索课程思政核心方法等方面取得一定进展。
关键词 课程思政;建筑物理;专业基础课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2)18-0098-04
0 引言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1],我国高校教育正处于新一轮的改革浪潮中。2016年,党中央提出要高度重视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党中央的号召对新时代的高校课程建设提出新的要求,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认知不能仅限于传统的思想政治课,专业课程同样需要承担思政教育的功能,与思政课程一道,同向同行,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目前,工科学生在本科期间的课程主要分四种类型[3]:
1)以自然科学为主的通识性基础课,如数学、物理等;
2)以工程基础知识为主的专业基础课,如建筑物理、建筑结构等;
3)以工程技术为主的专业课,如建筑材料、建筑设备等;
4)以工程技术实操为主的专业实践课,如建筑设计等。
这些课程在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上差异显著,因此,课程思政元素的侧重点就有所不同。以建筑学专业为例,数学基础课训练学生归纳演绎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美术基础课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建筑物理专业基础课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培养学生宪法法治意识;建筑材料等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通过中国科技的伟大进步,促进政治认同,培养家国情怀。以上四类课程形成完整的闭合的价值教育环境。
吉林建筑科技学院作为我国首批民办高等院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贯彻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精神,根据具体要求,依托专业培养方案,以建筑物理专业基础课程为研究载体,在课程思政的建设思路、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等研究方面取得一定的进展。现将实践过程与大家分享,希望相关经验能辐射到更多的学校和学生。
1 建筑物理课程思政建设思路
建筑物理是培养高级建筑设计人才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建筑物理知识对提高建筑设计质量、促进建筑工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建筑物理课程既有经典物理的理论知识,又与专业的建筑知识紧密结合,具有从理论到实践过渡的课程特点,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把学习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建筑中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热爱,培养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热情和奉献精神。具体说,可以通过四个方面开展课程思政教育[4]。
1)介绍热学、光学和声学在建筑中的应用时,穿插建筑在三个领域的应用发展过程,从发展的角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科学观,传播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例如:在介绍围护结构中的门、窗的保温时,穿插门、窗在不同时期、不同科技能力情况下的改进过程,告诉学生在科技的研发上从来没有平坦的大道,科技进步是一条非常曲折、非常艰难的道路,坚定学生的学习信心,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有益的。
2)通过建筑学家的故事开展励志教育,弘扬科学精神。例如:在讲混响时间计算时,通过赛宾研究声音在室内的传播,最终创建建筑声学这门学科的经历,培养学生热学科学、勤于观察、勇于探索、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学习我国科学家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提升科学素养。
3)在介绍建筑相关的性能指标规范时,联系遵纪守法的有关概念,将价值观融入课程,引导学生加强行为规范,增强法律法规意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道德修养。
4)介绍绿色建筑的发展时,引入我国的绿色建筑成果,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和自豪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怀。例如:在讲建筑节能时,介绍山东省德州市的日月坛微排大厦,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大厦,几乎满足了所有的能源需求,被誉为世界最雄伟壮丽的太阳能建筑。通过节能技术的讲解,让学生充分体会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也借此机会和学生讲:我国之所以能够取得众多重大成就,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分不开的。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和家国情怀。
2 建筑物理中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思政元素的挖掘是吉林建筑科技学院建筑物理金课建设团队通过集体调研、集中讨论、互相听评课等工作,最终确定下来的。将这些内容整理成一份文档供相关课程选用,以期辐射更多的课程和学生。建筑物理课程内容对应的课程思政元素示如表1所示。
3 建筑物理课程思政实践举例
3.1 混响时间计算
在建筑声学中,混响时间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它由室内的建筑材料、面积、分布等多方面的因素决定。混响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建筑的室内声环境的好坏,是建筑声学中重要的教学内容[7]。
在讲解混响时间的计算时,不得不引入一个重要的计算混响时间的公式——赛宾公式,在这里可介绍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赛宾研究声学在室内传播的过程。赛宾于毕业后在哈佛大学任教,有一次在上课的时候发现教室中总有一个角落的学生由于回声太大而听不清教师讲课。赛宾通过认真观察分析,多次进行实验,反复对比声波照片,最后终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后来,他还根据自己的研究创建了建筑声学这门学科。世界著名的波士顿音乐厅就是采用赛宾的声学原理进行的声学设计。赛宾原理就是混响时间的长短和房间的总吸收性的乘积是一个常数,而且这个常数同房间的容积成比例。这一原理已构成设计音响效果的房间的建筑学基础。
通过介绍赛宾研究声学现象的过程,启发学生认真观察生活、治学严谨、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教育学生严谨缜密、坚韧顽强的学术态度。
3.2 建筑的节能
在我国,建筑能耗占总能耗近三分之一,并且呈逐年递增趋势,节能减排降耗成为建筑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更是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8]。
建筑节能也是建筑物理学中重要的教学内容,在此引入山东德州日月坛微排大厦,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利用与建筑一体化建筑,首创性地实现太阳能热水供应、太阳能采暖、太阳能制冷、光伏并网发电等技术与建筑的完美结合。建筑本身的节能就能达到70%以上,再加上太阳能采暖、制冷、发电等技术,使建筑整体节能效率达到88%,完全符合节能环保、人性化、生态化等“绿色五星级”建筑标准,是太阳能综合利用与建筑结合的典范工程。中国的太阳谷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研发检测中心、低碳生态人居示范中心、世界级可再生能源教育培训中心等“九大中心”,被誉为世界太阳能“硅谷”、世界太阳能圣地、全球低碳中心。全球第一个国际太阳能技术科学院就设在我国山东省,它为国际上太阳能技术交流和关键技术研发提供了平台。在讲解节能的时候引入太阳能微排大厦,通过对我国绿色建筑的介绍增强学生的科技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鼓励学生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在科研中充分发挥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绿色建筑的发展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设计、建造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是每一位建筑师的使命。通过宣扬绿色建筑,促进学生的政治认同,培养爱国情怀。
4 结束语
建筑物理课程是建筑系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具有既有自然科学知识又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特点,是培养建筑系学生从基本的建筑理论基础向专业技术等社会实践转变的必不可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9]。专业基础课程这种突出的特点,能够更好地引导和培养学生从理论到实践转变的科学素养,从理论出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实践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案例中渗透我国建筑为世界节能减排作出的巨大贡献,这相比于起源于西方的相对稳定的自然科学,在培养大学生科学素养、工匠精神、文化自信、爱国情怀、制度自信等方面更能发挥其特有的课程思政优势,实现课程育人的成效[10]。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28.
[3] 富海鹰,杨成,李丹妮,等.“三全育人”视角下工科课程思政实践探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5):94-99,165.
[4] 孟海平,蔺新艳,秦本东.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探析[J].教育探索,2021(5):66-69.
[5]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6] 黄琼丹,卢光跃,陈怡群.理工科“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研究[J].读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27):101-103.
[7] 徐丽娜,牛雷.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现状及实效性提升路径探讨:以《地下工程灾害与防护》为例[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21,19(4):205-209.
[8] 王玲续,于江.课程思政融入“建筑物理”课的探讨[J].科技导刊,2020(20):114-116.
[9] 付静.大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14):50-51,54
[10] 付静.感生电场的探究式教学设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0(12):124-127.
*项目来源:2021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课题“‘课程思政理念下建筑物理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编号:ZJHZW2021013)。
作者:付静,吉林建筑科技学院基础科学部,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1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