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姝伶
摘要:职业素质包含专业素质、道德素养,两者可以从工作能力、工作意志、道德节操等层面影响学生的岗位表现,进而影响学生的未来就业。因此,高职院校不仅仅要重视专业教育,更要重视道德教育。文章主要从德育途径、德育策略两个方面对职业素质培养下的高职德育工作。
关键词:高职院校 职业素质 德育工作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才储备数量、质量稳固提升,企事业单位在拥有更大抉择余地的情况下,往往更加倾向于高质量的优秀人才,在专业能力之外,还会考察求职者的品德、意志等方面。另外,工业社会背景下存在生产生活节奏快、社会竞争白热化的特点,导致员工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若不具有较强的痛苦耐受、乏味耐受、诱惑耐受等能力,员工很容易迷失在工作岗位中,不利于长期发展。因此,加强学生德育工作十分紧要。
一、高职德育工作改进途径
(一)教师引导
长期以来,重专业、轻品德的教育策略盛行于高职院校,几乎所有高职院校对德育方面的资源投入都是少之又少,导致高职院校德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心理疏导能力偏弱,学生的品德无法得到系统塑造,在出现心理偏差时,也无法得到正确的指导,从而出现功利性、盲目就业、自卑孤僻、性认知偏差等心理问题,不利于身心健康成长,也不利于个人职业发展。因此,教师要重视引导,发挥专业优势、关怀优势,积极落实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二)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不仅需要系统学习,还需要潜移默化的影响,但长期以来,德育工作投入的教育资源较少,导致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时,缺乏从系统角度考虑学生在道德层面的知识水准、技能水准、是非判断等能力的条件。因此,即便是经过了道德教育,学生也只是空有道德理论知识,但在如何改正错误认知、如何提高道德素养、如何塑造正确价值观等方面缺乏对应的技能和经验。另外,由于大部分教师未能认识到品德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所以学校的德育工作存在阶段性中断,致使学生对品德教育的接受性不高。由此看来,教师在落实德育工作时,应从系统的道德教育层面改善学生的道德知识、品格意志、思维判断等,重视道德教育的持续推进,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三)工作认知
很多学生缺乏对工作岗位的认知,在正式进入工作岗位时,容易出现职业倦怠、前景迷茫、消极应付等心理,不利于学生未来长期发展。因此,在落实德育工作时,教师要消除学校、企事业单位间的环境差异,从教学氛围、教学策略等多方面帮助学生认知工作岗位,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预期,更好地参与工作。
(四)实习实践
实习实践不仅仅是学生实际应用所学知识的过程,更是检验品德意志、思维判断、道德知识、社会交际能力、自我纾解能力的过程。一般来说,高职院校虽然重视学生的实践教育和实习,但会忽视实践教育中的德育元素,导致实践教育和实习只培养学生专业素质,而在提高道德素养上收获甚微。因此,在实习实践中,教师应积极渗透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
(五)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是基于未来发展、工作岗位、自身实力、用人市场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出预期性、合理性的筹谋。职业规划在冲抵职业倦怠、形成理想目标、自我约束改善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对学生应对职场环境大有帮助。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在为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只重视职业规划中的就业前途、专业对口、专业能力,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职场适应能力,导致很多学生即便在专业能力上能适应工作岗位,却无法在道德、品质、意志等层面切实符合岗位要求。鉴于此,高职院校必须引导学生重新审视职业规划,切实强化自我认知、工作认知,选择适宜自身的发展计划。
二、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改進措施
(一)教师引导
教师引导可以从课堂教学、心理疏导两个方面,以及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执行、工作成效检验、工作执行优化四个视角具体展开。
人才队伍建设是指德育教师人才是保障课堂教学、心理疏导效力的关键因素,所以高职院校要重视人才招聘、人才考核、核心骨干培训。在人才招聘上,高职院校不仅需要应聘者专业达标,还需要在从业经验、道德品质等层面上符合德育教师需求;人才考核是对德育教师、辅导员的德育能力进行评价,应当包含理论考核、实践考核;核心骨干培训用以应对德育教师人才流失,通过挽留制度、关怀制度等,增强德育教师人才的归属感。
工作执行是指德育教师应针对具体的德育课堂、心理疏导进行控制,确保切实改善学生的道德认知和价值观,它涉及工作细则、职责分配、执行监督三个方面。工作细则是指高职院校应对德育课堂、心理疏导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做出具体的要求,确保德育教师、心理疏导人员能在工作中有参照标准;职责分配是指高职院校应将工作任务、责任分配至相关人员身上;执行监督是指高职院校应在开展具体工作的过程中,督促相关人员切实履行职责,确保德育工作能达到预期目标。
工作成效检验是指高职院校应根据德育课堂、心理疏导的结果,对相关人员进行综合评价,它涉及理论考核、德育课程量、风气考察、心理疏导人次这四个方面。理论考核是指高职院校应定期检验学生道德层面的知识水平,客观地量定德育工作的成效;德育课程量是指高职院校应统计德育教师开展课程的数量,以避免学生接受德育的学时过少,导致德育工作成效不佳;风气考察是指高职院校应从校内风气视角下,通过学生的校内表现,客观、公正地观察德育工作成效;心理疏导人次是指高职院校应归纳、统计德育教师疏导的学生人次,了解校内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综合评价德育教师是否切实履行了职责。
工作执行优化是指高职院校应检验工作执行的情况,明确德育教师、辅导员是否存在管理问题,德育工作是否达到了成效,并以此为基础,指导后续的人事管理、教学安排,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
(二)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指从系统教育、持续教育两个方面强化德育工作成效,可以从道德知识结构化、道德教育多元化、道德教育常态化三个角度进行。
从道德知识结构化的角度来说,散碎的知识不利于学生开展记忆活动,无法让学生通过整体视角,对道德问题形成系统的认知。因此,在开展德育教学时,德育教师应当注意知识结构化,从关联脉络的视角,帮助学生串联道德层面的知识内容。
道德教育多元化是通过多种教育方式提升教育成效,包括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说理教学与自我认知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下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深层次改善学生的道德水准影响较大,所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劳动、社团活动,加强自我管理;说理教学与自我认知的结合旨在帮助学生深刻地掌握道德知识,强化对自身和他人的了解,明确情绪、思维、道德与人体生化反应、社会秩序的关系;课堂与课下的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在德育工作中的参与度,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开展德育工作,提高德育成效。
道德教育常态化有助于持续影响学生的思维、品格、价值观,教师可以从专业课程、校内生活、校外实习三个方面渗透德育元素,不仅要在专业教学上加强德育工作,还要在校纪校规、企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等层面上规范学生行为,要求学生切实服从纪律规范,严于律己,积极向上,逐步改善就业心境、意志品格、价值判断。
(三)工作认知
工作认知不仅仅是专业内认知,更是心理层面上的认知,社会竞争的白热化对员工心境存在较大的负面影响,所以高职学生在入职前要做好心理建设,重视环境认知、职场认知、岗位认知。
不同岗位的工作环境是存在差异的,恶劣的工作环境容易使人产生职业倦怠,对职业认同感有较大影响,为了让学生消除工作环境对心境的影响,教师可以通过校内劳动、工厂实习等途径,帮助学生适应工作环境。
职场认知是指在社会交际、职责履行、组织管理等方面适应办公环境,学生需要在社会交际上处理好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合理竞争,保持个性,从容应对交际圈,还需要在职责履行上具有时间观念、质量观念,主动承担责任,有组织、有纪律地融入集体。
岗位认知是针对具体工作内容而言的,学生应具有负面情绪耐受能力、自我激励能力、持续工作能力,所以在開展德育工作时,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工作态度、工作意志等方面。
在实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到噪音大、灰尘多、油污多的工作环境,以锤炼学生的意志,增强学生对恶劣环境的耐受能力。教师也可以教给学生交流的艺术,如批评口无遮拦的学生,鼓励腼腆话少的学生踊跃发言。此外,教师还应从班纪班规、校纪校规的角度,严格要求学生的学习行为、校内生活行为,增强学生的纪律意识和集体意识。
(四)实习实践
实习实践既可以作为教学的一环开展德育工作,又可以依托真实的环境,检验德育成效。从教学角度来看,实践教育可以从教学策略、教学执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落实。
教学策略是将德育与实习实践相结合,教师在明确教学计划的同时,综合评价方案的可行性,确保实习实践的教学成效;教学执行是根据教学计划逐步落实教学工作,并重视执行过程中的监督管理;教学评价是在实习结束后,对实习实践成效进行评价,观察德育工作是否在学生的实习工作中发挥了价值。
德育成效检验是在真实环境下,综合评估学生的德行表现,旨在从整体性视角了解学生的意志、思维判断、品格等是否满足入职要求,一般结合领导评价、岗位绩效、实习报告等方面综合考量。
除了教学外,学生入职前的实习一般考量的范畴较为全面,教师可以向实习单位的领导询问学生的岗位表现,了解是否存在适应能力差、工作懈怠心强等问题;通过岗位绩效,了解学生的岗位贡献;通过实习报告,了解学生从工作中学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道理,并以此综合判断学生的道德素养,检验德育工作成果。
(五)职业规划
除了工作认知,职业规划还要学生重视自我认知,以明确发展方向,冲抵职业倦怠,并对工作环境、职场环境做好心理预期。自我认知需要学生把握基础认知、进步空间、进步能力。基础认知是学生针对自身进行优劣势分析,明确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在工作中做好扬长避短;进步空间是在扬长避短原则上,进一步加强自身优势,弥补短板;进步能力涉及学习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学生不仅要对理论、技能具有高效的认知,还要善于控制行为、情绪,以求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易璐.新时代高职德育工作及激发策略研究[J].大众标准化,2021(18).
[2]刘素芹.职业素质培养目标下高职德育工作的缺失与重构——评《现代职业教育德育新探》[J].当代教育科学,2018(10).
(作者单位:扬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