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苗
《赶超的阶梯:国企改革和产业升级的国际比较》是近年来国有企业和产业研究中难得的佳作,此书在国际比较中考察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如美国、韩国、新加坡等国的产业发展战略与国有企业发展,并指出产业政策与国有企业正是后发国家实现赶超的阶梯,产业政策也是主要发达国家的政府积极介入经济活动的重要路径。
书名:
《赶超的阶梯:国企改革和产业升级的国际比较》
近年来学术界有关国有企业改革的研究没有了往昔的热闹,貌似除了产权、效率、治理结构、高管激励、政治关联等老生常谈的研究议题之外,新的研究点乏善可陈,令人印象深刻的论著少之又少。这跟现实经济生活中国有企业占据重要地位、发挥重要作用以及财经媒体上各种国有企业改革与产业升级热火朝天的报道比起来,大不一样。研究 “遇冷”的因素可能有两个,一是在“产权”“委托代理”“软预算约束”等以往西方经济学的经典国有企业论断外,近年来西方经济学界的国有企业理论“供给”略显不足,导致国内学术界缺少了可直接借鉴的理论;二是学者很难深入国有企业内部去做调查研究,即便有机会,面对中央企业、地方国有企业、实业类与金融类等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也很难深入,因此面对国有企业改革这一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多是置身事外,目前为数不多的研究多是就国有企业宏观层面进行的讨论或者是政策的解读。
周建军博士撰著的《赶超的阶梯:国企改革和产业升级的国际比较》(中信出版社,2019年出版,2021年再印)是近年来国有企业和产业研究中难得的佳作。甫一出版,即受到学界、产业界、有关部门朋友们的关注与推荐。此书在国际比较中考察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如美国、韩国、新加坡等国的产业发展战略与国有企业发展,并指出产业政策与国有企业正是后发国家实现赶超的阶梯,产业政策也是主要发达国家的政府积极介入经济活动的重要路径。作者十多年来一直从事产业与国有企业相关的研究,先后在北京市发改委和国务院国资委系统从事政策研究工作,在博士联合培养期间曾跟随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ugene Stiglitz)学习研究。考虑到学术类的书受众面比较窄,好酒也怕巷子深,在此分享读后的一点体会,再次向学界、业界、政府部门的朋友们推荐此书。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相当长的时间里,国有企业改革这一议题为研究者所关注,这一研究领域也产生了许多经典的研究,对国有企业改革产生一定影响。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越来越多国有企业跻身世界500强企业榜单,无论是脱贫攻坚、抗击新冠疫情还是在解决“卡脖子”的技术方面,国有企业在支撑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大家有目共睹。不过不少研究者受西方经济学理论对国有企业的偏见认识影响,加之对正在改革中的国有企业缺乏了解,以至于部分学者对国有企业的印象还停留在八九十年代的历史印象中,相关的研究也缺少了理论的深刻性与实践的针对性、有效性。
本书是作者过往十多年发表文章的合集,按照不同主题分为三篇,上篇对国家发展战略制度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后发国家的产业政策与国有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且选取韩国财阀模式这一具有代表性的发展模式进行重点剖析,从其改革进程来看政府应该如何有效引导与驾驭经济力量;中篇对国资国有企业改革的模式进行探讨,详细解析新加坡“淡马锡模式”,指出其局限性与可供借鉴之处,本篇中还就当下国有企业改革的具体问题如员工持股与国资监管等问题进行探讨;下篇主要研究美国产业政策的历史进程,重点举例半导体行业,从这一具体行业看美、日、韩各自国家的产业竞合过程、赶超的政策与经济事实。为方便读者理解,全书中还安排了三篇延伸阅读与一篇翻译自联合国经济社会事务部“国家发展战略”系列的研究报告。从全书内容来看,这不是一本直接谈国有企业应该怎么改革的书,而是从国家发展战略角度、从中外比较的视角下重新审视国有企业与产业政策。在此,我选取书中几起发达国家的案例,以看产业政策与国有企业是否像批评者所言仅仅是中国特色。
对韩国财阀模式的分析。通过对韩国财阀的分析,作者观察到存在着委托代理与软预算约束问题。以往学术界在批评中国国有企业的问题时常常提到委托代理与软预算约束两大西方经济学的经典理论,前者强调国有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不一致,两者之间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但代理人往往会损害委托人或企业利益来达到自己的个人目的,后者强调社会主义经济中政府通过直接转移资源来救助陷入困境的国有企业,是国有企业难以摆脱的“重疾”。作者指出韩国财阀企业同样存在着这些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广泛存在于资本主义经济体中,无关企业的产权属性。财阀企业的“所有者掠夺”与“大而不(能)倒”(too big to fail)成为韩国政府棘手的问题。政府如何面对经济增长与产业化后造成的社会分化与不稳定因素,这是世界各国政府面临的问题,并非仅仅是产权的问题。产权问题仅仅是最表层的现象,在深层次上,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大企业存在的问题是要跨出产权的有色眼镜中才能观察到的。回到中国当下,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发挥公有制经济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构建大中小企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企业发展生态”。我想来自韩国财阀企业的分析对于深刻理解共同富裕也有所启发。
对新加坡的“淡马锡”模式的分析。淡马锡控股有限公司是一家新加坡的投资公司,为新加坡政府100%控股的公司,也就是中国人理解的国有企业。因其企业的性质,加之经济效率高、企业治理好、市场化运作,多年来保持神秘色彩,收获了西方世界以及中国媒体的高度评价,成为国内媒体竞相追捧的可复制的“国有企业神话”。本书作者指出淡马锡不是我们理解的传统国有企业,实际上如今的淡马锡侧重资本投资收益,不再是侧重产业振兴,况且中新两国国有企业存在着阶段性差异与使命差异,要全面清晰看到两者之间存在着互相借鉴与学习之处,进一步借鉴可取之处。
对美国产业政策的演变的分析。多年来社会上、学界流行着各种“美国神话”,诸如美国是完全市场化的国家、美国政府不干预企业、美国没有国有企业所以企业效率高等等。本书作者指出“美国产业政策是世界上最典型的产业政策之一”,从历史到现实,从宏观产业政策到微观如知识产权制度、半导体行业发展中都能看到清晰可见的美国政府的身影。作者通过历史的梳理、数据的整理、现实的案例分析,为我们揭开美国产业政策与国家发展的神秘面纱。书中作者还选取了美国的阿拉斯加永久基金这一公有资产进行介绍,让读者了解到美国这样发达国家里国有资本市场化运作的具体细节。
正如作者所言“受制于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发展情况的差异性,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形式也是非常多样化的。”无论中国还是韩国、新加坡、美国,政府在经济活动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这跟传统经济学教科书中的理论是不一致的,因此在研究中国经济问题时,要“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本书给我本人的另一启发是如何做好兼具政策性与学术性的研究。本书内容来自作者十多年来研究的累积,有些是政策性研究的报告,有的是学术性理论研究。刚刚博士毕业不久进入不同研究机构的朋友们都常常感慨到,政策研究、学术研究、企业应用研究、智库研究,有时虽就同一问题展开研究,但因其需求方的不同,很多时候难以兼容,以至于研究者们很难进行对话,出现各说各话的现象。作者供职于部委的研究机构,其研究兼具学术性与政策性,这点尤为难得。本书给新手研究者提供一个做好政策研究与理论研究可以对标学习的范本。
“时代课题是理论创新的驱动力”。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国有企业改革中涌现出诸多今天依然活跃在学术界的知名学者,当下国有企业研究热度不再,不过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经济社会中重要的经济现象值得关注与研究。面对中国经济内部与外部的挑战,从中国的特殊性出发,把当代中国放在世界比较的框架中去观察,在长时段国际比较中置身事内,去探讨一些颇具中国特色的理论与实践中的真实问题,我想这样的研究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政策研究抑或企业应用研究中都是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