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剑辉 张 超
做好碳中和战略目标的达成既需要政府大力支持,也需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碳达峰碳中和催生的产业需求将产生巨大的融资需求,高效解决碳企业融资需求将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枢纽。数字化“碳企链融”平台集服务信贷市场、链接市场多方优势主体以及提高融资效率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平台的建立将为碳企发展提供极为重要的“融资+融智”支持。
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金融体系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大有可为,亟需通过机制加以支持。碳达峰碳中和作为党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和全球的可持续发展。碳达峰碳中和需要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才能顺利实现。为实现碳中和这一更高的战略目标,需要政府引导实体经济在转型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实现“减碳、固碳”,逐步达到碳中和的目的,具体而言,需要从三方面采取措施:一是能源供应方面,尽可能用非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发电、制氢,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或能源供应系统”;二是能源消费方面,力争在居民生活、交通、工业、农业、建筑等绝大多数领域中,实现电力、氢能、地热、太阳能等非碳能源对化石能源消费的替代;三是人为固碳方面,通过生态建设、土壤固碳、碳捕集封存等组合工程去除不得不排放的二氧化碳。在转型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引导中国经济向低碳方向发展,同时也有必要集合政府、金融机构、碳企业以及具有优势的其他机构共同支持碳中和目标的达成。
碳中和相关企业融资需求巨大、供需错配严重,亟需创新金融供给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渣打全球研究团队发布报告显示,为达成碳中和目标,2060年前中国在脱碳进程中需进行高达127万亿-192万亿元的投资,相当于平均每年投资3.2万亿-4.8万亿元,预计中国人民银行将在碳金融领域提供相关支持,金融机构在碳金融投资机会巨大。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的研究显示,中国若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所需项目资金每年约3.1万亿元以上,而目前每年的资金供给为5000多亿元,资金总缺口超2.5万亿元;若要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则需在清洁能源发电、先进储能、绿色零碳建筑等领域新增超过百万亿元投资。考虑到政府财政资金仅能覆盖实现碳中和目标所需项目资金的少部分,需要金融市场弥补巨大的资金缺口。碳金融市场存在巨大需求的同时,也存在严重供需错配的问题,财信证券分析指出,目前碳金融主要投资于能源供应领域,而工业领域碳金融投资占比远低于其碳排放占比。因此,亟需创新金融供给提高碳金融产品的资金供给量、改善碳金融产品资源错配问题。
图: “碳企链融”平台整体框架示意图
数字化成为主流发展趋势,亟需数字化平台赋能双碳战略。中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迎接数字时代,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数字化技术对于提高金融组织运行效率意义重大,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解决现有碳金融“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既能提高服务效率,又能为金融机构开拓出新的“蓝海业务”,通过数字化平台赋能双碳战略将极大提高碳金融的运行效率,最终助力双碳战略实施。
党中央支持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平台经济发展,政策助推碳金融平台建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国家层面给予了高度重视。“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要“促进共享经济、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平台经济发展将助力中国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服务目标的达成。
多家金融机构布局碳金融,金融机构战略需求支持平台发展。近年来,商业银行在碳金融领域的探索不断深入,已经从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向碳金融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参与碳金融的产品逐渐丰富,资金导向作用也日益显现,金融机构出于自身发展的战略需求将支持平台发展壮大。
碳企发展空间巨大,融资缺口为平台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碳中和不仅仅是短期的投资风口,更是涉及一系列能源结构调整,一系列技术进步,一系列发展方式转变的投资机会。这对金融行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蓝海,未来碳交易市场将迎来巨大发展契机。日益壮大的碳企产生的巨大融资需求为平台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碳企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不同,为不同类型的创新资本提供了多元化的投资窗口。碳中和相关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经营风险与增长潜力存在差异,金融机构投资不同企业产生的潜在风险与收益同样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的投资者倾向基于自身比较优势与风险偏好投资不同的碳中和相关企业,即便是相同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或是不同风险项目也会带来多元化的投资机会。
高耗能企业有内在转型需求,为金融机构助力企业转型提供了良机。在低碳发展背景下,诸多传统高耗能企业将面临经营和转型方面的压力,这些企业为了生存与发展有内在转型的需求,在转型过程中必然产生资金需求,这为金融机构助力企业转型并获取收益提供了良机。
企业可通过交易碳排放权获益,为金融机构参与碳交易提供了机遇。在降低碳排放的方式中,碳排放权交易是最有效的市场化方式。2019年,全球碳排放总量为360亿吨,其中,中国占比为29%,美国占比为15%,欧盟占比为9%。但2020年,全球碳市场总成交量约为2300亿欧元,其中欧盟占比接近90%,中国占比却很小。随着中国碳交易市场不断发展,倘若中国在碳交易、碳信用领域可以接近欧盟水平,那么中国碳交易市场将产生大量的投资机会,这为金融机构参与碳交易提供了重要市场机遇。
碳企发展初期经营不确定性大、信用信息缺乏以及抵押物不足,加大了金融机构的投资难度。在降低碳排放的政策背景下,将涌现出诸多企业开展降低碳排放相关项目。但在企业自身层面,诸多发展潜力大但规模较小的碳企在发展初期经营不确定性大、缺乏信用信息以及缺少抵押物;在外部环境层面,中国征信基础设施水平相对较低,这都增加了金融机构筛选优质项目的难度,加大了金融机构的投资风险。
高耗能企业固定资本投入高、经营理念转变难度大,加大了金融机构助力企业转型升级的难度。在降低碳排放的政策背景下,大量高碳资产加速折旧,降低了资产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增加了高耗能企业的转型成本,加之企业既有经验理念、经营经验会对企业未来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些因素都加大了高耗能企业成功转型的难度,增加了金融机构的投资风险。
企业碳排放定价难度大,加大了金融机构利用碳排放权开展金融交易的难度。目前,中国试点地区碳交易市场的价格调控更多依赖管控手段,只有个别交易市场推出了碳远期合约但成交并不活跃,投资者基础与交易机制不够丰富,碳交易的市场价格发现机制尚不完善,企业碳排放定价难度大,这不仅增加了金融机构评估相关企业价值的难度,也增加了金融机构将碳排放权作为抵押资产时的定价难度,加大了金融机构开展碳排放权业务的难度与风险。
整合政府、金融机构等社会资源,引导生产要素配置低碳行业。中国为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引导生产要素配置低碳行业。中国双碳战略的实施会对未来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方向产生重要影响,中国的产业金融将围绕“碳中和”的整个产业链条开展相关业务,相关金融组织将沿着资金的交易链寻找整个供应链,将金融服务嫁接于企业的全周期生产经营中。在此过程中,通过建立数字化“碳企链融”平台整合政府、金融机构、智库等社会资源来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会大大拓展金融长期增长的最大可能性边界。“碳企链融”平台就是致力于突破碳金融的生产边界,打造无边界金融。
多方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发挥平台各方在降低碳排放中的比较优势。政府、金融机构以及其他组织在服务碳中和相关企业时具有比较优势。例如,政府不仅可以利用政策及财政资金支持碳金融发展,还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依托于国家信用和科技信用,有机结合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将国家信用注入科技研发全过程;而某些机构在获取企业和业主的信用信息、充分挖掘抵押物价值方面具备较强的优势。平台在整合政府与金融机构资源的同时,引入工商、税务、征信等相关机构或信息平台,丰富基础信用信息的供给渠道,并探索金融征信与政府征信的可行融合模式;将融资担保、资产评估、审计等融资辅助机构引入平台,方便融资服务全流程的顺畅运行,通过“碳企链融”平台将这些组织链接在一起能更好的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为资金供需双方提供一站式高效服务。
提高碳市场的流动性和交易价格的有效性,激励企业降低碳排放。通过建立链接各资源方的平台,不仅能增加碳交易权的信息流通,还能提高碳交易权的抵押价值,有利于提高碳市场的流动性和交易价格的有效性,从而提升碳交易权的内在价值,这将激励企业出于自身收益的考虑而降低碳排放。
提高碳金融的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低碳企业融资成本。一方面,平台可以发挥自身在整合社会资源、发挥各方比较优势以及提高碳排放权价值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提高碳金融融资需求匹配时的信息获取效率、降低金融机构的贷前风控成本以及提升贷后管理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平台可以把碳中和产业内大型龙头企业作为依托,不断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中小碳企业通过平台获得优质综合金融服务,并通过数字化技术提高金融机构服务碳企业的效率,从而降低低碳企业融资成本,促进低碳项目发展。
构建碳企评级体系,设置碳企白名单。通过构建碳企评级体系,设置碳企白名单,为具备降低碳排放能力的企业提供融资便利,这为平台实施碳减排激励措施提供了重要评审基础。在碳企评级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可以联合政府组织、学术机构以及实力较强的评估机构基于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法来建立评级体系。
引入政府、金融机构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实现多方共建平台。为了充分调动社会资源,需要发挥社会各方资源优势。在平台建设过程中,应积极引入政府、金融机构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发挥政府在信用水平、政策支持、财政补贴方面的优势,发挥金融机构在提供金融服务方面的优势,发挥其他社会组织在获取碳中和相关企业信用信息、挖掘抵押物价值等方面的优势,不断增加资金供给方的数量和类型,提高碳金融的资金供给水平,同时,在建设“碳企链融”平台的过程中,链接“华新链智”,通过“华新链智”对接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等组织的国内一流专家学者满足企业“融智”需求,构建一站式、立体化、全方位的综合金融服务网络,通过平台实现各方的利益诉求,激励各方积极参与平台建设。
引入碳排放权抵押及交易机制,充分挖掘碳排放权的经济价值。碳交易的核心是将碳排放“成本化”,中国碳交易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形成碳排放定价信号,赋予碳排放权具备抵押价值与交易价值,引导整个社会实现低碳转型。在此过程中,“碳企链融”APP平台应链接全国碳交易市场,借助全国碳交易市场的交易规则与交易价格形成机制以及各参与方在开展碳金融方面的比较优势提高碳排放权的抵押价值与交易效率,从而充分挖掘碳排放权的经济价值。
引入数字化技术,覆盖项目的交易撮合、风险审核以及贷后管理全流程。平台通过引入数字化技术实现科技赋能,进而提高金融组织的运行效率,降低低碳项目的融资成本是提高平台运行效率的关键环节。以“碳企链融”平台为核心,引入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打造线上化网站及APP,将金融供给方与需求方有效链接,打通资金渠道,整合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征信等多方力量和资源,打造一站式线上融资智能生态圈,提供全方位、一站式产品服务体系和综合服务,提升金融机构精准获客、信用评估和风险管理水平,降低资金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金融机构运行成本,提高金融机构在服务碳金融相关项目的运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