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奇 王艺
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及肉类摄入量的增加,直肠癌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约占总癌症的32.15%[1],尤其我国直肠癌以低位较为常见,手术是其治疗金标准。随着医学水平的进步,且随着吻合器使用技术水平的提高,术中保留患者肛门括约肌的临床实例越来越多,即在切除患者肿瘤的同时,保留原有肛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低位直肠癌根治术由于手术范围大、患者脏器暴露时间长,更易刺激或损伤参与排便反射神经,导致肛门收缩无力,排便系统协同失调,并发排便异常,有的患者出现大便失禁,多数患者常有一系列胃肠道症状,如排便排气过度、肛周疼痛等[2]。研究表明,53.2%~77.3%的患者术后会出现大便失禁[3]。直肠癌根治术不仅能切除肿瘤病灶,而且不同程度地破坏了患者肠道的正常形态,导致直肠充盈协调性受损,影响患者排便控制能力。以往进行单一排便控制指导训练,逐步促进患者术后康复,但临床报告显示,患者康复效果有很大差异[4]。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作者借鉴系统理论,旨在探讨系统性排便功能训练对进行完直肠癌手术的患者的影响分析,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在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肛肠科的60 例进行完直肠癌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 例。对照组患者年龄42.40~64.40 岁,平均年龄(55.80±4.47)岁。试验组年龄43.50~66.90 岁,平均年龄(56.90±4.5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意识清晰,知情同意;术前均经活检确诊为直肠癌,高中低分化腺癌,肿瘤下缘距肛门3~6 cm,患者行低位前切除术,以及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所有患者均采用双针吻合术保留肛门,即经患者肛门放置吻合器,完成低位和超低位盆腔结肠—肛门吻合术;患者年龄>18 岁。排除标准:有腹腔镜手术禁忌证者;恶性病变血液病、传染病患者;有精神病史或存在神经系统疾病者;存在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有不能配合研究的患者;有营养不良和凝血功能不全患者;有严重肛周脓肿或存在消化性溃疡等胃肠道疾病者。
1.3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术后指导,告知患者术后注意休息,尽快下床运动,进行提肛肌训练,清淡饮食。试验组给予系统性排便功能训练:①腹部按摩训练:患者每日三餐后1 h 呈仰卧位,将双手掌放在患者腹部并顺时针按摩3~5 次;②脊柱摩擦训练:患者呈侧卧位,沿脊柱从上到下摩擦多次,后用手掌掌心按摩患者骶骨大约3~8 次,如患者腹胀用松香油热敷其腹部;③肛门牵引训练:协助患者保持卧位,用食指拉伸患者肛周括约肌大约15~20 次;④盆底肌肉训练:训练患者收紧放松肛门至少5 s,后放松后重复进行,15~30 次/d;⑤指直肠刺激训练:患者保持左侧卧位,戴上手套,在食指上涂抹润滑油,慢慢插入患者直肠肛门约4~5 cm;⑥高腿抬举运动,患者保持仰卧位,双腿分开,双臂伸直后,患者两腿分别抬高30°,并交替弯曲,患者每次运动5~10 min,5~10 次/d;⑦腰椎旋转运动:患者伸直双手并双膝跪地,双手平放在床上后缓慢转动腰部,每次动作持续10~30 s,连续进行5 组/d;⑧举重训练:3 次/d:患者采取双膝跪姿姿势,将两腿放在床面上交替抬高,每组持续15~30 s,连续5 组,5 次/d。患者经直肠功能训练后,如出现排便困难呈25 min 以上,并且大便干燥,嵌顿肛门中,则用开塞露或泻药栓剂,来辅助排便。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自我控便能力(直肠静息压、直肠排便收缩压、直肠最大耐受量)、肛门功能恢复情况、拔尿管后首次排尿情况、生活质量评分。①患者拔尿管后首次排尿情况:无需任何诱导方法即可自行排尿,排尿过程平稳的患者为顺利;存在自行排尿困难的患者,临床需要采取腹部按摩、听流水声等辅助措施刺激患者排尿等的患者为辅助;患者自行排尿困难,并且采取辅助措施后仍不能自行排尿,需重新导尿的患者为再次导尿。②患者术后肛门功能恢复效果比较参考临床关于肛肠肿瘤外科肛门功能的分级标准,记录患者术后首次排便时间,并于患者达到出院标准时进行评价,包括排便意向、患者肛门控制能力、患者肛门应激功能、排便时间次数4 项。每项1~3 分,满分12 分。评分越高证明患者肛门功能越好。优秀为患者评分≥10 分;良好为患者5≤评分<10 分;较差为患者评分<5 分。临床优良率=(优秀+良好)/总例数×100%。③患者自我控便能力比较测量方法,于患者出院前采用肛肠压力检测仪,合肥奥园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测定患者直肠静息压、直肠排便收缩压,应激患者直肠最大耐受量。④生活质量评分比较采用大便失禁患者生活质量量表(FIQL)包括生活方式15 项,心理干预10 项,自我感受20 项,窘迫尴尬25 项,各项按1~10 分取分,加权取平均分,分数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于患者术后3 个月电话随访完成FIQL 评分。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自我控便能力比较 试验组患者直肠静息压、直肠排便收缩压、直肠最大耐受量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50、16.452、12.938,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自我控便能力比较()
表1 两组患者自我控便能力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患者肛门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试验组患者术后肛门功能恢复效果优良率83.33%高于对照组的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00,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肛门功能恢复情况比较[n(%)]
2.3 两组患者拔尿管后首次排尿情况比较 试验组患者拔尿管后首次排尿情况顺利占比50.00%高于对照组的2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93,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拔尿管后首次排尿情况比较[n(%)]
2.4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生活方式、心理干预、自我感受、窘迫尴尬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08.629、310.990、105.596、40.952,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分)
表4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系统性排便功能训练有利于患者排便反射的修复,由于手术使脊髓神经损伤,使肠感受便意的骶神经功能受损,导致肠麻痹,尤其是患者上肢运动神经元脊髓损伤,会使患者失去对括约肌的控制,导致无法提升腹压,从而导致患者肛门直肠出现系统性问题,从而导致便秘[5]。根据临床研究,直肠活动主要受S2副交感神经支配,其具有特殊的感觉功能,能为大脑提供正确肠压[6]。在系统性排便功能训练中,有助于恢复患者手术后结肠自主蠕动收缩情况,由于肠压感觉神经输出通路是通过S2~4节实现的,因此这种脊髓反射,可以通过用手指定期刺激直肠黏膜,促进排便反射的建立实现,由于刺激结肠能产生强烈蠕动,并且能放松肛门外括约肌,引起排便[7,8]。在本临床研究中,试验组患者的排便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系统性排便功能训练可以促进肠蠕动增加,可减少粪便在肠道的储存时间,减少粪便水分的再吸收,使排便更顺畅,减少排便时间及便秘的发生率[9]。通过饭后大约40 min 的腹部按摩,能使患者建立通过皮肤和直肠,刺激条件反射的作用,从而促进患者感觉反馈的传递,而增强肠道活动,提拉肛门括约肌能有效缓解其内外括约肌痉挛,并促进盆底肌肉力量增加对括约肌的控制,手指能刺激患者低位排便中枢反射的形成[10]。因此,在系统性排便功能训练作用下,患者排便时间会缩短,并能减少其引起的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对进行完直肠癌手术的患者采取系统性排便功能训练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