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研究的计量分析与展望

2022-06-23 00:45杨捷闫羽
中国大学教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计量分析金课

杨捷 闫羽

摘 要:近年来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已成为我国教育研究的新热点之一。本研究运用VOSviewer文献计量分析工具,对2015—2021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以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研究为主题的文献进行计量分析,以期探究研究的态势和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研究呈快速增长态势,但尚处于初始阶段;研究方向具有政策性,研究内容具有基础性,研究群体具有分散性,研究领域具有多学科性。未来发展趋势将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厘清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外延,探索课程的技术赋能以及在“四新”建设中的作用。

关键词:一流本科课程;“金课”;研究态势;计量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2018年6月,教育部召开了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强调本科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是推进课程内容更新和课堂革命;同年8月,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中要求,制定本科教育行动计划,努力建设一流本科、一流专业,打造“金课”,培养一流人才;2018年9月,又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提出建设“双万”一流线上线下精品课程。2019年4月,教育部正式启动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在正式文件中首次出现“一流课程”的表述,在同年10月印发的《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中,正式提出“一流本科课程”的概念,阐释了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总体要求、建设内容、“双万计划”和组织管理。2020年11月,教育部公布了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

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政策牵引推动了相关研究的迅速崛起。截至2021年9月,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研究呈现爆发式增长,并逐步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新文科”等理念融入其中。鉴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具有政策性、实践性和学科性,准确把握研究现状和趋势、洞察研究前沿动态有益于明确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从而拓展研究视角、提高研究质量。故此,本研究运用VOSviewer文献计量分析工具,通过对当前我国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研究进行量化分析,呈现研究态势,展望未来研究发展的趋势。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工具

目前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研究发文量逐年上升,涉及领域、学科、专业十分广泛,作者群体繁多,如仅依靠文献分析研究显然无法完整呈现研究态势。英国文献学家布拉德福提出了“文献分散定律”,即高影响力的学术论文通常集中或分散呈现于特定领域的核心刊物上,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学科的研究现状、学术水准和发展趋势。因此,可以运用现代文献计量分析的技术工具,通过梳理、绘制、分析文献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涵盖领域,综合运用数理、图形学与信息可视化技术等理论与方法,揭示当前我国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研究现状。本研究运用VOSviewer对讨论主题的相关文献进行关键词以及作者等信息分析,充分发挥计量分析工具在聚类技术方面的独特优势,通过生成研究聚类呈现出研究热点。

2.数据来源与筛选

本研究选取的文献属于哲学社会科学范畴,涉及教育学科跨领域的研究,主要包括高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学原理、教育技术学等。鉴于此,研究从中国知网界面期刊的高级检索中进行全文检索,学科类别选择“哲学与人文学科”“社会科学I辑”和“社会科学II辑”,文献类型选择为期刊论文,以北大核心与CSSCI中的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研究文献为对象,时间区间为2015年1月至2021年9月。以全文“一流本科课程”(词频为2)或“一流课程”(词频为2)或“金课”(词频为2)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共获得文献记录779条。在此基础上,经人工识别,剔除征稿、会议综述、通知类等文献,筛选出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直接相关的文献769篇,将选取文献作为研究的样本数据进行处理,并绘制数据筛选流程图。

3.数据处理

本研究综合采用知识图谱呈现与分析法研判数据,主要侧重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研究的态势与前沿领域。首先,将获取的文献研究数据导入EndNote进行文献管理,并借助Excel表格对研究样本的时间分布、学科分布、期刊分布与机构分布进行量化统计,得到可计量图表。其次,将数据以EndNote文献格式导入到VOSviewer计量分析工具中,分析类型选择作者合作与关键词共现,绘制出作者共现图谱和关键词共现图谱,并基于此对一流本科课程研究现状进行研判和归纳。

三、研究态势分析

1.时间分布

研究依据文献计量学“洛特卡定律”,将年度发文数量作为衡量研究程度和研究者对该问题研究兴趣和效率的指标。具体方法是,借助Excel对获取的文献进行年度数据统计,绘制出年度论文发表分布图(详见图1)。据此可以得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研究的刊文量2015年仅为2篇,2018年有18篇,2019年迅速增加到179篇,2020年猛增到351篇,截至2021年9月已刊發205篇,发文量持续攀升。这种文献呈现时间分布现象与教育部召开的一系列会议时间节点高度相关,一方面体现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研究的政策导向,文献均依据教育部发布文件或会议精神进行解析;另一方面也说明研究刚刚起步,作者通常依据自身专业和知识结构得出初步结论,较为集中阐释宏观意义和微观概念,如“建设中国‘金课”“‘水课与‘金课之我见”“高校‘金课建设”等。

2.学科分布

借助EndNote文献管理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统计,罗列出刊文量排名前十的专业类别(详见表1)。其中高等教育位列第一,占总发文量的52.4%,教育基本理论位列第二,占10.7%;理、工、医等学科领域占13.6%,主要涉及计算机、医学教育、生物学、工业通用技术等。这反映了两个方面的态势:第一,当前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学科领域,说明一直以来我国教育学科在高等教育改革和研究方面的前沿意识和引领性,以及为政策提供咨询服务和理论论证的自觉性。第二,研究受政策导向牵引,开始呈现探索学科或专业课程建设的尝试。教育部在课程建设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聚焦“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四新”),加强多学科思维融合、产业技术与学科理论融合、跨专业能力融合、多学科项目实践融合,建设一批旨在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一流本科课程。从学科分布数据上看,教育学、计算机、医学、生物学、文学等涉及“四新”的文献在研究中占有较大的权重。4E4B3ECD-6F25-477A-A6DC-96FD1AEFF653

3.期刊分布

从数据呈现结果来看,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研究的文献主要刊登在高等教育类期刊上,与学科分布基本一致(详见表2)。由此说明高等教育类期刊致力于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服务,倡导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反映了它们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前沿问题的准确把握和敏感性。除此之外,发文期刊还分散于教育技术学类、职业技术教育类等刊物。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研究的另一维度,即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一流课程,表现为探讨如何建设线上课程、线上线下混合课程,以及如何将现代智慧教学手段运用于课堂教学。同时,这类期刊分布主要以教育类期刊为主,较少涉及计算机类、医学类、工学类以及其他人文社科类期刊,从而表明研究尚处在一般理论层面,在具体学科或专业课程与教材建设研究中则是浅尝辄止。

4.机构分布

分析研究机构可以发现研究共同体的分布情况,从而衡量其对研究的贡献与推动作用。发文量超过10篇的机构共6所,南京大学发文量居首,共19篇,华东师范大学为16篇。发文频次超过10篇的机构均为综合性大学和教育学科综合实力排名居前的师范大学(详见表3)。这体现出三个表征:第一,许多综合性大学设有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专门从事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主力军。如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等。第二,拥有一流教育学学科的师范大学研究实力强劲。华东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高等教育研究基础雄厚,一定程度上引领了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研究的方向。第三,发文量居前的均为“双一流”建设高校。教育部有关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意见中提出,应坚持分类建设、扶强扶特原则,要求高校找准办学定位,建设适应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流本科课程,重点支持已有建设基础、取得明显教学成效的课程,让优的更优、强的更强。因此,“双一流”高校得益于政策扶持,再加上强大的科研与师资力量、学科平台,具备了较强的研究实力,率先成为研究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主要共同体所在地。

5.作者分布

研究借助VOSviewer计量分析工具呈现出研究的作者共现网络图谱,分析类型选择作者合作,设置阈值为2,将可视化权重选择为文件数,共得到90个项目。其中排名第一的吴岩发表9篇文章,其发表在《中国大学教学》2018年第12期的《建设中国“金课”》一文,截至2021年9月被引数已经达到了1222次,为所有研究中被引数和下载量最多的文献。

作者群。

将分析类型选择为作者合作,设置阈值为2,可视化权重选择为相关度,可以发现有27个族群存在合作关系。其中合作关系强度指数最高的为6,分别来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海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与闽南师范大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理工科类高校作者合作现象较为普遍的现实。

显而易见,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研究的作者群体涵盖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一线教育工作者,研究人员数量众多,研究力量逐渐增强,研究群体初步形成。同时也发现,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刚刚起步,正在实现从政策层面到理论层面再到实践层面的转变,目前存在着核心作者发文数量较少、核心作者群尚未出现、研究团队分散且合作力度较弱,以及缺乏系统研究成果的现象。

四、研究前沿热点

关键词是论文核心观点、内容提炼与表达的产物,关键词的数据处理有助于判断研究热点所体现的前沿动态。借助VOSviewer工具进行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辨析图表呈现的清晰度与有效性,统计出现频次(Occurrences)≥5

的关键词共计88个(详见图2)。依照关键词出现频次由多至少进行排序,可绘制出现频次位列前十的关键词(详见表4)。由此可以看出,“金课”一词频次最多,这说明自2018年起此概念在相关政策性文件中被正式提出后,常用来指代一流本科课程,且使用广泛成为习惯;教育部出台实施意见后,“一流本科課程”概念虽正式提出,但在文献具体运用过程中仍广泛使用“金课”一词,或泛称为“一流课程”;再者,研究者开始聚焦于构建路径研究,因此“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人才培养”以及“课程建设”等关键词逐渐增多,反而影响了“一流本科课程”成为核心关键词。

将表4与图2内容进行进一步合并、整理与聚类分析,可以概括出我国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研究的四个聚类。

1.聚类1:一流本科课程概念研究

聚类1主要包括“金课”“课程思政”“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新时代”等关键词。在该聚类中,研究者主要辨析一流本科课程的概念,具体分为内涵辨析与特征辨析。在内涵辨析方面,陈宝生最先提出“金课”是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课程。随后提出的主要观点有:从语义角度出发,认为“金课”就是含金量高的课程和高质量课程的统称[1];从功能角度出发,认为“金课”就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育人目标的课程[2];从课堂效果出发,认为“金课”是教师和学生都能感受到快乐的课、学生参与度高的课、具有学术境界的课。在特征辨析方面,吴岩率先提出“金课”的特征是具备“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3]。其他研究补充认为,“金课”的“两性一度”应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核心特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批判性思维、促进学生健全的人格修养[4];“金课”的特征具有多元性,诸如具有教学的难度、深度、广度、高度、强度和精度等特征[5]

2.聚类2: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路径研究

聚类2包括“金课”“高等教育”“本科教育”“新文科”“深度学习”“通识教育”以及“课堂教学”等关键词,该聚类研究主要涉及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路径。就宏观层面而言:首先,一流本科教育是一流本科课程的集合,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既是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也是必然路径。研究认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作为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一流的教学与科研的支撑,应坚持“以本为本”理念,将振兴本科教育作为外部保障,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创造实现条件[6]。其次,新文科为人文与社会学科提供了顺应时代发展的机遇,是实现文科类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创新路径。研究指出,新文科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提出了六项建设要求,即以新理念为引领、以新需求为导向、以新品质为主线、以新文化为内涵、以新融合为手段、以新模式为重点[7]。就微观层面而言:其一,深度学习作为衡量课程质量的关键标尺,是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内在路径。研究提出,课堂的质量并不取决于环境和资源如何、授课教师的头衔怎样,而取决于学生学到了什么、学生获得了什么样的成长和发展,一流本科课程的判断标准应该从“教的视角”转向“学的视角”,即应该按照学生是否采用以及有多少学生采用了“深度学习”法作为判断的标尺[8]。因此,深度学习作为一种质量话语乃至质量观的转向,指向于对“学生”和“学习”的回归,这其实是从根本上回归到本科教育的终极意义,即“大学的使命就是通过促进学习而把青少年转变为成人”[9]。其二,通识课程是一流本科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优质通识课程、提高通识教育质量成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关键路径。研究表明,提高通识教育质量不仅需要任课教师对课程涉及的知识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还需要采用“学生中心”的教学方法,且对学生提出有挑战性的要求,最关键的是需要高水平的教师开设通识课程[10]。4E4B3ECD-6F25-477A-A6DC-96FD1AEFF653

3.聚类3:一流本科课程标准研究

聚类3主要包括“教学改革”“人才培养”“两性一度”“课程体系”“新工科”“水课”等关键词,研究主题聚焦一流本科课程的标准及其结构。在课程标准上,研究认为一流本科课程标准不同于精品课程,并非选拔性标准和具体性标准,而是基础性标准和原则性标准;“深度学习”才是一流本科课程的考量标准,它不是一个终极化、确定性的标尺,而是一種理想性、程度化的标准[11];高阶课堂、对话课堂、开放课堂、知行合一、学思结合是构成“金课”的标准[12]。在课程结构上,研究认为应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策略、教学组织与实施、信息技术应用、特色与创新五个方面组成[13];课程标准结构应该包括高阶思维的教学目标、基于学术性教学的深度学习、旨在成长的发展性评价[14]。总体而言,大多数研究认可“两性一度”标准,同时也提出应包含先进的教学理念、优秀的教学团队、有效的课程目标、合理的课程设计、先进的课程内容与科学的课程评价。

4.聚类4: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教学实践研究

聚类4包括“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慕课”“课堂革命”“教学模式”“信息技术”等关键词,此类研究围绕国家“双万计划”,凸显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打造一流本科课程。对于线上课程而言,研究认为,需要重点抓好教学微视频的设计、互动机制的建立、混合式教学机制的运用以及检验与评价机制的构建四个环节,并且以良好的建设基础、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强大的教学团队、精细化的教学内容和完善的运行维护确保其内在品质[15]。对于混合式课程而言,研究提出,“互联网+”催生出新的教育生产力,推动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实践探索,逐渐成为高等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和高校教学改革的常态化手段[16];混合式教学创设的学习环境更有利于高阶目标的达成,但同时也要全面思考,不仅对目标进行精准和高阶的定位,而且考虑评价、内容、方法、资源等方面的设计,充分发挥线上和线下的优势[17]

对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而言,研究提出,此种课程理念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搭建信息化实验教学平台和共享优质实验教学资源为目标,建立实验教学、科研实践和创新创业3类教学实验平台,通过课堂教学、科学研究、实践实训和技能考核四种方式,提升高等教育实验教学质量和实践育人水平[18]。对于社会实践类课程而言,研究显示,应该侧重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五、讨论与思考

1.研究特点

通过文献计量分析发现,目前我国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研究尚在初始阶段,其主要研究特点表现在研究方向、研究领域、研究内容和研究群体等方面。

首先,研究方向的政策性。2019年10月之前的相关研究受《实施意见》精神牵引十分显著,主要侧重一流本科课程的概念与内涵、建设原则、建设内容等问题。研究者普遍运用高等教育理论和学科理论对一流课程建设的核心理念开展先导性讨论,力图呈现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基本理论框架,即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内在逻辑、外部条件及建设标准,并从宏观视角阐述“两性一度”的内涵和外延。随着教育部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办法的颁布,研究方向有了明显转变,逐渐趋向一流学科或专业的课程建设。其中对课程思政“金课”建设、应用型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以及高职院校优质课程建设的研究尤为突出,研究视角也开始关注课程的具体建设路径。同时,各类学科的研究者逐步将一流本科课程理念融入具体专业课程建设研究之中,探索了各专业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设计等问题。

其次,研究领域的多学科性。当前研究主要聚焦高等教育学领域:在专业分布上,属于高等教育专业的发文量占52.4%,涵盖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研究的主要成果,重点为一流课程建设理论构建;在期刊分布上,位列发文量前十的期刊中包含6份高等教育类刊物,是研究成果发表的主要阵地;在学术机构分布上,发文量靠前的多为“双一流”高校的高等教育研究院(所)或教育学院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它们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研究提供了理论导航和实践指引,展现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主力军的学术影响力。与此同时,其他学科也开始从专业视角探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如教育基本理论,发文量占10.7%)、一流应用型课程的建设标准(如职业教育,发文量占6.5%)、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如计算机科学及应用,发文量占5.3%)、临床实践课程专业标准(如医学教育,发文量占3.5%)等,已初步显露出多学科研究并进的态势。

再次,研究内容的基础性。从整体上看,当前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研究基本上属于基础研究,重在探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本质和规律,从中发现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方法,具体表现为对一流本科课程的核心概念、理论基础、建设标准和构建路径等问题的研究。其中,概念研究主要侧重对教育部发布文件和会议精神中的新提法、新名词、新概念进行解读,进而界定一流本科课程的本质和内涵,为课程建设从政策层面转向理论层面作出铺垫;理论基础研究则基于概念解析探索课程建设的理论支撑与基础,试图将研究从政策层面转向理论层面;标准研究侧重于探讨一流课程的结构和建设内容,为研究从理论层面转向实践层面奠定基础;路径研究则将概念、理论基础与标准融入具体学科的课程建设当中,促进研究从理论层面转向实践层面。

最后,研究群体的分散性。依据普赖斯定律,虽然总体发文量呈上升态势,但核心作者发文数量低于总发文数量的一半,研究群体之间合作程度较低、团队合作发文量偏少,这说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高水平研究团队与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此种情况也符合研究热点产生初期的表征,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政策驱动下的课题研究能够在短时间内引起广域范围内学者或研究者的兴趣,但研究理论与方法所持各异,研究共同体还未形成;知识图谱所呈现的作者分布图像也显示研究者数量众多且专业背景各异,其学术视野、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均具有专业特征,势必形成借助多学科范式多方位探讨多样性的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研究形态。4E4B3ECD-6F25-477A-A6DC-96FD1AEFF653

2.研究展望

研究选取出现频次超过十次的关键词,形成时间分布图,分布图显示,“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新文科”“新工科”等关键词在近两年出现较多,而“金课”等关键词已不多见,表明当前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开始呈现出新的研究趋势(图3)。

第一,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就研究深度而言,相关研究将深化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内涵与价值,整合课程建設的核心概念,加速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研究的理论化与系统化,对接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提升、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高校特色发展、创新发展等新政策、新思想。就研究广度而言,一方面研究将辐射到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之中,探索打造“金课”体系、优化教学设计、实施虚拟仿真和混合式教学的路径与方法;另一方面现有研究领域将全面拓展,扩散到“四新”各学科的研究之中,并紧紧围绕“双一流”建设培养一流人才的目标,重点研究一流本科课程助力一流专业、一流成果建设的理论支撑和实施策略,以及如何构建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师发展体系,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夯实基础。

第二,课程思政将成为研究的新热点。2020年以来,“课程思政”“立德树人”及“一体化建设”等关键词开始成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研究的高频词。课程思政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目的均强调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既是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出发点,也是实现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必由之路。课程思政从一个全新视角丰富了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内涵,规定了一流本科课程的建设准则及在立德树人方面的引领性和可行性。未来课程思政之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研究的价值将愈发受到关注,研究者将重点阐释课程建设的思想性、政治性与科学性,彰显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所蕴含的思政元素。

第三,研究将更加重视课程的技术赋能。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实践层面的积累,“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虚拟仿真”等关键词在2020年后出现频率骤增,显示先进的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不断出现在课程建设研究中。许多一流本科课程脱胎于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或慕课,其建设之初就具有“互联网基因”,计算机、材料、化工、医学等学科率先开展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学科课程建设的研究,未来将会深化学生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学习评价的研究,强化研究性学习和提升课程学习广度的研究。可以预见,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研究将围绕如何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教学时空,用“互联网+”催生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开展具有示范性、先进性和实践指导性的高水平研究。

第四,研究前沿将聚焦“四新”。计量分析显示,“新文科”“新工科”“人才培养”等关键词近年来逐渐增加,预示“四新”将成为当前及未来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研究的重中之重。“四新”建设作为“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的总目标,在提升高等教育竞争力、振兴本科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具有前瞻意义,其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而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正是实现“四新”愿景的主要载体,成为“四新”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思考如何将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融入“四新”建设研究之中,他们冀望立足院校办学特色和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打造彰显中国特色、顺应社会发展需求、体现学生发展中心、融合现代技术的创新型一流本科课程。

参考文献:

[1]邓忠波.大学课程中“水课”现象审视与“金课”建设进路[J].中国电化教育,2020(4):68-74.

[2]戴天娇,陆涓,戴跃侬.立德树人语境下之“金课”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20(17):59-61.

[3]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4]董立平.关于大学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理论探讨——基于中国大学“金课”建设的反思[J].大学教育科学,2019(06):15-22,120.

[5]李芒,李子运,刘洁滢.“七度”教学观:大学“金课”的关键特征[J].中国电化教育,2019(11):1-8.

[6]彭道林,贺婷.课程与一流大学的本科教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9,18(02):31-35,111.

[7]黄震方,黄睿,侯国林.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课程改革与“金课”建设[J].旅游学刊,2020,35(10):83-95.

[8]吕林海.“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大学“金课”——历史逻辑、考量标准与实现路径之审思[J].高校教育管理,2020,14(01):40-51,62.

[9]德雷谢维奇.优秀的绵羊[M].林杰,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16:69.

[10]马凤岐.建设“金课”是提高通识教育质量的关键[J].高校教育管理,2019,13(04):57-63.

[11]汤晓蒙,何昕,杨婕.有关“金课”概念的省思[J].高教探索,2020(10):67-72,87.

[12]李志义.“水课”与“金课”之我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24-29.

[13]谢幼如,黄瑜玲,黎佳,等.融合创新,有效提升“金课”建设质量[J].中国电化教育,2019(11):9-16.

[14]汤智,计伟荣.金课:范式特征、建设困局与突围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20(11):54-59.

[15]孙长永,闫召华.法学专业线上一流课程的实践探索与思考——以西南政法大学“刑事诉讼法学”MOOC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21(04):21-27.

[16]韩筠.“互联网+”时代教与学的新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19(12):4-7.

[17]刘徽,滕梅芳,张朋.什么是混合式教学设计的难点?——基于Rasch模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方案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0(10):82-87,108.

[18]王晓敏,高志强,闫晋文.国内高校材料学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发展探究[J].中国大学教学,2021(03):78-85.

[基金项目:2021年河南省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地方高校国家级一流专业新文科课程与教材体系建设实践探索”(2021JGLX029)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周晓燕]

杨 捷,河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4E4B3ECD-6F25-477A-A6DC-96FD1AEFF653

猜你喜欢
计量分析金课
“金课”建设背景下光传输技术课程的建设实践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心目中的“金课”
新时代高校课堂教学改革新探
高校本科教育“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刍议
打造以本为本的学前教育“金课”
能源诅咒视角下成都经济区绿色发展研究
宝鸡文理学院科研论文计量分析
企业所得税会计新旧准则的变化分析
居民消费水平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