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大众化出版的路径探析

2022-06-25 11:51胡曦露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经典全民阅读大众化

摘要:自2014年起,“全民阅读”连续九年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可见,全民阅读已经达成社会共识。那么,如何在经典著作与全民阅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读书笔记类图书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文章以读书笔记为例,通过对这一图书品种策划编辑工作思路的剖析,同时从回应经典、依托经典、重塑经典、分享经典四个角度切入,探析读书笔记如何走上“经典大众化”的出版路径。经过一系列举措,编辑能够发现并挖掘适应全民阅读趋势的读书笔记,使之成为出版社图书销售新的增长点。此外,大数据时代信息传播方式多元化,读书笔记更成为沟通经典与全民阅读的不二之选。它不仅是近年来图书市场上的一个新兴品种,而且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其依然存在丰富的可开拓、可挖掘的空间。?

关键词:全民阅读;读书笔记;经典;大众化;出版路径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6-0203-03

2022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和档案等事业。深入推进全民阅读”。这是自2014年起,“全民阅读”连续九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可见,全民阅读已达成社会共识。然而,我们又处在快节奏、高消耗的现代社会,很难拥有充裕的时间慢慢地消化经典。一方面是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另一方面是碎片化的时间对现代人阅读造成种种客观限制。这种矛盾促使读书笔记类图书兴起。

所谓读书笔记类图书,一般指作者将经典作品拆解,并从自己的角度重新解读的图书。众所周知的有“文学讲稿三种”“世界名人书话”“大家谈大家”系列等。读书笔记类作品,能够在经典名著与全民阅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因为篇幅简洁、论述生动,让读者在品味阅读乐趣的同时又能获取知识。”[1]于是,读书笔记类图书逐渐在图书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成为大众阅读中不可忽略的亮点。笔者即以读书笔记类作品为例,探析经典大众化的出版路径。那么,在策划、编辑读书笔记类图书时,有哪些具体思路呢?

一、切中当下,回应经典

策划优秀的读书笔记类图书,笔者认为有两个层面比较关键。

(一)掌握大众心理,找准选题切入点

策划面向大众的读书笔记类作品,既要准确感知社会发展的脉搏,又要捕捉人性中永恒的课题。这样就能在经典作品中挖掘出“常”与“变”的因素,编辑既要鼓励作者以当代人的眼光洞察经典作品中曾经被忽略的细节与伏线,又要在作者的解读中提炼出与读者共情的市场卖点。在“不隔”的阅读体验中,读者才存在被启发的可能。如果麦文化出品的押沙龙新书《读水浒——人性的十三种刻度》,上市不久便好评如潮,当月在豆瓣读书平台跃升至“文学图书热门榜”前十位;3个月内,当当网累计有13447条好评。关于《水浒传》的读书笔记层出不穷,这本书之所以能脱颖而出,除了得到易中天的推荐以及收入陈洪绶《水浒叶子》中经典人物版画之外,也源于编辑对这本书亮点的精准提炼,宣传文案写道:“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抽丝剥茧地深入林冲、武松、宋江、鲁智深等主要人物,他们变成了一个个普通人,变成了普通中产阶级、小公务员,变成了我们身边的人。”以现代人的视角,重新观照几百年前的小说人物。作者从不变的人性出发,打通了今古之隔。这一类的读书笔记,自然能唤起读者广泛的共鸣。

(二)寻找助力,建立智囊团

编辑作为杂家,需要对各个学科都有所了解,但另一方面也存在局限,编辑往往不能像某个领域的专家那样深耕某个学科多年,充分了解学科概况和学术前沿情况。尤其是策划一套读书笔記类丛书时,编辑更需要整合各个学科领域的专家,组建智囊团,哪些权威的作者值得争取,哪些经典的作品值得挖掘,哪些前沿的方向值得探索?智囊团常常会给编辑提出理性而中肯的意见。这样选题策划至少在大方向上不会有太大偏差,也推动着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例如,由著名学者丁帆、王尧先生担任总主编的“大家读大家”丛书,便是广义的读书笔记。这套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与译林出版社出版,邀请当今人文大家深入浅出解读中外名家名作,让普通读者也能在删繁就简的阅读引导下走进文学的殿堂。这些重量级作者均涉及不同领域,如毕飞宇属于小说创作领域、李欧梵主攻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研究领域、田晓菲来自中国古典文学领域等。编辑难以对每个领域都了如指掌,在这种情况下,丛书主编便在某种程度上担任智囊团的角色,他们所具有的创造力、教学经验与学科视野,对于选题策划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深入浅出,依托经典

读书笔记类图书须以经典作品为依托。其中包含以下两层意思。

(一)经典是可以再生的资源

读书笔记建立在对经典的解读中。它绝不局限于将“经典”重新说一遍,而是要融入作者自身的知识积淀与人生见解,为读者拓宽认知经典作品的维度,让经典作品重新焕发生命力。一部读书笔记是否具备上述能力也是编辑判断其优秀与否的关键标准。

王安忆在《谈话录》中谈到对经典作品的理解,她认为,19世纪的作家好像银行,比如托尔斯泰,精神内涵是取之不尽、可以再生的。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强调的是经典不断被认知的过程。纳博科夫在《文学讲稿》中更是强调:“聪明的读者在欣赏一部天才之作时,为了充分领略其中的艺术魅力,不只是用心灵,也不全是脑筋,而是用脊椎骨去读的。”[2]

《红楼梦》《水浒传》《金瓶梅》是当之无愧的经典。历年来对这几部作品的读书笔记层出不穷。而优秀的作者,总能站在自己的人生阅历与学术视野上另开新见,如格非的《雪隐鹭鸶——<金瓶梅>的声色与虚无》、田晓菲的《秋水堂论<金瓶梅>》,即使前人的解读已经备矣,他们依然能让经典焕发生命力,成为大众读者敲开“红学”“金学”等的入门之书。

(二)读书笔记是经典导览图

精彩的读书笔记,就像一幅导览图,带领读者进入经典的幽秘空间。最典型的莫过于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纳博科夫担任着世界文学的导游。对于读者来说,经典的诠释者与经典本身同样重要,生搬硬套的文学原理不足以被列入经典的行列,需要诠释者融入自己的感性与理性,甚至自己的创作经验,这样才能达到与经典对话与沟通的效果,才能如导游一般,带领更多读者领略经典的奥妙。上海译文出版社在编辑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时,点明了读书笔记的理想标准:作家解读作家,天才剖析天才,经典成就经典。

近年来,国内比较典型的有“大家读大家”书系,作为多年来的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至今已经出版了四辑,陆续收入毕飞宇的《小说课》、田晓菲的《七发》等。“大家读大家”丛书包含两层含义:请当今的人文大家(包括著名作家)深入浅出解读中外大家的名作;让大家(指普通的阅读者)共同分享大家(在某个领域内的专家)的阅读经验。让前一个“大家”放下身段为后一个“大家”做普及与解惑的工作。换言之,也类似于导游的工作。这种互动交流的目的,就是想让两个“大家”合力推动全民阅读,使其朝着一个既生动有趣,又能轻松获得人文核心素养的轨道前行。在“读大家”的过程中,作者从另一个维度和视角带领读者游览中外文学经典这一座座知识的花园。

三、庄谐结合,重塑经典

读书笔记类作品的庄谐结合,主要体现在学术性与大众性的统一。它是轻学术图书领域的重要分支,以学术为根基,但不似纯粹学术图书般引经据典,正襟危坐,而是轻松简洁,娓娓道来,在不经意间把一些道理和知识注入读者心中。这也是读书笔记类图书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键,为实现两个效益的统一,编辑需要在内容和装帧两个方面下功夫。

(一)内容

1.编辑需要学会挑选作者。

一方面,编辑选择的作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既能够吃透经典文本,又要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和讲故事的才能,融合科技、经济、社会、历史等知识点,纵横捭阖,有血有肉,才能增加图书的可读性。对于学术专著,学者往往喜欢探幽发微,只关注一片树叶;对于读书笔记,则需要以小见大,关注一整片森林。因此,“绝非专业视角上的简单整理,而是一次跨学科的融会贯通,需要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的突破”[3]。另一方面,编辑需要建议作者,读书笔记的有趣好读必须建立在坚实的学术素养基础之上。如果没有轻松好读的阅读体验,就起不到沟通经典的作用;如果没有以扎实的学术素养作为基础,那么读书笔记就流于空泛与油滑。在这种情况下,参考文献就极为关键。读书笔记通常可以作为某部经典的入门指导,文后的参考文献则给需要进一步延伸阅读的读者提供了搜索线索。

2.编辑需要对书稿进行再加工。

读书笔记类图书,内在结构极其关键。这就要求编辑对书稿中相互独立的篇目进行整理,梳理内在的框架、贯穿始终的主题和逻辑线索。以笔者所编的《以读攻读》和《始于一次分神》为例,这两本书都是读书笔记,《以读攻读》作者但汉松,深耕现当代美国文学及批评理论多年,有极为深厚的学术素养。书名的字面“以读攻读”便是贯穿全书的主题,点明作者对经典如同攻城鏖战的耐心。

此外,《以读攻读》篇目大部分聚焦在对西方经典的解读,编辑建议作者将这些相对独立的篇目整理出清晰的结构框架,于是,这二十几个篇目最终分为四辑,每一辑设立了一个辑名,分别是重量、影色、书人、短读,让原本分散的篇目形成结构严谨的阵型。《始于一次分神》是学者胡桑读书笔记的结集,该书涉及辛波斯卡、昆德拉、略萨等著名作家。作者解读的经典,散落在不同的时空。但全书依然有贯穿的主线,即作者对经典作品的解读与分析始终秉承“文本细读”方法;此外,还有一条暗线贯穿全书,即作者在自序中谈到,创作这些作品时的灵感都出现在日常“分神”的状态。于是,编辑与作者商定,将书名拟为《始于一次分神》,让这本读书笔记关联起日常生活某个灵光一闪的瞬间。

(二)装帧

与内容相比,装帧同样重要。读书笔记的装帧设计应有较高的市场识别度。一般来说,读书笔记较宜在学术类图书简洁大气的风格上添加趣味性的点缀。比如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文学讲稿》三部曲,即以作家的手写稿与插图铺满封面,这是一种贴近读者的设计,还原了这套书系的故事场景与时代氛围;再如《始于一次分神》,编辑特意邀请插画师绘制了一个脑洞大开的小女孩,暗合书名“分神”二字,使这本读书笔记变得生动有趣,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又如《以读攻读》,封面虽然没有插画元素作为点缀,但是设计师巧妙地运用了书名文字的编排,将书名和辑名各自拟了一个英文标题,布局在封面各处。让这本引经据典的硬核读书笔记显得颇为洋气与雅致。

四、多元营销,分享经典

策划编辑读书笔记类图书的过程就像一场需要打满90分钟的足球赛,新书摆上货架并不意味着编辑使命的结束,而是代表比赛下半场开始了。如果期待这本书被更多读者翻阅,必然需要继续跟进营销。关于读书笔记,编辑也采取了多元化、立体化的营销方式,多管齐下,更加灵活,适应于当下的融媒体时代。简言之,营销方式可以分为线上营销、线下营销以及与作者联动。

(一)线上营销

线上营销拥有见效快、传播快、流量大等优点。随着读书笔记推向市场,渐渐形成口碑,引发书评人和读者在豆瓣、当当、凤凰网、亚马逊等相关社区进行热烈的讨论。通过网络传播,建立起一个更高效的图书传播渠道,实现以点带面的营销效果。反过来说,读者通过网络反馈的建议和想法也可促进编辑产生新的策划思路。

(二)线下营销

与网络营销相比,线下营销探讨的主题更为集中,能引起读者深入的思考。比如思南经典诵读会,是很适合读书笔记线下营销的场地之一。首先,因为在场的听众多为年轻人,他们对人生的困惑、对未来的思考更敏感,在新书的诵读与理解中,作者、听众和读书笔记之间形成相互解惑的场域。其次,现场诵读、提问、答疑的方式,让经典以及经典的解读呈现丰富意蕴,也让一本读书笔记的内涵实现更多元的延伸。

(三)与作者联动

编辑在策划选题时,最好能让作者尤其是有影响力的“网络大V”作者參与选题策划,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与读者建立立体化的营销传播组织架构。作者吸引读者成为粉丝,粉丝在参与主题策划的同时,也实现了图书的后期营销[4]。此外,读书笔记的作者往往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网络流量。在豆瓣、微博、知乎、微信公众号均积累了数量可观的读者粉丝,并且与相关的阅读公众号有合作。与作者联动,读者定位比较准确,易于实现精准营销。比如《始于一次分神》,营销始终围绕作者活跃的几大平台,策划一系列线上线下活动,在有赞平台推出了作者限量签名本,200本签名本在一夜之间售罄。

五、结语

随着全民阅读深入推进,大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读书笔记能够在经典与大众之间起到关键的领读与沟通作用。同时,大数据时代信息传播方式多元化,大众阅读选择面更广,对阅读对象更加精挑细选。因此,越来越多的读者信任经历过时间淘洗的“源头”作品,即经典。在这样的背景下,读书笔记成为叩开经典的不二之选。它不仅成为近年来图书市场上的一个新兴品种,而且将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依然存在丰富的可开拓、可挖掘的空间。它依托经典,又重塑经典。它在对经典的诠释中,自身也会成为经典。

参考文献:

[1] 罗秋香.开放智性资源,促进大众阅读:关于“轻学术”类图书编辑工作的几点思考[J].编辑学刊,2019(2):74-77.

[2] 纳博科夫.文学讲稿[M].申慧辉,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5.

[3] 钱方针.从文津图书奖看学术图书如何走近大众[DB/OL].上观新闻-视界·视点,https://sghexport.shobserver.com/html/baijiahao/2020/12/03/308093.html,2020-12-03.

[4] 张筱峰.互联网时代下图书的选题策划、营销与出版的思考[J].编辑学刊,2020(3):96-101.

作者简介?胡曦露,硕士,编辑,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研究方向:编辑出版。

猜你喜欢
经典全民阅读大众化
新媒体技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路径研究
谈如何接近经典——以《论语》为中心
大众化时代的内在困境
全民阅读背景下高职学生党员党性修养培养研究
新媒体时代高职大学生践行“全民阅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复合型文化场所:实体书店的立体化转变
梦想斑驳照进现实
做一个全民阅读时代的“悦”读人
用大众化方式推进理论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