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国举,廖昌波,翁永斌,李宏刚
减压脱险是潜艇艇员水下自救脱险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目前相关部队、院校和训练单位开展较为普遍的自救脱险训练内容。在10 m 以浅水下出现紧急情况时可直接减压出水,发生严重潜水疾病的概率也较小。因此,为兼顾训练效果和安全,大多训练将深度控制在这一范围内,即通常所指浅深度。但在实际训练过程中,由于设备故障、组织实施以及艇员自身原因等,仍然经常发生各种安全问题,对参训艇员身心健康和训练工作造成较大影响。结合训练工作实践科学分析风险,制定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可有效降低风险,提高训练安全。
进行减压脱险训练时,涉及水下高气压环境、脱险装具、呼吸气体以及高气压设备操作运行等诸多方面,风险高且原因复杂[1],其中与艇员生命健康相关的主要的风险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潜水疾病风险 包括因不当减压导致减压病、加压时调压不及时或减压时屏气引发中耳或肺气压伤等。主要原因在于加、减压方案选择不当、设备故障、应急处置不及时或艇员个人失误等。
1.2 脱险装具故障风险 减压脱险采用风险较高的闭式装具,气体循环故障会引发管路内氧浓度不达标导致艇员缺氧、CO2中毒[2],装具密封不严导致产氧剂罐进水,瞬间产生高温水蒸气,造成艇员呼吸道灼伤。
1.3 人为失误风险 面罩进水或脱落时,由于艇员自身技术水平有限或心理恐慌不能正确处置,造成呛水甚至溺水。通过水下狭窄通道或出水过程中浮力控制失当导致碰撞脱险通道门盖引起外伤,舱外设备操作失误造成水下人员严重挤压伤等。
1.4 心理因素引发的风险 脱险艇员需要在水下密闭、黑暗狭窄的通道内停留、加压,无法控制的紧张情绪发展为严重恐慌,存在忘记操作程序或引发误操作的风险[3]。从训练工作实际来看,大部分中止训练的情况都与此相关。
2.1 常见安全问题分析 上述风险点在训练过程中会导致相应的安全问题并引发严重后果[4],见表1。结合训练工作实际,分析各种安全问题的原因、易发阶段、发生的概率、对训练的影响以及引发的严重后果等,有助于更加科学准确地划分风险等级。
2.2 安全问题风险等级划分 进行减压脱险安全问题风险分析时,根据发生概率和后果项重要指标,可参照系统可靠性分析技术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程序进行风险等级划分。安全问题发生概率等级分为A 级(频繁发生)、B 级(很可能发生)、C 级(有时发生)、D 级(极少发生)、E 级(不可能发生),表1 中发生概率的“常见”和“较少”分别对应FMEA 中的频繁发生(A)和有时发生(C)。将安全问题引发后果的危害度分为Ⅰ类(灾难的)、Ⅱ类(严重的)、Ⅲ类(轻度的)、Ⅳ类(轻微的)4 个等级[5]。通过定性分析得到可比较的风险评价情况,见表2。根据相关规定,表中所列的风险级别中,3A 为立即采取解决措施的风险,1D、2D、2C、3C 为需要跟踪的风险,2E 为可以忽略的风险。通过对常见安全问题进行上述风险级别划分,明确对应的风险控制要求,为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提供了明确的依据。
表1 浅深度脱险训练常见安全问题
表2 安全问题风险评价表
2.3 风险评价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减压脱险中常见安全问题的风险等级划分不是绝对的,还应把握以下几点。一是从理论和实际训练中,10 m 以浅因无需减压且加、减压速率较慢,水下停留时间较短,减压病可作为忽略的风险外,其他问题发生的概率都存在增加的可能。二是安全问题发生后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从出现到引发严重结果通常非常迅速,如从缺氧到晕厥、从呛水到溺水等,因此应按预计最严重的后果评价风险。三是同一原因可能导致多个安全问题,且存在几个安全问题交织出现的情况,如产氧剂失效可同时导致CO2中毒和缺氧等,要针对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采取风险控制措施。此外,安全问题的发生与艇员自身技术水平和心理素质相关,制定安全措施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引发减压脱险训练的安全问题的原因包含人为操作错误和装具设备故障2 个方面,因此,制定风险控制措施除了以科学分析安全问题为基础外,还应包含技能水平的提高,才能最大程度地做到全面有效。
3.1 加强基础技能训练 扎实有效的基础训练对提高艇员脱险技能水平,从而降低训练风险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训练前充分进行加压锻炼,提高人员高气压环境适应性和压力变化过程中的心理素质,减少气压伤等潜水疾病发生。加强产氧剂填装、供气管路连接和呼吸阀箱等装具组装训练和单向阀膜片、装具整体气密性检查等训练,降低装具故障率。通过使用脱险装具进行潜水训练,提高参训人员面罩排水、呼吸袋供气、排气操作和水下应急处置等综合技能以及筒内外人员的协同操作[6],降低呛水、溺水风险,避免因应急处置不当导致呼吸道灼伤。
3.2 有效心理干预 从某单位2016 年浅深度减压脱险训练情况来看,11.1%的艇员出现退筒(中止训练),其中艇员心理原因占8.9%[7]。有效的心理干预可以使参训人员保持稳定放松的心理状态,对遵从规范程序和正确操作装具有明显的帮助。通过心理训练,使艇员明确自身紧张甚至恐惧的倾向及来源,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降低心理压力水平[8]。采取适宜的心理调适和表象训练方法,引导艇员最大程度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脱险程序和装具操作上,减少操作失误。通过认知法、定位法等专业的心理治疗方法,缓解存在幽闭恐惧倾向的艇员的心理问题,增强训练成功的信心和正向激励,减少训练不合格率。
3.3 调整技术方案 减压脱险装具使用的产氧剂正常情况下可吸收CO2同时释放氧气,可最大程度地降低缺氧和CO2中毒风险,是闭式潜水装具最理想的选择,但同时也会带来瞬间遇水产生高温水蒸气造成呼吸道灼伤的问题。浅深度训练时可用CO2吸收剂代替产氧剂,并将混合气更换为氧气,可同时避免呼吸道灼伤和缺氧的发生。但这种调整的使用深度受限且与脱险装具使用工况不完全一致,对于安全风险较高的初训者较为实用,对于具有脱险训练基础的人员来说,不建议采用这种方案,深度超过10 m 则禁止采用这种方案。
3.4 规范组织实施 提高训练组织的规范化,严格按照规定操作是减少事故发生降低风险的有效途径[9]。根据设备实际合理确定岗位和职责分工,确保训练岗位精确协同,操作步骤规范,可最大程度地减少设备因素引起的严重外伤。合理简化操作程序,特别是在通道内外的信号沟通环节应简单明了,最大程度地减少艇员在水下和密闭环境中停留的时间,降低水下安全风险。
3.5 应急处置演练 从风险控制的角度来看,及时正确地应急处置是有效遏制风险加剧的最有效途径。通过分析近年来相关单位减压脱险训练时发生的严重呼吸道灼伤和缺氧事故,由于处置方法失当或不及时,安全问题迅速发展导致严重后果的教训非常深刻。要将应急处置预案与训练实践紧密结合,立足最严重应急情况设置,组织全过程处置演练,在演练中强化临危不乱的心理素质和正确及时的应急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