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中学生生命成长和自觉的培育

2022-06-20 19:17秦苗立杨宝忠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

秦苗立 杨宝忠

摘要: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實践活动,其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关于人的问题。学生生命的整全发展、人格的养成、生命意义的确证呼唤着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可以丰富学生体验,生成个人知识;提供角色扮演,塑造个体人格;唤醒自我意识,确证自我价值;最终,促进学生的整全发展,培育学生的生命自觉。在劳动教育过程中,通过凸显培养生命自觉的劳动教育理念,拓展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强化劳动教育中的自我反思,提升劳动教育对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劳动教育  个人知识  个体人格  生命自觉

引用格式:秦苗立,杨宝忠.劳动教育中学生生命成长和自觉的培育[J].教学与管理,2022(18):13-16.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在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基本内涵、内容要求、支撑保障、组织实施等方面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基本依据。2020年7月9日,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就落实劳动教育提出了具体指导。但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劳动教育的开展并不乐观,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流于形式,劳动认知与行为脱节,劳动意志的培养和劳动体验薄弱,学生人均每天做家务的时间不超过20分钟[1],反映出人们对劳动教育能够促进学生成长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足,缺少具体、深刻的认识和理性判断。

生命自觉主要表现在个体对自身生命的自我领悟和自觉实践[2]。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其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关于人的问题,是从生命个体现实生活出发,启发人的生活觉醒,引导人的潜能发挥[3]。教育的宗旨是帮助个体养成生命自觉,让学生成为自己的主人,能动、自觉地筹划自身的发展。劳动教育对学生生命的整全发展和自觉成长具有独特的作用和价值,因此,应深入理解和挖掘劳动教育对学生生命成长的意义和价值,更好地发挥劳动教育对学生生命成长的作用。

一、学生生命的成长呼唤劳动教育

1.学生生命的整全发展需要劳动教育

学生作为生命整全、现实发展的个体,其发展不仅仅包括理解、思维、记忆等认知性因素的发展;而且,也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和发展。同时,学生的整全发展不仅仅是知、情、意的发展,也是健康身体,强健体魄,审美体验,人格成熟的发展。因此,学生作为灵与肉、苦与乐、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体,需要在精神充盈和满足主体间灵与肉的互动交流活动中,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整全发展。

在当下的教育中,由于受近代理性主义哲学和主智主义教育主流思想的影响,过分强调知识的价值,把认知功能从生命整体中分割出来,突出其重要性,把完整的生命体当作认知体来看待[4]。这种忽视具体感觉、经验和体验的做法,把概念逻辑等作为知识真谛的教学方式,把学生的成长仅仅定义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学生的生命就会在此过程中被割裂和异化。

劳动是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强调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思维的建构性、人的意义世界建构[5]。在劳动教育中,通过脑、腿、手、眼的并用,体力的劳作,身体的锻炼,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质;劳动过程中情境的创设和参与,问题的提出、思维的运作、能力的迁移等,都能够促进学生智慧的生成;为了完成劳动任务,体力的付出和成果的收获,也会使学生对别人的理解和珍惜美好生活的感受,进而促进学生的整全发展。

2.学生人格的养成需要劳动教育

现实中,由于学生处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种各样的角色互动关系之中,每一个学生生活在各种社会关系构成的生活场域之中,在处理与同伴关系、学生关系、邻里关系等角色关系的张力和吸力中,进行着信息、能量的交换和互动。这些社会关系一方面涵养着学生的生命品格,另一方面孕育和召唤着学生的奉献精神和包容意识。

但是,受主智主义和学科中心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从踏进校门的第一天起,只需按照学校、家庭及社会为其定好的成长道路努力学习就可以了,学校则以升学率最大化作为最高的利益和价值标准[6]。班上学生间成为竞争对手,面对竞争对手,每个学生在家长的要求下,相互防范[7]。在这样一个缺少交往和参与意识、参与表达、参与倾听的环境中,学生无法把自己当作班集体的一份子,无法把他人和教师纳入到自己的角色结构中,无法生成自己特定社会关系的人格构成要素和道德自我的养成。

劳动教育赋予学生间交往的机会,在一定的劳动情境中,在与同伴交流、协商、群策群力等交往中完成任务。在同质性生命体验和交融性经历过程中,可以丰富移情体验,增强对他人的理解和生命的感受,从而实现与同伴间的“视域融合”,产生对周围人的关怀之情,对他人生命的敏感、尊重和敬畏,从而树立起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

3.学生生命的求证性需要劳动教育

现代性文化已造成人的存在的普遍意义问题,甚至是意义危机[8]。人的生命是自在性和自为性的统一,人往往在实践活动中超越自身的不足来实现生命的意义。而当下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满足,这些物质繁荣的背后也导致了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盛行。

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学生也未能幸免,丰富的外在刺激,新潮的娱乐文化,导致学生精神生活的迷茫和孱弱,学生自我审视、自我反省、自我把握的时间和机会被占用,使学生生命缺少依托和价值感。

在劳动过程中,学生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外化,作用于外界客观事物,在劳动中享受劳动成果和快感。劳动成果是儿童在战胜各种困难,解决各种问题,不断磨砺意志的基础上而创造的,蕴含着自我价值,体会着自己的本质力量,体验着给他人带来便利的内心愉悦感和自己生命的充实感。

二、在劳动教育中唤醒学生的生命自觉

1.丰富学生体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通过身体器官作用于劳动课程资源,形成对具体事物的整体感知,通过记忆对事物的感性形象进行储存,对感性形象的概括、加工形成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成为进一步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思维的感性材料。这种物质的、信息的互动方式直接影响到学生认知活动的规模、效应,成为学生问题创生、探究发现的动力源泉和学生生成理性认识的必备感性材料基础。

学生在劳动教育中,从实际需要情境出发,真实情境中引发的问题形成了学生学习的动机,这些以学生当下活动为客观依据产生的问题,是以问题情境的内在必要性作为学生探究问题的起点,是学生个人深切感受到的问题;在积累一定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从现实感受过渡到深度理解;通过理性假设、实验验证、检验假设、总结经验、得出结论,从特殊走向普遍。通过思维内在转化机制架构知识网络,增强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理性判断能力;在真实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类比迁移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在掌握一定的知识后,推动客观事物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求来解决问题。

在这种现实生活理解、实践需要和观念内化、智力操作的内外交互的劳动教育过程中,学生作为参与者、当事人,而不是旁观者,一方面,改造客观现实满足了自己的兴趣需要,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另一方面,自己的智力、理性在交互中得到锻炼,生成和发展了智慧。这种将学生需要转化为现实的劳动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探寻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活学生探究的意识和勇气,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和激情。

2.提供角色扮演,塑造学生的人格

学生在共同完成劳动任务的过程中,同伴的行为会成为该动作所关涉学生的刺激,要求和指导学生完成在相应劳动情境中的任务。当同伴的动作行为唤起自己与之对应的行为反应时,就形成了一种有意义的动作姿态会话。在此外部动作姿态会话的过程中,学生和同伴之间实现了内部的视域融合,形成劳动共同体的话语体系,这就为学生理解同伴提供了视域背景。

学生在劳动教育中,为了有效地完成任务,达成目标,一方面,需要共同体中每一成员明白和理解当前的工作任务,另一方面,需要考虑每一位学生对这一任务的态度和反应。在理解任务和分解任务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形成协议、明确规范。因此,在每一位学生头脑中都形成了一整套基于当前劳动任务的自己行为应对体系,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根据共同体的需要而承担起自己相应的职责,这种默契和共识,内化到自己的角色结构中,构成自己角色扮演的内在依据,从而扮演起相应的角色。这一套共识在劳动中随着劳动工作的开展,在多边多重的多种形式交互作用中,渗透到共同体每一位成员的角色结构中,影响到每一位成员的角色扮演,成就每一位学生的行为反应,成为班级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最终凝聚为班风和班貌。

最终,劳动教育中培养起学生的他人意识和合作意识,同构起班级成员的共识,形成隐形而强大的共同体力量,成为调整班级成员之间合作的共同价值取向。同时,这种人人参与、人人管理的风尚,又强化了每一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起学生们良好的社会伦理和为他人、为班级服务的高尚情操,形成和强化学生正义意识和公正良知。

3.唤醒自我意识,确证学生的自我价值

学生不仅能够意识到外部世界的存在,而且还能够意识到自我的存在;能够通过思维的认识活动把握对象世界的存在属性及发展规律,从而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它们,为自己的需要和目的服务。学生能够意识到自身的行为活动和内心世界以及把自己内心世界和本质力量作为对象,在对自己内心世界认知和自我反思意识基础上,形成自己感知自己内外状态的自我意识,从而能够把自己的生活本身变成自己意识、意志的对象,使得自己的实践活动始终具有主动性、自我控制等特点。

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抗拒力,为了有效地战胜各种困难,自己需要调整自己的状态,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树立起克服困难的坚定信念和拼搏奋斗的顽强意志。在劳动任务完成之后,劳动成果是学生本质力量的现实结晶,是学生的需要、价值、体力、情感、意志等人的整个主体性力量的客体化。这样原来外在于学生的自在劳动对象转化成了学生精神、审美需要的“为我之物”。学生使用、消费、分享劳动成果的过程,就是学生以全面的、完整的方式对自己本质力量的“据为己有”,确证和彰显着学生的自我价值和自我存在。

4.促进人的整全发展,孕育生命的自觉

劳动教育过程中,智慧生成、人格完善、自我确证三个侧面上融为一体,形成相互联系、共生转化的三位一体结构。学生通过与外在自然世界的交互作用形成自己的知识和使自己智力提高,生成的理性、智慧为学生发展提供力量;在劳动交往中,养成心中有集体的人格结构,为学生发展提供行为规范;在学生自己向外积极改造劳动客体的过程中,不断对内审视、反思和确证自我,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动力、意志和自觉。在此综合统一过程中,学生作为完整的人,从我主动探究、改变外界事物到改变外界事物的过程中自我的生成,将外推纳入到自省的范围之内,将内省扩展于外推之中,实现内省和外推的双向建构和内在沟通[9],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学生领悟到自己在当前场域中应当弥补的欠缺和觉解出当前情境对自己责任呼唤召唤时;当一个人能够利用自己周围的有利因素,反思自己的不利因素时;当一个人能够树立起对他人生命的责任和尊重,并把这种责任意识转化为自己的人生习惯时;当一个人“日知其所无”(《论语·子张》)时;当一个人基于合目的、合规范、合意义的整体要求,在自己心中明确地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或部分时,这个人便有了生命覺醒的状态和生命自觉的萌芽。

生命自觉是人的精神世界可达到的一种高级水平。它包含着人生价值取向和道德意义上的自我清晰、自我选择、自我负责和自我完善,还包括人对自己的特长和不足、目前的发展状态、可能的发展目标与前景、人生未来理想的构建与策略选择,以及有方向地、坚持不懈地践行与实现等方面[10]。在劳动教育中,学生经过否定(需要产生后,无法满足需要而自己否定自己)之否定(探究生成、社会交往和自由自觉)的扬弃、升华和发展,是对自己现实的、既定的存在之外的追求,是对现实规定性的突破,是上了一个台阶的发展,这个台阶的终点又成为下一个否定之否定环节的起点,进而成为一个意义生成的开放的良性系统,是自己服从自己目的,是主动的而不是外界力量控制、约束被动的完整过程。学生自我主动筹划、自我主动发展、自我主动实践提升,在锻炼自我、丰富自我、提升自我的劳动过程中去自觉地促成自己生命的成长和发展。

三、生命自觉视域下劳动教育的开展路径

1.凸显生命自觉的教育理念

培育个体生命自觉是教育的根本旨趣,是成就一个真正的觉醒人生,智慧人生的必然要求[11]。在当下瞬息万变的时代,生命自觉对个人成长越来越重要。只有成就觉醒的人生、只有自己在合目的、合规范、合意义的基础上,知道自己的使命和价值,才能在一个物欲横流、拜金主义的环境中有定力,才能在暂时性的诱惑和短时性的低级欲望满足中,与时代保持一定的距离,并能用审视的眼光为自己的生命立义,而不是被裹挟在其中随波逐流。

劳动教育对培养学生的生命自觉具有独特的适切性。在劳动教育中,学生整个身心的综合能力作用于劳动对象,凝结出来的劳动成果,体现了学生的本质力量。真正的起点应该是新的教育价值观和价值取向的提出和确认,毕竟体制和制度、课程与教学、策略与方法都不过是改革“形而下”的具体表现,在它们的背后,是“形而上”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改革的方向和结果[12]。因此,要在观念和理念上重视劳动教育对个体生命成长的作用,尤其是作为教育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要强化自身的反思意识和实践自觉,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专业情意,用自己的生命自觉唤醒学生的生命自觉。

2.拓展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创设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开设手工设计与制作课程,开发校本课程。设置校园劳动服务岗,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园劳动服务,如扫地、养花、管理图书、种植班级责任田,建立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学生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农村中去学习,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在研学旅行中发现与探究知识,体验知识增长和丰富的乐趣,拓展课外学习空间,激发学习热情。教师可以与相关课程结合带领学生前往邮局、机场、消防队、自来水厂及博物馆、科技馆等场所参观后启发学生阅读有关的书籍和读物,让学生把实地的经验和书本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劳动认知、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和劳动意志等。

3.强化劳动过程中的自我反思

学生的能力、学生的本质力量、学生的存在与学生参与的活动、生活是对称同构、相伴互生、内在统一的关系。学生是其自身所参与活动的发动者、控制者、实现者、确立者。通过这些活动的参与,学生的各种能力才会提高,成为成就自己的自我教育者。

重视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在劳动教育课程结束之后,设置“本课回顾”等批判性思考环节,引导学生交流劳动的经验,畅谈劳动的乐趣,分享劳动的感悟和灵感,在对话和反思中,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让学生作为理性判断者来分析自己的活动,回忆那些已经完成了的活动过程中,自己提出的策划和解决方案,反省和回顾自己的权衡、选择以及人际交往,客观地审视自己,真正认识自己、理解自我,明白自己能够做什么,应该坚守什么,放弃什么,引导学生正视自我、展现自我。通过自我反省,让自己成为自己的执行者,进入自己理性的空间,成为自己判断、证实和行动的责任者,成为自己断言、确证、推论、权衡的所有者。

参考文献

[1] 庞茗萱,高维,程亚楠.天津市小学生劳动教育现状调查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7(08):46-50.

[2] 高清海,胡海波,贺来.人的“类生命”与“类哲学”——走向未来的当代哲学精神[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9.

[3] 王道俊,郭文安.主体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8.

[4] 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J].教育之友,2004(01):49-53.

[5] 肖前,李淮春,杨耕.实践唯物主义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227.

[6] 廖金秋,晏清才.论功利主义教育文化观对基础教育的冲击[J].教育探索,2015.(11):15-18.

[7] 程平原.中国教育问题调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209.

[8] 程从柱.论劳动教育的生命意义[J].当代教育科學,2020(09):30-36.

[9] 李政涛.生命自觉和教育学自觉[J].教育研究,2010(04):5-11.

[10] 叶澜.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派论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312.

[11] 李伟.教育的根本使命:培育个人“生命自觉”[J].高等教育研究,2012(04):26-34.

[12] 李政涛.教育呼唤“生命自觉”[J].人民教育,2010(23):9-12.

[作者:秦苗立(1991-),男,山西长治人,豫章师范学院小学教育学院,助教,硕士;杨宝忠(1962-),男,山西运城人,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
孩子的劳动教育应从家庭教育中抓起
让劳动教育真正走进课堂
新时期幼儿劳动教育研究
“动”与“不动”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浅谈劳动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