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柏臻 林绍仪 崔基浩 李春雨 李创 徐万宏 陈诗韵 沈斯男
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几乎适用于所有因患髋关节疾病而引起慢性不适和显著功能障碍的患者,THA术后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和近、远期假体使用寿命的重要前提是术中假体的精准安放,引起假体位置安装不良的因素常包括患者体型、畸形、手术显露受限、术中骨盆移动、常规手术器械不精确,以及手术医生的经验[1]。与术后CT 扫描相比,医生在术中评估髋臼假体的位置是不够准确的。探讨联合前倾角技术结合导针定位器对于提高THA 中髋臼假体植入的精准度,临床意义在于通过进一步完善术前规划,术中应用简易导航工具指导术中定位,帮助精准植入假体,降低术后假体脱位、松动、加速磨损等并发症,加速术后康复,延长假体使用寿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患者及社会的经济负担[2]。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2020 年9 月于本院骨科住院因疾病原因拟行THA 患者78 例为研究对象。课题经本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所有患者及家属均了解并同意参与本次研究且均于术前签署新技术新项目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Ficat 3 期和4 期股骨头无菌性坏死;②Ⅰ型、Ⅱ型和Ⅲ型髋关节发育不良合并骨性关节炎;③老年人股骨颈骨折;④股骨颈骨折术前评估能够耐受手术者。排除标准:不能耐受手术者。78 例患者中男33 例,女45 例;年龄49~75 岁,平均年龄(62.7±4.6)岁;合并基础疾病0~3 种,平均合并基础疾病(1.1±0.7)种。
1.2 方法 对拟行THA 患者术前行骨盆、髋关节CT扫描,确定假臼与真臼的位置,测量髋臼及股骨前倾角、臼杯外展角及大小,计算联合前倾角,进行手术方案的初步设计;全身麻醉,同一组医师,后外侧入路进入髋关节,使股骨头脱位,截去股骨头,清理髋臼窝内的软组织及其周围的关节囊,术中髋臼按照术前测量的前倾角和外展角磨挫后,安放小一号髋臼试模假体,处理股骨侧,试模复位,屈髋0°,屈膝90°,内旋至35~40°,微调髋臼试模假体位置,观察头的边缘与髋臼或内衬的边缘平行、电子数显倾角仪测量联合前倾角,满意后脱位,拧上空心套简,向髋臼打入克氏针,取出试模及套简,空心髋臼假体打入器顺着导针植入髋臼假体,依次安放内衬、股骨柄和股骨头,测试有无脱位。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患者手术前及手术后1、3、6 个月疼痛情况,采用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法评定,评分1~10 分,分数越高代表患者疼痛感越强烈。比较患者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采用髋关节Harris 评分评定患者术前、术后6 个月髋关节功能。参照Harris 评分标准从疼痛、行走、关节活动度、功能4 方面进行评定。总分为100 分,优:90~100 分,良:80~89 分,可:70~79 分,差:<70 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患者手术前后疼痛情况比较 手术后1、3、6 个月,患者疼痛评分均低于手术前,且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78 例患者手术前后疼痛情况比较(,分)
表1 78 例患者手术前后疼痛情况比较(,分)
注:治疗前后各时间比较,P<0.05
2.2 患者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比较 术后6 个月,患者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78 例患者手术前后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分)
表2 78 例患者手术前后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分)
注:与术前比较,aP<0.05
目前对于各类髋关节疾病需行THA,多数施术者术前只行X 线检查,根据骨盆平片及患髋正、侧位X线片观察髋臼、股骨假体的位置,而CT 扫描能够直观地确定假臼与真臼的位置,立体地呈现股骨头与股骨近端骨质结构改变,精准测量联合前倾角,臼杯外展角及大小,从而制定术中规划[3]。因此目前的临床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多依赖术前的放射线影像学检查结果而制定手术方案。因此,传统手术和机器人辅助下THA 都有其不足之处。THA 是目前医疗界公认的最成功、最经济的手术之一,短期和长期结果显示,10 年内有95%以上的患者存活,但每年仍有1%的患者需要行翻修手术。由于前倾角(实质上是冠面角)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个体差异,且缺乏像颈干角一样恒定有效、便于对照的参照物(股骨干),因此在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应给予相对的固定[4]。在术中存在着较多的不确定因素,正是在这些不确定因素的作用下,促进了目前控制前倾角装置的出现,可能大多在手术过程中均操作复杂,而导致了效果的不确切,不能很好地进行相关的推广和应用,因此在前倾角的控制中,往往只能凭借施术者的相关的经验。此现象也直接导致了术者凭借经验操作时,对前倾角的定向难以准确把握,术中常需进行多次调整及透视,以致不是特别精确,从而导致了有“盲穿”之嫌。而髋臼假体能否达到理想的位置,则是决定术后效果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如何提高假体植入精准度,是医疗界的研究主题,国内外部分学者利用机器人辅助下行THA,目的也是希望在各个环节减少误差,特别是髋臼假体的植入,使THA 成为规范化、高精准的手术[5]。导针定位器辅助下THA技术是基于联合前倾角原理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利用简易导航工具,帮助指导术中定位和假体植入,该新型简易、廉价导航设备技术的应用推广使精准医学的优势得以发挥,有利于缩短手术时间,保证手术精确度,延长假体的使用寿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患者及社会的经济负担。为弥补临床THA 术中植入髋臼假体难以精准的不足,提出一种更有效的、廉价的、便捷的能解决髋臼假体精准植入的导航手段,从而降低术后假体脱位、松动的几率,加速患者术后康复,延长假体的使用寿命,避免行翻修手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患者及社会的经济负担[6]。本研究结果显示:手术后1、3、6 个月,患者疼痛评分均低于手术前,且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个月,患者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THA 患者手术过程中,应用联合前倾角技术结合导针定位器可以提升髋臼假体植入精准度,有效避免因假体植入位置不准确而造成的再次手术情况,并可以较为明显的减轻术后患者的疼痛感,提升患者髋关节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效果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