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绣棠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平遥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属晋中市,平遥方言属晋语并州片。方言中的评注性副词(1)“硬/硬硬”极富特色,不但在读音上,而且在意义和用法上都与现代汉语的副词“硬”有很大区别。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硬”作为评注性副词只有“坚决或执拗地(做某事)”“勉强地(做某事)”两个义项。目前学界对这一用法的研究不多,更没有关注到“硬”在方言里的特殊表现。杨洋(2008)[1]从语义、句法、语用三方面谈及了现代汉语中执拗类语气副词的“硬”,马小里(2009)[2]考察了现代汉语中作为语气副词的“硬”的语义特征,但两者考察的“硬”的语义范围都没有脱离《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所列的两个义项。
殷思源(2021)[3]通过对现代汉语语料的考察,认为“硬”还可以用作“反预期标记”,并用语法化“连续环境”理论考察了“硬”由评注性副词到反预期标记的演变。杨洋和马小里的观点也都认为“硬”有反向预设的功能,也就是说“预设”和“结果”之间的对立。而殷思源指出的反预期标记用法也正是此意,只是分出了“反预期标记”这一语法化程度更高的用法。笔者赞成殷文认为“硬”有“反预期”用法的这一观点,但“硬”是否可定性为一种“标记”还有待考察。笔者认为,平遥方言中的“硬/硬硬”可表反预期的意外情态,同样属于评注性副词,这样做的原因还在于一些评注性副词本身即有指明预设的作用。
现代汉语中与“硬”功能相似的评注性副词“硬是”在平遥方言中并不常见,常见的是“硬”的重叠形式“硬硬”,因此“硬是”不在本文考察范围之内。我们在这里不区分“硬硬”属于构型重叠还是构词重叠。正如张谊生(2014)指出:“副词的构形重叠和构词重叠界限相当模糊。……我们确定副词重叠的标准是:不论该副词的副2(笔者注:张文将副1 记作副词的基础形式,将副2 记作副词的重叠形式。)是否成词,只要其副1 在口语和书面语中仍然可以单独运用,而且其副1 和副2 在语义上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那么,就可以认为该副词是可以重叠的。”[4]3-212方言中,副词“硬”和“硬硬”都可以单独运用,两者之间语义密切相关,因此我们认为后者是前者的重叠形式。
平遥方言是笔者母语,本文将在方言调查并结合自身内省的基础上,从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的角度,对方言中的评注性副词“硬/硬硬”进行考察。
沈家煊(2001)指出:“主观性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情感。”[5]句子中成分的主观性体现在很多方面,下面从语义、句法、语用和语篇等四个方面的特征表现考察其主观性。
本节重在考察方言中“硬/硬硬”的语义表现,也为后文的论述做准备。共时平面方言词语的语义表现,往往可从古汉语中历时地找到它的发展轨迹;对词语历时地考察能更好地解释其共时的语义特征,于是我们先从“硬”的历时演变谈起。
1.“硬”的历时语义演变考察
王虎、李晓婷(2018)[6]整理了《汉语大字典》“硬”各义项之间的引申关系。现在参考此文的基础上,对“硬”的发展进行历时考察,旨在理清“硬”由形容词到评注性副词的发展脉络。
(1)魏晋南北朝时期
“硬”不见于《说文》,最早见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为形容词;常单独做谓语,也可以和“坚”“实”等近义成分并列作定语或谓语。例如:
①不如此而旱耕,块硬,苗、秽同孔出。(贾思勰《齐民要术》)
②春地气通,可耕坚硬强地黑垆土,辄平摩其块以生草,草生复耕之。(贾思勰《齐民要术》)
③饲征马令硬实法。(贾思勰《齐民要术》)
“硬”此时陈述或修饰的对象主要是无生命体,义为“坚硬”,但偶尔也可用在动物身上,词义发生了引申,如例③,义为“结实”。
(2)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五代时期,“硬”的意义获得了比较大的发展,在陈述或修饰无生命体时,引申出“质量好”和“嚼不动、晦涩”义;陈述或修饰的对象是有生命体的用例逐渐增加,同样引申出“身体部位坚硬、结实”“僵硬”“强劲、厉害”“性格、命运的强硬”等义。此时仍以用作定语或谓语为常,例如:
①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李贺《马诗》)
②促舞跳趫筋节硬,繁辞变乱名字讹。(元稹《骠国乐·骠之乐器头象驼》)
③陆余庆,笔头无力嘴头硬。一朝受词讼,十日判不竟。(张鷟《野朝佥载》)
④如此硬穷汉,村村一两枚。(王梵志《贫穷田舍汉》)
可以发现,“硬”的陈述修饰对象由无生命体变为有生命体,且由具象变为抽象,但都是事物。当这个对象成为动作,“硬”处在状位时,“硬”便变为了副词。首先是描摹性副词,隋唐五代时便有一例:
⑤自夸楼猡,得伊造作:“……硬努拳头,偏脱胳膊。……”(《燕子赋》)
(3)宋明时期
殷思源(2021)[3]认为“硬”的评注性副词用法大量出现在宋朝,反预期标记用法在明朝确立。我们的考察也印证了这一说法。例如:
①今人只凭一己私意,瞥见些子说话,便立个主张,硬要去说。(朱熹《朱子语类》)
②雄边壮士,强做了一世冤魂;寒舍村姑,硬当了几番鬼役。(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
“硬”的评注性用法从此一直在现代汉语中延用,并未出现新的用法和义项。鉴于平遥方言中硬/硬硬不同于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共同语的语义及其他方面的特点,接下来我们将从方言的共时平面角度描写硬/硬硬的语义表现,并从中观察主观性在其语义演变中的重要作用。
2. 方言中“硬/硬硬”的语义表现
(1)描摹性副词
由于“硬”作形容词时基本义的影响,转变为副词后首先便是表“强行、生硬”义,修饰的动词多为及物动词,表示实施者动作的强行、生硬,常常使得受事者发生变化,重在对动作的描摹。
①当年他在晚上独自跑了出去,结果被野狗硬/硬硬(≈残忍地)(2)咬死了。
②你是硬/硬硬(≈野蛮地)欺负人了嘛!你以为我不知道吗?
③儿子和媳妇离了婚不怪他俩,是公公婆婆把婚姻硬/硬硬(≈强行地)拆散的。
④县医院那个医生可厉害了,病人都那样了,人家还是硬/硬硬(≈生生地)治好。
如果使用“硬硬”,还可以带上“地”。重叠式“硬硬”比起“硬”来能使表达更为生动;下文提到的两种评注性用法也是这样,“硬硬”比起“硬”更能体现说话人的主观情感。可以看到,上述描摹性的硬/硬硬主要表达的是词汇义,重在描摹动作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因此,我们认为此时的副词“硬/硬硬”还是描摹性副词。从句法表现上看,“硬/硬硬”多紧贴所修饰的动词,与之共现的副词、介宾短语等多位于“硬/硬硬”前面,这更符合描摹性副词的特征。
(2)评注性副词
在上述用法的基础上,“硬/硬硬”的具体意义不断脱落,说话人的主观性不断加强,句法位置不断走向外围,“硬/硬硬”便逐渐变为一个表主观态度的评注性副词了,表达一种做事时坚决甚至强硬的态度,意为“坚决地”“执拗地”或“勉强地”。请看下例:
①我是劝不住的,那么晚了,他竟然硬/硬硬(≈坚决地)要走。
②虽然现在男女平等,可有些人就是硬/硬硬(≈执拗地)觉得男人高人一等。
③你爸厉害着了,但那次也是硬/硬硬(≈勉强地)把你背到医院。
可见,此时的“硬/硬硬”表示的是主观情态而不再是客观地对动作行为进行描述,已经是一个评注性副词。此时的“硬/硬硬”位于句子外围,充当高层谓语(3),句中共现的成分(如上述提到的能愿动词“要”以及介宾结构“把你”)(3)多位于“硬/硬硬”之后。
一旦施事者坚决或执拗地做某事,其结果一般情况下总会突破说话人的预期,让说话人感到意外,加上其特殊的句法位置和语境,语义不断虚化,主观性进一步增强,“硬/硬硬”的反预期用法便随之产生了。请看下例:
④没有上过学的工人,硬/硬硬(≈居然)修好了这样精密的挖掘仪器!
⑤把你锁在家里,硬/硬硬(≈竟然)你来了!
⑥硬/硬硬(≈明明是)你弄洒了水,怎么跑来说我了?!
⑦说了不让老人走,硬/ 硬硬(≈偏偏)要让走!都八十好几的人了。
⑧本来好好的天赋,高中没好好学习,硬/硬硬(≈无奈地)把好好的脑瓜浪费了!
⑨长跑比赛他全程落后,最后发力,硬/硬硬(≈出人意料地)跑成了前五名!
⑩当年形势那么难,谁想到,老总硬/硬硬(≈出人意料成功地)把煤矿开起来了!
描摹性副词对动作生动性的描摹残忍地野蛮地强行地生生地表说话人态度坚决坚决地执拗地勉强地评注性副词表说话人反预期的意外情态居然明明是无奈地出人意料成功地竟然偏偏出人意料地
此时,“硬/硬硬”已经只表示说话人的一种主观情态,具体意义是很难用几个词简单概括的,既可以仅表达意外情态,也可以表达意外的如意或不如意情态,总之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其语义可大致归纳如下:
可以看到,描摹性副词用法一旦形成,在主观性的推动下,便会发生语用推理,进而变成表达说话人情感的评注性副词。语法化的历时考察和共时推演是统一的,因为共时表现便是历时演变在共时层面的投射。从语料的调查结果来看,相较于表达说话人的坚决态度,方言中“硬/硬硬”更倾向于表达反预期的意外情态;而后者也体现出了更强的主观性色彩。因此,接下来我们将注意力放在“硬/硬硬”表意外情态的用法。
1.句法分布和用法
平遥方言中,副词用法的“硬/硬硬”具有述谓性,可以充当高层谓语。高层谓语相当于R.P.斯托克维尔(1986)说的“全句副词”,“因为它们似乎是修饰全句的。它们就是些认识界域是命题的谓语,即这些副词构成对整个命题的表述”。[7]53-55黄国营(1992)把句子分为两部分,分别是“反映客观世界关系的命题”和“反映说话人对这一命题的态度”,语气副词在句中便属于后者,称为“高层谓语”。[8]请看下例:
(1)作为“高层谓语”时的正确用法
①你这孩子,我让在家待着,你“硬/硬硬”来了!
②人家凭本事得的第一名,“硬/硬硬”被人说成是作弊!
以例①为例,“你来了”是反映客观世界关系的命题,而评注性副词“硬/硬硬”反映了说话人对这一命题意外、不满的态度。但是,作为高层谓语的“硬/硬硬”并不能在形式上转换为谓语形式,即以下句子是不可接受的:
(2)作为“高层谓语”时的不当用法
①你来了是硬/硬硬的!
②被人说成是作弊是硬/硬硬的。
对此,罗主宾(2015)指出:“对高层谓语,我们认为,它表现的是语用方面的功能,即表现的是言说者的态度,这种态度有时并不能表现在‘形上’,这从很多语气副词并不能转换成谓语或合成谓语的形式可以看出来。”[9]平遥方言中的“硬/硬硬”便是这一类不能在形式上转换为谓语的评注性副词,但却不影响它作为高层谓语对整个谓语进行评述的功能,表达言者的主观态度和情感。
一般认为,受限于韵律,单音节的评注性副词只能位于句中,不能位于句首。杨洋(2008)也指出,现代汉语中评注性副词“硬”只有一种句法位置,即“NP+语气副词+VP”[1]。然而,在平遥方言中,单音节副词“硬”的句法位置却非常灵活。尤其表现在,作为单音节副词的“硬”可以放在句首充当高层谓语,与“硬硬”一样,在评注辖域方面属于全幅评注,体现了强烈的主观性。通常,句子中越靠近外围的成分主观性越强,位于句首的“硬/硬硬”表现出了更强的主观色彩。
2. 常用的搭配成分
通常情况下,当“硬/硬硬”为“坚决地”“执拗地”语义时,常与表意外情态的评注性副词连用共现,比如“竟然”“就是”等,这与此时的词义并不表意外有关。但是当“硬/硬硬”衍生出表反预期的意外情态义时,由于语义羡余,便不再与其他表意外的评注性副词连用。也就是说,此时的“硬/硬硬”包含了主观性强的“竟然”等词的词义,在句中实现了功能覆盖,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它更强的主观性色彩。此时可与“可是”“但是”等转折连词连用,请看下例:
(1)与转折连词连用
①老师都说成那样了,可是硬/硬硬同学们不信!奇了怪了!
②本打算出门的,但是好好的天气硬/硬硬下开雨了!
(2)与把字句、被字句等连用
由于“硬/硬硬”可表意外情态(4),因此常与把字句、被字句、动结式等搭配使用,举例如下:
①咱妈让你吃了药,硬/硬硬你把药忘了个干净!
②你哥不是胆子很大吗?可是今天硬/硬硬被只蟑螂吓得到处乱窜!
③好好一台新电脑,硬/硬硬被你悄悄换成了旧的!
以上几种句法格式都可突显结果性。“硬/硬硬”表意外情态,这样通常要求所修饰的成分中出现表结果的成分。另外,把字句和被字句本身即含有较强的主观性色彩[10][11],这些成分的使用便于实现句法成分之间的语义协调,同时使“硬/硬硬”的主观性得以更好地体现。
1. 情态功能
张谊生、田家隆(2016)指出:“所谓情态,指说话人在表示判断时还表达了一种对所判断命题的知识、信仰的主观感受和反映,同时也表达了说话人对相关事件的承诺、愿望和评价。”[12]可见,情态是句内的超命题成分,是说话人主观态度在语法形式上的体现,具有情态功能的句法成分往往表现出较强的主观性。评注性副词一般来说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情态功能。“硬/硬硬”为意外情态,表达了说话人出乎意料的惊讶情态。例如:
①原来买的这种车才十多万,现在硬/硬硬二十多万了!
②给了你舞台,但硬/硬硬你把机会浪费了!不中用啊!
③硬/硬硬是旁边的人打破了杯子,说个孩子干什么?
“硬/硬硬二十多万了”表达了说话人对汽车价格涨幅的惊讶;“硬/硬硬你把机会浪费了”表达了说话人对对方把机会浪费这一行为的惋惜和无奈;“硬/硬硬是旁边的人打破了杯子”表达了说话人对于冤枉孩子这一行为的惊讶和不满。这些主观情态体现了一种特殊的表达功能,但都是表反预期的意外情态。
2. 突出焦点功能
作为评注性副词,“硬/硬硬”可以突出焦点,也就是说话人想要表达的句中重要信息。试比较:
①好好一幅画,但她说是乱写乱画的。
②好好一幅画,但她硬/硬硬说是乱写乱画的!
③好好一幅画,但硬/硬硬她说是乱写乱画的!
第一个句子有两个焦点,话题焦点“她”和自然焦点“说是乱写乱画”。第二个句子由于加了“硬/硬硬”,突出了自然焦点“说是乱写乱画”。第三个句子则突出了整个句子“她说是乱写乱画”作为焦点。可以看到,“硬/硬硬”的使用明确了说话人想要表达的重点,也就是想要使听话人注意的部分,带有强烈的主观印记。
3. 指明预设功能
杨洋(2008)指出,现代汉语中“硬”在语境中的预设为反向预设[1]。本文认为,平遥方言中的评注性副词“硬/硬硬”在篇章中有指明反向预设的作用,试比较:
①这事儿在别人看来那么难,他给做成了。
②这事儿在别人看来那么难,他硬/硬硬给做成了!
③这事儿在别人看来那么难,硬/硬硬他给做成了!
每个例子的第一个小句“这事儿在别人看来那么难”表明说话人的预设是:他很难做成那么难的事儿,然而结果却是他给做成了,这违反了说话人的预期。第一个句子没有“硬/硬硬”,并没有指明这一预设。后两个句子加了“硬/硬硬”,不但突出了之后的句子成为焦点,更指明了预设,使得预设和结果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指明预设和突出焦点是对立统一的,当句子的焦点突出时,与之相对应,预设部分也变得明晰起来。这就好比一串灰色字符(代表一个句子所表达的语义),当我们把其中部分字符标红时(代表突出其中的焦点信息),剩下的一部分灰色字符同样也明晰起来(代表指明预设)。“硬/硬硬”做高谓语更能体现它指明预设的作用,因为此时的“硬/硬硬”处在句子外围甚至句首,与之前的小句(通常为预设句)中间通常也有停顿。从听话人把握句子信息的角度讲,这样使得听话人听到“硬/硬硬”时,能更容易地将句子中的焦点句和预设句区分开来。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在方言调查中发现,当说第一个句子时(以及其他不带有“硬/硬硬”的同类型句子),说话人为陈述语气;但是在说后两个句子时,说话人却是明显的感叹语气。感叹句用以表明说话人强烈的主观情感,而“硬/硬硬”的添加激活了感叹句的使用,这同样证明了“硬/硬硬”的主观性色彩。之所以在加了“硬/硬硬”的句子中使用感叹语气,是因为说话人对结果感到诧异,并且非常想要突显预设与结果之间的差异,也就是说这样的言外之意:事情好难办,他好厉害。
1.共现成分
在语篇上,“硬/硬硬”所在的小句之前通常会加上“没有想到”“谁想见”这样的插入语或“啧啧啧”一样的感叹语,这些成分都表明了个人的态度或情感。
(1)表明态度和情感
①人家是真对你好,没有想到,你硬/硬硬说人家辜负了你!
②他爸上个月才给了他一万块,谁想见,硬/硬硬他一个月花完!
③那么重的任务,啧啧啧,硬/硬硬我们老师一个礼拜写完了那本书!
这些表达个人态度或情感的成分,更明显地突出了“预设”和“结果”之间的对比,从而更加突显了“硬/硬硬”的主观性,这也体现了语义的相容性。除此之外,还可以在“硬/硬硬”所在小句后添加体现说话人评价性态度的成分,
(2)体现评价性态度。
①人家是真对你好,没有想到,你硬/硬硬说人家辜负了你!真的是!
②他爸上个月才给了他一万块,谁想见,硬/硬硬他一个月花完!太大手大脚了!
“真的是!”“太大手大脚了!”这样带有说话人强烈评价性态度的成分,使得“硬/硬硬”的主观性得到了更进一步的体现。
2.常用语境
平遥方言的评注性副词“硬/硬硬”大多出现在互动语境中,因为互动语境中更适合带有主观性成分的运用。
①——人家一片好心,小伙子硬/硬硬说是虚情假意。
——这么倔!
②——那天跟你说了那么多遍,硬/硬硬你今天又忘了!
——不好意思,是我大意了。
语料调查中,我们发现有时“硬/硬硬”并不一定出现在互动语境中,而是说话人的自我言说,但仍然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张谊生(2017)指出:“即使不是相互间对话,……只要是发话人情感的直接流露,其性质与对话语境也基本一样。……发话人在特定语境中的自我表述,其实也是一种与受话人的互动,也会带有主观色彩。”[13]
关于交互主观性,丁健(2019)对近年来的研究状况做了介绍和系统论述。丁文指出:“交互主观性是指语言的一种特性——说话人会站在听话人的角度来组织和表达话语。”[14]综合丁文的观点,笔者认为,主观性侧重表达说话人自己的情感态度,而交互主观性则侧重表达说话人对听话人情感态度的关注。说话人用特定的语言符号对话语做出标记,以引起听话人的注意,或者使得听话人尽量依照说话人的意愿,表现相应的态度和做出预想的回应,从而让话语交际更加顺畅。交互主观性充分体现了会话合作原则。
交互主观性是主观性的延伸,从本质上讲,两者都是说话人主观上情感态度的体现。交互主观性可以看作是说话人希望主观上表现出来的态度和情感能够影响甚至支配听话人。这当然可以看作是主观性进一步的加强和延伸。
“硬/硬硬”一般出现在句子外围,做高层谓语,甚至出现在句子主语之前也是常见的。袁毓林(2004)在谈到位居句子外围的语气副词时说:“这种副词在句首或主语后较前端的位置出现,便于听话人的认知处理:让人一下子就抓住说话人对于句子所表达的命题的态度和评价,并据此形成相应的会话态度、交际策略和应对方式乃至具体的措辞。”[15]42-44
前文谈到,“硬/硬硬”通常出现在互动语境的感叹句中。在平遥方言中,当说话人想要表达较高程度的意外情态时,首先倾向于选择“硬/硬硬”,而不是“竟然”“却”等同义评注性副词。Nuyts(2012:60)指出:“只有在会话上必要时,说话人才会在情态表达时编码(交互)主观性。”[14]对于“硬/硬硬”所评注的事件,说话人不但觉得不可思议,同样也担心听话人不能充分相信,所以使用了具有强意外情态的评注性副词“硬/硬硬”,而且,非常明显的一个事实是,当说话人认为所表述的事情过于出人意料时,“硬/硬硬”会成为句子最明显的重读所在,并且在硬硬之后出现语音停顿;说“硬/ 硬硬”时往往伴随着咬牙、摆手等表现说话人强烈情感的身势语。同时,说话人还会在句子前后添加“没有想到”“谁想见”“啧啧啧”等辅助性成分,这一点前文已述。这些都表现了说话人想要听话人确信自己所表述事实的心理,体现了说话人对听话人的关注。例如:
——那可是自己的亲女儿啊!你知道吗?那天就因为个小事儿,硬硬,他把自己女儿打成了重伤!
——真的假的?!这么狠吗?!
说话人对实施者“他”因为一点小事就把自己亲女儿打成重伤这件事感到诧异,为了让听话人相信,说话人使用了“硬硬”,有明显于句中其他成分的重读,之前有“你知道吗?”这样的辅助性成分,之后有语音停顿。从听话人的惊诧反应来看,“硬硬”的主观交互性已经实现。
“硬”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评注性副词,由其形容词用法发展而来。平遥方言中的“硬/硬硬”具有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功能表现。具体体现在语义、句法、语用、篇章等多个方面。主观性在从描摹性副词到评注性副词的演变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句法分布方面,“硬/硬硬”可做高层谓语并可以位于句首,对整个谓语甚至句子进行主观评述;组合和搭配方面,可与“硬/硬硬”连用的成分经常是可表结果的动结式和有较强主观性的“把”字句和“被”字句,这体现了语义的相容性,这些成分也使“硬/硬硬”的主观性得以更好地体现。语用方面,“硬/硬硬”的情态功能同样表现出自身的主观性色彩,指明预设和突出焦点是对立统一的,不只体现了“硬/硬硬”的主观性,还体现了它的交互主观性色彩。语篇特征方面,“硬/硬硬”硬所在的小句中通常会加上表明个人态度或情感的成分,使得主观性得到了更进一步表现;“硬/硬硬”也常用于更适合带有主观性成分的互动语境。“硬/硬硬”还具有交互主观性,这是说话人主观性的延伸,体现了对听话人的关注。语法体系的完善有赖于方言语法的深入研究,方言中往往隐藏着共同语不易发现的语言事实。
注释
(1)学界常称这一类副词为“语气副词”,但张谊生(2014)[4]指出,这类“语气副词”的基本功能并不是充当状语和语气,而是充当谓语进行主观评注,称为“评注性副词”。在本文所引讨论“语气副词”文献的内容中,为尊重原文,我们仍引作“语气副词”。但在行文中,我们从张谊生先生说法,将其称作“评注性副词”,二者名异实同。
(2)括号内内容是我们为了说明句中“硬/硬硬”的词义自主添加的部分,下同。
(3)关于“高层谓语”这一概念,我们将另文介绍讨论。
(4)关于“硬/硬硬”的情态功能,我们将另文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