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人物报道的实战技巧

2022-06-25 11:52李彦山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新闻人物感染力价值取向

摘要:新闻人物报道历来是检验新闻工作能力的试金石。让新闻人物广为认可,深入人心,受到读者的认可,不仅需要深层挖掘新闻事件,更需要记者的精心策划与构思。文章通过查阅文献,探讨人物报道的价值取向、采访艺术、人物感悟、写作手法等一系列实战技巧,目的在于帮助新闻人找到释放新闻人物魅力的有效途径,更好地打造社会需要的人物典型。研究发现,记者可以通过四个报道技巧(提高站位,洞察所报道人物的价值取向;深入采访,多角度全景深了解报道对象;换位思考,在对比中感悟新闻人物的思想境界;巧妙构思,实现人物感染力的最大释放)提升人物报道的宣传价值,使报道更具感染性,更加深入人心,实现读者与新闻人物思想灵魂的再贴近再整合。

关键词:新闻人物;深入采访;价值取向;思想境界;感染力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6-0145-03

新闻界历来对人物报道持谨慎态度,其传递给社会的不仅是一个人物的事迹,更多的是社会人的思想方向、道德准则、行为航标。任何草率行事,都可能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也正因如此,面对人物报道采访任务时,采访人无不慎之又慎。如何报道新闻人物,让其深入人心,成为新闻记者应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提高站位,洞察所报道人物的价值取向

新闻记者的政治站位、思想站位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所报道人物的形象站位。新闻工作者要时刻把人物报道的价值取向摆在新闻报道的重要位置,对所报道新闻人物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有所预见,这要求新闻记者具备较高的新闻素养。

(一)加强政治学习,把握时代脉搏

尤其要加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闻舆论及宣传思想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了解各级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和中心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明确宣传方向,有效发现时代需要的新闻人物。20世纪60年代人民日报发表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让焦裕禄的形象深入人心,已然成为激励干部廉洁从政、倾心为民的楷模。20世纪70年代,新华社记者穆青、高洁合作的长篇通讯《铁人王进喜》,让“铁人精神”成了那个为甩掉贫油帽子,“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时代写照。20世纪90年代的长篇通讯《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让全国人民一下子就记住了山东援藏干部孔繁森,他那满满的雪域情怀感天动地,让无数国民动容。纵观媒体推出的每一位“感动中国”人物,无不彰显着艳丽的时代特色。

(二)明确价值取向,定位报道方向

新闻人物形形色色,各有千秋,遍布社会的各个阶层、生活的各个角落。新闻人物无不因个性鲜明、超脱世俗、与众不同而被社会关注。要进行人物报道,首先需要认定相关人物的个性化品质,弄清社会关注的精神取向和价值取向,如传统美德、爱岗敬业、勇于创新、英雄本色、秉公执法、人间大爱、文化传播、爱国情怀等。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老阿妈和她的国旗》中的主人公——102岁的次仁曲珍老阿妈之所以耀眼,就在于她47年如一日在家中院子升国旗,其爱国情怀虽朴素,但深沉。实践证明,只有弄清新闻人物的精神特点、突兀所在,才能精确报道坐标,开展人物报道,达到报道预期。

(三)熟悉行业特点,力求陈述准确

每个新闻人物的工作经历、生活内容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他们的事迹千差万别。新闻记者要实现人物报道的客观准确,就必须全面了解新闻人物所从事的职业。

澎湃新闻推出的报道《水稻之父袁隆平:稻田里的拓荒者》,提到了“三系杂交水稻”“两系杂交水稻”“第三代杂交水稻”的概念。这三个概念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彼此间的差异在哪里?进步在哪里?对此,作者辛业芸、刘忠宏先期与新闻人物袁隆平进行了详细的咨询和了解,之后才撰写通讯稿。目的没有别的,就是要做到心中有数。

当然,要短时间内成为行业专家不太可能,但起码应成为一名行业“杂家”,对新闻人物所从事的行业有大致的了解,这样才不至于说外行话,笔下“脱轨”。

二、深入采访,多角度全景深了解报道对象

深入采访是认识和感知新闻人物的必由之路,也是写好人物报道的重要前提。一名成熟的新闻记者通常会在采访前醞酿一个调查提纲,从三个方面展开人物调查:一是人物的经历、行动、语言、个性、情感、内心世界、外貌特征;二是人物所从事的事业,事业发展过程;或所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相关联的人物,事件发生的起因、过程及相关细节等;三是与人物发生联系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人际环境、气候环境、地理环境、技术条件等,以此保证人物采访的“底数”。

在实际采访过程中,还要针对采访对象的不同特点,具体事件具体分析,灵活应对,灵活变通。但无论如何变通,都必须达到多角度、全景深了解报道对象的目的。

(一)寻找与新闻人物相关联的人和事

通常要找三类人:第一类是熟悉新闻人物的人,如新闻人物的上级、同事、朋友、亲属、家人等,通过这些人提供新闻人物的大量事实;第二类是与新闻人物的先进事迹相关联的人,如事情发生的参与者、目击者等,这样便于把握和了解事件发生的全过程和具体细节;第三类则是先进人物的反对者,通过反对者的声音、言行,映衬先进人物的独特之处[1]。

面对这些对象时,应考虑一下心理学应用:一次性调查人数不宜太多,否则会因彼此关系错综复杂而造成谈话的不便;不宜将领导和下属放在一起,防止出现领导顾忌、下属拘谨的尴尬局面。如果条件允许,可实施单人采访,“单兵操练”。

(二)参与新闻人物的活动与实践

参与新闻人物的活动与实践的实质就是实地观察、考察,直接了解、感受先进人物的个性、思想、作风等。这种方法虽然费时费力,但可以达到一种特殊的直观效果,有效激发新闻记者的创作灵感。

1983年,山东牟平的西关村迅速崛起胶东大地,而创造这一经济奇迹的当家人便是村党支部书记李德海。此人盛年有为,个性强,脾气暴,对新闻工作有偏见,总认为多谈不如多干,许多记者前去采访都遭冷遇。对此,记者綦国瑞带上洗刷用品深入该村体验生活,与其一起跑步、喝茶、聊天,书记开会他旁听,书记到工地他跟随,一段时间下来,二人无话不谈。企业如何“走麦城”,如何“过五关斩六将”的痛苦与欢乐得以和盘托出,采访工作水到渠成。

深入实践、体验生活,就是要到新闻人物、新闻事件发生地去看、去嗅、去听、去感,才能感受到人物的真实存在,才能找到创作灵感。

(三)翻阅新闻人物的文字材料

新闻人物的文字材料包括典型发言、事迹简介、情况汇报、表扬稿、生活日记、工作笔记、发言提纲、经验文章、生活感受等。如雷锋的日记中曾有这样的记录:“我愿做高山岩石之松,不做湖岸河旁之柳。我愿在暴风雨中艰苦的斗争中锻炼自己,不愿在平平静静的日子里度过自己的一生。”从日记的这段陈述可以看出雷锋积极向上的心境。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模高宗胜在日记中曾这样写道:“面对犯罪不要害怕,你软他就硬,你若硬他就软。”话虽简单,但看得出他战胜犯罪的信心,无形中也激发了战友勇斗罪犯的勇气。实践证明,认真搜集和查阅这些材料,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换位思考,在对比中感悟新闻人物的思想境界

换位思考可以说是对新闻人物的再感悟再贴近。具体地讲,就是新闻记者要置身新闻人物的所做事件中考虑问题,将其与自己、与常人对比,感悟新闻人物思想、境界、做法、经验、技巧等诸多方面的与众不同。

抗美援朝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在1950年11月29日下碣隅里阻击战中,面对美军的狂轰滥炸,以“人在阵地在”的英雄气概,连续击退美军8次进攻。当40多名美军抵近山顶之际,他毅然抱起5公斤炸药包冲向了敌群,用行动诠释了他“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的铮铮誓言。其如果没有长期的革命熏陶、不畏牺牲的革命斗志,断不会有如此壮举。

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邱少云,在391高地攻击战中,为防止敌人发现潜伏目标,面对燃起的战火,他以超人的顽强默默忍受烈火灼烧30余分钟,直到壮烈牺牲。其身边虽有水沟可以自救,但为了潜伏任务,他断然选择了死亡。此等钢铁般的意志震撼人心。从他的身上,人们看到了我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力量源泉。

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其浓烈的为民情怀在其二进西藏阿里的人生选择、翻山越岭的走访藏民、义务收养三名藏族孤儿、献血援助藏族同胞的感人事迹中显现。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充分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风范,无疑为全体党员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以上英雄人物之所以深入人心,很大程度上得易于撰稿人全面、深入而细致的采访与感受。他们震撼寰宇的英雄气概、感人至深的动人故事,完全超乎常人思維,超乎新闻记者的想象,由此很好地激发了记者的创作灵感。

而像袁隆平、陈景润、李四光、钱学森等,他们的事迹之所以深入国人脑海,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了他们超人的毅力、超常的智慧、超凡的奋斗精神、超强的爱国情怀,从而让国民永远记住了“杂交水稻与无土栽培”“哥德巴赫猜想”“地质力学”“用人工算盘完成电脑运算”等。

纵览每一则成功的新闻人物报道,无不以独特的事迹打动人心。而其独特之处就在于新闻记者通过别样的换位思考、独特的对比感悟,精准地发现了新闻人物超越凡人的情怀、思维、行为和创新,从而进一步实现了与新闻人物思想灵魂的再贴近再整合[2]。

四、巧妙构思,实现人物感染力的最大释放

新闻人物报道的文稿撰写是一个匠心独运的过程,需要新闻记者以巧妙的艺术手法有效释放新闻人物的感染力。

(一)新闻人物报道的谋篇布局

通常有三种情况就当注意:

第一,新闻人物与中心事件相关联,事件发展过程呈现比较清晰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阶段,文章宜选择纵向式结构,各环节前后通常呈现递进关系[3]。例如,党史微故事《视死如归的刘胡兰》一稿,作者康思鹏便以时间先后顺序讲述了刘胡兰如何走上革命道路,从事革命事业,为革命牺牲的事迹。这种情况在人物传记中或一人一事的报道中应用广泛。

第二,新闻人物与多种事件相关联,各事件间通常联系不是特别紧密,文章宜采用横向式结构。这在人物典型材料中多有应用,如《唱响英雄的赞歌》一文中,作者针对主人公破获大案要案、规避社会人情、无私奉献牺牲、实施网络攻坚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陈述。

第三,新闻素材与新闻人物关联很多,事件也很多,文章宜采用纵横交错式结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作者穆青针对时间跨度1962年冬季到1965年春季的情况,捋出了焦裕禄被上级委派到兰考工作、病重、逝世及人民祭奠的整个发展过程。在空间上,他注意到了从兰考县城到地委、公社、开封医院、郑州医院、北京医院的几个场地转换,很好地还原了焦裕禄工作、生活、治病的场景。这种结构在《谁是最可爱的人》这样的人物报道中也非常适用。

(二)形象塑造的艺术手法

第一,社会环境的映衬,即通过描写时代矛盾,进一步表现新闻人物的个性。《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一文中,作者特意介绍了吴吉昌遭受的一次次毒打、屈辱、责难,甚至有病都不让就医等情况,真实再现了“文化大革命”的复杂、动荡和混乱。

第二,自然环境的烘托,即通过介绍人物所在环境,进一步展示人物的精神境界和个性。如《五龙河畔的壮歌》中有这样一段描写:陈光武的家是三间低矮的平房,院墙是地瓜石垒的,屋内只有两件老式家具和简单的陈设……看着他的并富裕的家境,人们唏嘘不已。透过这段描写,陈光武家庭困难的情况可想而知,可即使这样,他依然全身心地扑在治安工作上,思想境界之高可见一斑。

第三,符合人物品性的语言描写,即以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如《大潮起蛟龙》中的对话:“这样,你可就大权旁落了。”有人俏皮地说道。“我求的是企业的效益,个人管,管一点,制度管,管一片,我不能自己说了算。”他毫不迟疑地回答说。透过简短的对话,人物个性和境界一目了然。

第四,打动人心的动作描写,即通过描写某一个细节动作打动读者。如《精神永留山河间》一文中,在主人公姜元俊被洪水夺去生命后,作者描写了这样两个细节:伙房会计扑倒在他的尸体旁,看着磨烂的脸庞,一边流着泪,一边静静地擦拭去他脸上的泥沙。几个老师半跪在他身旁,抚摸着那僵硬弯曲的胳膊,哭喊着:“好事务长啊!……”两个细节透示出了人们对姜元俊的崇敬。

第五,思想升华的议论手段,即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人物,提高思想境界。如《泮龙精神》一文中有这样一段:病魔和死神可以把怯懦者吓垮,却能激起战斗者的豪情。于泮龙在生死关头使自己的精神得到升华,谱写了他生命史上的壮丽篇章。寥寥数语,于泮龙的顽强精神跃然纸上。

当然,艺术手法的运用还得看创作的需要。恰当的环境、语言、心理、动作、细节的描写可有效丰富人物形象,让人物更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读者的心灵。

(三)彰显新闻人物最为鲜明的品性特点

要找准最想让人们记住的人物个性。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透过部队潜伏、遇险情、火中严守军纪、壮烈牺牲等情节,读者感受到的是邱少云钢铁般的意志和至死不渝的革命忠诚。《下岗职工王桂成的别样人生》一文,主人公王桂成不惧下岗,不惧社会冷嘲热讽,不惧创业艰难,最后走向了成功……“坚强不服输”已然成为人物的突出个性,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

五、结语

纵观每一篇力作,鲜明的人物个性无不成为社会景仰、追寻、效仿的人生航标,而这也恰恰是做好新闻人物宣传的价值所在。先人的成功固然能为后人提供经验借鉴,但文有章法却无定法,只有精心构思策划才能达到人物宣传预期。

参考文献:

[1] 刘善兴.雕梁琢柱造“琼阁”[J].新闻爱好者,1990(8):25.

[2] 綦国瑞.浅谈人物通讯的采写[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28-46.

[3] 黄旦.新闻传播学[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20-21.

作者简介?李彦山,本科,主任编辑,招远市广播电视台副台长,研究方向:新闻。

猜你喜欢
新闻人物感染力价值取向
Pygmalion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音乐课堂语言的艺术探究
本期新闻人物
本期新闻人物
愚蠢的人
本期新闻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