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淑英,王凯娟,冀绚珂,张月华,宗上纲,郭永军
(1.河南省医学科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3;2.郑州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改革开放40年来,我省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实施,研发投入持续增加,创新活力竞相迸发,高水平成果不断涌现。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是我省科技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成果奖是激发人才活力、激励科研团队创新的重要手段[1]。科技成果获奖等级与数量是一个单位或地区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评价一个单位科学研究实力的重要标志[2]。河南省医药卫生科技成果奖是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设立的部门奖,设立于1980年,属省级卫生行业奖,每年进行1次评审奖励,设一、二、三等3个奖励级别,是我省医学科技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本研究收集1980—2018年河南省医药卫生科技成果获奖项目详细资料,了解科技成果奖获奖特征和变化趋势,为我省医药卫生科研管理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卫生科技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资料来自于河南省医学科技成果获奖项目档案,采用Epidata 3.1对存档材料进行采集和信息录入,建立河南省医药卫生科技成果奖数据库。将采集的信息导入SPSS 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一核查、纠错和分组,分析各年度的成果数量、论文数量、专利数量,并结合获奖成果等级对学科分布、获奖单位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学科分类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 13745—2009)。
本研究以获奖成果第一研究单位为基本统计对象,依据其属性分为省卫生健康委直属医疗卫生单位(简称委直属单位)、高校及其附属医院、市级医疗卫生单位、其他企业医院4个类别。
2.1 获奖成果总体情况1980—2018年河南省医药卫生科技成果获奖项目共计2 594项(1987年未评)。其中,1 900项获奖成果由申报单位独立完成,占比73.25%;400项由2个单位合作完成,占比15.42%;294项由3个及以上单位协同完成,占比11.33%。获奖数量在1984—1989年略有下降,整体呈起伏状上升趋势。见图1。
图1 1980—2018年河南省医药卫生科技成果获奖年份与年均获奖数量分布
2.2 获奖成果等级分布从获奖成果等级对比分析,一等奖、二等奖获奖数量呈稳定上升趋势;占比从1980—1989年的0.91%、10.57%增加至2009—2018年的33.65%、43.86%。见表1。
表1 1980—2018年河南省医药卫生科技成果获奖等级分布[n(%)]
2.3 获奖成果年度与论文产出情况2 594项获奖成果中,共产出主要代表性论文12 960篇,平均每年332.31篇。1980—1989年(1987年未评审)获奖成果数量和论文产出数量均较少,每项成果仅平均发表论文1.5篇。之后无论获奖数量、论文数量和每项成果平均发表文章均增加。2009—2018年每项成果平均发表6.53篇主要代表论文。见表2。
表2 1980—2018年河南省医药卫生科技成果获奖年度与论文产出情况
2.4 获奖成果学科分布获奖成果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药学及医学其他相关学科(包括特种医学、高压氧学、医学计算机应用、生物医学工程学、法学、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临床医学获奖项目最多,共1 794项,占比为69.16%;其次为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学、基础医学、药学和医学其他相关学科,占比分别为18.58%、8.56%、3.08% 和0.62%。临床医学在各获奖等级中占绝对优势,各等级获奖数量均远超其他学科。见表3。
表3 1980—2018年河南省医药卫生科技成果获奖项目学科和等级分布
获奖项目最多的临床医学广泛分布在16个二级学科,其中内科学、外科学、肿瘤学获奖项数较多,累计占比达61.70%。儿科学、妇产科学、眼科学、核医学、护理学、麻醉学、耳鼻咽喉科学和口腔医学占比均小于10%。皮肤性病学、医学检验学、保健医学、精神病学和急诊医学占比小于1%。见表4。
表4 1980—2018年河南省临床医学获奖学科数量与等级分布
2.5 获奖成果第一完成单位分布1980—2018年河南省医药卫生科技奖获奖项目2 594项中,根据获奖项目数量排序,为委直属单位>高校及附属医院>地市级单位>其他企业医院。结合获奖等级分析,委直属单位获奖数量最多,其一等奖比重也较大,占比为32.54%。高校及附属医院虽获奖项目总数次之,其一等奖构成比较高,为28.77%,二等奖构成比最高,为41.98%。而地市级单位虽获奖项目较多,但多集中在二等奖和三等奖(96.00%),一等奖占比仅为4.00%;其他企业单位获奖数目最少,只有11项,且仅1项为一等奖。见表5。
表5 获奖成果第一完成单位与等级分布
2.6 获奖成果专利产出情况自1999年有统计获奖项目专利产出情况,1999—2018年河南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共1 800项获奖项目,有266项成果有专利产出,占14.78%。其中发明专利为94个,构成比为35.34%;实用新型专利172个,构成比为64.66%。前后10 a对比分析,获奖成果专利产出数量增加,且实用新型专利占比提高。见表6。
表6 1999—2018年获奖成果专利产出情况[n(%)]
河南省医药卫生科技成果奖通过奖励在医学科技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调动他们从事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使优秀的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科技奖励已经成为我省卫生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营造自主创新的科技环境以及推进“创新体系”战略任务的建立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40年来,我省产出了一批享誉国内外标志性医学科技成果,80年代老一辈科学家为我省医学科技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如“食管脱落细胞采集器(拉网)”开创了食管癌早治的新纪元,正是这一技术的出现,早期食管癌外科治疗5 a生存率达到了90%以上;“乙型肝炎病毒抗原研究”明确了我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亚型分布特征,填补了我国2项空白;“眼内异物定位与摘出”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和术后视力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特别是非磁性异物居世界最前列;“食管癌的霉菌病因研究”提出了食管癌的一级预防措施和五项防癌措施。十年磨一剑,科研自有后来人,2006年之后,随着我省医学重点学科带头人培养工程[3]、创新型人才工程[4]、医学重点学科建设[5]、省部共建项目等系列政策的相继实施,营造了自主创新环境,医学科研水平和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产出了许多优秀的科技成果,如“新布尼亚病毒的发现及其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预防控制”“人体血管和非血管腔道内支架的设计与临床应用”“中国人食管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功能研究”“高致盲真菌性角膜炎诊疗关键技术的研发与临床转化”等。
医学科技成果是科学研究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其获奖情况更是一个地区或单位学科发展及科研能力的重要体现[6]。通过对近40年来获奖成果分析,从获奖情况看,整体呈起伏状上升趋势,1990年之后获奖成果数及论文产出数均逐年增加,科技成果质量和水平提高,一等奖获奖项目比率增加,占比从1980—1989年的0.91%增加至2009—2018年的33.65%。河南省医药卫生科技成果奖充分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了激励和引导作用。
学科分布显示,临床医学获奖项目最多(1 794项),占比为69.16%,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学、基础医学和药学占比均较少。临床医学中获奖学科较多的是内科学、外科学、肿瘤学、儿科学、妇产科学和眼科学,与国内其他省份大致相同[7-8]。近年来,我国经历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健康和社会经济正常发展,因此不仅需要在政策上加强基础性研究,更要推动科研人员思想观念的转变,重视疾病发生机制研究、提升重大疾病的预防和急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工作[9],在推动临床治疗的同时,建立健全完整的预防、治疗、康复卫生服务体系[10]。
自1999年有统计获奖项目专利产出情况以来,前后10 a对比,获奖成果专利产出数量虽有较大提升,但实现转化比率仍然较低。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约为6%,而美国转化率高达50%,这提示今后需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增强科研人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11]。
从获奖单位看,涵盖了委直属单位、高校及附属医院、地市级单位等,有26.75%的获奖成果是与协助单位共同完成,显示了河南省医药卫生科技成果奖的参与度和影响力。结合获奖等级分析,委直属单位和高校附属医院获奖成果一等奖比重较大,占比分别为32.54%、28.77%,而地市级单位虽获奖项目较多,但多集中在二等奖和三等奖,一等奖占比仅为4.00%。这表明委直属单位、高校附属医院在我省医学科学研究方面发挥了较好的开拓创新、研发引领作用。同时也提示各地市需要更加重视医学科研平台建设、人才引进培养,增加科研投入,进一步提升科研能力[12]。
综上所述,河南省医药卫生科技成果奖自设立以来积极引领着我省医学科技创新发展,科研成果的数量与质量均稳步提升,但仍存在科研学科分布不均衡,各地区、各单位之间科研水平和能力差异较大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