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效性提升的逻辑理路与方法创新

2022-06-23 04:29赵志业赵延安
中国大学教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方法创新教学有效性新时代

赵志业 赵延安

摘 要: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效性直接关系着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政治素质过硬的人才。新时代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但當前思政课教学内容略显老旧空洞、层次性与针对性欠佳、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吸引力与亲和力不足的现状难以满足新时代的要求。为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效性,需遵循理论上讲透、实践上讲活、改革上讲清、发展上讲新的四重逻辑。针对新时代的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也亟须创新,契合运用理论分层讲授法、文化叙事传播法、多维情景体验法、焦点讨论反思法、行动学习改变法和实践锻炼提升法,以实现教学逻辑在实践中的真正落实,进而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教学有效性;逻辑理路;方法创新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对高校思政课提出了新定位与新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所强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为更好地发挥和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需从厘清教学逻辑理路以及探索契合时代背景、教学目标内容和大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入手,切实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效性。

一、新时代急切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学切实提升其有效性

新时代是当前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亟须提升自身有效性,以发挥其在培育时代新人中的应有作用。

1.新时代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提出新要求

具体而言:一是新时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优秀人才。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接续奋进、拼搏创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提升自身有效性,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实需要和青年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时代诉求,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二是新时代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时代,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效回应大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包含物质层面的美好追求和精神层面的美好追求。高校思政课作为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课程,提升其教学有效性,满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青年大学生的精神追求,是高校思政课教学自觉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必然选择;三是新时代是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的时代,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学对大学生实施精准有力的价值引领。在当前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风险挑战交织叠加的特殊时期,亟须高校思政课教学提升自身有效性,将坚定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纳入育人目标体系之中,实施更为精准有力的价值引领,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对大学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带来的冲击。

2.新时代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新要求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之间的张力迫切要求提升其有效性

如前所述,新时代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但目前思政课教学还未能有效满足新时代的要求。具体表现如下:一是教学内容略显老旧空洞,层次性与针对性欠佳。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供给侧来看,仍然存在“配方陈旧”的问题,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成长过程、社会的发展状况贴合不够。为此,需要立足时代前沿,回应发展期待,去除重复老旧的知识,告别过时老旧的案例,把鲜活的时政素材与教学内容相融合,打造全新的教学内容体系。同时,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授课对象是个体差异明显的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思政课教学要突破整齐划一的教学内容,贴合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发展状况,针对不同学生的思想困惑和问题,构建符合学生特征的、有层次和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从而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和发展期待。二是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吸引力与亲和力不足。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学方法是否与时俱进,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效果。尤其是在当今的全媒体时代,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拓宽了信息获取渠道。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提升有效性,必须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实施精准的教学方法,跟随全媒体时代发展脚步,开展具有吸引力和亲和力的教学。

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效性提升的逻辑理路

为切实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效性,实现对新时代大学生精准有力的价值引领,需在逻辑理路上厘清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效性提升的理论框架。具体而言,主要是要遵循理论上讲透、实践上讲活、改革上讲清、发展上讲新四个层面的逻辑机理。

1.理论上讲透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其定位即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门理论课。高校思政课教学理论上能否讲透,直接决定着其有效性能否实现。所谓理论上讲透,即是要运用逻辑思维能力对思政课教学涉及的理论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从而使学生理解和接受。理论上讲透,需要注重理论的分层分类、突出重点。具体而言,高校思政课理论讲透可以从理论形式上讲透与理论内容上讲透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从形式上看,要讲透宏观理论、中观理论、微观理论等方面的理论。所谓高校思政课教学宏观理论,是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发展规律的宏大的、系统的理论以及指导党和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基本理论、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等。比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即属于宏观理论。宏观理论具有较为宏大和抽象的特点,学生的接受度相对较低,但其具有深刻的内涵,尤其是方法论层面的内容对个体和社会发展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因而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必讲理论。中观理论是对某类社会现象和问题进行解释和揭示,具有较强解释力的理论,如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理论、社会主义全过程民主理论等。中观理论的特点是解释力强,学生相对易于接受。微观理论是对某一社会现象或具体事件本质的揭示与阐述,如人际交往理论、恋爱过程理论等。微观理论具有鲜明的生活气息,学生接受度较高。高校思政课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宏观理论、中观理论和微观理论交互使用、相辅相成,以助益于思政课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二是从内容上看,要讲透基础理论、重难点理论、前沿热点理论等。高校思政课教学基础理论,一方面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如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矛盾分析法;另一方面包括思政课程中每一章节的基本概念、范畴。基础理论在高校思政课教学理论体系中具有奠基性地位,在内容上也为讲好其他理论奠定了前提基础。所谓重难点理论,是根据教学目标设定的、整体章节中核心的、关系到整体章节能否讲清的理论,如个人与社会辩证关系理论,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理论等。重难点理论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上的集中体现,是教学中需要着重讲授的理论。所谓前沿热点理论,一方面包括学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前沿热点问题的最新阐释、党中央最新的科学论断以及学界权威学者专家对一系列新论断的新阐释。如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共同富裕理论等;另一方面包括对学生关注的学习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的解释,如大学生“躺平”的心理机制、大学生对国家发展充满信心但对自我发展缺乏信心现象的理论分析等。前沿热点理论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理论与时俱进的内在要求和具体表现,鲜明地体现着思政课教学的时代性。基础理论、重难点理论和前沿热点理论共同构成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论体系,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深刻把握并全面讲授这三类理论,以提升自身有效性。

高校思政课教学在理论上讲透,需处理好以下三对关系。一是要处理好理论的价值性与知识性的关系。高校思政課教学要进行知识传授,即求真,但知识传授一定是有价值引导,即求美、求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在坚持以知识性为基础讲透理论的产生、变化、发展、内容、特征、实质等基本问题的同时,以价值性为目标,在讲透理论的过程中实现价值引领,从而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学的立德树人作用。二是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系。高校思政课教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根本指导和重要内容。但在面对非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一方面,要合理吸收和借鉴其中的有益成果,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的体现。另一方面,对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糟粕进行批判,尤其是对如历史虚无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此类对大学生影响较大的社会思潮,要深入分析其产生根源、内容目的、内在实质、发展影响等,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是要处理好必讲理论与学生偏好理论之间的关系。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具有政治规定性,诸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等宏观理论和重难点理论是必讲理论。而此类理论相较于人际交往理论、大学生“躺平”的心理机制等微观理论和热点理论,学生可能更偏好后者。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在必讲理论与学生的偏好理论之间找准平衡点,立足教学大纲,围绕立德树人目标,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讲透必讲理论。同时,用宏观理论或重难点理论等更好地指导大学生认识微观理论或热点理论等偏好理论,从而实现必讲理论与学生偏好理论之间的平衡统一,进而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2.实践上讲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明确指出,理论来源于实践,并需回归实践。高校思政课教学,绝不仅是“书斋式”的理论知识传授,还要将实践中的事理提炼、上升为理论,从而发挥对实践的有效指导作用。因此,实践上讲活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逻辑理路。所谓实践上讲活,就是立足于时代背景,运用辩证思维对中国现实社会中存在的诸项实践活动进行全面深刻的分析,帮助学生深化理解。在实践上讲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讲活物质生产实践。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讲活物质生产实践,尤其是要讲活新时代背景下的物质生产实践。如讲活国家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发展新兴产业等,引导学生形成深刻认识。第二,讲活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在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人们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社会关系。面对当前新时代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时代背景,高校思政课须讲活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包括讲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道德、法律等方面的发展与进步。第三,讲活科学文化实践。科学文化实践是创造科学、艺术等精神文化产品的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实践活动蕴涵着巨大的社会效益。高校思政课教学要讲活新时代的科学文化实践,即是要讲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艺术、教育,以及各行各业的前沿实践,如我国在航天科学、生物科学、信息技术等领域的积极探索与突破性进展。对高校思政课教学而言,讲活物质生产实践是基础,讲活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是重点,只有从整体上讲清这三类实践活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效性才能得到提升。

高校思政课教学在实践上讲活,需处理好两组关系。一方面,要讲好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张力关系。实践是理论的源泉,理论是实践的指引。理论与实践基本是相辅相成、平衡发展的,但在现实生活中,理论与实践也存在张力。高校思政课教学要解释好理论与实践的张力,需要讲清以下两种情况:一是讲清理论与实践在一些情况下的相对不对称。理论与实践基本是平行发展的,但因为诸多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理论与实践相对不对称的情况,具体表现为理论相对滞后于实践,或实践相对滞后于理论。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将此种相对不对称的情况讲清楚。如“马克思所开创的以共产主义为目的的世界历史理论”,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实践存在着一些相对的不对称,就需要把这个相对不对称的原因讲授清楚;二是讲清楚理论的相对简化性与现实的相对复杂性之间的关系。理论产生于实践,是对实践的高度概括和凝练,高校思政课教学在讲授理论时,针对的是社会现实当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不可能对社会现实和社会问题进行面面俱到的解释。但是,由于新时代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多变,以及学生的思维存在一些极端或片面的倾向,可能会用一个微观的社会现实来否定理论。因此,需要将理论的相对简化性与现实的相对复杂性之间的张力关系讲清楚,既不能脱离复杂的社会现实而空谈理论,也不能只看眼前个别现实而忽视理论的长远指导性。另一方面,要讲好日常实践与创新实践之间的关系。人类社会是在日常实践与创新实践的交替变化中不断发展的。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既离不开诸如优化经济结构、发展新兴产业这类常规实践,也离不开诸如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国产航母、纳米催化等创新实践。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将这两类实践讲得生动鲜活,引导学生既注重日常实践,同时也注重创新实践,让思政课教学既接地气又冒热气,通过“有历史、有故事”的实践讲授,引领学生体会历史纵深感和时代画面感,帮助其深化对社会实践的理论理解和情感体验,提升思政课教学有效性。

3.改革上讲清

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最突出、最鲜明的特点,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活力之源。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在改革上讲清,深化大学生对改革的认识,引导其成为改革创新的生力军。具体而言,一是要在纵向上讲清改革的历史沿革。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以贯之的时代主题。尤其是近四十余年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领导人民进行了广泛深刻的改革,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实践证明,改革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活力之源。但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适应时代环境、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进入新时代,改革正处于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这就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学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历史沿革和发展趋势讲清楚,通过系统梳理与回顾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宝贵经验、时代价值等,引领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二是要在横向上讲清楚改革涉及的不同领域。国家改革是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诸多领域的全面改革。高校思政课教学,既要将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布局讲清楚,又要根据学校与专业特色将各行各业的重点领域讲清楚。在讲清党中央制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战略考量基础上,结合不同学校的学科特色,讲清全面深化改革在不同行业及重点领域的基本要求。如结合农林大学的学科特色,讲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院校在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服务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全面发展等方面应尽的职责与使命等。

高校思政课教学在改革上讲清,需处理好以下三组关系。第一,要讲清改革与守法的关系。在改革的过程当中,可能会出现触及法律和政策红线的情况。因此,讲清改革与守法的关系至关重要。高校思政课教学,要讲清守法对改革发展稳定的基础性、规范性和保障性作用。引导大学生认识到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追求最大限度的物质利益具有正当性、合理性,但应以遵守法律和政策为前提,必须树立规矩意识,明确改革中遵纪守法的价值要求。第二,要讲清改革与守诚的关系。国家的改革,尤其是经济领域的改革,在市场经济逐利性的驱使下,部分市场主体可能会出现无视社会道德与公共价值的情况,继而引发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的制假售假、寻租受贿、腐败堕落等不良社会现象。高校思政课教学要讲清改革与守诚的关系,引导大学生自觉进行思想道德建设,成为国家改革的生力军。第三,要讲清改革的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之间的关系。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坚持两点论、全面论和重点论,在整体推进的基础上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高校思政课教学,要讲清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之间的辩证关系,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是推动改革事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4.发展上讲新

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在发展上讲新,就是既要立足本国实际,还要坚持世界眼光,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讲好中国与世界的发展故事,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发展上讲新,具体而言,一方面,要立足本国实际,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新观念、新判断、新理论、新思想、新故事讲得有新意,有新突破。另一方面,要坚持世界眼光,立足于更宽、更广的视野,把国际社会中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讲得有新意,有新突破。

高校思政课教学在发展上讲新,需处理好以下三组关系。第一,要讲好国内发展与国际发展之间的关系。新时代国内发展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中国与国际上的其他国家关系密切而复杂。面对新时代复杂多变的形势,我国需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要讲清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诸领域发展的现实状况,以及中国与世界各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发展与国际发展紧密融合的关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自觉推进内外良性健康互动。第二,要讲好发展的长远目标与短期目标之间的关系。任何目标的实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国家发展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过程。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讲清楚国家发展的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引导大学生脚踏实地、力所能及地投身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第三,要讲好发展的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之间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统一,既有国家政府层面的顶层规划,更有各个地方基层基于本地实际的积极尝试。高校思政课教学,要讲好发展的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之间的辩证关系,引导学生全面地看待发展、把握发展,在抓住关键环节发展的同时也注重整体发展,实现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良性互动、有机结合,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

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效性提升的方法探索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效性提升,不仅需要对教学的内在规律性逻辑理路进行清晰阐释,还需要探索契合时代背景、教学目标内容和大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法,以实现教学逻辑理路在实践中的真正落实。基于此,提出理论分层讲授法、文化叙事传播法、多维情景体验法、焦点讨论反思法、行动学习改变法和实践锻炼提升法六种方法,以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

1.理论分层讲授法

理论分层讲授法,是从学生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条件和兴趣偏好的实际出发,将具体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能够有效接受的不同层次的理论,并根据不同理论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的教学模式。理论分层讲授法的运用,重点在于对教材进行系统全面的梳理后,将具体的教材理论向教学理论进行转化,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的理论,针对不同层次的理论在课堂上展开深入浅出的讲解,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其他理论资源之间的关系,最终使理论以学生可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呈现。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方法。第一,“理论定位”讲授法,即依据教材大纲,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選取适宜的理论进行讲授。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需要运用宏观理论讲授“新时代”的内涵、特征等问题,运用中观理论讲授社会主义道德问题。第二,“理论配合”讲授法,即将不同形式或内容的理论配合运用于对某项内容的讲授中。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将宏观理论、中观理论与微观理论配合使用于教学中,便于学生接收,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如讲授社会主义道德时,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道德的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相融合,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非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有益成分的配合展开讲授,引导大学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寻求发展的新境界。第三,“理论拆解”讲授法,即将内容丰富、层次性强的某项理论进行拆分阐释,引导学生将理论学习落细落实。如讲授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就需要将其进一步拆解细化为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理念、法治思维,在将理论细化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实现对理论的深刻理解。

2.文化叙事传播法

文化叙事传播法,就是将具体的实践、发展、改革中的事件置于历史文化脉络、情景中讲授,加深学生理解宽度和深度的方法。具体而言,一是要将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相结合。一方面,要在历史文化情境中讲好国家大事与个人之事的关系。个人与国家相互依存、密不可分。高校思政课教学,可以在讲授国家大事时将个人之事穿插之中,也可以通过讲授个人之事反映国家大事。如在讲授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就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家大事与个人之事的关系,自觉确立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不能仅将其局限于个人层面、近期的生活理想、职业理想等。另一方面,要讲好大道理与小事理的关系。在讲明白大道理的同时,还可以用小事理烘托大道理。如脱贫攻坚战既是马克思主义人民理论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运用,也是促进国家发展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举措,与每个人生活质量的提升和精神世界的丰富息息相关。二是要将文化叙事传播的技术,如外化、解构、重构、见证等运用到思政课教学中。比如,讲授中国改革开放史,先从中国改革开放史中挑选出某个重大的历史事件,站在他者的角度看待此事件,对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发生条件、发展脉络及演进趋势等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对这个事件的新理解,而后通过朗读、演讲等方式对其进行见证纪念。通过运用文化叙事传播技术,增强大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性认知和情感体验,进而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

3.多维情景体验法

多维情景体验法,即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不同的方式手段,通过设置不同的场景,让学生进行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各个方面的体验。高校思政课教学运用多维情景体验法,要体现思政课教学的有情有义,有滋有味,从而增强教学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提升思政课教学有效性。具体而言,运用多维情景体验法,要注重围绕教学大纲选择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设计情景体验式教学主体及方式,同时也要注意体验活动之间的层次性与逻辑性,使体验活动呈现出层层推进的螺旋式上升状态,最终呈现整体性状态与效果。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在“时代新人”内容系统讲解之后,可以设计“新时代与大学生规划”主题活动,应用人类学访谈、焦点解决等方法激发学生对新时代以及自我人生发展规划的情感表达;借助专业教学卡片、艺术表达、校史讲解等,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认知和体验;继而,通过参与协同以及深度交流,强化学生对“新时代与大学生规划”内涵、关系、价值等问题的理性认知,深化学生对个人与社会辩证关系的情感体验,提升思政课教学有效性。

4.焦点讨论反思法

焦点讨论反思法,指教师针对热点、难点问题与学生进行深度讨论交流,在此过程中督促学生反思、引导学生思考、引发学生共鸣,使思政课更具感染力、吸引力,进而提升教学有效性。高校思政课教学运用焦点讨论反思法,需要做好以下环节:第一,选择焦点问题。把握好学生需要的根本点、学习的兴奋点、情感的激发点,问题设计要兼具思维性与挑战性、开放性与探索性、准确性与适切性、层次性与条理性。第二,组成焦点小组。根据学生需要和教学目标设置讨论主题,通过场景再现等新型教学模式,紧扣焦点,组成焦点小组,进行讨论,课下进行评价反思,为之后更有效的讨论奠定良好基础。第三,组内和组间聚焦讨论。要加强小组内与小组间的交流探讨,注重乐学情境的创设与自主交流的激发,以提升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参与度和体验感。第四,反思、总结与践行。在鼓励和尊重学生充分表达意见的基础上,针对焦点小组探讨结果,进行反思、总结,并引导学生自觉将其落实到行动之中,以实现思政课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5.行动学习改变法

行动学习改变法,指在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参与下,在遵循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建议与看法,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依照学生的意愿开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随时结合学生反馈的意愿进行教学调整。此方法建立在教师与学生共同反思与行动的基础上,是“做中学”的过程。其目的是为引导学生把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作为一种责任、提升其思想觉悟。高校思政课教学应用行动学习改变法,要做到以下要求:第一,制定行动学习方案。在遵循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充分讨论上课的方式、手段和内容,并从学生的角度拟定其要实现的教学目标。第二,反思行动学习方案。通过自我反思、与学生间对话交流、同行专家意见建议的采纳,反思制定的行动学习方案。第三,重新制定并实施行动学习方案。依据总结出的反思结论,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实施给自己制定的教学规划。

6.实践锻炼提升法

实践锻炼提升法,即通过亲身参与和情感体验,在创造性的实践锻炼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提升自身有效性,就要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主题衔接、课上课下形式交叉互补、校内校外资源充分整合,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拓宽实践教学路径。具体而言,高校思政课教学运用实践锻炼提升法,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实践,如参加思政课教学助教团,使其在教学实践参与过程中进一步深化理性认识、提升自身素养;二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一类是社会调查实践,比如,引导学生针对“改革开放40余年取得的社会成就”主题进行深入的社会调查,通过拍摄视频、撰写演说稿等方式进行汇报;一类是挂职锻炼,比如,引导学生到祖国需要的地方进行扶贫支教。通过社会调查实践和挂职锻炼,可以帮助学生在深入社会、深入群众的过程中,全面深刻地理解国情、体察生活、感悟现实,锻造自己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与成长。三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帮助学生在创新实践参与过程中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如在当前的网络信息时代,指导学生积极参与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

[2]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01).

[3]毛澤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2.

[4]吴宏政.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的叙事主题[J].中国社会科学,2021(05):4-25,204.

[5]靳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5):15-17.

[本文是2021年度陕西本科和高等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1BY015)、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1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思政课‘分层理论+多维体验’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Y2103224)的科研成果]

[责任编辑:周晓燕]

赵志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赵延安(通信作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书记、院长,教授。

猜你喜欢
方法创新教学有效性新时代
高中体育教学思路与方法创新
浅谈青少年足球运动体能训练的方法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初中政治课的“激趣”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精细化浅析
提高物理校本作业有效性的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