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的逻辑与路径

2022-06-20 13:24董慧邱小健欧阳小宇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体系建构中小学

董慧 邱小健 欧阳小宇

摘要:劳动教育课程是当前学校课程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任务。其体系建构应遵循共生、共荣和共享逻辑,以达到逻辑平衡与相融。然而,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仍面临着课程建构共同体未建立、开发时效不强、育人价值缺失等困境。今后,中小学应从建立课程体系、建构共生共同体,扩展课程内容、明确内容选择,明确建构目的、把握育人导向等方面入手,达到完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的目的。

关键词:中小学  劳动教育课程  体系建构

引用格式:董慧,邱小健,欧阳小宇.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的逻辑与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2(18):9-12.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学校必须健全劳动教育课程,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1]。表明劳动教育课程已成为当前学校课程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是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是有效实施劳动教育的关键。新时代,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劳动教育课程理应遵循党中央指示,迈向课程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鉴于此,厘清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的行动逻辑、困境与路径是新时代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的行动逻辑

逻辑实质上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基本遵循,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本质特征。劳动教育课程的行动逻辑是指建构课程体系应遵循的基本规律或导向,是劳动教育课程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引领。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应遵循共生逻辑、共荣逻辑和共享逻辑,以达到突破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的实践困境的目的,从而探索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的实践路径。

1.共生逻辑

共生最早由德國真菌学家德贝里于1879年提出,此后逐步渗透到社会科学领域,使其有了更丰富的价值意蕴。一般认为,共生即指不同主体以某种形式联系起来形成的平等互惠、共同发展的关系,主要包括共生的单元、模式和环境。共生单元指在此系统中进行能量交换和生成的基本单位;共生模式指各单元之间交互影响和作用的关系;共生环境指各单元以外的所有影响因素的总和。劳动教育课程是在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和相关政策的指标、指导和推动下,走向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2],表明劳动教育课程具有综合性及跨学科的特点。学校、教师与学生是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的三大主体,这三大主体在建构劳动教育课程过程中应该遵循一体化共生的原则。

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中,教师的发展需要依靠学校政策指引及学生的配合,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及学校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教师的专业技术以及学生的创造与创新。因此,学校等主体之间应当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体系,基于主体相互作用产生新的能量,推动课程内容、资源等在各单元之间流动、循环。鉴于此,共生理论的核心即通过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等逻辑,实现物质、能量等生产和交换达到最高效益的共生发展格局[3]。

2.共荣逻辑

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共荣秩序的思想,强调在社会学领域应兼顾生态秩序和心态秩序,认为,以往研究过于偏重生态共存秩序,忽视了能够发扬人生价值的心态秩序,为此,要注重兼顾人和社会关系的共荣秩序[4]。他将共荣秩序分为以下几个面:首先,共荣以共存为前提,“共存是生态,共荣是心态”;其次,共荣必须关注人的心态,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后,共荣还应强调国与国之间的和谐共处、互荣互鉴[5]。新时代,劳动教育进一步发展,呈现出社会性、创新性的时代特征,尤其是与学生发展紧密联系的劳动教育课程,蕴含着促进学校课程多元化的价值意蕴,承担着培养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因此,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不能拘囿于一种内部理论逻辑,而应遵循内外兼顾的逻辑规律,强调国民性、开放性和借鉴性。

如前所述,某一事物只关注其内部体系而忽视其与外部的联系,必然会导致该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受阻。劳动教育作为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遵循共荣发展逻辑。首先,学校应重视课程内部体系的良性循环和资源的合理分配,使得学校内部课程共荣,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创造良好的条件;其次,劳动教育课程的生态秩序与学生心态互相融合;最后,倡导国内与国外的共荣。一方面,我国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中要借鉴国际经验;另一方面,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和发展为国际劳动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3.共享逻辑

共享是全体成员共同享受大家创造的经济、文化等利益,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6]。换言之,共享发展即社会资源分配达到最优化状态,人人均能共享更多的教育资源。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需要以共享发展理念为引导,依靠学校、教师等多方主体的集体智慧,共同建设、共同创造。首先,学校等主体之间应加强合作,深化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与开发,在资源、技术等方面实现共建共享,注重加强各方主体的合作力量,从而实现合作研究成果的共赢。其次,加强与各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学术交流、项目联建等方式推动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与开发,进而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最后,构建学科共享平台和共享机制,拓宽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方法、模式等方面的学科共享部分,促进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与开发,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

综上所述,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必须遵循共生逻辑,注重多方主体合作互补、共同发展;同时也应遵循共荣逻辑,强调以一种开放性的心态和视野来完善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最后,还应遵循共享逻辑,基于共享平台和机制,实现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的育人价值。学校要注重把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的共生逻辑、共荣逻辑和共享逻辑,基于三重逻辑的不同理念和作用机制灵活地调整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结构等,从而实现逻辑的交融与互通。

二、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的实践困境

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有着重要地位,在培养人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逻辑面临着诸多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BE7B49A7-BB89-4384-B0BD-08972D762372

1.课程共同体未建立

综观目前部分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与开发仅停留在理念层面。首先,学校虽然已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制定出了劳动教育课程目标,但对于目标是否在劳动教育课程中落实,却没有做深入的田野分析和研究,使劳动教育课程流于形式、甚至丧失了育人的功能。其次,学校在劳动教育课程规划时,系统规划不足,办学思想、课程目标等之间缺乏联系,影响了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例如,有的学校在制定规划方案时,仅注重课程建设的内容,忽视了学校资源的利用、学生个性发展及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等与课程建设相关的内容,缺乏通过系统的规划使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与开发促进学校、教师及学生发展的思考。

2.开发时效性不强

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关键在于学校开发出有自己个性的劳动教育课程,开发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是促进劳动教育课程发展的有效手段。目前,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开发存在时效性不强的问题。首先,开发质量不高。一般认为,学校教育哲学、学生个性需求诊断等是开发校本课程的方法路径[7]。反观当前部分学校开发的劳动教育课程却忽视了促进学校、教师及学生发展的功能。其次,开发成本过高。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离不开教材的编写,这就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所耗成本急剧增加。最后,开发差距过大。当前,各学校区域发展不均衡,拉大了区域学校之间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的差距。有的学校开发出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现了学校教育哲学、自身特色,促进了教师和学生发展;有的学校劳动教育受师资、财力等限制,只能流于形式。这便使得劳动教育课程开发拉大了区域学校之间的差距。

3.育人价值缺失

(1)目标定位不准

劳动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劳动价值观[8]。学校理应根据自身特色和学生个性需求等对劳动教育课程目标作出清晰的界定,反对大而杂、多而乱的无序目标。也就是说,劳动教育课程目标应是学校在其自身实际的基础上,制定出能够促进学校、教师及学生发展的可操作目标。然而,当下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目标定位不准,范围大而宽泛,表述模糊、笼统,缺乏“实”“小”“新”等特征,这便使得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难以实现具体目标。在目标制定大而模糊的情况下,教师只能按照计划时间完成教学任务,难以起到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作用。

(2)机制构建不全

部分学校劳动教育制度缺乏规范,劳动教育课程机制构建不全。首先,课程结构失调。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重视智育等与分数关联较大的学科课程,而与这不相关的领域如劳动教育相对较忽视[9],从而使得劳动教育被边缘化,劳动教育课程呈现“观光式”的现象。部分学校重视将劳动作为谋生手段的外在价值,而忽视了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内在价值,从而使得劳动教育课程功利化,阻碍了劳动教育课程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其次,管理机制不完善。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学校作为管理的重要主体,理应加强对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与开发的管理。然而,部分学校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或管理机制名不副实,尚未建立劳动教育课程的准入、实施和评价等机制。最后,保障机制不全。劳动教育课程有效实施需要可操作性的目标、科学的内容、充足的师资及完善的评价等。部分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单一,仅限于手工操作;专门教师数量不足,依赖于兼职教师或其他任课教师;资金投入不够,导致开展效果不佳;评价偏于终结性,忽视了有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性、表现性及增值性评价。

三、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的路径

劳动教育课程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为此,学校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遵循共生、共荣和共享逻辑,加强制度建设,坚定不移地推动劳动教育课程向纵深发展,努力构建劳动教育课程发展体系。

1.建立课程体系,建构共生共同体

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与开发必须镶嵌于整个课程体系框架内,要与其他课程如德育课程等共同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为此,劳动教育课程建设需要加强共生系统中学校、教师和学生三大共生单元之间的平等地位,通过三方之间信息互通和交流,形成具有系统性、稳定性的课程体系。因此,学校在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和开发时不能仅停留在理念倡导层面,而应从整体规划出发,构建课程整体框架。首先,劳动教育课程应著重关注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培养。学生是独特的人,是不以其他意志为转移的独立个体。因此,学校应顾及学生个性差异,立足于学生发展,制定出具有可及性的目标,并强调从学生的已有认知、学习特点等方面入手,确保能有效地提升学生劳动素养。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与开发应顾及学生个性需求,这个需求强调的是大多数学生的需求,而不是个别学生的需求。实际上,很多学校在建设与开发劳动教育课程时,并没有对学生需求进行实地调查,只是凭着自己的主观判断进行设计和开发。客观地说,从学生角度出发来设计劳动教育课程,就是使学生参与到课程的建设与开发中,这一举措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打破了以往“防学生”的课程建设与开发机制。其次,劳动教育课程无论是在开发上,还是在实施上,都应以强大的师资力量作为支撑。一方面,劳动教育课程开发需要一定的开发技术,对教师专业水平提出了一定要求,倘若教师缺乏专业技术,那么开发出的劳动教育课程难以保证应有的质量。另一方面,劳动教育课程实施需要一定数量专业教师,如果没有充足的专业教师,劳动教育实际效果将很难得到体现。最后,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与开发需要以学校教育哲学为理论支点,学校理应充分挖掘可利用资源,并将其进行加工整理,使其成为高质量的课程资源,在此基础上,编写出促进学校特色形成、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及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劳动教育课程教材。

2.扩展课程内容,明确内容选择

目前,我国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与开发时效性不强。为此,学校需要通盘考虑国内外的理论视野,捕捉时代发展新趋势、开发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劳动教育课程新体系。

(1)丰富课程内容

首先,学校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相关精神,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加强劳动实践,保证充足的劳动时间。其次,依据课程建设的共荣理念,汇集课程资源,推动课程综合化和课程界限模糊化。如加强劳动教育课与其他课程的有机融合[10],注重探索课程之间的联系,发现其他课程里的劳动元素,在实践中推进“五育”融合。再次,加强实操技能的训练,学校应注重拓宽实践路径,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参与实践的机会。最后,扩大对外开放。基于共荣逻辑,加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与合作,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达到心态上开放,逐步实现全世界劳动教育课程的共生共荣。BE7B49A7-BB89-4384-B0BD-08972D762372

(2)创新课程形式

劳动教育主要有三种形式: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首先,结合半工半读进行日常生活劳动,如照顾小孩、整理杂物等。其次,结合“三助”工作开展生产劳动,学生通过在校内、外实践场所和实践基地参加“三助”工作,既能创造财富又能创造价值。再次,结合“三下乡”实践活动开展服务性劳动,通过组织学生利用暑假等假期深入农村,既能带动农村发展,又拓宽了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最后,在生涯教育中渗透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将劳动精神培养作为生涯规划的重要内容,开启“双创”活动体制建设。此外,学校可以将3D打印等科学技术与劳动教育相融合,创设网络教育情景,创新劳动教育新形式。

3.明确建构目的,把握育人导向

(1)满足课程育人需求

建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必须遵循共享逻辑,细化目标,转变方式,把握课程育人导向。在劳动教育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实施及评价等方面都应考虑。首先,学校理应从自身的教育哲学、学生需求等方面出发,用一种理性的思维去建构课程整体框架、细化课程目标,客观分析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和开发所需标准,最终逐步地形成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和开发的指导方案,使得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与开发有理有据,避免出现盲目性和随意性。其次,分模块地分析课程建设整体框架,即分析学校办学理念、教师专业水平和学生个性需求等,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最后,以学校教育哲学为引领、以学生需求为核心、以教师专业水平为基础,充分利用当地及学校特有资源,加强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与开发,推动劳动教育课程高质量发展。

(2)关注发展、注重质量,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

学校理应重点关注劳动教育课程发展,注重提高课程质量,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

第一,在校园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学校应主动挖掘优秀文化中的劳动文化,在自身建设中融入劳动元素,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校园劳动文化。一方面,扩大劳动教育宣传。充分利用校园海报、校园广播等形式传播劳动文化,传承劳动精神,弘扬劳动美德。另一方面,丰富劳动教育活动。通过“三下乡”等活动和植树节等节日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劳动实践,丰富学生日常生活,拓展劳动教育新形式。

第二,建立完善保障机制。首先,学校应建立劳动教育委员会,加强劳动教育管理,确保相关部门落实好劳动教育政策,完善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推动劳动教育发展。其次,确保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与开发物质资源充足。劳动教育课程实施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必须到课堂之外的广阔田野中去经历、体验、感受。因此,需要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提供充足的实践设备和场地等。最后,完善评价体系。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加强劳动教育评价。”该方案明确了评价应采用过程和终结等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学生劳动素养进行全过程和全方位的评价。此外,借鉴国外质量评估与资格认证一体化的评价模式,结合我国国情将以学生在课程学习上的产出作为考核的依据[11]。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03-26)[2021-09-01].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003/t20200326_435127.html.

[2]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2020-07-07)[2021-09-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07/t20200715_472808.html.

[3] 趙国强.共生理论视域下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河北企业,2019(02):77-78.

[4] 费孝通.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J].思想战线,2004(02):1-6.

[5] 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12卷[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296-297.

[6] 王木森,唐鸣.马克思主义共享理论视角下的乡村振兴战略:逻辑与进路[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05):119-130.

[7]周先进.再论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与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2011,31(12):5-10.

[8] 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劳动价值观[J].人民教育,2017(09):45-48.

[9] 董慧,邱小健,欧阳小宇.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困境与实践路径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03):111-114.

[10] 林克松,熊晴.走向跨界融合: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价值、认识与实践[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0,19(02):57-63.

[11] 任平,雷浩.德国劳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结构·特征·经验——以慕尼黑工业大学劳动教育专业为例[J].外国教育研究,2021,48(07):29-42.

[作者:董慧(1995-),男,江西景德镇人,赣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生;邱小健(1967-),男,江西信丰人,赣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欧阳小宇(1997-),女,江西萍乡人,赣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生。]

该文为2020年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一般课题“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贫困生资助制度公平性研究”(JFA200108)、2017年度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中央苏区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当代价值研究”(17ZD048)的研究成果BE7B49A7-BB89-4384-B0BD-08972D762372

猜你喜欢
体系建构中小学
论多媒体技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翻译批评与翻译理论建构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建构刍议
良好教学生态体系的建构对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思考与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