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悦,王汉卿,王诗维,程 龙,张 鹏,曹兴忠,金 硕,吕广宏
(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物理学院,北京100191;2.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多学科研究中心,北京 100049)
正电子湮没技术是先进的材料微观结构无损探测技术,可对原子尺度缺陷(如空位、空位团簇等)进行快速精准探测,弥补了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等其他技术对原子尺度缺陷难以观测的不足[1]. 正电子湮没技术包括多普勒展宽能谱仪、角关联谱仪、寿命谱仪等. 上世纪80年代,慢正电子束流技术的出现,将正电子湮没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拓展到材料表面和界面的研究中[2-4].
材料缺陷对其物理、化学、力学等性能具有重要影响,材料缺陷探测表征技术在材料性能评估中占据重要位置. 在研究生为主的近代物理实验本研一体化专题中,增设正电子湮没技术,将其应用到核聚变堆壁材料金属钨的辐照缺陷行为研究中,有助于学生以前沿科学与国家需求的视角,学习和掌握该技术在材料微观缺陷研究中的应用.
正电子在材料中的扩散、捕获和湮没过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 正电子进入材料后,其动能在几ps内降至低能量状态(约为0.025 eV),即热化过程. 由于正电子与原子核存在库仑排斥作用,因此热化的正电子在扩散过程中易被捕获在原子间的空间内,尤其是空位型缺陷中,从而与周围的电子发生湮没,释放出2个γ光子. 湮没过程遵循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正负电子对总质量对应的能量将转变为2个γ光子的动能.
图1 正电子在材料中的扩散、捕获、湮没过程示意图
若正负电子对初始状态静止,湮没释放的2个γ光子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每个γ光子能量为511 keV. 由于材料中的电子具有初始动量,因此2个γ光子发射方向夹角不再是180°,且能量将相对于511 keV发生多普勒能移. 电子初始动量越高,γ光子多普勒能移越显著[5].
通过测量γ光子的多普勒展宽能谱,可以获得与电子动量相关的材料微观结构信息,如图2所示.
图2 γ光子多普勒展宽能谱
多普勒展宽能谱峰值位置对应511 keV,谱线中心区域(A区域)能移小,对应较低动量电子的湮没;谱线两翼区域(B/C区域)能移大,对应较高动量电子的湮没. 为便于对比不同谱线的特征差异,引入S(shape)参数[1],其定义为A区域面积(510.2~511.8 keV)与谱线下的积分总面积(504.2~517.8 keV)的比值.
金属材料中不同环境中的电子动量不同. 如在空位型缺陷中,主要存在的是原子周围游离的价电子,平均动量较低. 若材料中空位型缺陷数量增多,相应的S升高[6-8]. 结合慢正电子束入射能量可调的特点[9],可获得材料表面至μm量级深度范围内的S,即空位型缺陷数量的变化规律.
慢正电子束多普勒展宽实验装置及流程如图3所示.
图3 慢正电子束多普勒展宽实验装置示意图
a.正电子源衰变产生的快正电子经慢化体慢化后,再经静电加速管加速,获得单色且能量连续可调的慢正电子束.
b.正电子束垂直入射测试样品,湮没产生的γ光子被高纯Ge半导体探测器探测,产生电信号,经过主放大器放大并输入多道分析器处理.
c.存入计算机,通过分析γ光子多普勒展宽能谱获得S参数.
金属钨作为核聚变堆中的壁材料,将经受高剂量载能粒子辐照,产生大量辐照缺陷,影响其服役性能. 钨中的辐照缺陷行为一直是核聚变材料领域关注的热点[10]. 面向核聚变能国家需求,选取钨为测试对象,利用慢正电子束表征并分析辐照前后钨近表面空位型缺陷的变化.
样品A:商业轧制钨,纯度>99.95%,形变量80%,致密度>99%,样品尺寸10 mm×10 mm×1 mm. 样品经过机械研磨与抛光,获得平整光洁的表面;
样品B:利用高能Cu2+对初始钨样品进行辐照,离子能量为1 MeV,辐照剂量为7.5×1018m-2;
样品C:在样品B的基础上,进行氘(D)等离子体辐照,氘离子能量为40 eV,辐照剂量1×1026m-2.
实验内容分为基础实验与拓展实验2部分,面向不同教学需求开展分层次教学,促进学生综合实验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基础实验需完成样品A和B的测试,主要面向研究生和部分本科生. 教师先讲授实验原理与操作方法(1学时),然后学生在专职实验员的指导下进行测试(3学时). 学生基于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可掌握正电子湮没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得到并分析高能Cu2+辐照引起的缺陷数量随深度的变化规律.
拓展实验需完成样品C的测试,主要针对学有余力的研究生,学生提前与专职实验员预约测试时间. 学生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辐照因素对样品缺陷行为的影响,深入学习和理解正电子湮没技术的应用.
1)安装实验样品. 样品室结构如图4所示.
图4 样品室结构示意图
a.关闭闸阀2,打开闸阀1,操作送样杆将样品台移动至预抽室,关闭闸阀1;
b.预抽室内充入氮气,打开预抽室腔室门,将样品粘在样品台上;
c.关闭预抽室;
d.先后打开机械泵和分子泵,约等待1 h,真空度降至1×10-5Pa以下,打开闸阀1;
e.操作送样杆,将样品台送入主样品室,关闭阀门1;
f.开启闸阀2,准备测量.
2)调节加速电压,采集γ光子多普勒展宽能谱. 通过计算机指令,根据测量精度需求设置加速电压大小与步长. 对于金属钨样品,加速电压为0~8 kV时,步长设为0.5 kV;加速电压为8~20 kV时,步长设为1 kV;共计28个能量点. 每个能量点采集1个γ光子能量-计数图(图5),其中峰值处对应511 keV. 当504.2~517.8 keV能量区间的总计数Nsum累积至5×105时,视为该谱线测试完成.
图5 实测γ光子多普勒展宽能谱图
3)谱线去噪,计算每个谱线对应的S并统计误差. 采谱过程中存在噪声信号,如图5左右两侧低能区与高能区部分. 扣除噪声信号后,截取504.2~517.8 keV区间能谱,计算S.结合总计数Nsum计算S的统计误差,Es=S[Nsum-0.5+(SNsum)-0.5].
4)绘制S随深度d的变化曲线. 正电子注入深度R可依据R=(40/ρ)E1.6计算,其中ρ为材料密度,E为正电子能量. 将28个正电子能量转化为注入深度,结合对应的S与统计误差Es,绘制S-d曲线.
如图6(a)所示,对于样品A,0~30 nm深度范围内S相对较高,表明辐照前钨样品浅表层的空位型缺陷相对较多,这与样品表面的机械抛光处理有关. 样品A和B在整个测试深度范围内S显著增加,表明高能Cu2+辐照导致钨中形成了大量空位型缺陷.
为更好地分析高能Cu2+辐照因素对空位型缺陷数量深度分布的影响,将同一深度样品B和A的S作差,获得ΔS随d的变化曲线,如图6(b)所示. ΔS在0~50 nm深度范围内急剧增加并达到峰值,随后缓慢减小. 可见,空位型缺陷的增加呈峰值分布,且受表面效应的影响,越靠近表面,空位型缺陷的形成越困难.
拓展实验中有多个样品(包括样品C)可供学生选择,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主动设计拟测试的材料种类和辐照参量. 教师在评定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后,准备相应的样品供学生测试分析.
此处以学生选择率最高的样品C为例,简要说明测试结果. 结合图6(a)~(c)可以看出,高能Cu2+辐照后的氘等离子体辐照有降低S的效果,但无法使S降低至辐照前的初始水平. 实验结果表明,低能氘等离子体辐照可以一定程度“修复”高能Cu2+辐照对钨造成的损伤,但无法完全“恢复”.
(a) 不同钨样品S随d的变化规律
面向核聚变能国家需求,选取核聚变堆壁材料金属钨作为测试样品,将慢正电子束多普勒展宽能谱仪引入近代物理实验课程,使学生掌握正电子湮没技术表征材料缺陷行为的实验技能,并推广应用到其他材料缺陷表征中. 基于测试原理、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等实验教学过程,强化学生对力学、光学、热学等基础物理知识的深入理解. 学生分析讨论空位型缺陷变化规律时,需要结合一定的材料物理基础知识,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学科交叉的学习能力. 基于基础实验与拓展实验的分层次教学设计,可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综合实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与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