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建兰
摘要:在国内教育体系的每个阶段,体育都是不可或缺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是中小学生全面成长的关键。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开发正在逐步加强。新标准的要求和中小学体育教学水平的提高,需要教师提出创新的思路和方法,尤其是新的训练方法和观念,发展性训练是一种先进的素质训练和新颖的训练方法。近年来,它促进了中小学体育的有效发展。本文分析了该方法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和应用途径,以期促进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顺利发展。
关键词:拓展训练;中小学体育;应用程序
引言:
在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实际行为中,教师应该认识到中小学生的人格特征比较鲜明,中小学生保留的一些做法和素质还处于初级阶段。开展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师需要运用有效的方法,实现中小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素质发展训练正在应用于中小学体育教育中,它不仅可以提中小学小学体育教学的整体效率,而且可以提中小学小学生的素质。教师需要清楚地认识到这种方法的实用价值,并采取合理的方式有效地应用这种方法。
一、体育教学中开展拓展训练的依据目的
拓展培训与学校体育在知识结构通道的教学过程和运作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拓展训练过程的原则是基于运动,它的中心环节与体育密切相关。拓展训练和体育虽然名称不同,但都与体育密不可分。体育课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很多拓展培训内容来源于体育,部分是通过改进,甚至是通过体育娱乐,但要注意教学过程的差异。拓展训练重在极致分享,体育重在通过运动达到的健身状态。
二、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拓展训练的策略
1.注意安全防护,确保拓展训练安全
大部分拓展训练是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下进行的。我们要求学生在拓展训练过程中开展的拓展训练活动的风险因素也相对较低。一般来说,学生参加拓展训练活动并无危险。但是,有时如果外展培训计划存在一定的风险因素,则需要提前检查现场和设备,以避免现场和设备造成的危险,维修和更换设备,做好防护记录,选择合适的防护工具。外出培训期间,如发现防护用品有问题,应及时停止培训,并做好处理。同时,在活动前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防止学生不遵守规则或不科学地使用设备参加活动。此外,为了学生的安全和应急反应,我们应该准备急救药品和措施。
2.通过多种教学方式优化拓展培训效果
体育课拓展训练课程的引入主要分为室内训练法和室外训练法。通过合理设计和组织户外训练和教学,可以达到提高学生体质和综合素质的效果。学生不同于社会群体,一些复杂的射击、越野等拓展训练明显不适应教学实践,得不到教学经费、设备和场地的支持。因此,体育教学的训练方法应符合学生的实际身体素质,满足现有的教学条件。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教师可以在拓展训练中设计团体跳绳等项目,将学生分成不少于10人的小组,在一分钟跳跑完50次以上,达到训练的目的。 刚开始可能身体素质欠佳,缺乏配合,学生们会面临很多困难,这时,教师要引导个人对团队游戏的结果产生重要影响,让每个学生都能以必胜的心态参与到游戏过程中。团队之间互相鼓励、互相支持,最终保证任务的完成。另外,拓展训练的内容应该是有趣的。通过有趣的游戏设计,协调配合能力与竞争协作意识让学生的控制能力、协调能力有效的提高,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解決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培养。
3.拓展教学条件,让学生融入自然和社会
拓展训练不仅限于课堂和操场活动,还可以扩展到自然、社会和课外活动。拓展训练可以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在训练过程中,在加强团队训练、提高个人素质的同时,让学生保持自然,放松身心,陶冶情操,增强自信,改善人际关系,培养克服困难的毅力。拓展训练延伸到社会,强化学生的个人体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学生可以通过现场访问、社区服务、角色扮演、帮助他人、关心和分享、清洁环境、整理家务、垃圾收集、慈善销售等方式来体验生活,学会与他人交流并在团队中互相帮助,从而为进入社会奠定基础。
4.提高关注度,制定详细计划
由于体育教学是一种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很多人会因为体育课程缺乏理论教学和非主体课程的地位而轻视体育教学,因此不重视教学活动的策划。事实上,在体育教学中增加拓展训练仍然是一种比较新的教学方法。由于拓展训练的难度和运动损伤的风险,有必要认真、合理、有针对性地制定拓展训练计划。例如,在大多数学生害怕高难度运动之前,教师在此期间的任务是让他们尝试放松肌肉、练习热身。事实上,教学生最关键的第一步是要有勇气去尝试。总之,不同的计划和对策需要发展不同的情况。
结语
在目前的环境下,我国体育大部分都引入了素质拓展训练,但其教学经验不足,难以实施。因此,我们可以适当借鉴一些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同时,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课程专业,设计制定适应学生长期学习和训练的体验式系统开发培养模式的特点和课程。
参考文献:
[1] 宋昊洋. 拓展训练引 入到体育教学中 的应用 分析[J]. 才智, 2016, 06(4) : 85.
[2] 凌启 华. 拓展训练融入体育教学的可行性分析[J].新课程导学, 2014, 18(2) : 86.7DE89CBA-2FA0-4D83-84CA-98C7140337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