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入学和就业是大学生心理层面容易出现浮动的两个关键阶段,尤其是在整体就业环境不断复杂的背景下,经常由于外部因素影响使得大学生出现不同方面的心理问题。本文在简要概述大学生就业阶段常见心理问题的基础上,从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等方面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辅导员在开展就业心理教育过程中应当采用的方法和途径,以此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等教育 辅导员 就业指导 心理教育
引 言
在高等教育体系不断完善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指导都成为了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辅导员来说,在岗位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的情况下,更应当将这两方面的事务作为日常工作开展的重点,帮助大学生群体健康成长,更好地完成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转变。
大学生就业阶段的常见心理问题分析
1.大学生群体对就业存在认知偏差
就职就业是大学生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相对于学校生活的平静、温暖,就业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冷酷、无情的。虽然目前的高等教育体系已经将就业指导纳入日常教学中,但是其教学模式依然是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内容也更加侧重于学生求职就业各个环节的操作流程,对于就业市场环境并没有深入分析。同时,由于微媒体时代带来的信息传输多元化和便捷化的特征,使得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也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无法正视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片面追求或向往高待遇、高报酬,没有对应的付出精神等,都成为就业过程中较为常见的认识偏差。
2.大学生群体具有盲目从众心理
虽然大学生经过系统性的专业培训,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价值观体系,但是在社会思潮的冲击下,依然存在多变的盲从心理。例如,在择业过程中无法准确地进行自我定位,在选择就业单位时,不是从自身情况出发,而是以别人的标准来评价自己;在择业过程中,不能够依据科学的方法判断自身择业需求与求职单位之间的偏差,容易出现盲从性择业的现象,最终导致就业成功率较低,或者在一年内重新择业的现象。
3.大学生群体具有一定的焦虑心理
面对较为复杂的就业环境,大学生对自身和求职单位都没有清晰的认识,在校招、投递简历等环节中,心理上往往处于明顯的焦虑状态。在长时间的等待过程中失去耐心,对个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甚至有部分学生因多次投递简历失败而自我封闭,不愿再进入就业市场。而多数学生还存在着对求职就业了解不深入、个人求职方向不明确、在求职过程中出现不同形式的紧张等问题,造成最终求职失败。
4.大学生群体抗压能力较弱
新时期的大学生群体大多属于独生子女家庭,自幼生活环境较好,但是在处事和自理方面能力培养不足,缺乏青年群体应有的竞争意识,尤其是在处理求职过程中的问题时,无法稳定心理状态进行妥善处理。而部分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更愿意遵从父母的安排,不愿意积极主动地择业、就业。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会层面
就业形势严峻是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据媒体报道,2020年全国各种类型的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约为874万,其中约有590万人要在市场化机构中就业,在当年6月,仍有26%的应届毕业生处于求职状态。由于疫情及国际社会经济环境方面的变化,使得服务业和外贸行业发生较大变化。与此相对应的,则是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这些现实问题的存在,使得部分就业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断丧失竞争优势,依然处于待就业状态。社会层面的因素是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外在因素,在引导不当的情况下,会对学生的认知造成更多的负面影响,因此,辅导员在进行就业心理辅导时,应当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些因素的影响。
2.学校层面
虽然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力度在不断加大,高职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所占比重不断增加,但是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体系中,理论教育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实践能力不足依然是现实存在的问题。多数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得不够深入,更多的是针对毕业季的学生群体进行一些技巧性培训,对学生心理层面和思想政治教育层面的辅导明显缺失。同时,就业指导工作通常是由就业指导中心进行,辅导员仅能负责一些具体工作,这就使培训工作的重心与学生的现实需求产生了偏差。学校方面的因素同样是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客观因素,但是通过积极引导可以将这方面因素的影响控制在最低水平。
3.家庭层面
当前我国的家庭教育依然是以服务孩子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尤其是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在中小学成长阶段就缺乏自主性训练。父母更加看重孩子学习成绩的提升,使得学生就业的主动性较弱,缺乏进入社会应有的承受能力。部分学生在就业上依赖家庭的安排,甚至存在“等、靠、要”心理,不愿意进入就业市场自主求职。家庭方面的因素对于辅导员来说属于很难控制的类型,因此辅导员在处理这方面问题的影响时,应当增进与学生家庭的沟通,才能尽可能将这方面因素的积极影响发挥出来。
4.个人层面
新时代发展背景下,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升,一部分学生将大量精力浪费在了刷手机、玩手游上,导致专业课程学习无法满足就职就业的实际需求,甚至在价值观方面也出现了严重偏差。在这种情形下,学生自然无法正确认识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无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进而产生不同层面的心理问题。如果辅导员不能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不仅会对学生就业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会出现一定的社会问题,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学生个人方面的原因是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也是辅导员开展就业心理教育应当重点把控的部分。
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的方法和路径
1.更新教育观念
在高校朝着专业化方向深度改革的背景下,辅导员也必然要以对应的形式参与到就业指导工作中来,做好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首先,辅导员应当认识到在学生就业过程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影响,将心理教育纳入自身日常工作的体系中。其次,辅导员要能够正确认识大学生就业阶段心理问题的产生,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应对和处理,而不是单纯消极应对。只有在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深刻分析就业环境变化和发展形式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地面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水平。
2.做好前期信息准备工作
在当前复杂的社会就业环境下,单纯依靠毕业季的就业指导已经无法满足学生解决就业问题的实际需求。适应就业指导长期性、系统性工作模式的要求,构建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并将心理教育作为就业指导的基本内容,已经成为辅导员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大学生进入高校学习的初期,辅导员就应当建立针对学生个体的就业档案,将学生的基本信息纳入到档案体系中。同时,在日常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辅导员应当依托个人观察、班团干部反馈、专业课教师信息交流等形式,准确记录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分析其心理状态和发展动态。在毕业季前夕,辅导员可以通过学生四年心理状态的变化趋势,有针对性地预测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利用单独交流等形式,准确把握学生对就业问题的态度和认识,提前给出针对性的意见,为学生进入就业市场提供参考。
3.加强就业心理引导
在针对全体学生给出参考性的心理调整意见后,辅导员应当强化对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分析。在开展具体工作时,要认识到心理问题长期发展的影响,采取有针对性、循序渐进的心理疏导方式,帮助学生正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客观分析自我认知与就业市场存在的现实差距。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健全自身人格,积极适应和融入社会,更好地处理不同形式的社会关系,积极面对现实挑战。针对個别学生出现的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辅导员应当会同心理咨询中心和就业指导中心,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采取一对一辅导的方式,有效解决学生的问题。通过普遍性心理教育和个别心理辅导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更好地将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工作落实到位。
4.拓展心理教育途径
针对目前就业环境复杂、学生求职目标偏高、理想与现实差距较大、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复杂的实际情况,高校辅导员可以借助信息时代下学生对移动端新媒体依赖性强的特征,充分开发新媒体渠道,全面拓展心理教育途径。例如,在学生的就业过程中,辅导员可以建立不同形式的微信群,分析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将自身遇到的问题以不同视角展现出来,从而实现对不同心理问题的深度分析,从更加专业的角度给出意见。以此不仅能够解决学生个体在心理层面出现的问题,还能够为其他学生提供有益的参考,引导学生提前做好准备,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最终达到高水平就业的目的。
5.构建综合性心理辅导体系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工作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并不能覆盖全部的工作内容,要真正提升心理教育工作水平,引导大学生积极正确地面对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应当构建以辅导员为工作核心,涵盖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党团班委、宣传部门以及心理咨询中心等在内的综合性心理辅导体系。从入学阶段开始,辅导员就应当建立覆盖全体学生的心理档案,并根据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情况对档案内容进行动态管理,在出现不同方面的心理问题时,辅导员能够根据档案展开分析,及时明确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引导不同部门做好对应的指导工作,以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引导,为学生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 语
在当前时代发展的背景下,具备良好素质和核心素养的大学生,在心理方面也应当是健康、积极向上的。对于辅导员来说,应当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面提升自身的工作水平,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工作,从而为学生就业和学校管理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涛.浅谈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工作[J].河北农机,2020(10):101.
[2]杨文.基于大学生就业心理视角下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能力探析[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36(4):78-79.
[3]栾双.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38(3):169-170.
[4]杜启翠.论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调适思路构架[J].才智,2017(26):179.
[5]李丰.浅谈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6,28(7):56-58.
[6]王宇.辅导员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工作探索[J].企业导报,2014(10):87-88.
(苏娜: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