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马克思说:“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杨雄院士指出:“在发展的早期,重要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提供或创造一种丰富适宜的环境,促进婴幼儿的整个脑以全面的方式成熟起来。”环境教育已经成为现实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可见,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积极创设符合幼儿年龄和心理特点的环境并有效地利用,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
环境对儿童的个性心理的形成以及和谐发展有着强烈的感染和激化作用。这种作用源于以下各种环境的影响。
一是园所环境。园所环境是影响儿童成长的主系统,它直接熏陶着学生的个性和心理。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为儿童综合素质的外部强化和自觉内化创造着优良条件。
二是家庭环境。家庭是人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人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家庭环境的优劣,直接制约影响着儿童的个性和心理发展。
三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全面育人的重要依托,是人成长的背景。
可见,环境在儿童的成长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何让学校、家庭、社会环境产生积极的育人效果呢?
1.健康丰富的学校环境对满足孩子运动、交往、探索、启迪和情感表达是十分重要的,也为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幼儿园是传播人类文明、培养素质的最基础的“圣地”。园所环境则是这块“圣地”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不仅可以看到一所幼儿园的容貌,而且可以体现幼儿园的内部管理及素质教育实施的整体效果。因此,创设健康、丰富、良好的环境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任务。
在具体创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许多问题:
其一,只求美观,强调环境装饰性摆设。有的幼儿园在墙壁上挂着一幅幅精美高档的壁画,这些“高高在上”,缺乏童趣和童真,过于成人化的“精品”,不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和兴趣,这种毫无意义的墙饰怎能起到环境教育的意义呢?显然,这与身高仅有一米左右的幼儿是完全不合理的搭配,这将使我们的教育主体白白失去一次受教育的机会,再漂亮的墙饰也只能是孩子们眼界以外的摆设。
其二,形式单一,忽视幼儿的参与性。幼儿园的环境布置应当营造一种美好快乐的氛围,以此激发幼儿的情绪,使幼儿喜欢与其中的人、事、物交往,而有些老师所创设的环境一味追求形式的美观,为了不让幼儿加以“破坏”,有的老师还硬性规定只能看不能动,成了一种华而不实的点缀。这样,严重缺乏可让幼儿参与的活动变化的内容与机会。
其三,一成不变,轻视环境创设的教育性。有些老师为省时省力,节约装饰开支,一学期甚至一年才搞一次環境布置,不管自己布置得是否有教育意义,是否失去时效性,也不管它是否已“黯然失色”,让它成为“永久的装饰”,还把这视为节约材料的好方法。其实不然,正由于它缺乏可变性,不能及时为幼儿传递一种新鲜的教育信息,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对它失去原有的兴趣,对它“视而不见”,那么就发挥不出环境创设活动的教育作用。
2.创设健康科学的家庭环境是育人的基础,家庭环境对儿童的个性和心理的养成具有典型的基础性作用。为形成科学的家庭环境,必须加强家校的和谐配合,建立起一致的科学的育人环境。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指导作用,使家庭教育的环境走上科学化轨道,采用家庭联系手册,让幼儿行为活动手册成为有效的管理手段,让家庭环境教育日趋规范化。创设科学健康的家庭环境,能够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为儿童个性和心理素质的完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教育环境。
3.纯净的社会环境对幼儿作用也是巨大的。应引导儿童批判地接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坚决抵制不良的社会风气。不同的人与社会环境的互相作用中具有不同的社会活动能力。抵制、适应环境因素的能力因人而异。就儿童而言,他们的正向心理素质较差,接受外部环境缺乏接受的批判性和理智性。因此,优化和净化社会环境,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很重要。但是环境的改变需要依靠全社会的支持与参与才能有成效。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如果我们能将优化的园所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那么,儿童必然能够在这样一个稳定的、优美的、科学的、健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