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物理科学在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社会发展的道路上做出了卓越贡献,所以教育部门一直十分重视物理学科教学。尤其是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物理学科成为初中阶段的重要科目之一,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为了提高物理教学的综合质量,教师要运用并落实生活化教学理念,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与理解物理知识。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物理课程;初中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2)17-0019-03
引 言
物理具有典型的理科性质,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虽然初中物理知识包含大量的理论内容,但是大部分是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或实践得来的,是人们对生活经验的总结。所以,要想让学生充分理解、深刻记忆物理知识,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生活化的内容或实践性的内容,引导学生通过物理实验学习相关的知识,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思考所学知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勤于思考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一、生活化教学的本质及其优势
生活化教学是指将整个或部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中,或置于设计好的富含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中,从而促使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并结合现实生活学习与理解相关知识[1]。
生活化教学的本质是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这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是一致的[2]。相较于以往传统教育背景下教师“教死书、死教书”,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的情况,生活化教学可以让学生从沉闷的课堂走出来,到奇妙的、丰富的现实生活中去,关注社会生活,发现每个生活角落中的物理现象,从这些现象中学习到综合性的物理知识。生活化教学既可以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跟随教师的指导不断学习、思考物理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结合现实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魅力。由此可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生活化理念,是促进物理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式,教师要不断思考、勇于创新,让生活化教学在物理课堂上发光发热,推动初中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物理教学中应用生活化理念的具体策略探究
(一)深入挖掘课本中的生活化内容
物理课本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工具,也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最基本的素材。因为物理知识对于学生来说较难理解,所以教师可以将物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不断地应用知识,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物理课本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化内容,但由于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教师是直接讲解物理概念,忽视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而学生又难以理解较为复杂的物理知识,最终导致物理课堂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采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物理课堂上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更有必要,也符合以人为本理念的要求。在初中物理课堂上,学生因做错题请教教师是非常普遍的一件事,此时有的教师可能会立马给出自己的答案、解题思路。这样学生看似明白了如何去解答这道题目,但也许还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遇到同一类型的题可能还会继续出错。教师应先听学生的解题思路,一步一步地引导,改正学生错误的思路,如此才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对此,教师要深入挖掘课本中的生活化内容,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去观察、思考、探究物理概念,从而使其更深刻地理解知识。
例如,在教学“声音的特性”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章节的引入部分,向学生提出生活化的引导问题:(1)大家在平时都喜欢听哪些音乐?在音乐中都能听到哪些不同的声音?(2)为什么敲打不同的乐器会有不同的声音发出,使用不同的力气敲打同一种乐器也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些问题能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的状态,并从生活的角度去思考或讨论问题,从而得出“声音的响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这一结论。当然,为了让学生对这一结论更加信服,教师还可以用手机播放不同音量的音乐,然后让学生通过触摸来感受不同音量下手机的振动幅度,感受到物理知识和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又如,在讲解“噪声”这一内容时,教师也可以开展小组合作教学,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认识、理解噪声,避免、减少噪声对人体的危害。首先,教師以科学的方式将学生分为4~5人的小组,并向学生说明小组学习需要注意的事项及需要遵守的规则。然后,教师向学生讲解噪声的概念,以及噪声对人体会造成哪些伤害。在讲解完相关的概念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讨论,如自己在生活中都遇到过哪些噪声,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以及如何避免噪声或减少噪声对自己的危害等。通过讨论,学生总结出了生活中各种常见噪声的来源,如装修时产生的噪声、移动家具时产生的噪声等,也对减少噪声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讨论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让学生明白噪声的危害及如何避免产生噪声。
(二)重视物理实验教学,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让学生对物理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因此,在生活化教育背景下,教师要重视物理实验教学,通过丰富的物理实验来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结合生活思考物理知识的习惯[3]。物理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围绕教学内容设置趣味性实验项目,有效激发学生进行物理实验的兴趣,使其在兴趣的指引下自主进行物理实验。学生在进行物理实验时,会自行设计实验流程,并假设获得的实验结果,最终将实验结果与教材出示的结果进行对比。学生探究不同结果产生的差异,一方面能消除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疑虑,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知识,另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物理实验能力。
开展物理实验教学需要一定的教育资源的支持,所以,教师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来设计不同的实验教学方案。当然,为了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教师也可以和学校沟通,让学校尽可能地为学生准备各种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让学生可以顺利地进行物理实验。
例如,在教学“平面镜成像”这一课时,为了更好地进行实验,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物理实验室进行实际的操作,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首先,教师要在课前准备好实验需要的各种器材,并让学生提前预习该部分内容,在上课前,到实验室找出并摆好实验需要的各种器材。然后,教师结合课本为学生讲解该实验的具体步骤,以及每个环节需要注意的细节。在学生做实验时,教师要不断观察,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顺利地完成实验。最后,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让学生明白“物体通过平面镜所成的是虚像”“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对于平面镜是对称的”这些特性,并总结出容易出现错误的内容,让学生做好笔记。这样一来,学生可以更加真切地体会到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布置生活化的课后作业
如果说课堂学习是学生理解知识概念的途径,那么课后作业或者课后学习就是学生消化、吸收知识以及思考知识和生活之间联系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布置生活化的课后作业,让学生从枯燥、沉闷的练习题中走出来,带着问题体味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探究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例如,在教学“温度与物态变化”这一课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课外实践作业,让学生深入现实生活,发现各个角落的物态变化现象,并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解释该现象的原理。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外探究效率,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课后学习任务,并及时通过微信群、QQ群等方式上报课后作业的进度,以便教师能够及时对教学内容做出科学的规划和调整。
又如,在教学“电流做功与电功率”这一课后,教师可以合理引用生活化的元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平时对生活的理解不断思考物理知识内容。同时,教师也可以将生活化的内容以多媒体的形式进行展示,让学生感受到课堂上生动、活跃的学习气氛。这种形式能够将教材中的文字内容转变为具体的图像内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对电表、电器等说明书的阅读,计算出家中常用电器的功率,从而大致计算出家中一个星期的用电量。当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要尽可能引导家长帮助学生一起完成课外学习任务,起到一定的监督、管理作用,在避免学生受到意外伤害(尤其是学生探究物体高温状态下的物态变化或者电能部分的内容时)的同时,确保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从而保障课后学习的质量。教师要及时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梳理思路,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使其能够灵活运用物理知识。教师要将生活元素融入物理教学,创设生活教学情境,让学生灵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物理学习体验,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能力。
(四)构建生活化小组实践活动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自己的角色,将学生的感受视作教学创新的核心和基础。对于物理这门学科,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创新能力、物理运算能力等多种能力,与此同时,要意识到知识的积累是需要实时更新的,而能力的培养却能够伴随学生的一生。因此,教师在物理课堂上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重要目标开展教学,能够使物理教学的作用最大化。
逻辑思维能力是处理日常生活中所遇到问题的必备能力。在遇到困难时,学生需要进行全面的观察、冷静的分析、合理的思考,这些都是理性的思维。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这种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包括推理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等。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讨论的机会,让学生结合趣味论题开展学习活动。
在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不仅扮演着传授知识的角色,還是学生的朋友、合作伙伴,可以通过举办一些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教师在应用合作学习模式时,需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分析,将不同特点的学生进行合理划分,同时也要注意教学活动和任务的布置。教师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可利用探析性任务的布置,让小组成员积极进行合作探究。学生在趣味活动的引导下,能够与小组内的成员达成统一的目标,为了完成任务而努力。教师可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不断提高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教师在讲解“浮力”知识前,可以提出几个探究性的问题,并将其分配给不同的学习小组,让小组成员进行探讨和总结。例如:将石头、树枝、树叶、木板几种物品放到水中,有哪些可以漂浮起来,有哪些会沉到水下?请解释原因。这种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在互动讨论的过程中探析浮力的概念及影响因素,不断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讨论过程进行引导和监督,防止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讨论与学习无关的话题,及时纠正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当学生讨论完后,教师可以让小组成员推选一名代表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例如,有的小组会回答:“石头、树枝会沉入水底,树叶、木板会浮在水面。”但也会有小组质疑:“树枝也会浮在水面。”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回答错误的小组,教师不要直接给出正确答案,可以让小组成员听一听其他小组的发言,或是通过一步步的引导,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结 语
总而言之,初中物理知识和现实生活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教师在开展物理教学时,要积极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将学生置于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实际经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努力创设富含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并采取多种合适的教学手段,加强对生活化观念的渗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科的魅力及物理学习的趣味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王传梅,邹清敏.取生活之源 活教学之水:例谈生活化教学在初中物理中的应用[J].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2017(04):79.
江泉.对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09):112-113.
黄芳.生活化理念下的初中物理微课教学设计与应用[D].湖南:湖南科技大学,2018.
作者简介:曹春荣(1972.4-),男,福建顺昌人,
任教于福建省顺昌县大历中学,中学一级教师,获2019年县“先进党务工作者”称号,2018年顺昌县大历镇“先进教师”荣誉称号,2020年参加顺昌县青年教师片断教学及教学设计均获县级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