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祎 隆璐帆
摘 要:长期以来,我国小学音乐课型主要分为唱歌课、欣赏课、器乐课、综合课。近几年来,我国多地推进葫芦丝、口风琴、竖笛等器乐进课堂,把这些实用的乐器带进课堂,让学生至少掌握一项艺术特长,提升音乐素养。在各级各类音乐赛课、研究课中,也看到频繁使用各种器乐助推音乐课堂达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音乐教学;器乐教学;小学
小学音乐教学有多种形态,教学手段多元。器乐教学就是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形态,更是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艺术实践手段。器乐教学的发展程度已经成为衡量当今小学音乐教育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可以认为,器乐教学在学校音乐教学中的实施情况与作用发挥,就是该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程度的可量化、不可或缺的参数,在各级各类艺术测评、评估中,也可以窥见一斑。当前,如何推进与落实器乐教学,并把器乐教学应有的地位和影响更好地展现出来,已成为器乐教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一、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一)概念界定
音乐教学是指国家课程体系中的一门课程“音乐”在学校课堂实施的教学行为,小学基本为6年。在音乐教学领域,乐器是学生学习音乐的辅助用具,运用于小学课堂即“课堂乐器”,它简易、易于普及。器乐则是相对于声乐而言,乐器的演奏学习过程就是器乐教学。这里探讨的不是独立于音乐教材之外的器乐教学,不是以学习器乐演奏为主的音乐课,而是在四大课型中,器乐教学与歌唱、欣赏、知识、技能学习的有机结合,更是与音乐教材学习的融合。
(二)理论依据
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莫塞尔曾说:“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一个广泛的音乐学习领域。他精辟道出器乐教学为学生音乐艺术实践创造了更多空间,只有学生亲身经历的才是最深刻的。心理学家皮亚杰等人认为:“动作因素在一切记忆水平中占有重要地位,记忆中的表象构成一种内化的模仿,而内化的模仿也同样包含一种动作的因素在内”。形象记忆是儿童认知的主要特点,而动作参与实现形象记忆是儿童教育的主要途径。器乐作用于音乐课堂可以让学生最大程度实现身心参与,进而优化学习效果。我国《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器乐化教学应与唱歌、欣赏、创造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这里从课程标准层面提出器乐教学的重要性和实施路径。
二、器乐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现状
(一)器乐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地位
音乐审美教育是学校音乐教育的核心,小学音乐教育是提高全民艺术素质乃至审美素养的普及教育。因此,器乐教学作为实施方式之一,也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音乐教学。这就决定了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器乐教学的性质与地位。当前,小学器乐教学应把主要力量放在面向全体,实行个别“音乐特长生”的训练和全体学生音乐素养提升双线并行。器乐教学相关研究,也应把主要力量放在面对全体学生的器乐教育上。全面推进面向全体学生的器乐教学,是一项分艰巨而又意义深远的任务。
(二)国内外器乐教学现状分析
据调查,欧美发达国家的小学音乐课程将音乐演奏作为音乐课程核心内容,通过演奏音乐作品,使學生在操作学习中获得对音乐艺术审美特征的体验、领悟和理解。在普及教育中,从政府层面配备专项师资或者辅助机构推广器乐学习。世界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的奥尔夫教学法更是强调乐器运用于音乐教学,重视音乐实践体验活动。由于多种原因,我国一些地区的中小学音乐课器乐教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部分小学虽然设有学生乐团或合唱团,但面向全体学生的器乐教学普及工作则未落实,许多学校因师资、教室、资金等现实原因根本不能开展器乐教学,配套器乐在课堂中使用率较低。重庆区域推行器乐进课堂以来,少有学校进行相关专题研究,器乐与课堂教学如何双线并行、互相促进的经验更是少之又少。器乐教学的实践与科研呈现出不规范、随意化、无体系的特征。
三、器乐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一)提升学生核心音乐素养
使学生学会乐器的基本演奏技能,掌握一门艺术特长,培养学生高雅的课余爱好和审美情趣,促进全面发展。转化学习音乐的方式,通过乐器演奏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促使音乐知识技能学习向实践运用转变,同时培养合作意识。学习民族乐器能激发学生热爱民族器乐,坚定文化自信;学习西洋乐器能提升学生国际视野,了解世界音乐文化。让学生全面学习,兼容并蓄。
(二)完善音乐教学形态
在各种器乐参与的音乐教学活动中,通过各种学生体验、参与、表现、创编音乐的教学形式与渠道,师生情景交融、生生合作交流,创生多样态音乐教学形态,提升音乐教学实效。
(三)促进教师专业化持续成长
许多音乐教师在执教后,音乐基本功呈滑坡状态,通过器乐在音乐教学中的强化应用,可以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促进音乐教师专业素养、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及教育修养同步发展,实现教学相长。
四、器乐教学中的几个注意事项
(一)器乐与其他小学音乐教学样态的融合使用
在音乐课堂中,将器乐演奏与演唱、音乐欣赏、音乐基础知识技能学习有机整合,能极大地提高学生自主实践能力。器乐与唱歌教学相结合,可加速攻克识谱问题,歌曲表现可实现唱奏结合。在音乐欣赏教中,可利用乐器演奏让学生对音乐要素进行体验感知,并尝试用乐器进行一些创作体验。在各种课型的综合表现环节,乐器参与音乐表现一直是音乐教师们的挚爱法宝。它能让学生吹唱跳演,将各种器乐教学手段与其他音乐训练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综合运用,便于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提高。
(二)器乐中的“民乐”与“洋乐”
在音乐课中重视器乐,要注意民乐和洋乐两大类器乐的不同认知观念的引导。现在很多家长重“洋”轻“民”,因此部分学生也有认识偏差。在崇洋思想的迷惑下,不少家长以为,孩子只有学习西洋乐器才算高大上,而民乐则是太俗气,登不上大雅之堂。殊不知,我国中央民族乐团早已登上维也纳那金色大厅音乐圣殿,的民乐二胡、马头琴、古筝、琵琶等在国外广受欢迎。由于多种原因,西洋乐器在世界的影响力更大,民乐还在重新崛起中。国人的文化不自信,造成民族音乐的推广和普及受阻。民族音乐要发扬光大,首先就需要培养民族乐器的土壤,培养共同的审美认知,中国民族音乐才能得到更好发展。
(三)将器乐教学变为器乐教育
在器乐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与演奏技巧的同时,采用多样形式让学生在练习活动中,音乐的感知、表现、元素运用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自我约束、专注、自信等多方面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作为师者,应站在大的教育观将器乐教学变为器乐教育,在大的音乐教育观中,使学生处于音乐—参与—成功的良性循环,让其找到音乐学习的内驱力和成就感。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器乐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为它本身就应该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阶段加强器乐教学,不但可以提高师生音乐素养,提高音乐教学质量,而且从更高的领域来说,对全面落实五育并举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丁存麟,朱则平. 中小学器乐教学法[M]. 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5.
[2] 周菱,张颖. 简明音乐教学词典[M]. 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
[3] 许洪帅. 影响中小学器乐教学发展的相关因素[J]. 中国音乐教育,2007(12):7-9+13.
(责任编辑:罗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