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珊珊 陈为旭
摘要:在新的历史发展方位,坚定“四个自信”,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新时代高校学生的使命担当。“四个自信”不仅与高校思政政治教育的目标具有一致性,更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将“四个自信”融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大学生巩固馬克思主义信仰的需要,也是高校思政课创新的需要。因此,为提高四个自信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高校要发挥思政课堂的核心作用,营造“四个自信”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关键词:“四个自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4.055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中要求,要坚持用思想铸魂育人,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四个认同”,坚定“四个自信”。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并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首次提出了“四个自信”的论断。大学生要实现新时期的使命担当,就更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来支撑行动,只有在正确思想的指引下,其自发的行动才能保持正确方向,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将“四个自信”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对学生进行相关培育工作尤其关键。高校的在校大学生群体作为教育对象,是否具有正确的、符合社会发展的认知至关重要,这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前景,将坚定“四个自信”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中,不仅是培养人才的必然要求,更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
1“四个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
“四个自信”的内在要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具有一致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只有对自己选择的道路,凝练的理论,独特的制度,丰富的文化充满坚定自信,才能够敢于面对困境与挑战,自立自强,激发国家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推动社会发展,带领全民族凝聚力量,实现整个民族为之奋斗的梦想,创造人民幸福国家强盛的盛世。“四个自信”不是凭空提出来的空想理论,而是在对我国具体国情的正确认识下总结提炼出来的实践成果。在制度、道路、理论、文化方面增强了人民的自信与自尊。“四个自信”教育的内在要求是为社会发展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坚定“四个自信”才能深刻领会自己的使命,才会对建设祖国,置身奋斗充满憧憬,大学生才能自觉学习用理论对自己进行武装,在未来成为社会的主流砥柱,承担起民族的希望,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人才培养为根本目标,培养符合社会主流价值的高素质人才不仅满足了坚定“四个自信”的内在要求,还客观上实现了思政教育的目标。“四个自信”的教育内容被包含在高校思政教育内容体系中,其四个方面的自信建设在大多数高校中都开设了相应的思政课程。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也在不断地丰富,并在其发展过程中吸收新事物以充实自身,“四个自信”是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成果凝练而成,也承载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框架内容。
2“四个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2.1巩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需要
高校以其自由的学术氛围和开放的舆论环境成为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育,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西方思潮随着改革开放的纵向发展传入我国,其中夹杂着良莠不齐的各类价值观念和理论,思想尚未成熟,价值观仍显稚嫩的大学生在复杂的环境中难以立足,难以保持自己清醒的头脑来进行甄别。对于“四个自信”,或许部分学生将它同晦涩难懂、枯燥乏味的理论联系在一起,认为只是空荡的口号,更有甚者或许都不知其基本内涵,更不用说是坚定“四个自信”。总体来看,在高校学生群体中,对于“四个自信”表现出自信不足、理解不够的情况。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掌握高校这一舆论阵地至关重要,大学生信仰缺失容易导致其更多地被西方所谓“普世价值”所迷惑,进而产生“精美”“精日“等,这些严重冲击着我国自身的意识形态建设。四个自信”源自于中国共产党对于各个历史时期国家社会发展经验和实践的萃取,它是屹立在时代中的新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将“四个自信”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积极争取舆论导向,锤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意识。在诡谲多变的东西方意识形态之争中,坚定的信仰和理想抱负是我们制胜的法宝。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结合具体实际加以深度发展,就需要巩固高校大学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只有人人都拥有信仰,才会有新的理论发展,将“四个自信”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必然行动。
2.2思政课创新改革的要求
“四个自信”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创新,通过将中西方体制、文化进行全方位对比,揭示了长久以来中西方关于意识形态的斗争,更凸显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体现出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兴旺的内在自信。在“四个自信”中,“理论自信”指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充满自信,高校开设毛中特、马原理等基本课程,通过教学活动将我国社会从近代到建国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历程灌输给学生,让他们懂得我国之所以能取得伟大成就,是根源于有正确的理论作为方向指导。并且这些理论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是经得起考验的,是正确且值得相信的。“道路自信”指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要旗帜鲜明地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对大学生进行党史教育,让学生领悟革命先辈带领英雄的中华儿女走过的伟大历程,并从中明晰自己的使命,奏响时代主旋律,斗志昂扬地迈向充满希望的未来。“制度自信”则具体阐明了对于我国特色的制度体系,我们应怀揣自信,相信其具有的强大优越性。当全球都面临病毒疫情的威胁时,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暴露其剥削本质,甚至提出了“群体免疫”这种荒谬言论。纵观我国的抗疫时间史,每一步都深刻践行以民为本,正是在这种强大制度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打赢了这一仗,成为疫情肆虐的土地上的一方净土,这足以让学生对制度具有优越性产生自信心。“文化自信”旨在批判性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同时,对其生机和活力持自信态度。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创新改革是以提升高校学生的民族自尊为重要内容。将“四个自信”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使其对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自信心,是当代高校思政课堂的重要任务,也是思政课程创新建设的必然要求。思政课蕴含的价值导向功能内在地要求要提升融入实效,培养符合主流价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四个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
3.1高校落实坚定“四个自信”教育存在短板
近年来高校的育人效果有了显著提升,但在落实坚定“四个自信”教育上还有短板。
3.1.1思政课教学主阵地作用未充分发挥
在一般的教学活动中,教育者作为主导者,会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把控,选择恰当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引领学生进行系统学习。而在当代高校“四个自信”教育的过程中,部分教育者的自身素养限制了其发挥教学引导作用,某些教育者对于“四个自信”的相关理论知识储备不足,对其深刻内涵和逻辑脉络的认识仅停留在表层。在高校思政课堂上,往往会出现教育者对着课本照本宣科的情况,甚至直接用简单的名词解释来阐述“四个自信”的内在逻辑,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的反馈也以负面为主,并不能真正掌握“四个自信”相关的理论知识。思政课的主阵地作用被削弱的同时,也会让部分学生产生误解、走入误区。从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产生思政理论课缺少反馈和支撑,理论教学缺乏说服力的现象。高校思政课堂是对大学生展开教育的重要平台,思政课传授知识的同时让知识渗入学生思想层面,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以上情况的存在导致了学生对于教育者的质疑,更有可能上升到对“四个自信”理论的质疑,从而导致思政教育工作效果的降低,教师的权威性下降等负面影响。
3.1.2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欠缺
在数据网络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网络取代了纸质信息成为高校大学生获取丰富讯息的方式,其特有的性质开阔了高校大学生的视野和思维。网络空间在带来丰富的资讯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颠倒黑白的价值取向与西方所謂“普世价值”的负面渗透。各大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阵地,是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场所。各种势力通过网络传播信息并把各种不利于我们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通过电子书籍、影视作品、网络社交平台等对高校大学生进行输入。针对各类西方“普世价值”在校园弥漫的情况,高校精神文化建设略显薄弱,缺乏完备的精神文明建设体系,校园文化应对负面舆论和思潮的能力不足,在高校校园内营造爱国氛围,宣传文化自信的行动稍显滞后。
3.2大学生自身素质亟待加强
大学生认知能力局限、理想信念容易动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作为推动社会经济文化不断向前迈进的主力军,大学生承担着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但大学生又有着容易被煽动、缺乏坚定信念等特点,整个世界的逐渐交融不仅为我国带来了与西方各国的贸易往来,更重要的是文化和政治上的无形渗透,杂糅在一起形成了复杂多样的社会思潮,并在开放的网络空间中形成多元化的价值观。由于与西方截然不同的体制与意识形态,我国的舆论阵地战应引起重视。在多种思潮交错的环境中,被纷繁复杂的信息包围的当代大学生如若缺乏对自我的正确把握,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缺乏对自己历史担当的正确认知,思想就会误入歧途,就会陷入西方所谓“普世价值”的陷阱中,进而在负面信息的渗透下对我国的发展道路优秀文化产生偏差认识。要提升“四个自信”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身为青年一代,高校大学生的政治觉悟差强人意,亟待通过各种举措进行加强。
4“四个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4.1突出思政课堂的核心阵地作用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学校的政治方向一定是要摆在第一位的。高校课堂不仅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场所,更是师生互动,教育主客体之间交流的文化传输地,因此更应着重突出其主渠道作用,针对“四个自信”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最首要的途径就是着重课堂建设,规范授课内容,保证授课质量。教育者应积极利用思政课这一关键平台,创新教学模式,通过视频、图片、案例分析、红色电影赏析等方式,丰富课堂内容,达到潜移默化育人的效果。这其中包含了“四个自信”的核心内容,有利于将晦涩的理论用通俗易懂的形式让大多数人接受吸收。高校思政课不仅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四个自信”、坚定信仰、知行合一方面具有深刻价值。还推动了课程创新,推动大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并在课后实践中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坚定“四个自信”。此外,教育者在做好知识灌输,即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理想抱负,并培养其担当意识,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勇于担当,为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思政课堂是推动“四个自信”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渠道,是提升高校学生思辨能力,将“四个自信”深化为其内在价值体系的关键方式。
4.2发挥网络平台优势,营造浓厚校园文化氛围
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已经取代传统的获取信息方式,如电视、报刊等,成为主流讯息平台。要推动“四个自信”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教育者应立足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将网络教育作为课堂思政教育的有效补充,通过开设思政教育的红色网站,以声画结合的视频、图画等方式,不断创新“四个自信”教育的方式,通过网络平台将各种资源整合,以达到循序渐进、互相强化的教育效果。在信息发达的新时代,高校利用微博、微信、学习强国等网络平台,将四个自信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发挥环境育人作用,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因此,高校应该以“校园文化”为切入点,加强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如举办学术讲座、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朗诵比赛、讲故事等活动,将“四个自信”这一主题与其相结合,让学生在活动的参与中接受教育。尤其是要加强经典书籍的阅读,通过阅读马克思及其思想继承者的著作,可以从中挖掘到“理论、道路、制度、自信”之间的内在逻辑,在实践中体会“四个自信”的正确性,在学习革命先辈的红色故事中品味百年沧桑、大国复兴的不易。立足当下,从身边的经历中感悟坚定信仰,贯彻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重要性。在高校这一传播精神文化的重要场所,要着眼于建设校园文化体系,在开展各类精神文明活动时,更加注重隐性教育,规范校园文化制度,使学生在浓厚氛围中自觉内化认知,外化行动。
4.3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回顾历史,革命先辈奋勇向前,靠的就是自己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在国际局势紧张,中国实现强国梦的关键时期,青年学生更是要从先辈身上传承红色基因,努力加强自身的理想信念建设。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政工作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政素养、锻造其意志,达到立德树人的育人效果。“四个自信”作为现代化建设成果的理论总结,是理想信念教育的优秀模板。前有先辈用热血挥洒青春,今有“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边防战士,支撑他们的就是对理想信念坚不可摧的信仰。要使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达到预期,就需要高校积极响应,坚定“四个自信”教育,提高思政课的趣味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学理论,在生活中用方法,将理想信念贯彻到方方面面。此外,还需要大学生自觉夯实理论基础,只有对理论有充分的理解,才会深刻领会其本质,才会从内心接受并受其引领。一个人对理论的坚定和信仰,从来不是抽象空洞的,而是具体鲜活的。当前,深入推进青年学生四个自信教育,必须立足当下,把握时代主题,引导学生认清世情、国情,弄明白四个自信的具体内涵及其联系,进而从现实出发、从自我做起,锻造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2).
[3]中办国办印发《意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N].人民日报,2015-01-20(01).
[4]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EB/OL].http://www.gov.cn/ldhd/2012-11/19/content_2269332.htm.
作者简介:谭珊珊(1996-),女,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陈为旭,研究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