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永晖
摘 要:我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具有悠久的文化底蕴,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助于高中生融入文化内涵,积累传统知识。结合当前教学现状来看,传统文化教学存在一定的弊端,存在教师教学中缺乏情感教育,教学方法传统、内容单一等问题。想要改善这种问题,教师就要充分明确高中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意义,并结合教学实践改革教学模式,提升传统文化的融入性。本文在明确教学思路的基础上,提出加强对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挖掘、构建课堂丰富的传统文化教学氛围等教学策略,为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 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融入教育
近年来,随着高中新课改的不断深化,传统文化在学科教学中的融入越来越受到重视。语文学科在融入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多有不足,需要不断结合教学实践,优化课堂教育。结合当前教学背景来看,西方文化为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通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有效增强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提高学生文化认同感,培养学生爱国意识。教师要从情感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角度出发,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意义
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挖掘和课外资源的融合,可以有效提升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影响力。结合语文教学特点来看,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注重的是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这也是语文教学中的基础性内容。将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使基础知识的教学更加丰富,拓宽学生眼界,有效锻炼学生的语文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1]
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是前人的智慧,体现了我国千百年来传承的精神,通过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入,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在传统文化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励志精神的思想,也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情怀,在这些家国大义、奋斗意志的指引下,学生可以认识到人生的真理,明确自身发展与未来成长的正确道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逐渐成长为人格、素质健全的人。传统文化具有较强的教化作用,随着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的深入,自身文化品位及素养可以得到有效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也会加深。心智不成熟的高中生容易受到网络文化、社会文化的影响[2],通过在高中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纠正思想误区,培养学生坚持奋斗的良好品质,并帮助学生摆脱消极文化的影响,为自身未来发展之路创造良好的基础。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中缺乏情感教育
只有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理解文化内涵,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政治认同感,促进学生文化素养提升。但是在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注重传统文化中“教”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与“悟”,导致学生的传统文化功底不高,在面对优秀的古诗词时,无法充分理解其中蕴含的哲理与情感,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降低了教学的质量。
而结合实际情况来看,想要达到传统文化的有效教学,就需要教师充分明确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的价值,并结合教学实践实现教学改革。部分教师虽然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好处,但是由于对其教育意义认知性不足,导致在教学中缺乏引導,学生无法体会古诗词中的情感,也不能相应的理解诗词想要表达的感情,甚至长期处于这种毫无感情的知识教育中,会出现消极的学习心理,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更降低了教学的效果。[3]
(二)教学方法过于传统
传统教育是当前教学领域中研究的重点内容,主要在于“如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所采用的方式过于老旧,采用的教学资源来自很早就已经存在的备课内容,开展课堂知识教学时,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缺乏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知,不仅降低了教学效果,还丧失了传统文化教学的优势。从实践来看,部分教师因为对传统文化教学的形式、方法等缺乏科学的设计,一味地采取灌输的方式讲解,严重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部分教师还会将成绩纳入学生综合能力评价,要求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完成教学要求。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学生被动地接收或背诵知识,降低了教学的效果,也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这与陶行知先生“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相悖,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
(三)教学内容单一性过强
教师所采用的教育资源、教学模式过于刻板、固化,这种方式下培养出的学生,不仅个人文化视野、文化底蕴受到局限,在一定程度上还会限制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结合教学实践来看,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参考教材中的内容,缺乏对学生所学知识范围的拓展,降低了传统文化融入的效果。部分教师只注重教导学生古诗词和传统文化的关联,但是并没有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架构起传统文化与教材知识之间的关联,严重降低了教学的效果。[4]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教育思路
(一)融入情感教育
我国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形式是多样的,如民间工艺、民间艺术、诗词文章等等。传统文化之所以具有传承价值,是因为其中蕴含着人文内涵、哲学道理、各项礼仪等内容。能够通过独特形式总结出来的文化,是具有情感的,也是具有态度的,可以端正人的思想,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由此可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融入情感教育,才能帮助学生认识到所学内容的内涵。融入情感教育要求教师要加强对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挖掘,不仅要在课堂讲解中融入知识内容,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所了解,还要通过多样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情感、内涵,从而加深传统文化在高中教学中的影响力。
(二)创新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方法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钻研的能力。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感悟到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还能加深对文化背景的认识,并由自身兴趣生成内在驱动力,主动思考、接受传统文化的浸润与熏陶,从而提升自身文化内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具备这一思路,融合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呈现出不一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生动、愉悦的课堂中完成学习,实现教学目标。[5]
(三)丰富教学内容
传统课堂中,教师多以教材内容为主开展传统文化教学。但是因为教学资源局限,导致学生传统文化认知范围不足,无法彻底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丰富教学内容为传统文化教学带来的价值,并具备丰富教学内容的思路,有效在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内容,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在具体教学前,教师要对传统文化有整体认知与了解,通过课外资源与教材资源的联合来构建课堂教学实践,除应用古诗词外,还应当注重加深对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内容的联系。例如,学生们都学习过《离骚》,教师可以在讲解后为学生进行传统文化资源的拓展,从端午节的风俗、饮食以及对国人思想、行为、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发展的影响角度来为学生布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从多个角度开展教学,不仅能够提升教学的效果,还能深化教育内涵,帮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在我国的影响力与重要性,提高学生的文化认
同感。
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具体策略
(一)加强对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挖掘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教材中关于传统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教师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中可用的教育资源更加多样。在教学中,教师对于教材的理解是比较深入的,所以教师可以借助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理解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并在教学中融入情感因素,帮助学生加深对诗词文章的了解,从而提升教学的效果。[6]
例如,在学习高中诗词《行路难》时,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对诗词内容进行基础的翻译理解,然后通过多次诵读,来思考“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含义,并询问学生诗词运用了哪种表达手法,结合诗词前后文进行相应的情感教育,让学生从初步抽象、概念理解,到从具体内容中认识并体会李白乐观自信、积极追求的心态。
教师首先点题“我们从诗佛王维的‘诗中有画’,领略了杜甫浓郁的爱国情怀,今天我们来走进另一位诗人李白,学习他的作品《行路难》。我们一起来试读,并尝试读出古诗的节奏。”(提问):“同学们,在理解一首诗时,首先要了解题目,那么读到这首诗的题目时,你们认为行路难是哪种难?”学生回答“可能是走路艰辛,旅途辛苦吧”“可能是李白遇到了困难”。教师总结:“第一位同学说的是旅途辛苦,第二位同学说的是李白遇到了困难。下面我们一起再次诵读一遍,来感受一下诗词中的情感吧。”
在学生再次阅读后,对文章有了更深的了解,此时教师就可以告知学生文章的中心思想及诗人的情感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诗文的画面,理解不同词句表达的含义,来感受到传统文化中的感情。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文章中抒情、写意等写法,帮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表达艺术。
(二)构建课堂丰富的传统文化教学氛围
氛围对于人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在积极的氛围中,学生的兴趣度和学习热情会逐渐提升,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利用丰富的课堂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兴趣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实现传统文化的融入。语文教学要想收获良好的效果,就要丰富教学内容,在开展具体的工作前,教师要把握整体教学内容,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和过程,并科学开展设计。在教学中融合创新形式及教学方法,并引导学生一同探究,从而达成教学目标。[7]
例如,在学习《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时,教师可以首先在课程开始前为学生播放《精忠报国》等风格的音乐作为课堂授课的背景音乐,然后开展辛弃疾的诗词讲解:“辛弃疾继承苏轼词的豪放风格,并受范仲淹、张元幹等词家的影响,在创作中取得显著成就。辛弃疾一生念念不忘驱除外侮、统一祖国,始终以恢复中原为己任,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他的词充满强烈的爱国主义理想,有豪气英风,是辛弃疾英雄词最鲜明的特征。下面我们要学习一首极具代表性的诗词,跟着老师一起来诵读一遍吧。”然后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整首诗词的含义,提出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透过诗词来分析作者的性格、情感,并借助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教具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时代背景,加强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唤起诗词与学生思想的共鸣,兼顾情感教育、爱国教育以及传统文化的融入,帮助学生认识作者良好的性格与品质。
(三)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中课外实践中
想要有效提升传统文化的融入,不能局限于课堂中的资源,也不能采取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要积极通过多媒体等渠道拓展学生的个人视野,提升学生传统文化认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结合目前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入实践来看,以往教师在课堂中多采用内容教学,但是忽略了民间艺术、传统节日的教学;采取单一的课堂教学,缺乏学生生活实践的积累与个人认知水平的提升。想要提升传统文化教学效果,教师不仅要认识到融入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还要通过拓展教学资源、教学实践活动来提升教学
效果。
例如,在学习屈原的诗词时,可把《离骚》与思想、情怀相近的诗作对比列出,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启发和感染。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学习阅读相关资源的诗词进行传统文化的融入教育:“同学们,《离骚》是我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词,被誉为古代最长的抒情诗,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通过赋、比、兴的修辞方式,来进行诗词的创作,是我国‘骚体’的首创,在后世诗词创作中的影响力极大。整部诗词表达的是诗人与当朝廷统治之间的矛盾,表达了理想和现实的对立,并描述了诗人退隐的矛盾心理,以及壮志难酬的心情。”经过简单的介绍,学生对诗词具有了简单的了解,然后教师可以开展教学资源拓展:“老师发现,由古至今有许多的文人志士,对国家的建设有着远大的胸怀。有的诗人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而有的诗人从育人的角度出发。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些诗词吧。”教师为学生展示“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等诗句,让学生感受诗词的情感、思想,并通过分析诗词背景来指导学生了解诗人的心情等。教师的有效教学,可以充分增强教学效果。
同时,为了增加传统文化的感染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地参与户外文化活动、借助互联网观看文化活动的视频等方式扩大学生的视野,加强传统文化的融入效果。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推荐具有阅读、学习价值的古典文化书籍,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通过阅读来提升自身阅读及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视野,积累丰厚的传统文化知识。
五、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是高中语文重要的教学部分,不仅是教材中关键的内容,而且是教学中必要的教育手段。教师想要提升教学效果就必须认识到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并结合教学实践分析存在的问题,根据教学存在的问题对教学实践活动、教材内容等进行教学形式优化,积极创新教学形式、深化情感教育、拓展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川.关于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融入研究[J].学周刊,2021(12):25-26.
[2] 劉云霞.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教育研究[J].东西南北(教育),2021(7):336.
[3] 张秀春.中国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入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10):33-35.
[4] 乔越.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融入方法研究[J].亚太教育,2021(18):144-146.
[5] 王启芳,金慧.叙事医学视域下的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构建——以济宁医学院为例[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21(3):449-452.
[6] 张金平.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J].基础教育研究,2021(10):12-13.
[7] 向阳.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地方传统文化的研究[J].爱情婚姻家庭(教育观察),2021(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