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未来教育家型教师培养:基点、特质与路径

2022-06-23 02:46李贵安白玉
中国大学教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特质培养路径师范生

李贵安 白玉

摘 要:2007年5月《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教育实施办法》出台,明确提出“培养造就大批优秀教师和教育家”。此后未来教育家的培养多次被政策提及,表明时代对教育家办学治校的呼唤。迄今,师范大学已培养和造就了一批高质量基础教育人才,毕业生较为充分地体现出对于优秀和卓越教师角色的胜任,切实为区域教育振兴战略做出了贡献。然而,目前师范大学对于具备未来教育家型教师潜质的师范生培养体系建构关注还不够。另一方面,教育实践中教师缺乏向未来教育家迈进的意识与规划,同样缺乏相应素质与能力的支撑。本文在阐述未来教育家型教师培养基点的基础上,分析建构未来教育家的特质模型,并创新“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特色育人体系,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探索通过学校教育对未来教育家型教师进行早期培养的路径。

关键词:师范生;未来教育家;特质;培养路径

一、未来教育家型教师培养的基点确立

1.社会性基点:“教育家办学治校”的社会需求

现阶段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办学者存有专业化欠缺与教育规律认知匮乏之隐忧。办学难以避免会引发少数优质教育资源的供需失衡,从而由教育问题转化为社会民生热点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借助教育家的智慧与力量来重塑我们的教育,探索可供依托的方法与路径实现困境的突围与质的提升。

关于教育家办学有三种常见的解釋之争,其一为由已被承认的教育理论家办学,其二为用教育家的理念、方法和经验去办学,其三为在办学的过程中培养造就教育家。虽然在现实中前两者较为普遍,但考虑到基础教育领域的教育家需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前期学校教育的培养造就无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事实上,许多教育家也恰恰是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很好地发展相关特质,才在后续实践过程中逐渐成为“教育家”。

教育家办学具有高度的理论与实践的耦合性,推行智育的同时也是谱写五育并举的篇章,厚植的爱国情怀和独特的办学理念更是涓涓细流进入学生的心田。他们带领学生领略探求新知路上秀丽的风景,为学生提供有特色的高品质教育、更广阔和多样化的发展空间,最终通过优秀学生的培育和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收获学校品质的提升。

2.政策性基点:“未来教育家型教师”培养的政策导向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已进入核心区,势必步入教育家主导的时代。以往我国在处理教育均衡和优质问题时往往着重考虑均衡,包括东部和西部均衡、农村和城市均衡、区域内校际资源均衡等。而在基础建设与规模业已现代化之后,我国教育面临的是如何切实提高内在品质。现阶段我国教育站在时代的路口,面对纷繁的选择,应思考如何在进一步向优质进发的路上行稳致远。

区别于“芬兰模式”“瑞典模式”等,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上海模式”带来了中国经验。虽然在PISA测试中姗姗来迟,但是一亮相就让世界为之惊艳,这其中就得益于一批深耕教育一线的上海本土教育家多年的探索。同样,我国广大区域亟须基础教育领域的教育家协同推动课程改革深入与人才培养进程,促进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

从国家战略层面,强师才能兴国。我国教育改革正在开创教育家主导的时代。2007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造就一批杰出的教育家”。同年5月,《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教育实施办法》出台,明确提出“培养造就大批优秀教师和教育家”。2018年颁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同样强调:“到2035年,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和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支持教师和校长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营造教育家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2022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明确我国教育需要“培养造就一批引领教育改革发展、辐射带动区域教师素质能力提升的教育家”。课改先行的任务下,区域教育亟须未来教育家的有力牵引。在国家教育强国战略导向与未来教育家培养政策支撑的环境中,在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质均衡且有温度教育的期望中,在教育科学“理论的实践化”和“实践的理论化”[2]并行发展、协同共进的过程中,未来教育家型教师的相继涌现既属情理之中,也属趋势之必然。

3.个体性基点:教师职业生涯层级跃迁的个体理想

有学者指出:“大多数的教师每天忙碌而辛劳地工作着,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还要面临要求适当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压力以及像一座大山压着一般的巨大考试压力。”[3]在这份忙碌与辛劳后,教师容易步入“集体性失热,集体性失情,集体性失劲”,伴随而来的是情绪衰竭与认知枯竭等形式的职业倦怠。

事实表明,教师职业成就感的提升对于教师职业倦怠的抵御与自我效能感的建立裨益颇多。从个体角度分析,在教师职业生涯早年甚至师范生求学期间树立远大理想,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可有效促发职业生涯层级的跃迁。具有教育家意识和理想的教师也必定会遵循高度的自律安心从教、臻至深度的敬业潜心育人,不为外界所利诱,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并实现个人理想。

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同学回信时强调:“‘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爱国主义是一个人最深沉与持久的情感,同样也是立德之本、成才之基与力量之源。从师范生和教师的角度出发,爱国就是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发展和民族使命紧密结合,通过教育报国实际行动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高校基点: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高校使命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制定‘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突出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主动服务国家需求,引导高校争创世界一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同样提到“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由此可知,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层次教师培养途径对师范教育意义重大。7D0F68E5-D854-4C9B-8640-1EA7B0A8B78B

哈佛大学教育硕士培养定位于城市中学教师领导者,其培养的素质与能力为专业知识及技能、影响并领导全校整体发展的能力、与同事及学校教育利益相关者的沟通协调合作能力、专业学习与发展能力。斯坦福大学将教育硕士培养目标定位于教师领导者,略有区别的是素质能力要求为教育视野及对教育教学行业的理解力、学科知识、教育教学技能等[4]。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应贯彻落实立德树人使命,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层次教育人才培育方案,引导广大青年肩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之历史使命。在未来教育家型教师培养过程中,师范生的学识特征、能力特征和品质特征等核心素质和能力不断实现跨越式提升,从而在高校层面推行素质教育。同时,通过育人体系的创新,建构金字塔式教师职业层级体系,在关注师范生专业知识、能力以及教育实践的基础上,聚焦构建未来教育家型教师精神养成体系。

二、未来教育家型教师特质的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

关于我国教育家的论述由来已久,早年日本学者评价中国只有两个半教育家:一个是孔子,一个是朱熹,另半个是陶行知[5]。而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第一流的教育家》一文中曾经列出政客、书生和经验三种类型的教育家。受制于当时落后的社会环境与文化发展,教育家的素养能力特征并没有得到充分地挖掘。现阶段,我们必须有效把握历史时机,审视、识别与分析教育家特质,并对那些有前途成为未来教育领袖的高潛能候选人给予适切的引导和支持。研究旨在通过系统性文献综述和质性元分析方法,探究未来教育家型教师需要具备的特质并构建模型。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系统性文献综述法,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检索、筛选和评估确定研究文献。研究过程具体包括计划、检索文献、评估文献、抽取数据、整合数据与撰写综述六个步骤。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采用了质性元分析方法对文献数据进行分析编码,构建我国教育家特质模型。

3.检索文献

我们以“教育家”“特征”为关键词配对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相关文献。文献发表时间限定为2007年1月—2021年12月。2007年起,公费师范生政策出台以培养“优秀教师、卓越教师和未来教育家”为使命。因此,对文献发表时间的准确限定使本研究能全面获取与我国教育家特质相关的文献,最终检索到有效文献551篇。

4.文献质量评估

为确保样本文献纳入的准确性,我们基于研究问题制定了文献筛选标准(见表1)。

依据文献筛选标准,对检索的有效文献进行筛选,并通过“滚雪球”方法从已纳入分析的样本文献的参考文献中检索、阅读和纳入更多符合标准的文献,最终纳入文献30篇,文献筛选过程及结果见图1。

5.抽取编码数据

抽取文献的关键信息,对纳入的30篇文献进行编码,根据策略特征确定了六个核心属类和21个类型编码(见表2),随后运用质性方法对比、整合已有研究,提炼出未来教育家型教师的核心素质和能力。

三、未来教育家型教师特质的模型建构

根据对30篇文献的质性编码,最终得到本研究六个核心属类、23个类型编码,并以此构建未来教育家型教师特质模型(见图2)。依据六个核心属类,将模型分为六个层次:立德树人、教育情怀、专业知识和能力、教育思想、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创新,从而建构未来教育家型教师特质体系。依据胜任力理论,专业知识和能力与教育实践属于特质体系基层相对容易塑造的范畴;教育情怀、教育思想、改革创新与立德树人属于特质体系上层,需要长期精神养成。

1.立德树人的使命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纵观中华古今教育家,无一不是将立德置于安身立命之本,继而通过高水平的育人流芳百世。张伯苓、霍懋征、梁漱溟等我国教育大家高山仰止的师德、谦和温润的师风和宁澈超然的境界都深刻诠释着人师之德。个体道德最初更多地表现为他律,通过长期自省内观上升为自律范畴并开启理性确定的高度。未来教育家型教师在拥有理性确定与道德自由后,逐步推行教育公平公正,建立学校完善的教育伦理秩序,以形成学校整体道德凝聚力。

教育家需超越教育范畴,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他们不仅站在教育的角度想国家,更站在国家的角度想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强调心怀“国之大者”。教育家更应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勇于作为,通过教育报国的实际行动,谱写至仁至爱的教育理想与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时代篇章。

有学者指出,中小学教育家高超的育人能力包括三个基本要求:一是善于运用爱的力量,将爱作为最好的育人资源和育人方式,以爱育人,以爱育爱;二是充分发挥教学的教育性,将育人目标渗透、贯穿、落实到所任学科教学全过程,真正实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统一;三是极大彰显自身的人格魅力,将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作为最重要的教育影响源[20]。新时代育人的过程中,未来教育家型教师需要树立培养健全人格和高尚道德的成才观,摆脱唯“智育”的困境,开启合乎教育规律的五育并举式全方位育人体系。

2.深厚的教育情怀

未来教育家型教师,应该是长期从教,甚至是终身从教。生活在多重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守护教育初心需要极强定力。教育的定力就是“专心教育,心无旁骛”,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描述“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面对现在师范生对于教育事业的热情,我们更多的是期待这份热情能够长久,甚至是这份星星之火铺展成燎原之势。“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未来教育家型教师需怀有守静之诚心、坚持之意志与潜心之执着,方才可以抵御浮夸、屏蔽狭隘、无视利诱。

未来教育家型教师,应对教育事业倾注浓厚的挚爱。他们对教育事业高度认同,并怀有教育理想,凭借强烈的教育信念倾情缔造教育梦想的蓝图,在责任感与使命感的牵引下深耕于教育第一线。

此外,未来教育家型教师,要热爱孩子。他们关注学生的成长结果,更侧重倾听与探索孩子们的成长过程是否符合教育规律,孩子们的认知过程是否符合内心的愉悦与丰盈。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将一生奉献给幼儿教育事业,九十岁生日时候还唱喜欢的儿歌,临终前写下九个字:我爱儿童,儿童也爱我。如果教育家确实有基因的话,那么深厚的教育情怀一定是重要的基因。7D0F68E5-D854-4C9B-8640-1EA7B0A8B78B

3.先进的教育思想

思想高度决定教育视野。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中描述,现阶段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全球化3.0时代。而教育家需放眼未来,以开阔的视野理性审视、识别、分析并批判性吸收。顾明远先生指出,当代中国教育家最需要两方面的根基:一是中国文化的根,二是国际文化的视野[19]。而这两方面其实分别侧重的是立足本土文化、扎根中国特色与着眼国际先进思想理念的探索与吸收,从而成为中西文化兼容的教育家。我国现阶段,教育的区域差异同样非常明显,西部地区的教育振兴可以依托“东南学艺”实现有效的视野扩展。

思想角度改变教育观念。未来教育家型教师锐利的洞察力与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可以改变教育固化与陈旧的观念和思维,带来突破重围的生机与新路径。而观念的转换体现在教育实践,会映射出教育思想的超越性与独特性。未来教育家,往往能够怀有接纳的胸怀,甄别不同学生的优势与特长,尊重学生的人格、宽容学生的差异、激发学生的潜能,设计出符合学生个性的成长目标与路径。他们拓宽了人才发展的路径,将不同的学生带到适合他们的目的地,并在通往成才的道路上带领学生拓展知识、增长才干、领略美好。

思想尺度把握教育未来。未来教育家型教师需要对教育具有敏感性、鉴别性与前瞻性,进而引领未来教育的发展。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信息交融被内化与理解,教育规律和真理的探寻被哲学式思辨促发,思想进一步延展,所处时代的认知渐渐清晰,未来教育家开始分析并把握所处时代的教育脉搏。凭借对于教育问题理性思考、大胆预言与一系列教育改革实践,他们用思想之尺丈量并引领时代教育。

4.教育改革与创新

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家的核心特质,在知识和实践领域具有转“识”成智和点“实”成金的功效。而当代实践型教育家“于无路处拓荒行”,势必要遵循新时代教育家成长的规律,开启善于反思—教育创新—教育改革—教育成就的路径。

善于反思。作为通往卓越教师和未来教育家型教师的必由之路,反思能力一直备受关注。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日本著名教育学家佐藤学谈到,专家是通过“反思”与“探究”来学习的[21]。朱永新教授提倡教师通过专业写作进行反思,于漪、李镇西、魏书生等教育名家同样用自身经历说明教育反思的重要性。通过反思,教师能够有效锻炼批判性思维,透视教育表象并分析本质归因,开启教育问题的思考并扣响创新性多向思维的大门。

教育创新。区别于卓越教师,未来教育家型教师并不止步于反思层面,而是继续洞察教育现象的本质,凝练升华为独特的方法策略、创新建构出自己的理论体系,而后再通过实践、总结与反思,即可逐步构建出理论联结实践、实践升华理论的螺旋上升循环。此时他们已催生出高阶知识及理论,可超越以绩效和排名为主的复制式水平成长取向,开启依托创新的纵深进步取向,而这种智者模式将有助于教育匠人向教育家的嬗变。事实表明,以卓越的创造力办学的教育家才能带给我国教育更多希望。因为只有创新,才有可能融合教育理论与实践并提供富有价值的新选项,才有可能切入现存课改深水区重难点问题,并产生突出重围的新路径,才有可能积极回应“钱学森之问”并搭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平台。

教育改革。实践场域真正的教育家,都是教育改革家。陶行知先生早在《第一流的教育家》中对教育家精神就提出了这样几点要求:“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而我国基础教育教学过程中,却少有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及协同合作等21世纪核心能力框架下的素质拓展。未来教育家型教师应在攻克实际教育场域课改难题的过程中,勇于担当先锋者、探索者与引导者,有魄力主动参与教育变革。

教育成就。随着办学经验的分享与教育改革的深入,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方法、过程和理论进一步得以推广,解决教育重难点问题的成效进一步得以显现。教育家的自我效能感和幸福感得到提升,随之而来的还有教育领域的成就。

5.丰富的教育实践

实践应用能力是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客观物质的社会性活动,贯彻战略意图并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唯有将实践与理论产生关联、相互转化并完善,才能蜕变升华出具有普适性和操作性的高品质教育教学理论。丰富的教育实践包括实践经历本体,通过实践积累的经验与由教育场域获得的合作交流以及解决问题能力。

教育实践经历能够快速塑造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并有效培养高效的行动能力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叶澜教授认为,一个懂教育的人才可能成为教育家,而懂教育的人必须是尊重并敬畏教育的价值、有一定的专业修养、必须有扎根于教学第一线的实践[22]。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与学生面对面接触、心与心交流,透彻明晰地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维度对学生分析并给予相应指导。而正是因为有了实践的依托,教育理论才彰显出更加立体的形象,从而跨越教育理论与现实之间的鸿沟。陶行知先生在办教育过程曾中承受巨大压力和磨难,有人劝他不要摸着石头过河,他说:“我是背着爱人在游泳呢。”由此可见先生办好乡村师范和生活教育的决心。

6.专业知识和能力

专業知识和能力是做好教育本职工作的前提,未来教育家型教师应致力于成为学科专家,通过严谨治学与长期积学促进学术能力发展与高水平呈现。此外,还需对教育领域专业知识具有求知志趣并持续精进。近年来知识更新换代十分迅速,未来教育家型教师需要掌握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和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样应当丰富教育发展史、教育哲学和思想流派以及脑科学等方面知识。仅有专业知识并不够,仍需要教育教学的相关能力,如具体教学过程中需要的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提问能力、教学互动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同时能够通过学科教学、班级管理及学校治理开展育人工作,系统地促进学生品质道德的持续式上升。

四、未来教育家型教师的培养路径7D0F68E5-D854-4C9B-8640-1EA7B0A8B78B

教育家的成长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适宜的天赋、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的教育背景,以及个体与社会及职业的特定交互。但是,高等师范教育无疑占据了教育人才塑造的黄金时代,对于未来教育家型教师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师范院校应预设师范生成长的时间图谱,把握时机并通过具体的、可操作的实践路径促其明确教育家办学的意义与理念,增强未来教育家的意识与行动,建构未来教育家型教师的核心素养与能力,使更多的师范生接近未来教育家,或为其未来成为教育家奠定学校教育的基础。近年来,陕西师范大学在夯实公费师范生专业知识与能力,并注重教育实践发展的基础上,聚焦精神养成体系的创新,构建未来教育家“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特色育人体系(见图3),具体阐述如下。

1.落实立德树人,强化思政育人能力

党中央对新时代育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所有学科课程都需与思政理论课程同心同向同行。实际教学要达到中央的高要求,这对师范生“课程思政育人”教育提出了挑战。针对目前师范毕业生课程育人意识不强、育人特色不鲜明,难以担当学科课程育人使命的现状,应当对师范生课程思政育人意识加大培养,使立德树人、教书育人贯穿到每一堂课,强化未来教育家型教师的思政育人。将“听党话跟党走”“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履行承诺,担当使命”渗透到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弘扬践行陕西师大“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品格,并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育人体系,增强学生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2.厚植教育情怀,担当未来教育使命

针对师范生教育情怀培养不够、教育发展关注不足的情况,对师范生未来教育家情怀教育要加大培养力度,落实落细到课堂并使其常态化。公费师范生在刚开始进入师范专业学习时,他们亟须对于自我的认知革新与定位。只有厚植教育情怀,让他们清晰自己对于区域教育改革重要的功能和意义,才能促使他们树立成为未来教育家进而引领教育改革的理想。高校有必要聘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给高校学生讲座或开展研讨,通过教育家的成长历程与对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改变,坚定师范生立志成为未来教育家的决心。如陕西师大在大一新生导引课上,强调努力具备未来教育家责任感和使命感、创设“教育热点话题演讲”环节,并创设UFO(You Find Out)“未来教育家在行动”项目,开设西部红烛讲坛,并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学生学习“理想信念与卓越师范人才培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导读”等特色思政课程,通过习总书记的扎根精神与成长之路引领,促使公费师范生进一步坚定扎根西部基础教育,以教育报国的具体行动促进家乡教育高质量发展。

3.更新教育理念,引领未来教育改革

公费师范生大多数来源于西部,毕业须回家乡建功立业。西部教育相对闭塞,最缺先进教育理念引领和卓有成效改革行动。师范生教育理念的缺乏会直接导致他们走上岗位后难以引领未来的基础教育改革,更难以成为未来教育家。高校应当加强培育师范生先进的教育理念,使其落实落细到人才培养各环节并常态化。师范生境外游学拓展视野与课改名校的观摩,可以迅速开拓师范生的视野并提升教育理念。陕西师大“卓越教师境外游学计划”每年向海外选派学生,进行为期一个月左右游学,了解感受先进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做到“国际视野,本土行动”。之外,通过带领学生到我国东南教育发达省份名校见习实习,去基础教育课改名校观摩课改课堂,树立公费师范生“东南学艺西部扎根”之理念,学习先进教育理念并扎根西部,弘扬西部红烛精神。

4.促进课堂创新,培养教学反思能力

创新是时代的主题。建设创新型国家与社会必须依靠大批创新人才,归根到底要靠创新教育,关键在于课堂创新。这对师范生“课堂创新”教育提出挑战。针对教学创新能力欠缺、培养针对性不强、难以担当创新人才培养使命的师范生培养中的问题,陕西师大创新课堂教学模式,采用翻转课堂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对师范生求知志趣的激发和探究反思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其更新专业知识与技能,挖掘自身天赋与激情,成为有追求的终身学习者。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强调有效运用知识和技能一致性的原则,使师范生保持对教学改革、自我教学实践改善和未来教学环境持续改革的深切期望。

五、结语

培养未来教育家型教师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与实践,需要师范院校和师范生协同努力。通过构建未来教育家精神养成体系,师范院校为师范生注入教育家特质的基因,需要师范生通过专业提升与教育实践进一步发展与呈现。我们不能乐观地说所有的师范生都能成为未来教育家,甚至可以说,能够成为教育家的仅在少数。但通过未来教育家型教师目标的设立与精神养成体系的构建与培养,师范生能够形成勇于攀登与持续奋斗的强烈动机,这份难能可贵的情感,将会使他们不同程度地呈现教育家的气质,并展现教育家的才华。而这恰恰就是我国教育家涌现过程的必由之路。可以预见,在目之所及的未来教育家型教师的相继涌现,既属国人欣喜之意外,也合乎趋势发展在情理之中。

参考文献:

[1]宋永忠.教育家办学与教育家的培养[N].中国教育报,2011-05-18(7).

[2]钟启泉.为了未来教育家的成长——论我国教师教育课程创新的课题[J].教育发展研究,2011(18):20-26.

[3]伍雪輝.教育家型教师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4]俞婷婕.教师教育学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

[5]刘道玉.呼唤新时代著名的教育家[J].教师教育论坛,2013(10):5-10.

[6]顾明远.新时期教育家的成长之路[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6):5-8.

[7]朱永新.教育家和教书匠[J].教师,2012(17):1.

[8]柳海民,金美福.未来教育家培养工程中的制度设计与课程安排[J].课程.教材.教法,2009,29(3):76-81,90.7D0F68E5-D854-4C9B-8640-1EA7B0A8B78B

[9]马敏.创新教师教育 培养未来教育家[N].中国教育报,2007-06-01(7).

[10]付义朝,魏体丽.免费师范生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2(10):38-40,37.

[11]张春莉,王迪.两位教育家思想的对比研究及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10(9):9-12.

[12]鲍传友.教育家型校长的特质与使命[J].人民教育,2018(12):30-32.

[13]苏君阳.教育家特质之我见[N].中国教师报,2019-03-27(12).

[14]李镇西.中国呼唤教育家[J].教师博览,2001(10).

[15]黄韵雪.浅论教育家的基本构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

[16]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教育家书院揭牌仪式暨“教育家的社会责任”高级研讨会综述[J].教师教育研究,2010(7).

[17]杨东平.今天为何缺少教育家?[N].人民日报,2007-06-25(11).

[18]佘慧娟,钱丽欣.教育需要虔诚以对——李吉林谈什么是教育家型教师[J].人民教育,2009(11).

[19]钟祖荣.让教育家群星璀探[J].人民教育,2009(9).

[20]柳士彬.中小学教育家素质标准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研究.2017(12).

[21]佐藤学.教师花传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2]喻小琴.教育家的素質特征和办学实践路径[J].当代教育科学,2012(24):15-17.

[23]郭戈.我们从教育家那里学习什么——以近现代平民教育家李廉方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8(3):24-30.

[24]史亮,邵志豪,解庆福.基于教育家办学的学校品质提升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18(2):53-56.

[25]纪大海,刘高,黄培森.教育家成长实践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7(10):75-79,100.

[26]王华敏.免费教育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目标体系建构[J].教师教育学报,2016(5):18-27.

[27]周洪宇,鲍成中.论教育家的“群生现象”及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16(8):23-29.

[28]邓睿,王健.提升教师职业成就感——催生教育家的现实途径[J].教师教育研究,2011(2):12-16.

[29]傅维利.教育改革与当代中国教育家群体的历史责任[J].中国教育学刊,2010(9):1-4.

[基金项目:2021年度陕西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重点攻关基金项目“创新课堂,打造课程,凝聚团队,基于多维评价的思乐德(SSD-SLD)育人课堂建构研究与实践探索”(21BG013)的部分成果]

[责任编辑:周 杨]

李贵安,陕西师范大学党委常委、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院长,教授。7D0F68E5-D854-4C9B-8640-1EA7B0A8B78B

猜你喜欢
特质培养路径师范生
长寿的人具有的特质
善恶人格的特质差序*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好校长应该具备的三大特质——兼谈校长培训的几点思考
论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下的课程整合探析
你看见了什么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如何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