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仁高娃
摘要:目的 探究预防下肢骨折内固定患者术中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护理方案。方法 120例拟行下肢骨折内固定手术患者患者均为我院2020.1-2020.12所收治,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1组(预见性护理)与研究2组(常规护理)各60例,探讨实施不同护理对术中DVT形成的影响。结果 研究1组下肢DVT发生率为1.67%,明显低于研究2组的13.33%(P<0.05),干预前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视觉模拟评分(VAS)对比无差异(P>0.05),干预后研究1组均较研究2组低(P<0.05),研究对象干预前各项评分无差异(P>0.05),經过干预后,研究1组临床症状、活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研究2组(P<0.05)。结论 对下肢骨折内固定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后,可显著减少DVT发生率,提升生活质量,此方法值得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下肢骨折内固定;深静脉血栓;预见性护理;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6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2)12--02
创伤性骨折患者在受伤后软组织的碎片会流入血中,使凝血系统被激活,机体便会释放大量的凝血相关物质,再加上手术又是二次创伤,凝血途径始动因子再次被启动,使得凝血系统亢进,凝血-抗凝系统便会失衡,从而引发深静脉血栓(DVT)的形成[1]。一旦出现DVT,不仅会引发下肢活动功能障碍,还会导致肺栓塞的发生,威胁患者生命。因此术前、术中需要对输入量进行控制,防止循环血液量下降引起血液黏稠。术中合理干预,可有效减轻刺激源,防止下肢DVT的发生。本研究采用预见性护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120例拟行下肢骨折内固定手术患者均为我院2020.1-2020.12所收治,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1组与研究2组各60例,均经过患者知情同意,基础资料差异无意义(P>0.05),见表1。
纳入标准:(1)病患神志清晰,无意识障碍。(2)自愿作为受试者对象,承诺完成全部研究。(3)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检查(CT、X线等影像学)确诊为下肢骨折,准备内固定手术治疗。
排除标准:(1)伴有不同程度认知障碍者。(2)近期急性、慢性感染者。(3)既往伴有深静脉血栓病史者。
1.2 方法
研究1组给予常规护理,术前协助患者完善相关检查,针对性给予心理护理,给予疾病和手术相关知识宣教,术后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和生命体征,给予用药指导等。
研究2组给予预见性的围手术期护理:(1)术前:在患者入院时和手术前一天医生了解患者的疾病情况以及对DVT的认识程度、是否知道如何预防深静脉,在评估完之后再确定手术的具体时间。护理人员和医生在每天交班前一起浏览患者病历,查看患者病情、凝血相关指标以及预防措施,向患者发放一些预防DVT的知识手册,为患者讲解,直到患者完全了解为止。同时评价其心理状态,主动与患者沟通,提供针对性疏导,尽可能满足患者与家属的合理要求,耐心解答其疑问。(2)术中护理:于患者监测下肢膝关节下放置体位垫,将下肢抬高 20°,屈曲膝关节,利用重力作用促使下肢静脉回流,保持髂股静脉放松,防止下肢静脉瘀滞引起下肢DVT。手术阶段,护理人员需密切关注患者各项指标,掌握其血氧饱和状况。而下肢DVT发生与手术时长存在一定联系,若手术持续2h,需在病情许可下,适当降低手术床头,以维持10-15度最佳。若手术超过规定时间,可在医生允许状况下,选择低分子右旋糖酐等药物予以静滴,规避患者处于高凝状态,而产生下肢DVT。术中每隔1小时对患者进行1次按摩,促使患者血液循环得到改善。通过对患者下肢进行按摩,可使患者血流动力学得到改善,抑制凝血因子聚集,预防下肢DVT的发生。(3)术后护理:维持适宜的病室温度,完善腿部保暖工作,可选择温度适宜的热水袋,放于患者脚底,达到一定血液循环作用。同时协助患者选择舒适、适宜体位,合理抬高腿部高度,维持25—30度最佳。强化患者疼痛护理,及时询问患者疼痛的程度、部位及性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2]进行评估疼痛,及时解除疼痛刺激源,寻找缓解疼痛的方法,如药物止痛、物理止痛(冷、热敷等)、针灸理疗等。术后第1d,依据患者病情恢复状况,由专业护理人员制定针对性锻炼,针对无法自主运动者,由护理人员协助其实施膝关节屈曲干预,并给予针对性足部按摩,1h按摩1次,时间维持5-10min。同时可选择抗血栓压泵,实施术后抗血栓预防,6h实施1次,每日2次。针对Autar评分较高者,需对其双下肢实施全面观察,如皮肤色泽是否改变,是否存在酸胀疼痛感、水肿,双下肢周径有无异常,每日测量周径是否相同。
1.3 观察指标
(1)观察2组下肢DVT发生率(左下肢血栓性静脉炎、髂股静脉血栓、小腿DVT、股静脉血栓)。
(2)干预后随访1个月。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3]评估两组负性情绪,两表均以50分为界限,50~59分:轻度焦虑、抑郁,60~69分:中度焦虑、抑郁,≥70分:重度焦虑、抑郁。使用VAS评估两组疼痛程度,量表由0~10这11个数字表示,包括无、轻度、中度、重度疼痛与剧痛,分别对应0、1~3、4~6、7~9、10分。
(3)评估患者术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运用Barthel指数评分分别于干预前后实施评估,主要包括临床症状、活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质量三项,各项总分均为100分,分值越大表示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强[4]。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以x±s和百分比的形式表示,检测方式选择 SPSS22.0软件中的t检测和x2检测,当提示检测结果为P<0.05时,代表数据存在统计学分析价值。
2 结果
2.1下肢DVT发生率对比
研究1组下肢DVT发生率为1.67%,明显低于研究2组的13.33%(P<0.05),参考表2。
2.2两组负性情绪、疼痛感对比
干预前两组SAS、SDS、VAS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干预后研究1组均较研究2组低(P<0.05),见表3。
2.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研究对象干预前各项评分无差异(P>0.05),经过干预后,研究1组临床症状、活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質量评分均高于研究2组(P<0.05),如表4所示:
3 讨论
DVT主要指血液受多种因素影响在下肢深静脉腔内发生异常凝结,从而堵塞静脉腔,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液回流障碍,进而引发肢体疼痛、肿胀、静脉高压及浅静脉扩张等症状及体征[5]。骨科手术创伤大、患者术后恢复慢,长期卧床不活动造成其机体血流速度缓慢,从而增加DVI发生的风险,严重影响手术疗效与疾病预后[6]。
相关研究发现,下肢骨折内固定手术不仅伴有创伤大,术中经常会出现血管损伤的现象,这就导致血流动力学以及血液流变学都受到影响,于是可能会形成深静脉血。因此在围术期阶段配合针对性护理干预,积极规避DVT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显得尤为重要[7]。但既往常规护理存在一定局限性,无法满足阶段护理需求,且护理内容较为单一、片面,进而直接降低临床护理质量[8]。而围术期预见性护理则能有效弥补传统护理的局限性,全面优化临床护理流程,该护理属于新型护理模式之一,其应用于下肢骨折内固定患者围术期中可取得满意结果,不仅受到临床医师的认可,且积极规避DVT发生风险[9]。预防性护理模式旨在为患者提供良好且安全的快速恢复环境,通过将医学理论及护理知识与临床实践经验相结合,进行科学合理的治疗及护理方案制定,及时对潜在的安全隐患预见并予以妥善处理[10]。本文研究显示,研究1组下肢DVT发生率为1.67%,明显低于研究2组的13.33%(P<0.05),分析原因:这是因为术中抬高患者下肢,并予以腿部按摩,从而改善静脉回流,预防下肢血流阻塞。同时通过保暖、静脉穿刺使患者刺激源减少,降低下肢DVT的发生。本研究还发现,干预前两组SAS、SDS、VAS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干预后研究1组均较研究2组低(P<0.05),术前评价其心理状态,主动与患者沟通,对患者负性心理进行疏导,尽可能满足患者与家属的合理要求,进而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术后给予疼痛护理,进而减少患者术后疼痛感。本研究还发现,研究对象干预前各项评分无差异(P>0.05),经过干预后,研究1组临床症状、活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研究2组(P<0.05),术中最大程度缩短手术时间,积极避免患者处于高凝状态,且术后维持病室温湿度适宜,依据患者病情恢复状况,提供针对性康复锻炼方案,全方位观察患者皮肤色泽、水肿以及酸胀感,同时每日合理测量双下肢周径,严格规避DVT发生,进而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对下肢骨折内固定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后,可显著减少DVT发生率,提升生活质量,此方法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金占萍,朱迎春,谢浩芬,等.医护一体化模式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效果评价[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9,25(18):2319-2323.
[2]王安,梁彩红,梁灵红,等.骨科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预防策略[J].护理与康复,2019,18(11):27-29,34.
[3]孙晴晴,崔玉洁,段玉莲,等.多学科团队干预对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9,38(7):987-991.
[4]帅健萍.围术期预见性护理降低下肢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效果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8,16(12):2121-2123.
[5]赵靖,周清洁.细化优质护理模式预防骨科下肢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价值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29(34):3856-3859.
[6]那万杰.预见性护理干预对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J].中国伤残医学,2018,26(9):94-95.
[7]谢祖全,陈建卓.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凝血功能及纤溶活性指标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J].血栓与止血学,2021,27(2):289-290,293.
[8]岳睿,李晓玉,杨明辉,等.高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20,41(3):458-463.
[9]田荣娜,徐闯,王芸,等.综合护理干预在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0,26(2):29-31.
[10]冯泉,李杰,薛汉中,等.下肢骨折病人术后35天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J].骨科,2020,11(6):541-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