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非
摘要:学习不应当只有“做题”一条路。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需要善于思考的人,需要有创造精神的人。要尽快地淘汰落后的学习方式,学习的目的也不能只是寻找“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教育过程中很危险的一种观念。事物的答案经常不止一种,而且每一种都可能有价值。
关键词:正确答案;学习目标;学习方式
“寻找答案”只是一种学习方式,是“之一”,并非学习的全部目标。
学习,是为了认识世界、认识自然、认识社会,最重要的,是认识自我,这就包含了发展自我的愿望。可是,如果把寻找“正确答案”作为目标,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学生说,中小学12年,记不清用过多少作业本,也记不清做过多少册教辅,加在一起,高度远不止“等身”了。总之,一直在做题,做各种各样的题:学校规定的,老师推荐的,家长搜集来的,辅导班代购的,等等。那些题,从学校做回家,又从家里做到学校。春天来了,他在做题,夏天、秋天、冬天来了,他仍然在不停做题。从六七岁到十八岁,生命的主要活动,仿佛就是——做题。学生的学习被窄化成做题,往往是因为恐惧——对考试的恐惧。
有了“做题”,自然就得有“正确答案”。中小学整整12年光阴,培育了他强烈的寻找“正确答案”的意识。那个“正确答案”陪伴他上了大学,甚至渗透他的人生——他在衡量或者评价事物时,往往认为,没有“正确答案”的事物就没有观察和认识的价值。
令人感到不可理喻的是,在一些教师眼中,学生无休止地做题才是积极的学习态度:读书不算,朗读不算,默读也不算,更糟糕的是,连思考也不算学习——中学阶段,如果学生不做题,人们会认为他没有学习;一名不能熟练做题并正确无误的学生,会被淘汰。但其实,那些耗费生命一本一本做完的试题,并没有磨砺出有价值的思维,只是训练了条件反射;那些“正确答案”构筑了一条笔直的通往平庸的路,没有怀疑和批判,自然也不可能有创造性。
有出版社老编辑感慨,自己大半辈子的工作都在编教辅,半生纠缠在试题和答案上:起先编出的叫“标准答案”,后来改为“答案”,后来又谦虚地改称“参考答案”。为何如此?因为越来越没有把握了。几十年的职业生涯,自己也说不清是耶非耶。
由此想到,各行各业的工作者,都曾经用大量的生命去“做题”并追寻“正确答案”。12年中小学的学习,孜孜矻矻,童年少年的宝贵时光,全部奉献给了做题。那样的学习,究竟是为了什么?于生命而言,有什么意义?学习不应当只有“做题”一条路,不管做题有多大收益、能解决多少生计问题,毕竟不能替代生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需要善于思考的人,需要有创造精神的人,需要智慧、理想与激情。教育,不能只培养机械的寻找“正确答案”的“做题工”“做题匠”,哪怕是“做题家”。
做题的最大好处,在于这是一项循序渐进的机械劳动,只需要熟练。教师按部就班,学生反复操练,“一步一个脚印”甚至“十步跺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走,直到考上大学,甚至可以继续往前走——那些大学教师,有相当一批是“小试十万题”出身的学生。他们站在讲台上,对学生而言,就是“正确答案”——人生的“正确答案”,就这样天经地义地、机械地、一代又一代地往下传,因为人们远远看不到“最危险的时候”。
需要尽快地淘汰落后的学习方式,学习的目的也不能只是寻找“正确答案”。
事物存在无限的可能,不存在“绝对”或“唯一”。上学,只是学习的一条路径,学习会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发生。善于学习的人未必需要完整的学历教育,未必需要不间断的考试和检测。过去的时代,许多重要的文化发明都与学校无关(那时甚至还没有学校教育)。很多没有受过学校教育的人,同样对时代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所以,不能过于夸大学历教育的作用,更不能夸大“做题”的作用。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教育过程中很危险的一种观念。事物的答案经常不止一种,而且每一种都可能有价值。无数的历史事实在告知后人:人们的知识是有限的,事物在发展,情况在变化;人们认为正确的答案,往往是在静止条件下、在认知片面的状态下的选择,如果以此为公理,将其视为“唯一”,人的价值、生命的价值将会非常有限。因为他们的教育不存在“视野”,世界是狭窄的跑道,人生也只能是一条直线。
以我有限的经验,很多在当时认为的所谓“正确答案”,往往未必可靠。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也在减弱,十几年、几十年后,甚至可能出现相反的结果。我们观察几十年前的那些“知识”“方法”以及“观念”,会感到浅薄可笑,可是當年的学生却为之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为了那“五分题”“大分题”,人们不愿思考,不会质疑,当然也没有想到,“正确”会变得“落后”“可笑”!
当人们忘记了学习真正重要的目标时,过往的学习经历也会稀里糊涂。——忘记了目的,也会记不住来路。
学习,从一开始就必须是思维活动,而非简单的训练。D2B702E9-26B0-4803-94D2-9C5D9B69D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