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时代背景下,劳动的概念被不断扩充,但青年人的劳动意识没有相应地提升。面对这样的状况,各教育阶段都在探寻劳动教育新模式。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劳动教育大多陷入“重劳动轻观念”的模式中,尤其是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劳动教育成为一门课程或是一场讲座,与专业教育严重脱节。以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研究对象,对该专业的劳动教育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 劳动教育;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古建筑工程技术;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2)21-0134-03
0 引言
勤劳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因此,我国一直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从未动摇。当前,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在逐步上升,已成为新时代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强调劳动教育是教育方针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2020年3月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再次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这些重要论述和文件为将劳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劳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确立正确的劳动观点、积极的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等)和养成劳动素养(有一定劳动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等)为目的的教育活动[3]。劳动教育不同于劳动技术教育和通用技术教育,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在教育情境中让学生体会劳动价值以及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劳动价值观念的培养适用于各个层级的学生,但不同层级学生的培养内容和培养方式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研究。
1 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联
我国历史悠久,对劳动教育的重视也可追溯到数千年前,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史就是历代劳动者伟大的创造史。劳动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古代虽然没有明确的定义,但传技育人的总体思路始终不变。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理念的划分也更加具体。为适应新时代的社会发展需求,劳动教育更多是加强劳动价值观念、强调劳动精神、培养创新能力。而职业教育的概念则更趋向于动态发展,更多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紧跟时代为先、传承技艺为本、创新促产为重,成为职业教育的核心目标。劳动教育和职业教育都离不开劳动,使得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存在并列、重合、交叉、包含的关联[4],二者在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教育方法上通而不同,劳动教育更侧重人的全面发展,职业教育则更注重人的服务技能的培养。
2 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的关联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5]。在中国文化视域下,工匠精神主要体现在尚巧的创新精神、求精的工作态度和道技合一的人生境界[6]。可见,工匠精神的本质依旧是观念的培养,是中国几千年传承的道的精神,这种精神和劳动教育的宗旨不谋而合。
古代,我国建造房屋的人一直被称为匠人,直到近代,建筑师这一称谓才在我国盛行。不同于古代的是,当代的建筑师一方面是以现代西方的建筑体系进行创作;另一方面,大多数建筑师止步于图纸,缺乏实践基础。这一现象的出现与材料、技术以及建筑体量的革新有着必不可少的关联。但在古代,建筑的比例尺度、施工工藝、材料选用多是靠匠人口口相传、不断实践而来的。中国的古代建筑是民族的文化瑰宝,对于学习古建筑相关专业的学生而言,单停留于书本则太过浅显,成为匠人方可胜任传承之责。工匠的技艺和匠心精神需要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体会并学以致用。
3 劳动教育在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教育中的实施意义
劳动教育、职业教育、工匠精神三者相互作用,可为新时代青年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的建立是新时代青年专业发展的基石。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不是一门课程或是一套教材可以解决的,需从教师、课程、教材、实践等多方面入手,在人才培养的初期明确方向和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渗透劳动价值观。
4 劳动教育与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融合的思考
从教学端角度来看,如何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劳动教育是专业教育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劳动教育不是设置某一门课程或成为独立的教学环节,如何融入课程体系才是研究的重点。在以往的课程体系中,一般都遵循教学难度、教学程度递进的原则设置课程体系,只讲究课程的纵向深入,却缺乏横向协同。在职业教育中,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为产业链培养高端的人才,传统的课程体系难以满足当代产业岗位的需求。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的建立尤为重要。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着力培养古建筑修缮、保护、施工的全过程管理人员,若各门课程的设置之间缺乏协同性、整体性,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难以达到合适的平衡点,贯穿课程内的技术劳动缺乏,那么就很难达成培养目标。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如何建立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标准,并与劳动教育的目标紧密结合。
4.1 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发掘专业劳动精神
根据动作发生学的观点,做事情前要明确具体动机、做事目标、做事效果和做事方向等一系列问题,主观能动性的产生基于了解自己要“做什么”,进而确定“如何做”“怎么做”。解决做事主体的主观动机、目标、效果和方向问题,可以激发内在的想做的欲望、持续的动力和工作的热情,从而强化主体的责任心、自信心、荣誉感和积极性,进而使做事的效率更高、效果更好、持续时间更长。
高职院校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就是要建立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意识,从而解决如何对待劳动的主观动机(主动性)、基本态度(积极性)、思想观念、精神动力、方向目标等具有根本性的大问题,这一点恰恰是“技术性为主”的专业实习实训无法解决和代替的。职业教育的育人机制强调德技并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中做、做中学,强调理实一体化。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职业院校只重视技能和实践的培养,将劳动教育固化成简单的体力劳动和技术劳作。
针对专业的不同,劳动精神的发掘更要考虑专业特性。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融汇古今的特殊专业,从属于建筑行业,同时兼顾传统艺术与传统文化,在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匠人精神不断引领着古建筑专业的发展。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可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两部分,逐步提炼劳动教育元素,加强劳动理念、大国工匠精神的教育。课程设置也要充分结合当代建筑内容,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模块,在实施过程中邀请劳动模范、资深工匠等专业技术人员进校园并承担部分模块教学。
4.2 打破传统课程体系,强化核心课程协同
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增加劳动教育比重并丰富课程间的相互联系与过渡,课程体系由“教学标准+理论课程+若干技能课程+‘1+X证书制度+课程劳育”构成,让劳动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
以往的课程体系中,各核心课程之间的协同程度较低,缺少从产业结构和岗位需求中获取的必要信息。在课程设置中应加强各核心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将核心课程组合,划分成三个阶段并采取项目化教学形式。
第一阶段为基础认知阶段。此阶段强调古建筑的历史背景、基础构架以及提升学生的建筑认知,通过学习古建筑历史、古建筑构造、古建筑测量测绘等内容,形成初步的古建筑认知。
第二阶段为技术工艺提升阶段。此阶段以古建筑建造的流程进行施工工艺的学习,让学生从图纸到项目竣工做到全流程的项目跟进。
第三阶段为进阶的保护理念培养阶段。此阶段要重点培养学生对古建筑文化传承的认识和理解,并将其作用于文创开发等领域,从而整体提升学生的思想高度。
课程劳育和劳动精神不是单一的专项的劳动课程,要更多地将其精神内涵有机结合在理论课程和技能课程中,从而让劳动观念深入学生的内心。
4.3 实行项目教学,增强学生劳动技能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在以往的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体系中,已通过各项实训进行部分劳动教育,但这些实践内容多停留在个别课程中,各项劳动处于分离的状态,没能做到从岗位能力的角度设置相应的劳动实践。在课程标准制定中应将项目教学作为核心教学形式,增加实践的内容和时长。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寻找课程群组的内在联系,制定统一的教学标准,协调各核心课程之间教师的配比,提升教学能力,让学生从实践中学理论,再通过理论指导实践,重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
4.4 重点对标产业需求,积极促进“三教”改革
把握职业教育的特色,打破固有的教学理念,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有着明显的差异。职业教育重在技能培养,更重视产业的发展变化,紧跟时代产业发展不断地调整是职业教育的根本原则。
目前,国家大力推广产业链的概念,就是要打破各专业之间故步自封的局面。古建筑行业可与多个产业形成不同的产业链条,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不能照本宣科,找准发展的方向将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之一。明确对接相应的产业链后,就要进行教师、教材、教法改革。
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处于小众专业之列,但此专业的应用领域很广泛,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不仅建筑业需要古建筑专业人才,而且建筑动画、科教宣传、文化旅游、室内外装饰以及游戏形象等各种产业都需要具备古建筑知识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的专业知识扎实,在讲授古建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同时可以进阶为文化拓展、艺术鉴赏等,并向多领域进军,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知识输出。教师之间协同运营项目教学,合理编制活页式教材,既可作为专业教学项目,又可成为其他学科的文化拓展内容,开阔教学广度。在此基础上打破原有教法,构建以劳动教育为主导的课程体系,并将工匠精神、传统文化传承传播融入课堂,打造“学用一体”的劳动教育新模式。
4.5 制定劳动评价体系,创建劳动教育生态
根据美国学者斯塔弗尔比姆提出的CIPP模型,从“背景—输入—过程—结果”四个维度入手,建构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有利于优化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過程,提升教育质量[7]。劳动教育包含日常生活劳动、生产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等多个方面,针对劳动教育的评价也要兼顾平时表现评价、学段综合评价、劳动素养评价等。传统的评价模式注重以结果为导向,而劳动教育的评价则应更关注过程性的评价。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要弱化以项目成果培养劳动意识的观念。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不在于完成一件劳动产品,而在于通过劳动过程养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加深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和增强劳动素养的培养。同时,在专业建设领域,教育背景和教育环境是否得到改善,同样是评价劳动教育是否有成效的重要评价内容。充分考虑教育背景、教育投入、外源输入、教育过程及教育成果是否覆盖整个教育活动,使评价成为改进工作、提高教育质量的工具。用提升学生和教师的劳动自豪感、劳动荣誉感作为主体目标,创建健康的新时代劳动教育生态。
5 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高职院校的劳动价值观培养也势在必行。只有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劳动认同感和价值共鸣,才能更好地发展专业、振兴行业。在制定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育人体系过程中,将劳动观念融入专业课程,可以更好地培养满足行业发展需求的人才。
谨以此文作为劳动教育植根专业教育的阶段性探讨,以期帮助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融入劳动观念,培养更多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古建筑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DB/OL].(2018-09-10)[2022-02-20].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0284598.
[2]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1).
[3] 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9(2):82-84.
[4] 蒋士会,申婷玉.“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概念辨析与路径探索[J].当代职业教育,2021(2):45-54.
[5] 徐耀强.论“工匠精神”[EB/OL].(2017-05-25)[2022-01-24].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0525/c143843-29299459.html.
[6] 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6):6-10.
[7] 丁瑞,夏少辉.基于CIPP模式的高职劳动教育评价[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8):68-72.
*项目来源: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劳动教育专项课题“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及教材开发研究”(编号:LD-20038。主持人:刘雁宁)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索慧君,山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建筑历史及理论(237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