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梅,杨卫健,林支俊
(1 泰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影像科 江苏 泰州 225300)
(2 泰州市中医院影像科 江苏 泰州 225300)
肺动脉CTA 是诊断肺小结节的常用方式,对所有血管内肺小结节的灵敏度在53%~100%之间,特异度在75%~100%之间[1]。一般来说,肺动脉CTA 可在无创条件下快速显示肺动脉血管状况,且通过后处理技术的应用,可清晰显示解剖结构与病变特征,临床应用价值非常高[2]。在肺动脉CTA 检查中,团注试验技术、团注造影剂跟踪技术扫描应用十分普遍,能够清晰显示肺动脉血管情况,值得临床应用推广。基于此,本文现选取2019 年12 月—2021 年12 月在泰州市中医院进行肺动脉CTA 检查的患者60 例为研究对象,比较团注试验技术扫描与团注造影剂跟踪技术扫描的应用价值。总结报道如下。
选取2019 年12 月—2021 年12 月在泰州市中医院影像科进行肺动脉CTA 检查的患者60 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抛硬币法将患者分为甲、乙两组,各30 例。甲组中女性13 例,男性17 例;患者年龄为23 ~81 岁,均龄(54.23±3.76)岁;体质量指数为19 ~24 kg/m2,平均(22.01±0.89)kg/m2。乙组中女性14 例,男性16 例;患者年龄为24 ~81 岁,均龄(54.15±3.59)岁;体质量指数为19 ~24 kg/m2,平均(22.10±0.87)kg/m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患者无检查禁忌证;②可正常沟通,无认知障碍者;③患者均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肝肾功能严重障碍者;②伴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③伴有精神疾病或者智力障碍者;④依从性差者。针对性别、年龄等数据,两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仪器采用GE Revolution 256 CT 机(设备编码REVCX16000020CN),18G 套管针,双筒高压注射器;试剂采用非离子对比剂碘普罗胺(浓度370 mgI/mL)。经由肘前静脉埋置套管针,注入对比剂,在相同对比剂用量条件下,给予甲组团注造影剂跟踪技术扫描,以肺动脉主干为监测感兴趣区。经由双筒高压注射器A 管注入对比剂60 mL,速率为4 mL/s,经由双筒高压注射器B 管注入0.9%氯化钠溶液35 mL,速率为4 mL/s,在开始注入对比剂后延迟5 s 进行靶平面低剂量监测扫描,参数设定为120 kV、20 ms,相同层面扫描,每次1 s,当感兴趣区CT 值>100 HU 之后,延迟7 s 进行扫描。乙组给予团注试验技术扫描,以肺动脉及左心房为监测感兴趣区。先行团注造影剂跟踪技术测试扫描,经由双筒高压注射器A 管注入对比剂15 mL,速率为5 mL/s,经由双筒高压注射器B 管注入0.9%氯化钠溶液15 mL,速率为5 mL/s,在开始注入对比剂后延迟5 s 进行靶平面低剂量监测扫描,参数设定为120 kV、20 ms,分别获取肺动脉与左心房时间-密度曲线,将二者曲线交叉时间设定为双能量肺灌注图像检查延迟扫描时间T。之后经由双筒高压注射器A 管注入对比剂60 mL,速率为5 mL/s,经由双筒高压注射器B 管注入0.9%氯化钠溶液35 mL,速率为5 mL/s,在开始注入对比剂后延迟T 进行扫描,其中5 s 为患者屏气与执行屏气的时间。双能量肺灌注图像扫描参数如下:A 管视野50 cm×50 cm,B管视野33 cm×33 cm,两管夹角为94°,A 管管电压为140 kV,管电流为100 mA,B 管管电压为100 kV,管电流为85 mA,矩阵512×512,准直器宽度64 mm×0.6 mm,螺距0.8,管旋转时间0.28 s/r。
对两组各目标血管CT 值、肺组织增强幅度、肺动脉图像质量主观评分、肺灌注图像伪影主观评分进行观察比较。①各目标血管CT 值:对两组患者锁骨下静脉、上腔静脉、肺动脉主干、S1 段肺动脉、S10 段肺动脉、左心房血管CT 值进行观察与记录。②肺组织增强幅度:对两组患者左肺、右肺、全肺组织增强幅度进行观察与记录。③肺动脉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依据肺动静脉强化程度与边缘小肺动脉显示情况,采用5 分法评定图像质量,肺动脉几乎未强化,不能给出诊断,评定为1 分;肺动静脉存在轻度强化,对肺动脉诊断有轻微影响,评定为2 分;肺动静脉可强化至诊断段,或者肺静脉存在轻度强化,对肺动脉诊断有轻微影响,评定为3 分;肺动静脉强化良好,可诊断至亚段水平,评定为4 分;边缘肺动脉分支强化良好,肺动脉强化充分,诊断准确,评定为5 分。④肺灌注图像伪影主观评分:采用5 分法评定肺灌注图像伪影情况,存在大量伪影,使得诊断受到严重影响,评定为1 分;存在的伪影比较多,使得肺部解剖结构受到影响,评定为2 分;存在中等程度伪影,主要存在于上肺野,灌注增高范围比较大,评定为3 分;存在轻微伪影,只存在于血管周围,不会对诊断产生影响,评定为4 分;完全没有伪影,评定为5 分。
采用SPSS 22.0 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 代表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甲组锁骨下静脉、上腔静脉、肺动脉主干、S1 段肺动脉、S10 段肺动脉CT 值均低于乙组,左心房CT 值高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各目标血管CT 值比较(±s,HU)
表1 两组患者各目标血管CT 值比较(±s,HU)
组别 锁骨下静脉 上腔静脉 肺动脉主干甲组(n=30) 1053.55±318.15 518.34±118.36 316.28±62.34乙组(n=30) 2188.35±362.13 895.34±164.62 372.19±67.35 t 12.894 10.184 3.337 P 0.000 0.000 0.001
表1(续)
甲组左肺、右肺、全肺增强幅度均显著小于乙组(P<0.05),具体数据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肺组织增强幅度比较(±s,HU)
表2 两组患者肺组织增强幅度比较(±s,HU)
组别 左肺 右肺 全肺甲组(n=30) 31.15±6.25 29.34±6.01 30.24±6.31乙组(n=30) 36.01±6.48 34.95±6.27 35.97±6.57 t 2.957 3.538 3.445 P 0.004 0.001 0.001
甲组肺动脉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显著低于乙组,肺灌注图像伪影主观评分显著高于乙组(P<0.05),具体数据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图像质量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图像质量比较(±s,分)
组别 肺动脉图像质量主观评分 肺灌注图像伪影主观评分甲组(n=30) 4.35±0.86 3.87±1.22乙组(n=30) 4.91±0.82 2.71±1.16 t 2.581 3.774 P 0.012 0.000
肺动脉CTA 检查具有特异度、灵敏度高的特点,在肺小结节诊断与随访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3]。随着双能量肺灌注图像扫描的广泛应用,可在一次检查后获得常规肺动脉CTA 与双能量肺灌注图像,通过二者的联合,可显著提高肺小结节诊断的敏感度,尤其是对于亚段及亚段以下肺小结节的诊断,临床应用价值非常高[4]。此外,在进行检查的时候,也不会明显增大辐射剂量,安全性非常高。现今,双能量肺灌注图像已被证实可准确体现肺灌注状况,清晰显示肺小栓子情况。然而,双能量肺灌注图像非常容易受到伪影的影响,其中锁骨下静脉、上腔静脉中残余高浓度对比剂是引起伪影的常见情况[5]。所以,在应用双能量肺灌注图像扫描的时候,应在确保肺动脉图像质量的基础上,尽量灌注足够的对比剂,以减少伪影的出现,并高标准地设定扫描参数,特别是延迟时间的确定,从而有效提高成像质量。
在双能量肺灌注图像扫描中,主要包括两种监测技术,即团注试验技术、团注造影剂跟踪技术[6-7]。团注造影剂跟踪技术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监测技术,在各种血管CT 成像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过渡延迟时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在双能量肺灌注图像扫描中,此技术只能跟踪单根血管,无法对患者肺循环状况予以清晰显示,所以,依靠经验决定过渡延迟时间稍长于常规检查,符合对比剂充分灌注肺组织的情况,通常为7 s[8]。当肺循环受到影响时,倘若患者血管阻力增大,那么就会影响对比剂向肺动脉远端充盈与灌注。团注试验技术能够个性化选择延迟时间,进而也就不会受到患者个体差异的影响,诊断准确性更高[9]。在团注试验技术扫描中,能够选择2 个感兴趣区,1 个是左心房,1 个是肺动脉主干,能够获取左心房与肺动脉时间-密度曲线,从而有助于了解肺循环状况,临床应用价值非常高。经有关研究表明[10-11],在双能量肺灌注图像扫描中应用团注试验技术、团注造影剂跟踪技术时,当对比剂用量为100 mL时,图像质量伪影无明显差异,而当对比剂用量为90 mL时,就会出现明显的伪影情况,当对比剂用量为60 mL 时,可明显减少伪影的出现,且不会对肺动脉图像质量产生明显的影响。
本文研究表明,甲组锁骨下静脉、上腔静脉、肺动脉主干、S1 段肺动脉、S10 段肺动脉CT 值均显著低于乙组,左心房CT 值显著高于乙组(P<0.05);甲组左肺、右肺、全肺增强幅度均显著小于乙组(P<0.05);甲组肺动脉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低于乙组,肺灌注图像伪影主观评分高于乙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与有关文献[12-13]的报道非常接近,由此可以说明,在对比剂用量为60 mL 时,应用团注试验技术扫描的效果更好,能够显著提高肺动脉图像质量,有助于临床诊断。究其原因可能为[14-15]:采用团注试验技术扫描时,可对肺循环状况予以清晰显示,且能够准确掌握扫描时机,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成像质量与灌注满意度,临床应用价值非常高;而采用团注造影剂跟踪技术扫描时,因为患者肺循环速度的个体差异,导致成像质量受到影响,肺动脉对比剂充盈效果欠佳,因此扫描效果并不理想。当然,本文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为了不影响评价肺组织增强幅度,本文排除了肺炎、肺气肿等肺部存在弥漫性疾病的患者,其中可能有肺小结节患者,进而使得研究结果受到影响。所以,为了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可适当放宽病例选择范围,为肺动脉CTA 团注跟踪技术优化扫描提供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在相同对比剂用量条件下,团注试验技术扫描获取的肺动脉图像质量明显优于团注造影剂跟踪技术扫描,能够更好地灌注对比剂,且存在减少对比剂用量的可能,值得临床借鉴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