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年华 余静(江西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 南昌 330004)
当前,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提出,以及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治过程中发挥的积极疗效,使得中医药在海外的传播也不断掀起热潮。中医药文化要“走出去”,不仅需要借助其临床疗效的传播,还需要借助中医药理论基础的外译。随着翻译重要性的日益凸显,系统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成为应时之需,其中,我国第一个系统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由司显柱教授团队创建。近10年来,运用翻译质量评估模式评估文本翻译质量的相关文献数量呈现上升趋势,文本类型涉及广告、文学、诗歌等,但对中医英译质量进行评估研究不足。
古代医学家通过借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总结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最终形成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中医学理论体系。阴阳学说作为中医学理论中不可或缺的基础学说,以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探究人体生理病理变化,并阐明人体的机能活动、组织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因此,在对阴阳学说内容进行翻译时更需要确保其翻译质量。故本文借助司显柱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对《黄帝内经》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3个译本(威斯版、文树德版、李照国版)语料进行翻译质量对比评估。
司显柱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初始版于2007年在《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建构》正式推出,学者们关注到并运用该模式进行翻译评估实践,但司显柱教授发现该模式主要还是用于应用性体裁的译文质量评估[1],体裁分析不足,所以在原来的版本中建立了一个更具可操作性以及针对性的新模式。
第一步,对语域中的3个要素(语场、语旨和语式)进行阐释,归纳原文和译文的语篇特征,分析其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最后判断译文与原文而言产生了哪些“偏离”。
第二步,从文本体裁出发,根据形式、功能和情景互动的角度,重新分析“偏离”个案,排除对译文整体质量未造成影响的“偏离”个案。
第三步,根据语篇类型,确定不同类型的意义偏离及其对译文质量影响程度。
第四步,完成译文第一阶段质量评价。
由于《阴阳应象大论篇》中内容较多且内涵丰富,本文主要选取其中代表性内容进行翻译质量评估。选取的内容为:“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语域是由如语场、语旨和语式相联系的语言特征构成的[2],语言的使用与这3个因素息息相关。
2.1.1 语场语场指语言使用时所要表达的内容。《阴阳应象大论篇》为《黄帝内经·素问》的第五篇,借助阴阳阐明世界的物质性和事物的规律,并将阴阳五行学说与天、地、人之间的联系进行分类和归纳,从而以阴阳学说指导医疗的应用和实践,如举例中的“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均为相对体现阴阳关系的描述。在进行翻译质量评估时,对语言、语气、情态等进行操控即可。
2.1.2 语旨语旨指的是语言使用者的身份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其主要通过词汇—语法系统中的语气、情态、评价等体现出来。
《黄帝内经》主要以黄帝与其6位臣子的对话展现。其中,《阴阳应象大论篇》为黄帝与臣子岐伯的对话,主要是探讨阴阳规律。其参与者为作者和读者,而以对话形式描述是艺术记叙中医理论的一种方式,故不加赘述。黄帝向岐伯谦虚请教,岐伯亦耐心细致回答,以问答形式来阐释阴阳关系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内涵。所选语料语旨在原文中主要体现在人物对话的用词上。
2.1.3 语式语式指语言交往的方式或媒介,如口语和书面语。中医典籍文本内容的丰富性、专业性、用词的精确性使得文本的语式常常是多语体结合。
医书中包括许多中医术语,多以文言形式展现,选词炼字精准,语言表达明快,同时还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排比、明喻、隐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中医文本在符合医学文本的同时又不失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如“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运用了拟人手法等。中医英语在词汇方面具有真实、客观等特点,同时也是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专门用途英语,这也是中医学文本英语与其他文本英语最大不同之处。
据此,以《中医大辞典》[3]和《黄帝内经素问吴注》[4]为参考,归纳了3个译本中译文对原文产生的偏离情况。见表1、表2、表3。
表1 威斯译本产生“偏离”情况(15处)
表2 文树德译本产生“偏离”情况(8处)
表3 李照国译本产生“偏离”情况(3处)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家第一代核心人物凯瑟琳娜·赖斯把文本划分为3种主要类型, 即信息型、表情型或表达型和感染型[5]。从赖斯文本类型学的角度来看,中医药典籍作品主要用于描述中医理论、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属于以信息功能为主体的复合型文本。语言对信息的组织(语篇功能)表现为对小句里成分的突出处理以及对不同小句、句群表达的内容的排列组合。
如: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例句中连词作为有标志主位,体现出清气浊气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从而以“此”总结上文提及的相对事物均属于阴阳两方,若两方不和,便会生病。“也”为虚词,作为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病之逆从”使用倒装,犹言“逆从之病”,即违背正常升降所出现的病症。逆,作“违背”解,还与前文“此阴阳反作”之“反作”(反常)意义相谐。
语篇的排列组合作用主要在小句和句群之间借助语气词、连词等衔接手段实现对信息的有机组织。由于《黄帝内经》成书年代较久远,以文言体为主。
对于重在传达概念意义的语篇,译文在概念意义上的偏离对译文质量的影响要大于其人际意义偏离对译文质量造成的负面作用;对于重在传达人际意义的语篇则相反[6]。因《阴阳应象大论篇》参与者为作者和读者,而以对话形式描述是艺术记叙中医理论的一种方式,文本中不涉及人际关系的传达,故本研究主要着眼于3译本的概念意义。
例1: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李照国:The (lucid) Yang [rises and]accumulates to form the heavens and the [turbid]Yin [descends and]accumulates to constitute the earth[7].
威斯:Heaven was created by an accumulation of Yang,the element of light; Earth was created by an accumulation of Yin, the element of darkness[8].
文树德: Hence, the accumulation of yang, that is heaven; the accumulation of yin, that is the earth[9].
本小句中,“为”字可以解释为带有动作过程的词“成为”,但从整个语篇的角度来看,其中还蕴藏着另外一个动作,即“上升为”“下沉为”。在3个译本中,李本在译本中补充了上和下两个动作;威斯版中只译出了“积”(积聚)一词,上下两个动作并没有将其译出;文树德版中只用一个简单的“is”来反映“为”这一动作,与原文文本产生较大偏离。
例2: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
李 照 国:[If]Qingqi (Lucid-qi) descends, it will cause Sunxie(diarrhea with undigested food in it). [If]Zhuoqi (Turbid-Qi) ascends, it will cause abdominal flatulence [or distension][7].
威斯:If the air upon earth is clear, then food is produced and eaten at leisure. If the air above is foul, it causes dropsical swellings[8].
文树德:When clear qi is in the lower [regions of the body], then this generates out flow of [undigested]food. When turbid qi is in the upper [regions], then this generates bloating[9].
“清气”本为体内轻清升发之气,具有向上生发的特性。“浊气”与“清气”相对,指体内重浊下降或浓厚的物质,具有向下沉积的特性。本小句中“飧泄”与“䐜胀”均为清气、浊气出现问题,未正常在体内发挥其功能导致的病理状态。故在翻译时,与原文文本功能对等可以使受众更好地理解语篇内容。此小句中,3个译本均未将语篇中隐藏的清气、浊气功能失常译出,即清气下陷而不能上升,浊气上升而不能下降。其中,威斯版则将该小句原文文本功能理解错,将其译为“If the air upon earth is clear, then food is produced and eaten at leisure. If the air above is foul, it causes dropsical swellings.”[8](若地上空气是干净的,那么食物就会被生产和食用;若天上空气是污浊的,就会引起水肿),与原文文本偏离较大。
从概念意义方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3个译本中,威斯本偏离共15处,文树德本偏离共7处,李照国本偏离共3处。从语篇意义来看,威斯译本和文树德译本由于主题中心词“阴”、“阳”,以及语料基本概念“阳杀”“清”“浊”“飧泄”“䐜胀”的翻译错误,使得两个译本并未很好地传达文本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效果未达到理想状态。相较之下,李本能较好实现该语篇在这两方面的功能,且李本对语料的语境进行了补充并适当运用注释译法,对原文的忠实度较高,使语篇意义的传达达到较优效果。
司显柱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尤其是增加体裁分析的修正后模式的实操步骤和参数设置相对完整,更具系统性,该模式对于中医典籍翻译质量评估具有适应性,将其运用于中医文本的翻译质量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借助该模式评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所选取的语料译文,通过综合分析,得出3个译本的质量对比,并进行整体评估,在一定程度上为借助司显柱模式评估中医文本译文的可行性提供了借鉴,有助于为中医药英译质量的提高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