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
由于欣赏沈从文,由于喜欢《云南的歌会》这篇文章,所以,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研读文本,特别是思考“活”在文中许多细节上的呈现,应该侧重于浓墨“鲜活”生命,重彩“民俗”拯救。
首先是教学目标的设定,可以界定为感知文章內容,了解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风俗;品味文章语言,学习人物、环境等描写方法;感受云南歌会之美,关注民俗文化。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注重课文的朗读,语言的品味赏析。教学难点是激励学生感悟云南歌会之美,关注民俗文化。
整节课的设计方针就是浓墨“鲜活”生命,重彩“民俗”拯救。
文中展现了三个歌会的场面:山野对歌、山路漫路、村寨传歌。环境不同,描写的侧重点也不同,教学过程就是通过对环境及描写重点的研读来思考蕴含其中的“鲜活”的生命味儿。
其次是导入。可以从欣赏《彩云之南》,情景导入。带领学生一起走进民歌的家乡——云南,跟随沈从文进行一次美的旅行。一定要简介作者沈从文。
然后是教学过程,可以通过三个活动浓墨重彩地引领学生领略文本所蕴含的“鲜活”生命。
活动一:速读课文,说说云南歌会印象。
活动二:品品云南歌会风情。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品读课文,赏析语言,圈点批注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或段落,和大家分享你的阅读感悟。
活动三:探寻云南歌会真谛。
学生结合文中对人物的描写,以“这是________的生命”为话题谈谈你对“活人”的理解。山野对歌侧重写对歌的人,特别描写了那位年轻妇女。如她获胜后的神态、动作的描写,无不体现她在胜利后不夸耀、不得意的淳朴本色。对歌的环境“生面别开”,“互不见面”免去了失败者的尴尬,但却能展现对歌者的机智才能。从中可以看到对歌的环境也是淳朴的。
山路漫歌则侧重描写环境。像那蓝色的报春花用蓝天般的色彩使山路与天空融为一体,也让行路者不会感到单调无聊,为歌唱者提供了自由得几乎没有边际的环境。总之,这里的环境是和谐美丽的,也是生机勃勃的。
活动四:争做民俗文化卫士
随着现代文明的迅猛发展,一些原生态的民俗文化正在淡出人们的视野。通过争做民俗文化卫士,让学生考虑:面对这种现状,你有什么感受?你认为如何拯救濒临灭绝的民俗文化?
最后是作业的设计,也是紧扣目标,提倡学生做民俗文化的守卫者,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
所以,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领略中华民俗文化之魅力,增强学生拯救民俗文化之责任,也就做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
所以,教学《云南的歌会》这篇文章,就要真正做到:浓墨“鲜活”生命,重彩“民俗”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