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研究

2022-06-24 04:53任秀秀颜蔚兰
市场论坛 2022年2期
关键词:碳循环民族绿色

任秀秀 颜蔚兰

民族地区是生态保护的重要区域,低碳循环经济的发展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民族地区地势发展的多样性、气候的差异性、自然资源原料的富裕性。西藏地区自然资源的种类与类型较多,但恶劣的高原环境、交通不便和信息的不灵通,强烈影响矿产和石油等自然资源的资源开发利用,阻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新疆有资源,有地缘,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广西和云南很多的风景名胜和待开发的原始资源;内蒙古地域面积大,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出现产业高度化、工业化进程发展迅速良好现象,但广阔的辽域仍大部分处于带开发状态;宁夏、青海和贵州山区自然条件山区较多,资源丰富,但大多资源都处于待开发状态。5个自治区和3个多民族省,边境地区的省份较多,对于边境贸易和经济贸易发展十分重要,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定。同时,民族地区天然环境优美,自然资源和能源及原材料丰厚,产业的加工制造业会发展较好,但对环境会有所伤害,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会形成自组织效应,保护大自然生态系统的同时,改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结构性问题。民族地区大多数居于非平原地区,北部民族地区需要防风固沙,维护好大草原的环境。南部民族地区拥有绿水青山这一“金山银山”,应当利用丰富自然资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加工制造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民族地区各省区在十四五规划中均提出一步加强生态环境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生态环境部门对各监测项目都做了进一步规划,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采取了减少碳排放、化学品环境管理、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等诸多措施办法。如何在理论上探索出符合民族地区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路径办法,是当前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文献综述

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伴随着绿色低碳发展,现有文献从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对地区或者全国的经济发展进行分析。首先,随着世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也经济的发展,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巨大的总人口数量,加快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因此出现了节约节流开源的概念,人类社会更向可持续发展经济状态倾斜,绿色经济的发展包含低碳和循环,低碳经济降低碳的排放,以防大气温度上升、循环经济使资源再次循环利用,节约成本的同时也可以实现绿色经济。这三种经济形式的出现刚好可以解决当下问题,实现经济公共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还有许多文献从三产结构和绿色发展之间的关系来看,一方面,经济的绿色发展可以有效调节我国的三产结构,使其资源消耗较少,环境绿化的品质提高,经济效益强;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优化更有助于解决碳配置问题,降低碳的排放总量。

少量文献针西藏、青海、新疆、云南、贵州、广西、内蒙古和宁夏民族地区的绿色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产业结构需进一步优化、生态领域应加大投资、提高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度,结合民族地区农业、林业和牧业的特色和发展民族地区资源优势,更新完善更具特色发展模式,调整三产的结构,结合本地主导产业的特色,协助五个自治区和三个多民族省份的区域特色,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特色。比如,可根据区位优势,发展贸易和旅游。借鉴发达国家瑞士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践经验,强调经济的发展要符合地球的生态体系,利用自治区和多民族省份的自然环境优美的优势、地区文化特色和政策优势发展文化旅游经济的支柱产业、贸易和地方特色农业。随着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经济的提出,绿色经济的实践发展在摸索的道路上不断深化,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学者强调多民族地区要善于利用地区的优势条件“取长补短”,走多效并举的绿色经济发展道路。以优美生态环境为前提,发展绿色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经济效益,创新绿色经济发展技术,二三产业的整改是重要途径。

经过上述对三者之间关系和民族地区特色文献整理发现:第一,绿色低碳和循环经济的发展要结合五个自治区和三个多民族省份各自的地理环境优势、多样化文化特色和区位优势具体分析绿色经济的发展重难点;第二,研究内容转移到多层面,结合经济发展政策和地区优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践民族地区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问题的相关文献不断被丰富,针对地理环境优势、多样化文化特色和区位优势的经济发展问题作为一个研究课题仍未得到充分探索。文章根据各民族省份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地区优势,结合三产产业结构的协调度、消费的现状、绿色技术发展等方面,对现存问题展开针对性研究,从根本上促进经济的绿色发展。

二、民族地区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现状

(一)生产体系发展现状

产业结构的构成现状。从第一产业占地区GDP比重来看,2016-2020年广西第一产业占GDP的比值均比其他地区的数值大,即广西的农业占比大,说明广西以自然物为生产对象,能更好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相结合,更好的面对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融合的现实挑战。从二产占地区GDP比重来看,内蒙古、青海和宁夏的数值较大,可能是相比较于其他省份加工制造产业(或指手工制作业)发展较好。其中特色产业主要集中在钢铁、煤、化肥、水泥、汽车等领域,这些重工业产业资源消耗多、污染排放量大,对环境污染程度较大、更要注重碳排放量和材料的循环发展,重工业产业进行绿色生产流程改造压力大,需要更多的资金成本,但对全球的经济发展目标,这些改造优势紧急的。从三产占地区GDP比重来看,2020年各民族地区的三产经济发展速度虽有小幅度增大,但相对于全国落后一节,在加快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循环经济的发展,比如传统服务业,物流行业资源的循环利用,不但可以节约成本,还可以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见表1)。

表1 民族地区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的比重

(二)消费体系发展现状

绿色产品的生产规模较小、质量不稳定。民族地区地势崎岖的自然条件,是的可用土地规模较小。自然资源虽丰富,但由于地理环境复杂、交通阻塞等的问题,导致绿色产品不能大规模生产。目前绿色产品的质量标准、认证体系等还不完整,使得绿色产品产业的发展遇到瓶颈和困难。

绿色产品消费方式。在绿色节约循环的理念下,自治区和多民族省份叫容易接受绿色产品的消费方式,但日常生活中会出现消费方式的扩大、铺张浪费等现状。各工业企业对污水处理率设定标准,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各项工作都在不断标准和完善中;餐饮业绿色产品推行是重中之重的,人们能直观体现绿色产品,有些企业消费方式不当,造成了饮食资源的巨大浪费。同时食品包装更要注重对生态环境无污染、对人体健康无害、能循环和再生利用的包装,从协调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出发,推进塑料污染治理等工作的有效进行

(三)绿色技术发展现状

绿色技术专利数量。相对于其他民族省份,广西壮族自治区专利申请数量是乐观的,贵州和云南次之。2017年绿色专利数全国占比分别为3.249%、0.893%和0.767%。2014-2017年,绿色专利数量民族地区排名靠前,占比两个省份,分别为内蒙古(10.0%),新疆(9.0%)。说明民族地区绿色专利数量和质量都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广西、云南、贵州、内蒙古和新疆等省份都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内蒙古的绿色专利数2017年达到271个,贵州绿色专利数732个,云南绿色专利数621个,广西较其他民族地区省份来看是数量是巨大的。相向比于中部和东部地区的省份,民族地区上市环保企业数量不多,企业绿色技术申报专利偏少。

表2 民族地区2017年绿色专利数量

绿色产业转型升级情况。随着西部大开发策略的实施,民族地区绿色产业发展出现转机,绿色园区和绿色工厂的创建不仅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提高了资源开发利用率,促进地区经济的融合发展。但一些支柱产业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导致其产业结构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更替,造成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的现象,环保方面的科技人才缺乏,资源的利用率低。

三、民族地区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短板

(一)产业结构仍需优化

民族地区产业结构需要优化升级。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通过增加投资,消耗原有自然资源来促进经济增长,造成了资源的过度开发,对环境造成了不可恢复的伤害。就需要根据地区优势,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依靠投资协调拉动一产农业、林业、牧业等的发展,依靠消费、投资拉动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目前国家对于民族地区的污染治理投资额较少,2019年广西工业污染治理投资额仅占投资额的0.80%,相比于中部和东部地区投资额微不足道,西藏、青海、宁夏的污染治理的投资额更是少之又少。2020年民族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远远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因此推进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必要的。

(二)绿色消费体系还未建成

绿色消费理念不够完善,绿色消费方式未形成。从各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来看,各地区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差距大,文化丰富有特点,消费方式多种多样,居民的绿色消费理念薄弱,各地区的绿色低碳消费方式没有形成。从市场引导消费体系来看,市场上绿色产品数量较少,绿色产品的普及度较低,绿色产品的标准不统一,推广力度不大,没有形成绿色产品的产业链条。

民族地区绿色产品生产仍然存在困难。首先,绿色产品的研发还处在摸索的阶段,还不能完全替换市场上的产品,前期存在投资风险大,消费群体少的困境。其次。绿色产品的质量要过关,绿色产品的研发要考虑消费者对产品的使用能力,还要考虑产品的绿色开发属性,其开发成本更高。企业更倾向于选择成本少和经济利益大的非绿色产品,导致绿色产品普及度不高、数量少、市场寿命较短。

(三)绿色技术总体水平有待提高

绿色技术资金投入较少。绿色技术要求低碳循环,企业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成本,且研发的成功率较低。企业因追求低成本大、利润大的目标,参与绿色技术的企业较少,许多中小企业承受不住绿色技术时间和金钱成本,不愿为绿色技术加大资金投入。绿色技术薄弱,导致新能源开发速度缓慢,低碳经济发展不能跟上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导致能耗居高不下。

绿色技术的研发动力不足。民族地势环境特点,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给绿色技术的后续的运用、推广、实施到具体作业中都带来巨大困难,且绿色技术研发需要更多的时间、人力和金钱资本,这进一步打压中小型企业对绿色技术研发的动力。

四、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三产产业结构,提高区域优势资源使用效率

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结合地区农业发展的政策策略,推进农业的绿色发展。在水资源利用、化肥农药使用量严格控制,畜禽类粪便利用率及农作物秸秆回收利用处理好,努力把生态利用好与转化好,不给生态环境增加负担。对三产产业结构依据绿色发展理念,进行科学性指导,根据自身资源禀赋,优势特点规划产业发展,不断扶持完善,提高各民族地区优势资源的使用效率。

围绕各地区三产的发展目标,引导主导产业的发展和发挥中心城市生产要素集聚的优势,提高区域优势资源的利用效率,开发企业的发展潜力,推进产业专业化和高度化进程,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改善服务业的内部复杂无序的结构,完善布局合理的第三产业体系。

(二)推进绿色产品开发,建立健全绿色产品的消费体系

推进绿色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引导民族地区的各企业树立绿色低碳循环的产品生产理念,提升企业绿色产品的品牌信誉和威望,将绿色产品与当地特色经济向协调,大力整顿和规范绿色产品与非绿色产品的市场秩序,加强各民族地区市场监管制度,坚决打压违反低碳循环的假冒产品以及劣质产品,维护好消费者权益,提高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消费信心,促进绿色产品的消费。

建立健全绿色产品的消费体系,全面落实消费领域的绿色发展实践。要从健全绿色消费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生产企业、零售企业、消费者、政府机构等主体应依法履行的责任义务。加速绿色消费相关的技术支持体系建设,强化标准化作为综合性技术支持手段和管理手段在绿色消费供给方面的基础性支撑,建立绿色产品从原材料、工艺设计、生产到流通、废弃物处理等环节的统一的技术标准体系,强化公民的环境意识,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推动绿色消费活动中的组织参与和监督作用。

(三)实施绿色科学技术创新,加强绿色技术开发

加强国内外绿色技术的交流合作。应该鼓励民族地区企业“走出去,引进来”,即加强各省份的绿色技术的交流合作,鼓励民族地区走出地理的距离的禁锢,通过学习外来技术来提高本省绿色技术的研发水平,提高绿色技术和产品的使用率。同时也应鼓励与发达国家的技术交流,学习发达国家的研发经验,提高绿色技术水平。整合民族各地区的地理环境和当地自然资源,推进绿色科学技术创新,加强绿色技术开发。根据各地区资源的特点,在不破化环境的条件下,就地取材,结合外来先进技术和当地的人力资源,结合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为绿色技术总体水平的提高提供强大的支持。

猜你喜欢
碳循环民族绿色
MINORITY REPORT
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研究进展
围绕“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组织模型建构教学活动
国内外森林生物量碳储量估测现状存在问题及展望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追踪绿色的秘密
区域系统碳循环的土地调控机理及政策框架研究
民族万花筒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